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奥尼恰/勒克莱齐奥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奥尼恰》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在作家的创作生涯中地位极其特殊,被认为是一部寻找历史踪迹的自传体小说。小说中的母亲玛乌,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让人难以忘怀。她的特立独行,她对丈夫和儿子的爱,她对非洲人的理解和亲近,她对殖民者本能的憎恨,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她梦想中美丽的非洲大地,由于殖民者的侵略、掠夺和破坏,变得满目疮痍,而殖民者所鄙视的野蛮人,对她而言是那么可爱可亲。

内容推荐

《奥尼恰》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之一,在其创作生涯中地位极其特殊,是一部寻找历史踪迹的自传体小说。启程是为了寻找,寻找历史踪迹的旅程,在作者笔下化为三重:儿子樊当寻找亲身父亲之旅,父亲吉奥弗洛瓦寻找消失的文明之旅和梅洛埃黑女王寻找新城之旅。多重之旅在奥尼恰交汇,在历史与传奇、梦想与现实的交错中,展现的是非洲的天与地,人与物,是非洲人与殖民者无望但勇敢的斗争,是非洲不绝的历史与文明。

目录

追寻非洲文明之旅——《奥尼恰》译序

一次漫长的旅行

奥尼恰

阿罗丘库

远离奥尼恰

试读章节

萨拉巴亚号,—艘五千三百吨位的航船,已经老旧,属荷非航运公司,刚刚离开吉伦特河湾肮脏的水域,驶向非洲的西海岸。此时,樊当正看着他的母亲,仿佛第一次见面。也许,从前他从未感觉到她是那么年轻,那么贴近他,就像他的一个姐姐,可他一直没有。她算不上有多美,但是那么富有生气,富有生命的活力。临近傍晚,她深色的头发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金色的光芒,光线勾勒出她脸部的线条、高高隆起的额头和鼻子构成的笔直的夹角、嘴唇的轮廓和下巴。她的皮肤上有着通明的细软的汗毛,就像水果上的一层绒毛。他凝望着她,他喜欢她的脸庞。

十岁上的时候,樊当打定主意一辈子只用小名来称呼他母亲。她叫玛丽亚‘路易莎,但别人都叫她“玛乌”。这是因为樊当在牙牙学语时,叫不清她的名字,于是这个小名就被叫了起来。一天,他用手拉住母亲,直直地看着她,打定了主意:“从今天开始,我要叫你玛乌。”他的神情看上去那么严肃,让她一时无法作答,接着,她咯咯大笑了起来,她有时候就这样疯一样地笑,笑起来就止不住。樊当也笑了,就这样,他们达成了一致。

玛乌上身倚靠在木头护栏上,在看船驶过的痕迹,樊当正看着她。那天是一九四八年三月十四日,是个周末,天色已晚,樊当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日子。天与海是湛蓝的,蓝得几乎发紫。没有一丝风,也就是说,船应当是在匀速前行。几只海鸥笨笨地盘飞在后甲板上方,渐渐靠近,接着掠过船尾的旗杆,又散开了,旗杆上悬挂的三色旗就像一条旧床单那样晃动了几下。海鸥时不时地滑翔飞过船侧,尖叫几声,那哼哼唧唧的叫声和螺旋桨的颤动声混在一起,合成了一首有趣的曲子。

樊当望着他的母亲,他近乎忧伤而专注地聆听着各种声响和海鸥的嘶叫,感觉到波浪涌上来,久久地附着在船头上,掀起船体,然后退去,发出一声叹息。

这是第一次。他看着他左边玛乌的面庞,逆着海天之光,这张脸庞陧慢成了一张抽象的剪影。他心想,就是这样,这是第一次。可同时,他无法明白这场景为何会让他喉咙发紧,心跳加快,眼里涌上泪水,因为,这也是最后一次。他们离开了,一切都不复从前。在白色的航迹尽头,陆地已经模糊。河湾的污泥突然让位给了海的深蓝。舌形的沙滩上布满芦苇,芦苇丛中,捕鱼人隐蔽的小草棚子像是玩具,海岸边那些奇形怪状的东西,比如塔楼、航标、捕鱼篓、采沙场、碉堡,一切都消失在大海的波动中,淹没在海潮里。

在船头,太阳正坠下地平线。

“快来看绿射线。”玛乌把樊当搂在怀里,他觉得能透过厚厚的大衣感觉到母亲胸膛内的心跳。在船的前部,头等舱的甲板上,人们在鼓掌,不知为何在哄笑。面膛赤红的船员们在乘客中间奔忙着,有的扛着缆绳,有的在用绳索固定货物。

樊当发现他们俩并不孤单。到处都是人。人群在甲板和舱房间不停地穿梭往来,形色匆忙。他们身子俯在船舷墙上,伸头张望,互相招呼着,拿着单双筒望远镜。他们中有人穿着灰色大衣,有人戴着帽子,有人围着围巾。他们推搡着,大声说话,抽着免税的香烟。樊当还想再看一眼玛乌脸庞的侧影,它仿佛是天光中的一个投影。这时,玛乌也开了口,她眼睛熠熠发光,对他说:“你还好吗?冷不冷?想不想下到舱房里,在晚餐前休息一会儿?”  樊当紧紧抓住栏杆。他的眼睛干涩、发热,好像燃烧的砾石。他要看。他不愿忘却这一刻,此时,船驶进了深邃的大海,离开了遥远的地平线,而法兰西消失在了起伏的波涛中,这块土地、这些城市、这片房屋、这些面孔,全都沉没在海水里……

P3-5

序言

追寻非洲文明之旅

——《奥尼恰》译序

高方

从接受《奥尼恰》的翻译任务至今,前后已经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本想今年七月初去加拿大前完成小说翻译的定稿,尽快交给出版社,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小说译稿和原著还是带在了身边,随我一起启程,来到了加拿大,一有空就想再读读,多改改,想尽可能深入到勒克莱齐奥的小说世界中,跟着小说主人公樊当的脚步,进行漫长的旅行,走进非洲的土地,走进非洲的历史。

一远行的双重意义

记得在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底的一天,我在巴黎跟导师许钧教授一起拜访了勒克莱齐奥先生。那次见面,勒克莱齐奥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说话时声音特别自然,很亲切。跟他说话,能感觉到一种真正自然的交流。那天,他和我们谈他的创作历程,他的创作思想,其中他特别谈到他对他者、对他国文明的关注,是因为受到过人类学家莱维·斯特劳斯的影响。他说:“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我就对莱维·斯特劳斯的著作和思想很感兴趣。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我们关系很好,我们经常见面。每次见面,我都能诧异地感觉到他对西方文明的那种有所保留的看法。他当然认为西方文明是很重要的,但是他认为拉美印第安文明在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古老的文明没有表达自身的权利。在莱维·斯特劳斯开始研究这些古老的文明时,他就有了明确的战斗姿态,要关心这些文明,让这些文明有同等的表达自身的权利,而且以不同的形式,比如书写的形式、文学的形式来表现这些文明的历史与现状。”他还告诉我们:“就我而言,我对西方文明之外的那些文明,那些不同的文明,一直就怀有一种兴趣。这种兴趣与关注,也许与我父亲有关。他在非洲生活了很长时间,是在尼日利亚。”他的这些话,可以说对我后来选择翻译(《奥尼恰》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

我们都知道,勒克莱齐奥在他七岁的时候,曾跟着他母亲离开法国尼斯,乘船去非洲,寻找远在尼日利亚当军医的父亲。在去非洲的船上,年仅七岁的勒克莱齐奥开始了他的小说创作生涯,他在小学生的作业簿上,写下了一个故事,题目叫《一次漫长的旅行》。对这次旅行,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法国文化”电台记者让-路易·埃齐纳(Jean-Louis Ezine)对他的系列访谈中(访谈的文字后来结集出版,题为《别处》),他特别谈到《奥尼恰》的创作,谈到他七岁出门去找父亲的那次旅行经历。他说:“我跟母亲乘了船,—起去非洲找我父亲。旅行持续了一个月,可我感觉走的时间比一年还长。对我来说,这次旅行太神奇了,是无限的。我总想起这次旅行,从来没有忘记。我也总想起非洲,尽管在非洲我没有看到过什么东西。蚁穴、龟裂的大地、干旱、蛇、长长的野草,我对非洲留下的记忆就这些。重要的,应该说是那次旅行,是我那次出门,乘船远游的想法。在轮船的甲板上,有一些黑人,他们用铁锤给轮船除锈,换取免票的机会。我的耳朵里,至今还回响着铁锤敲击甲板的声音。”(见《别处》第一〇四至一〇五页)对勒克莱齐奥而言,七岁时的这次远行具有特别的意义,他在为热罗姆-力Ⅱ尔辛主编的《当代法语作家词典》撰写的有关自己的条目中,这样写道:“对于我来说,写作行为一直与我的第一次旅行紧密相连。分离,也许,远行,沿着看不见的大陆一路飘摇,与荒凉的国家擦肩而过,想象中的危险。我为河流所着迷,似真非真的现实。就在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七年,同一年,我很快写了自己第二部小说,《黑色的奥拉蒂》,这是非洲大陆历险记,我那时还完全不了解非洲大陆,仿佛写下它,就可以将我从危险的境地中拯救出来,就可以帮助我适应未来(我想到了还从未见过的父亲,这慢吞吞的货船会把我带到他的身边)。在我以后的创作中,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与这两部非洲小说的重要陛相提并论。”(见袁筱一译((勒克莱齐奥注解勒克莱齐奥》,载《南方周末》2008年10月16日D22版。)

七岁时的这次远行,具有双重的意义。首先,这是勒克莱齐奥人生之旅的一个重要的起点,人生第一次漫长的旅行把他的目光从他出生的法兰西引向了外界,引向了一个新的天地,一个未知的未来。他自己曾说过,儿时的这次旅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后来长大了总有想不断启程出游的欲望。轮船离开港口驶进茫茫的大海的那一刻,对勒克莱齐奥来说是难忘的,也是他不愿忘却的。于是,在《奥尼恰》中,我们读到了这样的描述:“他的眼睛干涩、发热,好像燃烧的砾石。他要看。他不愿忘却这一刻,此时,船驶进了深邃的大海,离开了遥远的地平线,而法兰西消失在了起伏的波涛中,这块土地、这些城市、这片房屋、这些面孔,全都沉没在海水里,在航迹中碎裂。”小说中,萨拉巴亚号载着小樊当,走向了另一个世界。“萨拉巴亚号如同一个巨型的铁匣,将回忆卷走,吞噬。机器的噪声一刻不停。樊当想象着连杆和转轴在船的腹部闪闪发光,两个螺旋桨方向相反地转动着,碾碎了波浪。一切都被带走了。他们要去世界的另一端,或许吧。他们要去非洲。有一些名字,他很久之前就听到过。玛乌慢慢地说出这些熟悉而又可怕的名字,奥尼恰,尼日尔。奥尼恰。如此遥远,在世界的另一端。”

人生的第一次远行,于勒克莱齐奥有着另一重要意义。在《试论勒克莱齐奥的创作与创作思想》一文中,我们曾对此进行过思考。勒克莱齐奥的写作与他在七岁时的启程经历和写作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为什么要写作?“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对海上漂泊有可能出现的危险的恐惧,对看不见的非洲大陆的渴望,在未知中,勒克莱齐奥通过写作来想象自己的生命旅程,继而用写作来把握自己真正的人生之路:写作之于他,是为了摆脱未知中的危险,是为了‘适应未来’。写作就这样成了‘将我带走,将我变为“另一个人”的’过程。对勒克莱齐奥来说,‘文学自有神秘存在’,写作就是为了出发去探索未知,在探索中去发现,去领悟,去理解。”(见高方、许钧《试论勒克莱齐奥的创作与创作思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奥尼恰/勒克莱齐奥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勒克莱齐奥
译者 高方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3091
开本 32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9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5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