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楚辞(图文本)/国学经典图文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继《诗经》之后又一部影响深远的巨著。诗、骚并举,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形态各异,相辅相成的“诗学原始”。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就是要从源头上了解中同人的审美精神形式。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源远流长、深厚博大的楚文化,在他的笔下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本书为“国学经典图文系列”中的一本,收录了伟大诗人屈原、宋玉的光辉诗篇,包括《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大招》、《九辩》、《招魂》,由当代楚辞研究专家吴广平先生作了精细的校勘注释与新意叠出的文化人类学阐释,并配有清代萧云从、门应兆及元代张渥等杰出画家的精彩插图一百六十余幅,图文并茂,相映成趣,极具欣赏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伟大诗人屈原、宋玉的光辉诗篇,包括《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大招》、《九辩》、《招魂》,配有清代萧云从、门应兆及元代张渥等杰出画家的精彩插图一百六十余幅,每篇作品由当代楚辞研究专家吴广平先生作了精细的校勘注释与新意叠出的文化人类学阐释。全书布局爽朗、图版清晰、诗画一体,图文并茂,读来赏心悦目,是文学、美术工作者及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值得珍藏的艺术经典。

目录

离骚/屈原

九歌/屈原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天问/屈原

九章/屈原

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

远游/屈原

卜居/屈原

渔父/屈原

大招/屈原

九辩/宋玉

招魂/宋玉

试读章节

汩余若将不及兮①,恐年岁之不吾与②。朝搴阰之木兰兮③,夕揽洲之宿莽④。

【注释】

①汩(yu欲):楚方言,水流得很快的样子。这里是指时光如流水,过得飞快。不及:赶不上。 ②不吾与:“不与吾”的倒装,“不等待我”的意思。这两句是诗人担心时光流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业。 ③搴(qian牵):楚方言,拔取。阰(pi皮):楚方言,大的山坡。木兰:香木名,或称黄心树,紫玉兰,皮似桂,状如楠树,高数仞,相传去皮而不死。 ⑧揽:采摘。洲:水中的陆地。宿莽:经冬不死的一种香草,这种草拔心以后还能生长。木兰树去皮不死,宿莽草拔心不死,皆香之不变者,所以用来修身。

日月忽其不淹兮①,春与秋其代序②。惟草木之零落兮③,恐美人之迟暮④。

【注释】

①忽:过得很快的样子。淹(yan烟):长期逗留。 ②代序:轮流替换。③惟:思。零落:飘零,坠落。 ④美人:此词古今解说纷纭,有说是指怀王,有说是屈原自指,有说是谓盛壮之年,有说是泛言贤士。从下文来看,当以指怀王为是。迟暮:指年老。这四句是诗人担心楚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恐”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特别是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

            P005

序言

众所周知,中国先秦诗歌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是四言诗发展的黄金时代。这“先民的歌唱”被周人搜集、整理,编订成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以后整整三百年,中国文坛几乎被散文的光辉所笼罩,诗歌则处于沉寂时期。打破这沉寂局面的,乃是天才诗人屈原及其后学宋玉。他们创造了一种具有楚国鲜明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就是“楚辞”。“楚辞”和《诗经》迥然不同,它不是集体的歌唱,而是个人的创作;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浪漫主义的;不重自然的写实,而重主观的抒情;不是表现的北国风光,而是表现的南方景象;不是单一的比兴,而是整体的象征;句式不是板滞的四言,而是灵动的杂言;篇章不是回环复沓的短章,而是结构宏大的巨制;风格不是自然质朴,而是弘博丽雅。楚辞鲜明的地方特色,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有经典的概括:“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因为楚辞这种新诗体的代表作,乃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的《离骚》,故后人又称其为“骚体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往往“风”、“骚”并称,以“风”来指代《诗经》,以“骚”来指代楚辞。考“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传》载:“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楚国人屈原、宋玉所创作的骚体诗和汉代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等人所创作的拟骚诗汇编成集,共十六卷,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遂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东汉安帝元初初年,王逸给刘向所编的《楚辞》作注,又加进他自己写的一篇《九思》,而命名全书为《楚辞章句》,为十七卷。刘向编的十六卷本《楚辞》久已亡佚,只有王逸的十七卷本《楚辞章句》流传至今,这就是现存最古的《楚辞》注本。《楚辞》一书是中国文学的古老经典,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文献分类法,《楚辞》属于“集部”,向来被称为“集部之祖”。打开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其中“集部”类的第一部书就是《楚辞》。故四库馆臣称:“集部之目,《楚辞》最古。”(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四八“集部总叙”)由于《楚辞》一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研究楚辞的历史绵延悠久,研究楚辞的论著汗牛充栋,并因此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楚辞学。

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思想深邃,情感浓郁,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意境优美,文辞瑰丽,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他善于以经天纬地之才,表现各种矛盾与冲突,如《离骚》中表现的生与死、去与留的矛盾与冲突,《九歌》中表现的神与人、圣与俗的矛盾与冲突,《天问》中表现的古与今、明与惑的矛盾与冲突,莫不惊心动魄,震古撼今。屈原开创了中国诗歌由民间集体创作到作家个人创作的新时代。他拉开帷幕,即满台精彩。其作品风格不但不重复前人,也不重复自己,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征。《离骚》波澜壮阔,幽深隽永;《九歌》迷离飘渺,悱恻绮靡;《天问》恢诡谲怪,瑰丽奇矫;《九章》质朴清新,直率平实;《远游》高蹈飞升,道骨仙风;《大招》夸张渲染,立意高卓;《卜居》《渔父》则韵散结合,迹近赋体。屈原继《诗经》的现实主义之后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他运用大胆的想象、神奇的夸张,交织以古老的神话、优美的传说、原始的宗教、民间的风俗,将历史与现实、神界与人间熔为一炉,创造了一幅幅激动人心的艺术画面,塑造了高大峻洁的自我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崇高理想,形成了神奇谲怪的美学风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屈原重视诗歌意象的创造和组合,将《诗经》孤立的比兴手法发展为系统的象征艺术,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意象系统。正如王逸所说的:“《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楚辞章句·离骚序》)屈原作品中的意象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人的意象群,二是物的意象群,三是神的意象群。而每一类意象群内除了某些中性事物外,又有正反对立的两组。屈原“寄情于物”,“托物以讽”,以此来表现肯定或否定的意向和鲜明的爱憎,因而他作品中的意象大多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特别是屈原建构和营造的香草美人意象,芬芳华美,具有经典意义,滋润和沾溉了后世无数作家。屈原作品还常常用男女恋爱婚姻关系来象征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形成了朱熹所谓的“男女君臣之喻”。《离骚》前半篇诗人自比弃妇,后半篇以求女象征求君,均是“男女君臣之喻”整体构思的体现。这不仅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习惯,而且形象生动,表意隽永。《尚书·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最早对诗歌的功能作出了明确的概括。比起“三代”人的重言志,屈原更重言情。他在《九章.惜诵》中提出了著名的“发愤以抒情”说。这是屈骚美学的灵魂和精髓,也是中国古代悲剧理论的重要主题。屈原乃有心做政治家,而无心当文学家。“愤怒出诗人”。由于在政治上“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牢骚与愤懑,遂创作出了震撼千古的光辉诗篇,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他的影响是深远的。王逸《楚辞章句叙》称:“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孔丘终没以来,名儒博达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也指出:“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贾追风以人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竞为秦所灭。”宋玉等人大概只是屈原的后学。唐勒、景差的辞赋今均已佚。宋玉的作品有许多篇流传至今,其中大部分是赋,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微咏赋》等。他是赋体文学的开山祖师和杰出作家,有“赋圣”之誉(见清程廷祚《骚赋论·中》)。他创作的楚辞体诗歌,流传至今的只有《九辩》和《招魂》两篇,均收录在王逸的《楚辞章句》里。宋玉的文学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宋玉是一介寒士。这一身份非常重要。因为屈原是一位大起大落的高官,他传奇性的生活经历,大多数的人是没有的,后来的追随者硬要模仿屈原的创作,就很容易变成空洞的抒情。而宋玉作为一介寒士,他的这一身份和他表现的不平与感伤,倒是最为普遍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受。在中国文学史上,宋玉敏感地发现了自然与人生之异质同构关系,通过对自然与人生之双重感伤,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伤春”与“悲秋”主题,表现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伤与哀怨,以及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悲慨。《招魂》结尾云:“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菉蘋齐叶兮白芷生。路贯庐江兮左长薄,倚沼畦瀛兮遥望博。青骊结驷兮齐千乘,悬火延起兮玄颜□。步及骤处兮诱骋先,抑骛若通兮引车右还。与王趋梦兮课后先,君王亲发兮惮青兕。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九辩》开头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僚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汰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僭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恍愤恨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雁□□而南游兮,□鸡啁哳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时□□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从此以后,“伤春”与“悲秋”乃成为中国文人易患的“季节性情绪低落症”和中国文学绵延不绝的永恒主题。这样的情绪、这样的主题未免低沉、沮丧,甚至消极,但却和封建时代众多落魄文人的情感息息相通,引发了历代文人的共鸣。宋玉的“伤春”与“悲秋”遂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传统。“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文心雕龙.时序》)“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文心雕龙·辨骚》)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宋历来并称,两人均被尊为“中国文学之祖”。刘师培说:“中国文学,至周末而臻极盛。……而屈、宋楚辞,忧深思远,上承风雅之遗,下启词章之体,亦中国文学之祖也。”(《论文杂记》)陆侃如说:“谁是中国文学之祖?我毫不迟疑的说:屈原与宋玉。他们不但给予楚民族文学以永久的生命,并且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稳固的基础。”“古代若无屈、宋,则文学史决没有那样灿烂;而楚民族若无屈、宋,则楚文学也决占不到重要的地位。所以,凡研究中国文学的人——尤其研究古代文学的人——都不可不从屈、宋下手。”(《屈原与宋玉》)由此可见宋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这部《楚辞图文本》所录屈原、宋玉作品原文系录自本人校注的“国学基本丛书”本《楚辞》(岳麓书社,2004年5月新版)。受体例所限,书中对作家的生平、作品的真伪等等,未作深入阐述。有兴趣与疑惑的读者,除可参阅我校注的《楚辞》外,还可参阅岳麓书社出版的我校注的《宋玉集》(“集部经典丛刊”之一,2001年8月第1版)、《宋玉集校注汇评》(即出)和所著的《宋玉研究》(2004年9月第1版)。

书中的配图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四库全书》本清萧云从原绘、门应兆补绘《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其中萧云从原绘图为《九歌》九图、《天问》五十四图、《卜居》《渔父》一图(合图),凡六十四图;门应兆补绘《离骚》三十二图、《九章》九图、《远游》五图、《九辩》九图、《招魂》十三图、《大招》七图,另绘香草十六图,凡九十一图。《离骚全图》全书总计一百五十五图,这是《楚辞图文本》图片的主要来源。书中还收录了元代张渥所绘的《九歌图》,另外还有个别图片出自其它地方。图片本无注,下注文字为编者根据图片意境和表现内容截取屈宋诗作相应诗句而成。《离骚全图》的绘图者萧云从,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于湖渔人、石人、梦履、梅主人、钟山老人等,明末清初画家,安徽人。萧云从的画风以“清疏韶华、笔墨爽利”而独树一帜,而成为“姑孰画派”的创始人。他为屈原作品绘画,“是有感于国家惨遭灭亡,坚贞之士处世之难,和满怀怨愤而有作。”(阿英《屈原及其诗篇在美术上的反映》,《文艺报》1953年5月第10期)“《九歌》九图……用力真实,考据精慎,特有独到。《天问》五十四图,用力尤为深密,设想实为繁密,考索之精,在《九歌》之上。《九歌》自顾恺之、李公麟以来,历世有精构,尚可依著,而《天问》则全出心裁。古今无第二人有此精勤,亦无第二人有此伟构。可贵也。”(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为萧云从补绘的门应兆,一作应诏,一作应召,字吉占,清代正黄旗汉军人。乾隆时由工部主事派充四库馆绘图分校官。官至宁国知府。善画楼阁、人物及花卉,并善写真,也是清代著名的画家。萧云从原绘、门应兆补绘的《离骚全图》是美术史家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完整且艺术水平最高的《楚辞》插图本。现在,再补上“人物风度,线条钩勒,确极佳妙”(阿英评语)的元代张渥《九歌图》,我相信,这部《楚辞图文本》一定会成为《楚辞》研究者、美术工作者及收藏爱好者难得的艺术珍品。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萧云从、门应兆为《楚辞》插图,他们主要是根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和朱熹《楚辞集注》的注解而构思的。而我的注释则较多地吸收了古今学者特别是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因而,偶尔会出现插图表现的意境与注释阐述的意思相悖的地方。如《天问》:“平胁曼肤,何以肥之?”王逸《楚辞章句》注解说是:“言纣为无道,诸侯背畔,天下乖离,当怀忧癯瘦,而反形体曼泽,独何以能平胁肥盛乎?”说的是商纣王,萧云从即据此绘图。但闻一多先生《天问疏证》认为:“古以肥硕为美,‘平胁曼肤’正以状有易女之美耳。”闻先生的解释无疑更合理、更贴切。我的注释即吸收了闻先生的考证成果。这样就导致注释与插图矛盾。类似的地方还有,我在注释时没有一一仔细说明,请尊敬的读者注意!

            吴广平

       2006年3月19日于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楚辞(图文本)/国学经典图文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战国)屈原//宋玉
译者
编者
绘者 (清)萧云从//门应兆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657775
开本 其他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7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22.3
丛书名
印张 12.8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50
15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