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光之世界(东方神话中的智慧与奥义)
内容
内容推荐
《光之世界》收集了七篇坎贝尔的演讲和文章,涉及的主题聚焦于他zui喜欢的话题——亚洲信仰中的神话和隐喻。坎贝尔通过深入研究佛教、印度教和其他东方信仰体系的故事和意象,包括中国道教传统中的阴阳宇宙观,探索了东方的核心哲学和神话,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故事将它们与西方的哲学和神话相互比较。
这本书以平实、易懂的故事传达了东方神话和宗教中蕴含的复杂哲理。坎贝尔以其典型的热情揭示了信仰体系中的神话力量,从而更好地指引读者利用神话的力量处理好当下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目录
01 “梵”的理念的诞生
阐释东方神话
永不停歇的祭祀
02个体灵魂之旅
印度的神秘主义传统
痛苦的轮回
世界灵魂
东方神话中的个体
重生瑜伽的意象
东方神话的创造力
03 通往彼岸之舟
耆那教:遁世之路
印度教:正法的追寻和摆脱
佛教:尘世之花
04 使者
内心深处的老虎
注释
约瑟夫·坎贝尔基金会简介
序言
因陀罗的谦卑
严格说来,神话不属于理性思维的范畴。毋宁说,
它们是从卡尔·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深井中喷涌出来
的。
依我之见,西方神话学的问题在于,神话中的原型
象征正日渐被当作历史真实(facts)来加以解释:耶
稣“的确”为处女所生,耶稣“真的”死而复生,耶稣
“确实”升往天国。然而,我们身处科学的怀疑主义盛
行的时代,知道这些事并没有真正发生过。于是各种神
话均被斥为谎言。如今,“神话”一词等同于谎言,我
们遗失了神话象征,也遗失了神话讲述的神秘世界。但
另一 方面,我们又需要象征,象征总是浮现于我们不
安的梦境和梦魇中。由于神话的遗失,这些梦境和梦魇
如今就只能依靠精神病专家来应付了。西格蒙德·弗洛
伊德、卡尔·荣格、雅各布·阿德勒(Jacob Adler)
认识到,梦境中的种种形象其实都是被个人神话化了的
形象:人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意象,它们与原型密切相
关。
当前,我们的文化摒弃了由象征主导的神话世界,
进入了一个以经济和政治为主导、灵性原则备受漠视的
阶段。当代西方文明也许有实践伦理之类的东西,但没
有任何关乎灵性的内容。宗教生活是伦理的,而非神秘
的。而一旦神秘消失了,社会也将随之走向瓦解。
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可能重新以神话的、神秘的
方式领悟生命的奇迹呢?毕竟,人类本身就是生命奇迹
的显现。
我们把《圣经·旧约》中的上帝当作真实存在,而
不是一个象征;圣地是一个具体的世间所在地,此外不
再是别的什么;人类优于野兽,自然界是堕落之所。随
着伊甸园的堕落,自然变成一种败坏性的力量,人们不
再像西雅图酋长那样让自己属于自然。我们将修复自然
。人类形成了自然界存在善恶的观念,并将自己置于善
的一端,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剧烈的冲突。我们不再屈从
于自然。“自然宗教”(nature religions)这一术
语成为我们拒斥、诅咒的对象。那么,人还能崇拜别的
什么呢?崇拜你的臆想之物?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事情
变得如此严峻,以致你若不相信某个形象,就会丧失崇
拜的对象。如今可供世人崇拜的对象都消失殆尽了!
在清教徒运动时期,人们摒弃了基督教神话中的图
像崇拜,以及用以沟通灵魂的仪式。自此,整个崇拜仪
式变成一项将善男信女们,尤其是那些隶属于特定教会
的人,合理地聚到一起的方式。但即便是这点,也日益
支离破碎了。
我们平日里都读些什么?我们读报,上面满是关于
战争、谋杀、强奸、政客和运动员的新闻,仅此而已。
曾几何时,人们把读报的时间用于做礼拜,用于聆听代
表人类生活与宗教的奠基性诸神的传说。如今,人们四
处寻索业已遗失之物。其中有些人知道自己正在寻找,
那些不知道的人,则只好苦熬光阴。
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我有一台明信片那么点儿大
的小电视,多年前买它的时候,我不过想看看电视上的
自己。之后我很少再用它。但“登月计划”启动后,我
日复一日地盯着电视屏幕,只是为了了解宇航员们的情
况。对我来说,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在宇航员返回地球
的途中,位于休斯敦的地面控制中心问他们:“现在是
谁领航?”回复:“牛顿。”
我立马想到了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也即《纯粹
理性批判》的第一部分。其中说到,时间与空间作为感
性形式,对人类的经验模式至关重要。离开时间与空间
,我们无法经验任何事物。它们是先验的形式。因此,
我们在进入某个具体空间之前,就仿佛已经掌握了空间
的规律。在形而上学导论部分,康德问道:“我们如何
能确定,此空间内通过数学运算得出的结果同样适用于
彼空间呢?”这些宇航员给了我答案:“只有一个空间
,因为只有一种思维在起作用。”
这些小伙子在数十万千米以外的太空中转啊转。人
们只需知道该往火箭外围释放什么样的能量,知道从哪
个角度返航能使火箭在太平洋上的回收船周围一英里以
内着陆,就足以认识空间的规律。真是奇妙。
认识太空也就是认识我们的生命。人类来自太空。
正是在太空中,大爆炸(Big Bang)形成了银河系,从
银河系中又产生了太阳系。人类所在的星球不过是银河
系中的一粒小石子,从这粒小石子的泥土中长出了人类
。这是一个奇异的神话,有待人们把它谱写成诗。
神话是诗人基于自己的感悟和认识创作的,它并不
是被“发明”出来的,而是被“发现”的。人无法编造
神话,就像你不能说出今晚会做什么梦一样。神话来自
人类本质经验的神秘领域。
那群年轻人返回地球后还说,地球看上去就像太空
沙漠中的一片绿洲。那一刻,人类对地球涌起的感激与
热爱之情,让人回想起西雅图酋长的话:“地球不属于
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
“我们要小心地呵护它。”从阿波罗号宇航员拉塞
尔·路易斯·施韦卡特(Russell Louis Schweickart
)的话中,我听出了这个主题。这是一份绝妙的声明。
在一次航行过程中,他被安排执行舱外活动(extra-
vehicular-activity,简称 EVA)。他穿上宇航服,
将电脐带系在
导语
●影响世界的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献给东方读者的礼物。
坎贝尔——拯救人类心灵的神话学大师、西方流行文化的一代宗师、影响披头士乐队、猫王、迈克?杰克逊、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J.K.罗琳、乔布斯、奥巴马的精神导师。亚洲宗教的神话和隐喻是坎贝尔zui喜欢的话题。本书坎贝尔本人挚爱之作,离中国读者zui近的著作!
●拓宽读者对于神话与信仰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永恒与当下的关系。
通过解读东方信仰,并与西方的哲学思想进行对比,引导读者认识、解读身处其中的东方神话与隐喻意义。为什么东方人追求“无我”的境界,而非自我个性的彰显?佛教和印度教对于轮回与转世有什么同与不同?如何在现代社会和生活中,运用古老传说与神话信仰的力量?翻开本书,就能找到答案。
●出版后广获同行赞誉,各方名人、媒体好评如潮!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导演乔治·卢卡斯、荣格学派代表心理学家詹姆斯·希尔曼、《银河系漫游指南》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美国编剧大师克里斯托弗·沃格勒、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叶舒宪、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黄悦以及美通社倾情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书评(媒体评论)
不同于在古老神话中打捞文学、历史或哲学遗
迹的专业学者,约瑟夫·坎贝尔更像是一位解救人
类精神困境的萨满,一位提供公共心理疏导的医生
,一位文化领域的炼金术大师。毕其一生,坎贝尔
广泛搜集全世界的神话,将它们拆解、分析、提炼
,萃取出其中一以贯之的文化公约数,再滴入自己
的生命体验,开出了驱散焦虑、恐惧与虚无的药方
。其中既有人类面临生死之困,终ji价值等永恒问
题时的困惑与焦灼,也有贯穿于艺术与梦境的智慧
与喜悦。人类文明之火不息,这样的追索就不会终
结,在这些问题和答案中,藏着人之所以为人的全
部奥秘。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黄悦
神话捍卫者坎贝尔一生的著述反复告诉人们一
个道理:神话的终ji意义总是同样的。从心理学上
看,那是自我与无意识的统一;从哲学意义上看,
那是自我与宇宙的合一。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社会科
学院研究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叶舒宪
创作《星球大战》剧本时,坎贝尔的著作带给
我很深的影响,《星球大战》就是基于坎贝尔的理
念创作的现代神话。此后,我们成为朋友,直到他
去世。他是神奇的学者和人物,也是我的精神导师

——《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导演 乔治·卢卡

?
20世纪没有一个人,包括弗洛伊德、托马斯·
曼、列维-斯特劳斯在内,能像坎贝尔那样,把世界
及神话人物角色的深邃意义,带回我们的意识之中

——心理学家,荣格学派代表人物 詹姆斯·
希尔曼
?
坎贝尔的发现引起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其震波
直达小说创作、精神治疗、人类学、神话学、电影
制作及其他创造性活动。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可
爱的家伙……莎士比亚真该读读约瑟夫·坎贝尔的
作品。
——英国科幻作家,《银河系漫游指南》作者
道格拉斯·亚当斯
坎贝尔是我母亲zui喜欢的精神导师,我在坎
贝尔思想的影响下成长。
——美国前总统 巴拉克·奥巴马
好莱坞越来越信奉坎贝尔的思想,这其实一点
也不奇怪。对于作家、制作人、导演、编剧来说,
坎贝尔的观念是一个完/美的工具箱,里面全是耐用
的工具,zui适合用来打造故事。有了这些工具,面
对任何情形和要求,你几乎都可以自如地编织故事
,编织充满戏剧性、娱乐性和心理真实性的故事。
——美国编剧大师 克里斯托弗·沃格勒
“每件事情都是一个故事”,借鉴坎贝尔的理
论可以写出更好、更具影响力的新闻通稿、宣传文
案和个人博客,而我们的英雄,就是读者。
——美通社
精彩页
佛陀的生平
民族宗教是人们生而归属的地方性宗教,与之相比,佛教则是第一个世界性宗教。有些人生下来就是印度教徒,也有些人生而为犹太教徒,但另有一些人则可以通过个人的选择或认信成为佛教徒、基督徒或伊斯兰教徒。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三个世界性宗教,一个令人惊讶的巧合是,它们创立的时间依次相隔 500 年左右。佛陀的生平可追溯至公元前 563 年至公元前 483 年, 耶稣大约生活于公元前 2 年或公元前 3 年至约公元 30 年,而穆罕默德逝世于632 年。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传统宗教(或民族宗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的教义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渐成形的。相较而言,每一种世界性宗教都基于一位宗师的悟道,其教义的精华就隐含在这位宗师(如乔达摩、耶稣、穆罕默德)的传奇生平之中。
佛陀的生平是我们理解佛教教义的重要线索,因此,我将会讲述佛陀生平故事中的几个重要转折点,并据此推出佛教的若干基本信条。就佛陀这样的人物来说,关于他的传说是否与历史事实相符,其实并不重要。事实上,这与历史毫不相干,而与教义的表达和象征有关。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都是如此。不过相对而言,佛教更能体现这一点。
传说,佛陀诞生之时伴随着大量祥瑞,他的手脚都戴着金轮,头顶有个肉髻,等等;母亲的名字碰巧就是摩耶,小悉达多真真切切地自其右肋生出,落地即能走路。他的父亲是某尼泊尔小国的国王,这位国王曾让国内的一些仙人和占卜师根据这些异象预测这个孩子的未来。他们说:“他要么成为普世之师,要么成为世界之王。”
父亲是国王,当然希望儿子未来能够继承王位,而不是做什么普世之师,于是着手采取种种措施,以确保悉达多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圣王。国王千方百计地防止儿子目睹或经历任何不快之事,以免这孩子感到烦恼或对生活产生怀疑。所以说啊,要是你想让年轻人在洞悉生活的真相之际感受到真正的震骇,这个方法绝对管用。国王将儿子托付给一群曼妙的歌女和年轻的姑娘,让她们小心地呵护着他,防止他遭遇任何不快之事。
大约 18 岁的时候,年轻的王子迎来了人生中的关键时期。有一天天朗气清,王子对仆从说:“我想到宫外走走。”为确保儿子在外出的过程中不会看到任何不愉快的景象,国王命人清扫了街道,到处装点莲花一类的饰物。这位年轻人和车夫驾车出行了,全城百姓纷纷跑到屋顶观看,毕竟这是他们的王子首次出宫游玩啊。
但是,神明有意让王子拥有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他们在王子的必经之路上安排了一个病人。这位年轻人问道:“这人怎么啦?”车夫回道:“哦,他生病了。”病人的形象使王子心生厌恶,于是他命车夫驱车回宫。
故事当然还没有结束。王子又一次外出了。在第二次出行途中,王子遇见了一位古稀老人,他问:“我也会变老吗?人人都会老去吗?”车夫颔首答道:“是的。”王子又一次感到厌恶:“要真是这样的话,谁又能真正享受生活呢?此生有何快乐可言?我要回宫。”
当然啦,他并没有一直留在宫里。他再一次出行了,而这次他遇上了一场葬礼,看到了死人,知道了死亡的存在。
在今天,我们会说佛陀遭遇了心理创伤,他有过一次创伤体验。在我看来,西方文学史上曾有一位作家是经历过此种令人脱胎换骨的震撼的典型,他就是赫尔曼·麦尔维尔。麦尔维尔出生在美丽的纽约上州一个富裕农民家庭,他幼年失怙,去纽约跟一位叔叔一起生活。叔叔在一艘船上为他谋了份差事,他被带到了利物浦,一连串的灾难、疾病、痛楚、生活的落魄骤然袭来,他此后的人生我们也都知道。
未来的佛陀注视着那具尸体。凡尘之物华美的外表下隐藏着生活的丑恶、恐怖和残酷,这巨大的割裂使他大为震动。
后来,他又一次出行,遇见一位圣人。“他是什么人?”他问道。有人告诉他:“他是个圣人。他离家远行,四处求索尘世间各种困惑、痛苦及悲伤的解决之道。”王子说:“我也要成为圣人。”
现在,故事到了重要而有趣的地方。年轻的王子异常悲伤,舞女和歌女们千方百计逗他开心,而众神却故意让她们横七竖八地睡着了。忽然间,王子看到她们老的老、病的病、死的死,这就是著名的坟场异象(Graveyard Vision)。它也正是麦尔维尔曾经目睹的图景,死亡、衰败、落魄,这尘世生命固有的、无处不在的图景。
王子悄然起身,走到外面的马厩,对车夫说:“我要走了。快快备马,我们这就走。”他们很快就出了王宫。大地诸神给马蹄套上了软垫,这样经过王宫的鹅卵石时就不会发出哒哒的马蹄声,也就没人知道王子的离去。那时,王子的儿子覆障(Impediment)才刚刚出世,但他还是离开了妻儿,策马出城。都城的守护女神施展魔法打开了城门。王子乘马越过溪流,进入森林,他举起王室佩剑,割掉贵族特有的发髻,向尘世诀别,向他的使命诀别,向他的社会地位诀别,向正法诀别,向责任诀别,向印度教徒视若珍宝的一切诀别。他将正法抛诸身后。
白马返回王宫,只是没了主人,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光之世界(东方神话中的智慧与奥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约瑟夫·坎贝尔
译者 译者:黄增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925058
开本 16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23-05-01
首版时间 2023-05-01
印刷时间 202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336
CIP核字 2023058219
中图分类号 B932.3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5: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