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知识与道德的二重奏(康德心灵哲学研究)/纯粹哲学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查考康德的著作、信件、手稿与讲稿等材料,系统论述了康德心灵哲学的近代渊源、发展演变、理论内涵与后世效应,揭示其心灵观在知识与道德两个维度上的融合。由此,本书既从哲学史的发展角度描绘出其心灵观结合理性与经验的过程,也通过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互动勾勒出其心灵观在认识论与道德哲学中的关键作用,进而展现出其心灵观在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转折性意义——对传统心灵实体观念的批判与对“灵魂不死”道德悬设的天然希望。从现实教益来说,本书将康德心灵哲学视作医治现代虚无主义病症的良方,认为其心灵观的道德维度揭示出人如何能够获得超越世俗世界的觉解。 作者简介 居俊(1986— ),江苏武进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文学学士(2004—2008),南京大学哲学硕士(2008—2011),南京大学与德国哈勒–维滕贝格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11—2016),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后(2016—2019)。主要研究德国古典哲学与政治哲学。在《哲学研究》《道德与文明》《现代哲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校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曾获南京大学2018年度优秀博士论文奖。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理性心理学的建构 第一节 笛卡尔:作为“我思”的心灵实体 第二节 莱布尼茨:作为高级单子的理性灵魂 第三节 沃尔夫和鲍姆嘉登:理性心理学的完成 小结 第二章 经验心理学的崛起 第一节 洛克:观念集合的心灵与人格同一性 第二节 贝克莱:作为能动感知实体的心灵 第三节 休谟:心灵观念的彻底经验化 小结 第三章 康德前批判时期心灵哲学的演变 第一节 1747—1759——心物交互论与唯理论的心灵实体观 第二节 1760—1769——唯理论的失势与心灵本性的经验规定 第三节 1770—1779——复归于唯理论的心灵观 小结 第四章 心灵诸谬误推理的批判性分析 第一节 心灵实体性的谬误推理 第二节 心灵单一性的谬误推理 第三节 心灵同一性的谬误推理 第四节 心灵观念性的谬误推理 小结 第五章 心灵观念的道德意涵 第一节 道德人格性——心灵观念的实践转向 第二节 对灵魂不死的三重道德论证——类比与悬设 第三节 心灵的无限进程——时间与永恒之辨 第四节 作为道德神学起点的意志自由 第五节 灵魂不死悬设在道德神学中的位置 小结 第六章 康德心灵哲学的地位与效应 第一节 心灵观念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康德的心灵观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效应 小结 第七章 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心灵理念性与道德性的结合——柏拉图心灵观的 第二节 道德行动的超越之维——论约纳斯对康德心灵观的批判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知识与道德的二重奏(康德心灵哲学研究)/纯粹哲学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居俊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427626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8 |
出版时间 | 2023-10-01 |
首版时间 | 2023-10-01 |
印刷时间 | 2023-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30 |
CIP核字 | 2022209283 |
中图分类号 | B516.31 |
丛书名 | |
印张 | 2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0 |
宽 | 156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