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代妇女生活
内容
内容推荐
《明代妇女生活》是一部厚重的讲述明代妇女生活的专著,主要内容为:明代人的女性观、明代社会各阶层妇女、礼俗与妇女生活、明代妇女的教育、明代妇女的服饰、明代妇女的社会活动、明代妇女的才艺及其成就、明代女性的“活力”及“多样性”八章内容,每章又分为若干节进行条分缕析的论说。作者通过对明代妇女生活多方位的考察,阐明了明代妇女在传统礼教闭锁世界中形成的妇女群体人格;另一方面,明代中期以后,人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受这种社会思想风气的影响,晚明妇女生活也更具有活力与多样性。
目录
明代人的女性观
明代人的女性观及其行为
明代的女性生活及其转向
社会各阶层妇女
贵族妇女
后 妃
王室妇女
女 官
后宫女性服役人员
宦门妇女
劳动妇女
农 妇
蚕妇与织妇
商人妇
其他劳动妇女
娼 优
娼 妓
优伶艺人
女尼、女冠与女巫
尼姑生活及其世俗化
女 冠
女 巫
奴 婢
宫婢与官婢
私 婢
礼俗与妇女生活
婚姻与家庭生活
婚姻礼俗
贞节观念束缚下的婚姻生活
妇女的离婚和再嫁
妇女的情感表达及其性情生活
妇女的家庭角色及其地位
妇女的生育之职及其相关习俗
生育:一种最为重要的妇职
生育禁忌与祷子习俗
生育习俗
妇女与饮食、居住生活
饮食生活
居住生活
妇女教育
女教书
皇帝赐撰女教书
皇后所撰女教书
士大夫所撰女教书
小说、戏曲与妇女教育
妇女教育的内容
礼仪教育
婚育教育
服饰教育
宗教教育
才艺教育
妇女的服饰
服 饰
服饰等级制度
服饰风尚的新动向
妇女服饰名色
礼服与便服
美容与饰物
妆 式
化妆品
发式与首饰
发 髻
首 饰
妇女的社会活动
参政与从军
宫廷妇女的参政活动
民间妇女的参政活动
妇女的从军
社会经济活动
田作、纺织与其他手工
经 商
社交活动
社交生活
女性社交网络及其扩大
宗教信仰和节日活动
宗教信仰
节日活动:娱乐与旅游
妇女的才艺及其成就
女务“外学”:妇女的名士化倾向
谈禅好道
风流好文
名士化倾向
艺术与体育活动
书法、绘画
音乐、歌舞
体育活动
明代女性的“活力”及“多样性”
妇女的群体人格
礼教松懈与妇女生活的“活力”及“多样性”
清初礼教秩序的重建
后 记
书评(媒体评论)
《明代妇女生活》不仅引用的资料十分丰富且
具说服力,立论也恰到好处。该书告诉我,在妇女
史之外,中国明代性别史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当
时的男女是如何思考和如何生活的。
——(日)夫马进
在妇女解放思想渐趋萌芽的晚明时代,不仅一
批启蒙思想家在理论上存在着男女平等的思想,而
且在实际的行动上妇女也在逐步冲破礼教的防线,
追求男女平等,随之而来的则是女性自我意识的加
强。
明代妇女从“相夫教子”的温婉闺范,转而变
为独立支撑家庭生计的“健妇”,无疑使女性形象
得以重塑。“女郎”“女山人”的大量出现,更是
足以证明明代女性已经冲破礼教与家庭的束缚与闭
锁,转而融入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
——陈宝良
精彩页
自明代中期以后,当时的思想界堪称最具“活力”(vitality)与“多样性”(diversity)的时代。从这种角度来说,明朝人思想之活跃,兴趣之广泛,视野之开阔,均是前无古人的。 社会之转向,乃至思想之活跃,无不导致晚明妇女的生活更具“活力”与“多样性”。
妇女生活的活力乃至多样性,显然导源于传统礼教的松懈。妇女解放是衡鉴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晚明妇女解放思想的萌芽,则有待于“礼”教这根绳索的松动,而这种松动在理论上是由李贽完成的。
王阳明面对传统道德的日趋衰微,其最大的目的无非是将已经松动的“礼”教之索更加拧紧。但事与愿违,王阳明“致良知”之说势必造成他对“礼”有超乎常人的理解,而这种新的解释恰好为礼教松动奠定了理论基础。王阳明当然也将“礼”解释为“天理”,决不允许有半点的偏离。然而他在论“礼”与“情”的关系时,充分注意到了人情对制礼的制约作用。他深信,“先王制礼,皆因人情而为之节文”。 因之,后世制礼就不应该“拘泥于古”,而应以人情为基础,以自己之“心”为准绳,如果“反之吾心而有所未安者”,完全可以“以义起礼”。就此而言,王阳明开启了明代将“礼”内在化的先河,亦即将外在的属于客观规范乃至自然准则的“礼”,转化为内在的主观的“礼”,进而增添许多自我的因子。换言之,王阳明通过自己的“良知”说,证明了“以义起礼”的可能性,并以“简切明白”之“礼”作为终极目标。这样,王阳明一方面承认传统礼教的永恒性,另一方面又允许自我作古,重新制作礼制。这一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使王氏后学得以找到冲击“礼教”的突破口。李贽从理论上完成了对传统礼教的异化,使“礼”这一概念包含了近代人文主义的内涵。他是这样解释“礼”与“非礼”的:“盖由中出者谓之礼,从外而入者谓之非礼;从天而降者谓之礼,从人而得者谓之非礼;由不学不虑、不思不勉、不识不知而至者谓之礼,由耳目闻见、心思测度、前言往行、仿佛比拟而至者谓之非礼。” 可见,李贽从王阳明“心学”的哲学前提出发,将“礼”解释为出自内心,与生俱来,不学而知的本能,而不是外力强加于人的道德规范。这就将“礼”这种传统道德准则异化为一种人类的本能,从而为“私欲”说提供了足够的理论依据。“礼”既然是一种本能,那么“哀至则哭”,这不过是“作而致其情”,是生者对死者表示哀痛的一种感情流露,绝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道学礼教之哀”。
至明末,黄宗羲上承王阳明“心学”,并重拾李贽“礼”观的遗绪,对“礼”与“非礼之礼”进行了辨析。他说:“吾心之化裁,其曲折处谓之礼,其妥帖处谓之义,原无成迹。今以为理在事物,依仿成迹而为之,便是非礼之礼,非义之义。盖前言往行,皆圣贤所融结,吾不得其心,则皆糟粕也。曾是礼义而在糟粕乎?” 黄宗羲虽然从主观上并无否定传统礼教之意,然客观上为当时的人们冲击“前言往行”“成迹”之类的传统礼教大开方便之门。
从王阳明到李贽,再从李贽到黄宗羲,在礼的观念上显然存在着内在演进的“理路”,亦即对礼的阐释上与传统之见迥然有别。正是因为有了如此的理论基础,才使得妇女生活的“活力”与“多样性”成为一种可能。晚明妇女生活的“活力”与“多样性”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考察:一是士大夫女性意识的改观,二是女性自我意识的加强,三是女性生活开始冲破传统的礼教等级秩序。
士大夫女性意识的改观
在传统中国的礼教社会里,由于儒家伦理纲常的压制和礼教的束缚,妇女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下层。在她们的头上,套着一条由“妇德”“妇道”“礼义”织成的无形绳索。依据礼教的要求,青年女子在家应该从父,出嫁应该从夫,夫死然后从子守节。节、孝、贞构成“妇德”的三大内容,成为扼杀妇女情性的无形枷锁。侮辱女性当然是野蛮社会固有的本质特征,但它更是文明社会的本质特征。假如说在野蛮社会里,统治者只是以简单的形式犯下了欺凌女性的罪恶,那么以繁复的、伪善的道德准则压迫女性则是文明社会的拿手好戏。
即就守节而言,在礼教重压下的节妇同样有正侧的等级差别。“从古来,只有守寡的妻妾,哪有守寡的梅香?” 这已成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训条。做丫鬟的人,失节无损于己,守节亦无益于人,出身低微卑贱的女性被剥夺了做“节妇”的权利,却仍然难以逃脱作为主人玩物的命运。女性不仅受夫权这根绳索的压迫,同样受到族权的束缚。族长可以处死触犯名教、有伤风化的族人,这样的事例在明代中期已经出现。
明代正统的理学家、卫道士从维护传统统治出发,仍然对礼教恪守不渝。 但一些文人学士对传统的礼教却别有新解。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寅,对慧眼识英雄的红拂妓极为赞赏,他有诗颂红拂妓云:“杨家红拂识英雄,着帽宵奔李卫公。莫道英雄今没有,
谁人看在眼睛中?”这是对女子“私奔”的肯定。李贽一旦对“礼”作出新的阐释,必将对妇女作出新的评价。李贽对“好女子”大加称颂,认为她们择婿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代妇女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宝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80851
开本 32开
页数 7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0
出版时间 2023-06-01
首版时间 2023-06-01
印刷时间 202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862
CIP核字 2023038072
中图分类号 D691.968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