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海州到北大/朱自清的踪迹
内容
内容推荐
素有“东海名郡”之誉的连云港市古城海州,是文坛大师朱自清的诞生地,更是其祖辈父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从这里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1898年,朱自清出生于江南的书香门第之家。作为朱家长子的他从小被长辈给予了极大期望,特别是在学业上,朱自清自小受到身在官场的父亲严厉督促,因此,在古诗文和国学方面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1916年,中学毕业的朱自清,不顾秉承传统文化的父亲反对,擅自报考了北京大学的预科招考。虽然数学成绩是零分,但朱自清出色的才华,却让他赢得了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本书为朱自清的踪迹。
目录
我就生在海州
邵伯湖畔万寿宫
我是扬州人
扬州的故居
择偶记
考入北大
求学之路
参加五四运动
第一波创作高峰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毕业那一年
震撼人心的《异样的人》
诗歌合集《雪朝》
附录
闲话《我是扬州人》
清华扬中校友会
心理学的范围
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
》一文里说:“我家是从先
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
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
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四
岁的时候先父又到邵伯镇做
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海
州的情形我全不记得了,只
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
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
州口音。”
朱自清出生于1898年11
月22日。曾祖父朱子擎原姓
余,少年时因家庭发生变故
而被绍兴同乡朱姓领养,遂
由余子擎改名朱子擎。朱子
擎成年后,和江苏涟水花园
庄富户乔姓人家的女儿成婚
,并定居于花园庄,儿子出
生时,为纪念祖先而起名朱
则余。朱则余就是朱自清的
祖父,娶当地吴氏女生子朱
鸿钧。朱则余在海州做承审
官时,朱鸿钧一家随父亲在
海州定居生活。在朱自清出
生的第四年,即1901年,
朱鸿钧到高邮邵伯镇(后归
江都)做一名负责收盐税的
小官,朱自清和母亲一起到
邵伯生活。1903年,朱则
余从海州任上退休,朱鸿钧
在扬州赁屋迎养,从此便定
居扬州。1916年秋,朱自
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一年
后转读本科哲学系,并于
1920年5月毕业。大学读书
期间,朱自清受新思潮的启
发和鼓舞,积极参加文学社
团,从事文学创作,并全程
参与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五
四学生爱国运动。大学毕业
后的五年时间里,他一直在
江南各地从事中学教学和文
学创作,结交了叶圣陶、俞
平伯、郑振铎、丰子恺、朱
光潜等好友,创作了大量的
白话诗、散文和教学随笔,
为开辟、发展新文学创作的
道路,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和
贡献。1925年暑假后,朱
自清任清华大学教授,从此
开始了一生服务于清华的道
路。朱自清的学生季镇淮在
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座
谈会上说:“清华园确实是
先生喜爱的胜地。新的环境
安排了新的生活和工作。由
于教学的需要,先生开展古
代历史文化的研究,自汉字
、汉语语法、经史子集、诗
文评、小说、歌谣之类,以
及外国历史文学,无所不读
,无不涉猎研究,‘注重新
旧文学与中外文学的融合’
,而比较集中于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和
当代文学评论。”
1937年七七事变,是中
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也是朱自清生活的一个节点
,随着清华大学的南迁,朱
自清也一路迁徙,从长沙,
到南岳,再到蒙自,再到昆
明,一家人分居几处,生活
的艰难可想而知。随着抗日
战争的不断深入,国民党统
治区的物价不断飞涨,朱自
清家的生活也陷入了贫困,
朱自清的身体健康日益恶化
。但朱自清在写作、教学和
研究中,依然一丝不苟,奋
力拼搏,一篇篇散文和研究
文章不断见诸报刊,一本本
新书不断出版,表现了一个
中国作家、学者的韧劲和自
觉。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自
清于1946年随着清华大学
复员而回到北平,朱自清自
觉地加入民主运动,在研究
和写作中体现了正直的知识
分子的立场,在贫病交加中
,由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
,签名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在“美帝国主义和
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了起来
”,表现了有骨气的中国人
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
朱自清一生所处的时代
,是近代中国人民觉醒的时
代,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
转折的时代,朱自清没有迷
失自我,坚定自己的创作、
研究和教学,培养了一大批
正直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建设
人才,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
品,成为中国文化的巨大财
富。
作为同乡前辈,朱自清
一直是我崇敬的偶像,同时
我也很早就关注了他的作品
。早在1996年,《朱自清
全集》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
版的时候,我就买了一套,
放在书橱最显眼又顺手的位
置,随时可以取出来翻一翻
、读一读,读他的文学作品
、学术专著、语文随笔、旧
体诗词,每一次都会有不一
样的感受。记得在读叶圣陶
的文章《朱佩弦先生》时,
说到朱自清的作品,有这样
的评论:“他早期的散文如
《匆匆》《荷塘月色》《桨
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
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
见得不怎么自然。到了写《
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的
时候就不然了,全写口语,
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
式,虽然有时候还带一点文
言成分,但是念起来上口,
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
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
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读
了这段话,我还特地把《匆
匆》等三篇文章重读一遍,
再对照着读《欧游杂记》《
伦敦杂记》,认真领会了叶
老的评论,真是受益匪浅。
当我写作累了的时候,或偷
懒、懈怠的时候,《朱自清
全集》也仿佛会开口说话一
样,用严肃的语言督促我,
叫我偷懒不得。真正想对朱
自清做点研究,是在2000
年,当时我在一家报纸的文
学副刊做编辑,对于副刊知
识也了解了一些,知道许多
文学大师当年的文章都是发
表在各种文学副刊上的。于
是便下功夫,搞了几个专栏
,有特色的是“苍梧片影”等
,也有整版的关于连云港名
人或地方文化的专刊,几年
之中,渐成规模,受到当地
文坛的注意。在多年的文学
编辑中,总是想着要写一写
关于朱自清的文章,恰好文
友刘成文先生也有这个意向
导语
本书讲述了朱自清先生的身世之谜和求学之路,收录了我就生在海州;邵伯湖畔万寿宫;我是扬州人;扬州的故居;择偶记;考入北大;求学之路;参加五四运动;第一波创作高峰;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毕业那一年;震撼人心的《异样的人》;诗歌合集《雪朝》。
书评(媒体评论)
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
爱可敬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
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
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
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文
章还重要。经传中称的圣贤
,应当是个什么样子,话很
难说。但历史中所称许的纯
粹君子,佩弦先生为人实已
十分相近。
——沈从文
同朱自清谈话处事或读
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
恳、谦虚、温存、朴素……
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中
来,幽默从忠厚中来,腆厚
从平淡中来。
——杨振声
精彩页
我就生在海州
我就生在海州
“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四岁的时候先父又到邵伯镇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海州的情形我全不记得了,只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
这是朱自清《我是扬州人》里开头的一段话。
朱自清写《我是扬州人》时,是在1946年9月25日,当时的民国东海县政府确实设在海州。朱自清说他的先祖到“江苏东海做小官”,在语言表述上不够准确,至少是有些疑问。因为他的祖父朱则余做官时是在清朝光绪年间,而且做的是州官,不是在“东海做小官”。那时的海州是直隶州,管辖东海县(含灌云及灌南的一部分。1912年灌云和东海分治,1958年,灌云一部分乡镇划出去和涟水一部分乡镇成立灌南县)、赣榆县和沭阳县。这是表述不准确的第一点。表述不准确的第二点,朱自清说“东海就是海州”。我们知道,朱自清所说的“东海”,就是指东海县。而事实是,东海不是海州,只是东海的县治设在海州,当时的海州和新浦,是东海县的两个镇。所以,不能说“东海就是海州”。正确的表述方式,应该是这样的:“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海州做小官的。海州就是现在的东海县政府所在地。”或者说,“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海州做小官的。海州就是现在的东海县”。但接下来,朱自清又着重强调一下:“我就生在海州”,这个强调是非常精准的。还有第三点疑问是,朱自清说他的祖父朱则余做的是“小官”。以朱自清1946年的理解,也许朱则余做的就是小官,但事实上,这个官也不是太小。清朝光绪年间海州府的承审官,主管的是全州的民刑案件,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了。而当时不像现在这样,公检法司分工明确,整个公检法司这一大块都由朱则余一个人负责。如果一定要拿现行机制往上靠,朱则余的“小官”,相当于现在的政法委书记了。
朱自清把地名次序弄反了,可能是因为在朱自清的学问当中,“东海”确实比“海州”更为古老,历史上的“东海郡”出现在秦代。到了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才称海州。唐代以后,除元代一度称海宁州外,其余各朝基本上延称海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东海县,此后,又把东海县的一部分,另设连云市、新浦市等(打个比方,有点像历史上江苏省的上海县,因为特殊的机缘,上海设市,渐成后来的规模,而现在的体量更是特大城市了)。不过民国时期没有以海州命名的相当于县级的行政区划,而东海县政府所在地又在海州。这么说,朱自清似乎又没有说错。
此外,朱自清的祖父确实是在东海做的承审官,而东海县的衙门设在海州。如果这样,朱自清的表述就应该是这样的:“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的衙门就设在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
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里,还有一个表述不够精准的地方,就是“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这个呢,我提出的疑问也有争议。先说我的疑问:朱自清是在1901年跟随其父亲朱鸿钧和母亲一起到达高邮邵伯镇(今属于江都)定居的,住在邵伯镇万寿宫,这是一个道观,也是江西人的会所。由于朱鸿钧从出生到离开海州,一直都生活在海州,那他一定是操一口地道的海州方言。到了邵伯,及至后来定居在扬州城里,为了便于交流,会学一些扬州话,特别是扬州的一些市井方言。当家里人(朱鸿钧的父亲是灌南花园庄人)在一起交流时,肯定都是以海州话为主的,偶尔会掺插一两句扬州的市井方言。而朱自清,就是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长大的。所以,朱自清这段话准确的表达应该是:“父亲的海州话里夹杂着不少扬州方言。”江苏地方志办公室有一个“方志江苏”的公众号,在连云港方志办的提供下,推送了我的《朱自清的完美人格》这本书中的第一章,即《我就生在海州》。一个读者读后留言,对我的疑问表达不同意见,他说:“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朱自清说他父亲朱鸿钧扬州话里夹杂着海州话,此说也妥。是说他父亲慢慢学会了扬州话,平时讲扬州话,但不怎么地道,才夹着海州话。”我觉得这个读者说得也有道理。所以需要做个说明。
P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海州到北大/朱自清的踪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539005
开本 32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23-03-01
首版时间 2023-03-01
印刷时间 202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294
CIP核字 2022207291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6.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