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万物起源(从宇宙大爆炸到文明的兴起)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按时间顺序描绘宇宙、星系、太阳系、地球、生物圈等实体的样貌和形成过程,并穿插介绍相关研究史,讲述了一些相关理论——如大爆炸、暗物质、半衰期、年代测定等——是基于什么观察和推理而提出的,是一本体量不大但信息密集的宇宙发生说明书,或者说是从宇宙诞生到人类登场的“宇宙-生命编年史”。因为作者是行星地质学家,本书特别侧重行星尤其是地球的地质内容,这是本书和一般侧重宇宙学的宇宙史书籍不同的特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宇宙与星系
第二章 恒星与元素
第三章 太阳系与行星
第四章 大陆与地球内部
第五章 海洋与大气层
第六章 气候与宜居性
第七章 生命
第八章 人类与文明
进一步阅读书目
致谢
导语
来自世界翘楚学府耶鲁大学的本科生课程,适合普通人阅读
聚合大量新近科研成果,覆盖物理、化学、地质、生物、人类史多门学科
简短篇幅内了解宇宙全史,加深对太阳系和地球的认识
从宇宙到行星,从大陆到海洋,从生命到人类,尽在200页;本书尤其突出了地球、地质、水文、气候等方面内容。
书评(媒体评论)
你我皆星尘。这本通向宇宙的“口袋导览”,
展露了它的美丽与真实,也解释了我们的星球何以
如此特别。真是充满了发现与见解的一本小书。
—— 肖恩·B.卡罗尔,演化生物学教授,《
生命的法则》作者
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要解释生命、宇宙及万物,
可算是一个艰巨任务,而身为物理学家及火山爱好
者的作者成功完成了挑战……各种起源如约登场,
而且(福利!)读起来居然还别有趣味。
——《发现》杂志
精彩页
前言
要讲述宇宙的历史,也许最好的办法是逆流而上,按正好相反的时间顺序来讲述。无论以宗教还是科学的名义,我们对宇宙初创时刻的痴迷,都来自我们对自身何以至此的好奇。如果从当前出发,倒带7000年抵达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之初,我们会发现尚有700万年的人类演化史横亘在前。要是这就让你气馁了的话,还有6亿年的动物演化史、30亿年的生命演化史,以及再早十几亿年的太阳系及我们地球的诞生。从这儿再往前90亿年,我们才抵达已知时间的起点。如果将宇宙的历史压缩成一天的24小时,就像一部超级冗长的先锋电影那样倒序播放,那人类文明史将如白驹过隙,只有0.04秒的时长,连演职员表都还来不及闪现。最早的动物出现在大约1小时后,这尚可容忍;但要再过7个小时,才能看到太阳系和地球的诞生,至于抵达宇宙的起点则还有漫漫16个小时。
尽管倒序讲述宇宙史确实别有新意,年代顺序毕竟是有用的,尤其是我们已经习惯了时间长河的奔流方向。在这本小书里,我实际上会加速讲述,不会用掉24小时(当然这取决于读者你),而是“走马观花,管中窥豹”。本书包含了宇宙中所有最重要的热门事件,描述不同事件何时(最重要的是如何)显现。“起源”这一概念深深植根于科学自身,在这里既不是神话,也不是泛泛而谈的故事,而是万物如何从无到有的主要假说。泛泛而谈与科学假说之间有关键区别,后者提供了可供计量的预测,因此学者能通过实验或观测对其证伪。假说的可证伪性也许是科学的最根本原则,这听起来大概有点枯燥,不过我希望能在这个起源故事的叙述中加点料,别担心,不会加太多的。
本书来自耶鲁大学的一门本科研讨班课程,课程有一个朴素的名字—“万物起源”,目标是通过这些可证伪的重大假说来训练科学思维。本书资料都是为普通读者准备的,我想在科学方面不会过于浮夸。我也尽力避免以专门术语迷惑读者,对必不可少的术语则尽量解释。
尽管这是万物起源的“金曲合辑”,所述故事也不是随意或彼此无关的,而是环环相扣、承上启下。生命奠基于我们星球的大气、海洋与岩石,而这些又来自星际尘埃。尘埃的成分在巨星中孕育,而巨星又诞生于宇宙大爆炸产生的气体。地球既成,它的海洋、大气乃至深埋的地核如何形成与发展,决定了错综复杂的生命如何维系数十亿年至今。
作为一个研究过本书所涉多个主题(当然不是全部)的科学家,我自然不会放过从独到的(或者说实在点,我所偏好的)地球物理学视角出发,强调起源故事间的关联及主题思想的任何机会。我的学生最终发觉,板块构造学说在本书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而我要是能找出这个学说与宇宙大爆炸的关联,肯定会大书特书(但恼火的是时间不等人)。本书最后推荐了众多有关宇宙与生命史的优秀读物,它们都比拙作全面得多。本书不求深广,而是不揣(或不惮)浅陋粗疏(以这些词万一能有的最佳含义而言),旨在由快速而仍可一读的概览故事,提供关于宇宙(一定程度上也是关于其中人类地位)的一张地图。更重要的,则是作为开胃小菜,让你由此探求更多。
第三章 太阳系与行星
……
在所有关于太阳系和行星形成的故事里,最神秘的故事来自我们自己这个:地球是怎么搞到一个如此奇特的卫星的?卫星和行星几乎一样大,这可是很怪异的事情。月球跟木星土星的诸多卫星也差不多大,木星卫星中最大的木卫三,质量只是月球的2倍(在质量比较中2倍都不算什么,跟1倍差不了多少);比较而言,木星却有300个地球那么大,土星则相当于100个地球。所以,我们这个小小的行星地球是如何捕获了一颗大块头卫星的,是个谜。
这个异常巨大的月球,大概在生命的演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月球潮汐(也就是涨潮落潮)会形成潮汐池,达尔文等人认为这是早期生命的繁殖场所。潮汐也同样造就了潮间带,也就是海岸线上一段既是潮湿海洋又是干燥(好吧,也有潮气)陆地的地带,那里的有机体在两种环境里演化以求生存,最后启动了生命向陆地的大迁移(或大入侵,看你的立场了)。
地月关系的奇特之处可不只是尺寸。目前,月球的绕地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60倍,每1个月左右(认真讲是27天)绕地球一圈。然而,月球一开始是在离地球近得多的地方,二者又是由相互间的引力作用维持长时间不离不弃,所以更近的月球就会让地球自转得更快,这点仍然可以用转着滑冰的人把手收回来作比方。事实上,好几亿年前的沉积层中的珊瑚化石(珊瑚有每天和每个季节的生长轮),记录下来的日长比今天的明显要短得多。要是我们把月球扑通一下放入地球,合并而成的行星更会快马加鞭,1天只有4小时。这样,合并了的地月系统自转极快,甚至比自转最快的行星,刚好(又!)是木星,还快得多,木星的1天有10个小时。月球轨道后来会扩张到现在的大小,是因为月球潮汐在快速自转的地球表面引起了鼓起的肿块,肿块们跑在月球的前面,它们对月球的引力作用就拉着月球往前,就这样,月球慢慢被抛到了更高的轨道上(要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万物起源(从宇宙大爆炸到文明的兴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大卫·贝尔科维奇
译者 译者:舍其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2527062
开本 32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1
出版时间 2024-04-01
首版时间 2024-04-01
印刷时间 202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264
CIP核字 2024057950
中图分类号 N49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