内容推荐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无数的际遇和选择,有人会因为多变的过程心神不宁,随遇而安;也有的人是“随遇不安”,顺势而为,与变化共舞,向变化学习,并且,在顺应变化的过程中,不随波逐流,为自己,尽情活,不断“成为”崭新的自己。 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小萌从自己的蜕变经历出发,通过8个关键认知,重新注解了“成为”自己的核心语义,为成长,尤其是女性成长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可能路径:从经济独立到精神独立,从隐于人后到敢于表达,从跟钱有“仇”到大大方方谈钱,从全职妈妈到风风火火创业……女性天然要面对更多。社会讨论“独立女性”,却很少提及“独立男性”;女性常被问到“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而男性鲜少受此困扰……只有突破这些或明或暗的束缚,才能破壳而出,独立于世。 突破成长困境,撕掉身份标签,女性不仅要做(being)自己,更要成为(becoming)不被定义的、动态的自己!在不断的更新与前进中,和更好的自己相遇! 目录 推荐序 欢迎来到真实世界/吴伯凡 推荐序 不虚此行的人生/樊登 自序 第一章 要么重启,要么淹没 告别的勇气:做出最艰难的选择 思考财务:敢于谈钱的人生 重启的人生:在没有可能中创造可能 第二章 随遇不安,直面残酷 直面失望:遵从本心,学会拒绝 随遇不安:创造真正的“第一阶” 工作的意义:往里走、向内看,重识自己 第三章 生而无畏,积蓄力量 重新定义身份:在必要时转换职业角色 敢于愤怒:让愤怒发挥自己的价值 做出核心决定:相信“决定”二字的魔力 理解创业:不要什么都想自己干好 第四章 让独立成为事实 何为真正的独立:精神独立是最终目标 听从内心的声音:把感受变成行动 独立不是孤立:搭建自己的支持系统 过不被评判的人生:与内心的大法官握手言和 第五章 刷新与破局 处女作的意义:用一本书打开一个世界 重新认识表达:把表达变成影响力 刷新协作认知:做对事,自然会有人走向你 第六章 失控与创造 逃离偏见中的自我:在混乱中建立秩序 做有态度的内容,做有温度的商业:在失控中坚定目标 无须唤醒的良知:降低选择的沉没成本 第七章 不断实现,不虚此行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把“利他之心”变成底层思维 有效犯错:螺旋上升的人生路径 合伙人时代:从事业合伙人到人生合伙人 第八章 始终保持更新 人生避难所:让认知迭代成为终身习惯 从直梯到方格:找到开放性人生的支点 重新理解身体:做一个幸福的人 小萌书单 导语 1. “你好”系列第二部,阔别两年,再度出发!打破标签,打破偏见,看见多元充沛的自己,成为不被定义的女性,李小萌全新力作《你好,我们》! 2. 樊登、吴伯凡长文作序,俞敏洪、李蕾诚意推荐! 3. 从离开央视回归家庭,到年过不惑重新创业,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小萌从自己的蜕变经历出发,通过8个关键认知,重新注解了“成为”自己的核心语义,为女性成长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可能的路径。 4. 如何在漫漫人生中学会独立思考,如何在层层桎梏下实现自我突破?本书不说教、不鸡血,陪伴读者重新理解成长——人生就是在不断变化中重塑自己,在修炼自我中实现目标。 精彩页 自序 《你好,小孩》之后,《你好,我们》来了。 “我们”是谁,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一群人。我想跟与我有某些相近之处的人聊聊天。而这群相近的人的最大群体,当然是女性。女性有女性的处境,女性有女性的立场,女性有女性之间无须言表的理解。你,我懂,我,你懂,这就是我们。 虽然,这本书写在我 50 岁这一年,但我并没有刻意选择这个时间,它并不是写给中年人的书,它甚至没有年龄感。你会看到我的童年、青春期是如何闪回在我的生命中,我当下的选择又会帮我铺陈怎样的未来。和上一本《你好,小孩》相比,我讲了更多自己的故事,有朋友看过后提醒我是不是非要这么深入地剖析自己,但我想这次的书写不是因为我是谁,而是因为我身上发生的转变——发生在一个生命个体、一个女性、一个母亲身上的转变。这些转变也正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每一次转变,都是“成为”的过程。 最初,我的转变动力来自女儿,4 年前,一个 7 岁的小姑娘。家里发生了件小事儿,当时我不在场。 亲戚来家里玩儿,离开的时候女儿不让,亲戚说要回去工作,女儿说:“你不要去上班,我们家人都不上班。” 亲戚跟她说:“我不上班,怎么挣钱呢,怎么生活呀?” 女儿说:“我们家有钱,我可以给你钱。” 家人转述这件事时,很享受女儿童言无忌带来的乐趣,我听后却是五味杂陈。我辛苦打拼 20 年,刚刚辞职在家两三年,我过的日子就已经影响了世界在女儿眼中的模样,我很难接受。 找到合适的机会,我跟女儿说:“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年轻的时候都是认真工作的人,家里的钱是工作赚来的。我们用钱养育你,但这钱不是你的。还有一点很重要,工作并不只是为了挣钱,工作是为了让你成为有用的人。”话说完了,我心里的缺口反而更大了。 女儿的话对于我,就像冬眠的熊在寒冬熟睡时,突然被生命的躁动唤醒了。我想起一个画面,我在幼儿园等着接孩子,站着看手机时,一位妈妈在手提电脑上迅速地处理着工作,这个寻常的画面在我脑海里停留之久,显得缺乏道理。但我忽然明白了它对于我的意味,不亚于一个嘴馋的小孩在看橱窗里的冰激凌。 是的,我知道,我想要工作。 而那时,我离开工作岗位已经快三年了。42 岁时,就在一个专业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最佳黄金年龄,我从央视辞职了。那一年离开央视的主持人中,大家的选择各不相同,我是唯一一个选择回家的。 现在,我要重返工作。 从做出这个决定开始,四年的时间里,我所经历的一切是当时完全想不到的。我们总说要“成为”自己,我真的不知道我会成为此刻这样的自己,但我是不是愉悦的呢?是的,我成为动态下越来越好的自己。 这本书不是我的自传,也更加不是一本所谓的女性成长和励志书。我只能说,我在书里分享了自己曾经的、当下的困境,也讲了我是如何理解和应对的,我暂时涉险过关,不意味着像童话故事结尾那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周国平老师说:“我不相信一切所谓人生导师。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谁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歧路和绝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寻找了?至于我,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我也是如此,虽说我已经 50 岁,我不认为我该吃的苦都吃完了,所幸的是,和年轻时相比,面对磨难,多了一份谦卑和耐心。 作为一名女性,我内心的所谓使命感始终在倒逼着我,似乎每一个篇章只要不往女性身上靠,就是偏离主题,这让我在最初的写作中苦不堪言。但碰巧遇到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想法。 女儿今年的班主任是男老师,我问她,和之前那么多女老师比有什么不同吗,女儿问我什么意思。我说,会不会不那么细心,会不会更有创造力。 然而女儿说:“妈妈,你这是性别刻板印象啊,每个人和每个人都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比性别差异大。” 这几句对话让我意识到,一个女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人的成长,我碰巧是一个女性,那我就把自己当成一个样本,和大家分享就好,读者可以看到性别,也可以看到人性,都好,就让我以无差别的性别主义者的视角去探讨作为一个人应该获得的尊严。 写这篇自序时,我的眼前忽然浮现了我们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一个女性形象——织女。织女本身是中国传统社会赋予女性的一种社会角色,因为古代一直崇尚男耕女织的传统定位。提到织女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到的最鲜活的故事形象,就是《牛郎织女》中的织女。在这个故事中,织女原是仙女下凡,嫁给了牛郎,过着男耕女织的日子,然而无情的天庭规则迫使她和夫君、孩子天地相隔,这是一出写满了“被动”的悲剧故事。 与此同时,我们还有一个不一样的“织女”,尽管大家都对她耳熟能详,但可能忘记了她织女的身份,这个“织女”就是花木兰。在花木兰的故事中,她从一个“当户织”的织女,主动蜕变为一个“万里赴戎机”的将军。她内在的主动性催生的自我觉醒,让她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孤勇者,只身奔赴战场。我女儿能整段背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