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数字技术与后九七香港电影/光明文丛系列
内容
内容推荐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中国电影迎来严峻的技术考验。早在香港回归前后,香港电影人便开始探索“数字技术”尤其是“特效”技术对香港电影历史、美学、文化、修辞等的影响。作为研究的四个子集,本书拆解“后九七”香港电影中有关“数字技术”的段落,从“后电影美学”的表征、规则与形式中切入命题的美学根源,在“后殖民文化”语境中拼贴出“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文化立场。通过探究“北上”后迭代的数字影像修辞,完成逻辑体系的搭建。在子结构序列中,展示“后九七”香港电影中的“浮城”镜像、身份缺失、宿命循环下的数字文本本质,用以揭示“数字技术”与“后九七”香港电影在演进的过程中相互界定、互为应用的现象。
作者简介
许海燕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现为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表演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以戏剧影视表演、导演理论为主线,覆盖戏剧与电影表演理论、明星理论研究、戏剧与电影导演理论、戏剧与电影等。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香港数字电影的研究边界
一、作为研究目的的
二、数字模拟的当代“浮城”
三、数字拼贴的赛博神话
第二节 数字时间与“我城”身份
一、数字时间的身份断裂
二、数字时间的宿命跨越
第一章 数字脉络:香港电影的数字进程
第一节 历史与记忆(1897—1997)
一、香港电影神话(1897—1949)
二、传承、分化与时代迁移(1949—1997)
第二节 重视效·影像启蒙——香港数字电影拓荒时期(1979—1996)
第三节 多维度·理想沉浮——香港数字电影初创时期(1997—2000)
第四节 塑风格·回归本土——香港数字电影转型时期(2001—2006)
第五节 分众化·立体裂变——香港数字电影发展时期(2007—2017)
第二章 理论纵深:后电影美学的表征、规则与形式
第一节 表征:“娱乐超系统”
一、仿拟与幻象
二、客观连续到“超验”跃升
三、片段叙事的合法化
第二节 规则:身体幻觉与拟像游戏
一、“身体幻觉”的演进
二、“拟像游戏”的“超真实”法则
第三节 形式:交互与内爆
一、“交互”美学
二、“内爆”美学
第三章 文化坐标:数字影像与后殖民语境
第一节 历时空间中的“我城”拟像
一、数字重构的香港记忆
二、数字模拟的当代“浮城”
三、数字拼贴的赛博神话
第二节 数字时间与“我城”身份
一、数字时间的身份断裂
二、数字时间的宿命跨越
第四章 修辞迭代:数字文本的“拆”与“组”
第一节 徐克:数字拆解的历史与江湖
一、侠、魔的同域
二、数字江湖与乱世奇观
三、彰显与遮蔽
第二节 林超贤:数字传承的“狮子山精神”
一、关于“家庭”与“回家”的命题
二、暴力奇观
三、真实——湮没的特效
第三节 彭氏兄弟:数字指涉的港城困局
一、双城·鬼眼
二、“暗黑童话”的数字表达
三、“火”图腾
结语
第一节 哲学回望”
第二节 文化互译
第三节 影像重塑
附录
一、徐克作品年表(1997—2022)
二、林超贤作品年表(1997—2022)
三、彭氏兄弟作品年表(1997—2022)
参考文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数字技术与后九七香港电影/光明文丛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海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474942
开本 16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2
出版时间 2023-10-01
首版时间 2023-10-01
印刷时间 202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494
CIP核字 2023180697
中图分类号 J909.2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8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