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流学校的建设--陈玉琨教育讲演录/大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校长要“识大势、明大事、成大师”。

本书汇集了作者应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与有关学校之邀所做的教育讲演。其中包括作为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的陈玉琨教授在中学校长培训方面的经验和积累,对当今校长专业发展及校长培训应该和可能发挥的作用等问题的思考。

内容推荐

本书是陈玉琨教授对一流学校建设的激情描述和对当下学校建设问题的深刻剖析。

陈玉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首批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督学,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等。199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1999年由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称号,2000年获上海市“我最喜爱的好老师”金奖。

目录

基础教育再认识

学习的代价与学习的选择

让教育适合学生

现代学校制度和现代学校管理

学校德育的新探索

一流学校的建设

学校之美与学校之德

学校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干部的专业发展

关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冲突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ISO9000,中小学不宜

附 录

校长专业化与校长培训——陈玉琨教授访谈

教育要让学生满意——访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专家陈玉琨教授

“教育拒绝平庸”——陈玉琨教授谈一流学校建设

试读章节

二、只有让教育适合学生,才能让学生适合教育

面对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问题,一个不偏不倚的回答当然是,既让教育适合学生,又让学生适合教育。

最近读了沈黎明校长主编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颇感煮外,又感惊喜。意外的是她对这一问题作了一个极为明确的回答;惊喜是她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令人较为满意的答案,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把这一理念转化成了教育行为。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事实上是要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进而使学生能适应时代的特点,迎接时代的挑战。”(沈黎明主编:《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这就是说,只有让教育适合学生,才能让学生适合时代的需要,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这一看似对教育两难问题片面的回答,事实上是对教育活动规律性的把握。

教育是认识人、培养人的伟大事业。培养人、开发人首先要认识人、理解人。从学生方面来看:

1.人的智力发展是有很大潜力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学生的潜在能力。我们相信,只要教育得当,每个学生都是能够成材的。积极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最大潜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2.学生的潜力是各不一样,兴趣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潜力大一些,有的潜力小一些。有的在这方面见长,有的在那方面突出,有的左半脑比较发达,有的右半脑更有潜力。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就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

3.学生的潜力需要合适的教育加以开发。学生的潜力不会自动地得到发展,学生潜力的充分开发需要合适的教育。有些教师总是要求学生“苦学”。我们承认学习是艰苦的,但是,如果学习能与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相结合的话,他们是能从学习中得到极大乐趣的,就能使他们变厌学为乐学,从成功走向成功。

同样,教育要服务社会,就要对社会的发展有真正的理解。从社会方面来看:

社会的需要是多样的。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人为中心”,为了人,服务人的。当代社会是建立在自主选择基础之上的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就日益强烈,这一需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和多样化。多样化的经济需要多样化的人才。

社会多样化的需要要求教育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单一化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多样化的需要。人才的单一化必然造成一些特定的领域出现人才的积压,而在另外一些领域人才不足。在这一意义上,学校为社会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不能不讲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要求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需要。教育是一种有着自身规律的活动,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循序渐进”。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会有高水平的发展。社会也是有基本的统一规范的。没有基本统一的社会规范,社会就没有了秩序。然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社会繁荣的基础是社会成员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我们不赞成偏离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设计,自我实现,也不赞成只强调社会需要而否定扼杀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只注意统一性,不注意差异性,只强调服从,不鼓励创造,只有禁锢,没有自由,那么,无论对个体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少学校把“培养与未来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这是一个不错的目标表述。但是对“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积极的与消极的理解。消极的理解看不到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看不到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在实践中“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成了与今天的社会相适应,甚至与昨天的社会相适应,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事实上,未来的社会是靠今天的学生去创造的,是靠他们带着自己的理想与价值选择去创造的。积极的理解就要把学校的教育看作“培养能够创造未来社会人”的教育,看作积极培养富有社会责任又充满个性与主体性的人的教育。

与此相联系的是:在实践中,目前学校的教学基本上还是被人们当作知识单向传递的活动,这是当前学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它对培养创造未来社会的人是极为不利的。学校的教学需要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参与既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手段,也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仅仅把握了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这一论断是非常深刻的,它对我们理解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只有教育适合学生,才能真正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学生。

P33-37

序言

这几年应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与有关学校之邀,以教育为主题作了不少讲演。承蒙厚爱,一些单位根据录音把这些讲演整理成了文字,部分已在一些书稿中发表。而讲演中的一些观点,其实早已在《人民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等媒体上零星地发表过,也引起了一些社会反响,比如关于学生学习过度与知识过剩、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善意摧残、语言暴力与心理惩罚等等。对这些观点,赞成者有之,批评者也不少。

我本来以为,作为学者以求真为己任,只要言之有据,至于别人赞成与否是不用放在心里的。现在想想,这一观点实在有点迂腐。服务社会本来就是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指出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非科学的做法,目的并不是自娱,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育改革。因而,力求使更多的人能接受经过科学论证的观点,逐步地改善我们的教育,应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由此,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我将这些年来在各地的讲演整理出版时,我感到十分高兴。因为,我自以为又多了一条宣传真理的途径。

当然,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我自以为是地认定的真理,未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对本讲演录中各种不当的观点,非常希望得到广大同仁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指正。

此外,由于这些讲演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的,雷同的材料与观点出现在不同的篇章中在所难免,尽管在整理这些文字时,在不影响整体框架的情况下,本人已作了一些技术处理。对此,恳请读者谅解。

陈玉琨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2008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流学校的建设--陈玉琨教育讲演录/大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玉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57949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53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8
15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3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