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萧娴评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萧娴为谁?他还是她?何许人也?……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情节,为我们揭开了这些谜底。主要介绍了现代负有盛名的女书法家萧娴先生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

阅读本书,追寻着艺术家艺术存在的本质,研究现当代书法。

内容推荐

本书是现代负有盛名的女书法家萧娴先生的个人评传,文字淋漓苍莽,忠实地记录了萧娴九十余载艰辛而光荣的生命轨迹。作者在严谨细腻的剖析中,追寻着艺术家艺术存在的本质,也为现当代书法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目录

一、书中有我

二、卫管重来主坫坛

三、独持已见 一意孤行

四、我暂偷闲

五、幸有琴书能共赏

六、六朝陈迹总添悉

七、我生托子以为命

八、秦关瑶札本文姬

九、奋飞身无羽

十、秋月开灵境

十一、南天一柱 广厦万间

十二、萧娴依旧是萧娴

十三、禽乐花如雨

十四、长城归来

十五、大地回春

十六、道登天门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书中有我

1902年,萧娴诞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父亲萧铁珊是西南名士,在晚清的官僚体系中担任过三水知县的职务,后参加著名的反清爱国团体——南社。他所身处的地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庶几相近——既和当时动荡的世界保持着距离,也拥有紧密的联系。对于萧娴来说,童年时代拥有切实的家庭环境,也可以在隐隐约约中体会一个完整时代的存在。

这个时代是由没落而新兴,由死亡而萌发的时代。千万潮流在罅隙山峦中奔涌,归于大海或坠入深渊。这个时代中的人物可以振臂一呼,山河皆响,也会在万般激情后的孤寂中落魄潦倒、随波逐流。

在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危机呈现于民族面前,历史的枷锁在不断地被打破民族的尊严固然被践踏,也在完整的复苏。这个时代有人噤若寒蝉、醉生梦死,也有人热血沸腾,激昂拯救。当一个腐朽没落、饱受外部冲击的封建政府无法有力的钳制时,各种声音开始传遍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檄文、战斗,所有表征都暗示着天翻地覆的到来。一切都因为这“破坏”充满了新鲜和生机,也因为一切不确定而痛苦迷惘。

以萧娴的降生作为时间中心,向前回溯或者向后推进十年,改变时代的大事件在不间断地发生。事件如此纷繁复杂,不是我们所应当承担讲述的。这里仅仅来看一下和这个刚刚坠地的女童拥有一定联系的人物以及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变法领袖康有为侥幸逃脱,开始整个世界的放逐生涯。这条流亡路线跨越整个地球,急切也开阔,一方面是保存自我的逃亡,一方面却是包胥哭秦庭,希冀通过列强政府的扶助令光绪帝重执权柄。一切却只是梦幻泡影般的虚惘。在萧娴降生的1902年,颇具象征意味的是:康有为终于获得了短暂的安宁,于1月20日定居在印度北部山城大吉岭潜心著述。至于这样的象征意义究竟指向何方,站在宏观的历史中几乎可以一目了然。

康有为这一年最重要的著述是《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这两篇文章是一个标志,标志着这位四十五岁的中年人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从今天的目光看过去,重要的、承担光荣的不是这两篇文章,而是驳斥它们的檄文——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切事实表明,康有为是忠直敦厚值得托付生命的君子,他为了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作茧自缚,不能化蝶。但时代的车轮绝不因为个人而停滞前进。在章太炎有力的驱驰下,飞速前进的时代马车撞翻了这位曾经的时代巨人绝尘而去,留下一个完全失败的政治家。

十九、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家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政客,他们高尚的情操足以令对手扼腕赞叹,腹中的经纶之学也足以令自己失败的心灵恬息、安静,康有为终于将他的目光落在了艺术的领域,具体到刚刚降临人世的萧娴而言,这正是莫大的幸运和机遇,未来必将有一位大星照耀着她辽远的艺术道路。

1891年的《广艺舟双楫》、1917年的《万木草堂藏画目》在康有为的生命历程中是政治失败后的恬息宣泄和自我安抚,但中国的书法艺术进程却因为这样的著述而完全改变。正是在康有为及和康有为共处一个水准面上的碑派书家的造势努力、探索创造中,中国书法重新迎来又一个黄金时代。康有为的书法艺术被作为这一时段的书法核心,碑派书法的大旗被高高举起。如此的高标其实正契合着这位改良派政治人物的观念:既遵循了所谓的古法,又可以在高耸的古法大旗下完整的创造。而这等时代风气对萧娴的父亲萧铁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通过他传递到未来的伟大书家萧娴身上。

这一时段的杰出书家几乎都拥有非常深厚的社会、学术背景,仅此一点就足以决定他们的书法抱负哪怕仅仅是生命中极微小的组成部分也不趋于人后。在此不能不罗列那些激动人心的姓名:康有为,戊戌变法领袖;沈曾植,进士,同光体重要诗人,官安徽布政司;曾熙,进士,主讲石鼓书院罗振玉,近代大儒之一,于殷墟契文的考订、敦煌文卷的整理、汉晋木简研究等诸多方面建树深远李瑞清,进士,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开创中国艺术教育之风气……从政治角度来说,他们都是清王朝的殉葬者,罗振玉甚至因此陷入民族罪人的泥淖。而对于另外一个政治阵营来说,书法的创造者也丝毫不逊色于前一个阵营。于右任,辛亥元老、长江大都督,“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的魏书大匠,将魏书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章太炎,革命先行者、经学大师,篆法古朴文静,在吴昌硕开创的民国篆书局面以外,另辟一片天空……也许不必罗列更多,书法这门艺术是如此奇妙——实用功能远不是它的全部,它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成为和人生贴得最紧密的艺术,成为了精英分子宣泄情怀、恬息身心的最后一块净土。这片净土没有复杂的风云,没有暗藏的黑暗,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有心杀贼、无力还天的遗恨。心有多博大,笔底就有多广袤。

在晚清乃至民国的政治时势中,以上所述这些拥有襟怀抱负的英雄,大多主动或被动地失语,权势的斗争原本就不是他们的期望,高标的梦想在这个时段失去了实现的可能。那么,就逐渐平息沸腾的热血,回去,毅然决然地回去,回到完整的学问中去,回到朝夕厮守的书法的畅达中去,回到自己可以全然把握的局面中去。中国失败的政治家、没有出路的前行者疯狂、自杀的比例在那个时代总算稀少,大约和拥有这样的最后一块栖息地有很大关系。说是栖息也许并不恰当,他们选择了另外一种前进,并为书法一门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如果从微观的书法历史来看,这群人的贡献几乎就是推动书法前进的全部力量,这是多么叫人震撼的现实。

1902年,康有为、章太炎正好是这一年中国文化界最为耀眼的两颗大星。他们应当没有想到,二十年后,他们会和一个1902年降生的女孩——萧娴发生紧密的关联,他们将热情赞扬她的书法,对于她的未来抱有最为热切的诚挚希望。虽然他们和国家、民族相关的热血沸腾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自己前进、引领后来者前进依然是他们不必言说的信念和目标。当萧娴进入了他们的视线,她身上具备着一种素质,一种可能,可以推进书法一门的前进,可以推进碑学继续有力的前行,那么,赞扬吧,讴歌吧。对于当时仅二十岁的年轻女孩子,没有任何的犹豫,这就是磅礴时代的率真大气。就像1844年,别林斯基对着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激动万分地喊叫道:“您领悟所创造的东西啦!”所有宏大的先行者毫不吝啬地将所有的目光投注到健步前进的年轻人身上,鼓励他们,鞭策他们。自出世之日起,萧娴,她的生命价值就此确定。

父亲深厚的艺术学养、正道直行的人生方向是她最初的艺术哺乳。一个高尚而不拘泥的爱国者,一个碑学创新思想的拥护者,一个身体力行“熔《石门颂》与《郑文公》于一炉”的实践者,他的艺术成就虽然还不能和同时代的书法巨人相比肩,但也足以成为年轻的碑学正脉继承人——萧娴坚实的基础。当萧娴的生命步入晚年,她曾满怀情感地讲述了这样的师法传承“古人要求严于择师。回首书海飘零,一生唯二师焉。其初是先父,其后为南海先生。世人但知我的行书有康体,而自我感觉,榜书类康体,小书往往依稀先父。投一师而笔下无影形,岂非徒托空名,空占门墙一席地乎?”父亲和康有为,在她的心目中都是留下书法印记的老师,是值得依傍、可以信托的老师。

此时讲述萧娴的书法道路为时尚早,对于这个在书法艺术中行走了近一个世纪的碑学大匠,简单的书法顺承不能满足上天对她的负重要求,命运中的磨难降临只是时间问题。萧娴五岁,母亲…位官宦人家的女儿,感染疟疾离开人世。母亲的目光深邃敏感,她唯一的遗言是:“我死后,谁也不要虐待我的娴儿。”在那样一个时代,在看尽了世态炎凉以后,这位垂死的母亲已经意识到即将降临的危机。她的目光是切实的,但是她只看到了磨难的部分。这个女童所得到的磨难本是上苍赐予她的宝贵财富。童年的经历造就了萧娴最为彻底的坚强性格。在她未来的人生岁月中,磨难太多,辛苦太多,如果没有这样童年阶段的磨砺,没有人知道她是否能够坚持下来,没有人知道她是否还可以紧紧地捉住那支如椽大笔,直到走向最后的光明。所以,上天给了她最初的厄运,给她坚强自立的精神。要么死亡,要么生存下去,实际的结果摆放在我们面前,没有夭折,足够了。

没有死亡,坚强地生活下去不代表没有心灵的伤痛,继母的压迫是明明白白的现实。但是这个女孩的心性是坚韧的,伤痛不能叫她柔弱,她要充满力量,她寻找充满力量的方式,恬息心灵的方式,宣泄心灵的方式。找寻,在这个家庭中找寻,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中找寻。她是幸运的,她很快找寻到了——父亲在不远的地方等着她,康有为老师在更远的地方等着她,一切犹如宿命。 十二岁时,在对邓石如篆书、《散氏盘》、《石鼓文》乃至诸多汉魏碑刻的学习之后,灵感降临,在父亲墨迹未干的作品旁边,在了无一人的指导和守护下,这个女童以蒙昧的心态、确定的豪情、高贵的手法、自由的精神写下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初始的创作已经决定一切,决定未来的一切——“书中有我,眼底无它”。在空无一人的书房里,在宽阔的画案前,这个女童落手便顶天立地,无所依傍,她的情怀、她的郁结在如此的创作中得以吐露和宣泄。她的生机是如此茁壮,家庭处境的困顿只能让她的心中产生奔腾的大水,如瀑布一般的奔流,然后自笔底宣泄。一切生发于抽象,却归于具象,当一切可以归结于具象,又是多么的狂喜自豪。心中的一切原来可以如此表达,现在有了笔墨可以厮守,可以不再孤独的背负,便拥有了生命存在的理由。

她是如此年轻,甚至还不能说是年轻,她还只是一个瘦小的女孩子,却可以茁壮纯净地挥洒,甚至饱含丘壑地挥洒。父亲回来了,父亲看到了这令人震颤的创作,父亲的身份在这样的瞬间发生了转换:他不仅是一位父亲,他还是书法传承道统中的一分子,现在面前的这个女孩不仅仅是他的女儿,亦是整个书法道统的一分子了,她属于整个世界。这位父亲,这位曾经的知县,这位南社社员,这位碑派书法的拥护者和实践者看清了这一切,所以从那天开始萧娴不再仅仅是他的女儿,她是这个书法道统所拥有的全新的珍宝。他要整个世界看到这珍宝,一切刚刚开始,一切都已开始。

全新的开始不仅发生在这个家庭中,这个没落腐败、长满毒瘤的社会也在被努力地拯救,孙中山先生是这拯救的震中。起义,镇压起义,镇压。

革命党人的鲜血映红了中国的天空,宛若朝霞,宛若黎明时地平线上的光。在这样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者重理想而轻生死,他们殉国,他们呐喊,他们要这中国苏醒,要这中国重新焕发她应该拥有的青春。当理想和襟怀达到极致,中国即将苏醒,中国必须苏醒!

萧铁珊的热血在沸腾,他要做应该做的工作。1911年3月29 日,革命党人于广州起义,萧铁珊参与运送枪械武器,而九岁的萧娴也被信任,共同承担了如此具备历史意义的任务一成为联络员,秘密传递消息。在这个女童心中的丘壑汩汩流于笔下时,她被理解、被信任、被平等地对待,这是怎样的幸福。

她是成熟和有见识的,终其一生,说到孙中山时,她都尊敬地称为“中山先生”。她的书艺,很大程度得自康有为老师,但她对国家的认识和关怀,从童年参与广州起义活动开始,永远没有改变。1985年在康有为迁坟仪式上,她和刘海粟应邀出席,其后接受青岛媒体采访时,她于康师只说了简短的话,关于艺术的话,其他则不置一辞,留下无法确定的悬念。刘海粟后来说她觉得康有为老师是保皇派。这就是革命风云中走出的人物,哪怕只是艺坛人物,经过鲜血生命的洗礼,经过漫长泥淖的生活,走向光明后,依然如此的不能通融敷衍。她只“尊其所闻行其所知”,除此之外不能置一辞,没有半点含糊,没有任何可以讲究私人情感的余地。她的一生未曾深刻涉足政治,但是关于大是大非、大节的事不能通融,这童年的烙印随着她的年纪成长,没有消除。

1915年的中国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喜气洋洋到愤怒呐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几乎就是完整的目标,只要这鞑虏的皇帝被拉下宝座,一切都觉得心满意足。至于总统,是真正的高尚者孙中山还是窃国的阴谋家袁世凯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共和已经出现。这时的中国就像从来没有得到爱情的女子,正为一份模糊飘忽的情感而短暂地安慰,以为可以休憩下来享受幸福乡。人们窒息的时间太长了,苦难挣扎的时间太长、牺牲太大了,能够喘息就喘息一下。然而,日本吞噬的野心、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内忧外患明明白白地摆在面前,中国的斗士再次愤怒了,还是以章太炎作为整个斗士群体的代表,他“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斗士永远就是斗士,休憩只是为了再次出发,当国家的、民族的尊严底线被践踏,他们毫不吝啬,不惜以生命来捍卫。

而对于萧娴来说,这个短暂的充满欢喜气氛的阶段如此重要,相较于日后充满泥淖的岁月,这样一个短暂的瞬间,却令她焕发出了可以温暖终生的华彩。

1918年的一天,这天广州天气极好。耸立于珠江边西堤的十二层钢筋混凝土大厦——大新百货公司,举行落成典礼。这座当时华南地区最为宏伟华丽的建筑,一时间轰动了广州。人流云集,大家摩肩接踵都要来看这十二层楼,但是究竟是来看什么,他们还并不知晓,一切只是序幕,等待着主角的出现。萧娴——十三龄(萧老回忆为十三岁,但据事实考证当时应为十五岁,下同)的弱小的女孩子出场了,貌不惊人,但手中的丈二楹联联语惊人:“大好河山,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层楼。”

这联语是萧铁珊所撰,从联语中可以读出萧氏一门的襟怀,读出那个短暂的喜气洋洋的时段民众真实的欢喜。河山依旧,但已经是四百兆众的大好河山。而眼前这景致,这高耸天地间的十二层楼,便是切实的崭新世界,充满生机和希望——这样的梦想虽然只是瞬间巨大的肥皂泡,但是当它产生的瞬间,表象的幻彩可一点也不逊色于真正的水晶球呢。

这十三龄的女童,她是淋漓酣畅的,她是豪气的。她在如此博大的文字前震动,她濡墨人纸,便是万壑奔流。她要这万壑奔流,如此才可一吐胸中之气,才可印证她和父亲为这革命所做的一切努力。她的笔是饱含精神之笔,情感、怀抱通过这瘦小的手臂传递到那擘窠大字中去,这“大好河山,四百兆众”,这“新辟世界,十二层楼”!瞬间的华彩正如礼花灿烂,在这十二层楼上喷薄而上——这广州的千万民众摩肩接踵,人流云集,原来都是来看这弱小女孩心中的丘壑,来看这未来的书法巨匠高远的开始!

……

P3-13

序言

母亲萧娴的一生既平凡又极具传奇色彩,在她坎坷曲折又不乏光辉的经历中,闪烁着特有的信念,意志,胸襟等可贵品质和禀性。

她有过闪光耀眼的青少年时期,但那毕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昙花一现,而后来的几十年则处在社会底层为生存而奔波劳碌,是一位劳动的普通妇女。可是她从不向逆境低头,既有适应生活方方面面的实际本领,又始终不忘实现她“继承发扬祖国民族文化精粹,成为一代书法家服务社会”的坚定信念。婚后国难家窘的境遇,迫使她身负家务公务双重重担而历尽磨难,根本无法实现她的抱负。文革后期文化氛围逐渐宽松,书法受到重视,她以古稀之年,在简陋的家院内,以巨石板为纸,悬斗笔于院柱,在抚育孙辈的繁忙家务中,抓紧间隙刻苦练基本功,以求焕发她的书艺青春;同时她又以平凡的形象,慈母般的胸怀,收有志于书学的青年学生,尽其所能,悉心教授。及至知名度日高,学生学业有成时,仍不改平常心,始终爱护后学。保持师生亲密关系。

改革开放后,她已进入耄耋之年,却异常珍惜服务社会人民的大好时机。她以极大的热情、非凡的毅力投入创作。除致力个人书展,还应邀出游祖国的名山大川,寻觅文化碑迹,吸收精粹,充实自己的书艺修养。总之,她不停歇地创作奉献,凡社会公益,救灾济残和全国各地振兴文化所需,不论寒暑,有求必应,从不吝惜自己微薄的收入和有限的精力。

她心怀宽广,自视平凡,以苦为乐。不论危难或名利,在她心目中仅视为过眼烟云,从不改变她平常的心境和简朴的生活,在任何场合中,总自然表现出宠辱不惊、淡泊宁静的安详气质和人格魅力,受到人们由衷的尊敬爱戴。更弥足珍贵的是她晚年回顾总结自己一生幼年随父赞助共和,及长在汕头教书同情革命解放后,紧跟时代步伐要求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更见升华,于是年届九十高龄时,自觉提出了入党申请。

入党宣誓时她激情满怀当场奋笔疾书“奋斗终身”几个大字,誓言她为党为国为人民握笔不止,奉献到最后一息。她努力做到了。在逝世前反复发病住院时,为应全国政协之约,专程扶病出院返家勉力完成“集贤”两个大字的创作。她虽期望“天益以寿,更奋十年秃笔”活到一百岁,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遗憾的是在她久病体弱之际,匆忙进行胆管取石手术,以至胆汁溢漏,碾转病榻二十余日,终至不治。每念及她在全麻手术后醒来仍闪亮着自信的目光与人奋力握手比劲,表示她有信心病愈后握笔,腕力不会减的神情,不禁痛悔万分。

今有青年作者王白桥先生奋力写就《萧娴评传》一书,于老人的精神多有阐发,欣慰之余,撰此短文以为序。

2008年1月 南京

后记

跟随萧娴先生的脚步走过她的一生,是我没有想过的事情。现在竟然得以实现,甚觉甘辛交集。先生对于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光荣人生的诠释已经镌刻于一个写作者的心头,永远不会抹去。这就是“光荣荆棘路”,她以自我的生命启迪着如此的行走,而我的记录如果可以令更多的人于此认识和了解,则这份沉醉的写作就拥有了一切的意义。

当我决定开始这样的写作,承杨远威先生介绍,得见萧娴研究专家、学者俞律先生,俞先生慷慨地提供了他长期研究萧娴先生的多种资料,更慨然允诺我于写作中使用他的研究成果。我的写作开始于惶恐之中,因为长者这样的支持和鼓励,才算是确立了写作的信心。在这里郑重感谢俞先生和杨先生。

我没有见过萧娴先生,但是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得以拜谒她的子女江炳灵先生、江凤子先生,学生庄希祖先生,从他们的身上我想我是体察到了老人家的风骨。从他们的文字,他们的言谈,他们的欢笑和眼泪中,恍惚得见老人家具体的行走。我于萧老全部的敬意本在于她是伟大的碑派书家,而在观照她完整的生命历程后,作为操持家庭的母亲、祖母,作为长期生活于困厄中理想的坚守者的形象更加深入地镌刻于我的脑海。萧老,她为何拥有这样的书写,本是源于胸中如此的波澜。她脚力矫健,终其一生,未曾倒下,未曾老去。所以为老人家来写这样一本传记,也许更是为今天一切有信念的行走者提供前方的照明。一位完整的萧老,是炳灵先生、凤子先生、希祖先生和我电话采访过的萧老门人桑作楷先生、胡定放先生让我认知到的,在此谨表谢忱!

本书的写作过程是艰辛的,我的学养很浅薄,但我用了一切的力量来认知、来写作,希望可以尽可能多地表现萧老光荣的行走。另外还有一层思考则在于:希望在表现萧老的行走过程中,可以为当代书法的前进寻求一些动力,一些沉静而积极的因素。这样的努力得到了吴振立老师、聂危谷老师、张志安先生、于明诠先生、李啸先生的指导、帮助和鼓励,在此谨表谢忱!

一本好书,其气质总当是浑圆苍莽的。在我的写作开始之前,面对案头一切先贤的传记,我几乎要茫然失措,难以确立自我的方向。是徐颖君推荐了茨威格的《六大师》给我看,我才了解到,原来传记亦可以怀着如此的激情,直指神魂。我相信这样的方法,也因此尝试着以如此的方法前行。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徐颖君具体的指教和鼓励。而赠与我《六大师》这本书的曹阳兄在多个章节的阅读后给出“元气淋漓”这样肯定的评语,我于自己的写作才算是稍稍的安心。在此谨表谢忱!

本书的出版注定经历波折,终于承大雅文化传播公司王仁定先生厚爱,认同、接受,并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荐了这部书稿,复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审核通过,经编辑张芸女士、霍覃先生对于书稿极细致的推求和修正,这本书才得以如此面目展示于读者面前。在此谨表谢忱!

本书所收录的作品多为贵阳萧娴法书陈列馆、江浦萧娴纪念馆、萧老亲友门人所藏,在此谨表谢忱。而对于身边给予本书的写作充分的理解,并创造了切实环境的那个人,亦不能不在这里,表达自己心中的谢意。

书评(媒体评论)

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坫坛。

——康有为

豪情书似康南海,逸气才留郑小坡。

能从笔法追刀法,圆转自如出性灵。我亦喜临汉隶字,未能如此见精神。

——林散之

曩依幕府游粤寺,眼见萧娴作大字。当时一女刚十龄,擘窠有力殊堪异。

大字雄奇小字腴,黄庭亲见写成初。匆匆二十年华过,犹忆榕阴卷袖余。

——章士钊

忆昔周遭独石桥,闻将大字郁岩峣。卅年老笔纷披在,真见摩崖汉隶超。

临本堪称奋雪霜,扫除蛇蛭稼苗良。高亭未比褒斜道,不得同君榜蜀冈。

——高二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萧娴评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白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60260
开本 16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3
153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