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和审美研究(精)/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系列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中和”概念历史悠久、延绵不绝,直至今日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时都体现出对中和的认同和依循,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不仅贯穿中华文化史始终,还渗透到中国诗歌、音乐、书法、绘画、小说、戏曲、建筑等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审美文化的核心范畴。本书正是试图对中和审美进行历史还原、理论整合与意义新探,力求构建一幅本土化、整体性的中和审美理论图谱。 作者简介 刁生虎,1975年生,河南镇平人。2005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10年8月—2011年8月获韩国高等教育财团(KFAS)国际学者交流项目(ISEF)资助赴韩访学并担任首尔国立大学客座研究员;现为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易学与儒道文化、古代文论与美学研究。先后出版《庄子的生存哲学》《庄子文学新探》《诸子言诠》《经典蠡测》《中和审美研究》等专著7部,并在《周易研究》《史学月刊》《东吴哲学学报》(台湾)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8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宗教》《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二次文献全文转载或部分摘编20余篇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校级、横向以及外资课题20余项,获省级一等奖1项。 目录 引论 中和审美研究期待推陈出新 一、中和审美研究与时代共 二、中和审美研究的开拓空 三、中和审美研究之新变尝 第一章 中和审美历程 一、先秦:中和审美的奠基 二、两汉:中和审美的发展 三、六朝:中和审美的自觉 四、隋唐:中和审美的成熟 五、宋元:中和审美的转型 六、明清:中和审美的深化 小结 第二章 中和审美思维 一、天人合一与中和审美 二、阴阳和合与中和审美 小结 第三章 中和审美关系 一、人与自然:天人和谐,用之有节 二、人与社会:和美守中,天下太平 三、人与自身:身心和谐,养中和气 小结 第四章 中和审美流派 一、儒:执两用中以致和 二、道:虚静守中以致和 三、佛:持守中道以致和 小结 第五章 中和审美类型 一、诗歌:天人一体,情景中和 二、音乐:情性秉和,技法持中 三、绘画:主客交融,形神兼备 四、书法:中正气和,端美合度 五、小说:多元合一,悲喜相间 六、戏曲:天人相合,但求圆满 七、建筑:象天法地,对称中正 小结 余论 一、中西审美:中和为美与美是和谐 二、中和审美:从古典精神到现代生活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和审美研究(精)/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系列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刁生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21587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77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3-01-01 |
首版时间 | 2023-01-01 |
印刷时间 | 2023-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68 |
CIP核字 | 2022158299 |
中图分类号 | B83-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2.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6 |
宽 | 155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