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玉佩饰的收藏故事/收藏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徐文宁编著的《玉佩饰的收藏故事》讲述了作者自己收藏中的心得及所见所闻所感,本书既有作者成功时的快乐,又有作者遭遇挫折时的苦恼;流露出作者对玉佩饰品、收藏玉佩饰品格和心态,在当今赝品横行的收藏环境下,应如何迅速地掌握基本的玉佩饰收藏技巧,如何购藏玉佩饰,如何尽快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那就敢快来看本书交你如何收藏玉佩饰。

内容推荐

徐文宁编著的《玉佩饰的收藏故事》是一本很好的玉佩饰收藏的书籍。

《玉佩饰的收藏故事》具有通俗性、普及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由于作者的人生阅历、年龄、性格、收藏玉佩饰专长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作者将相关的文物知识融入了收藏玉佩饰实践,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目前的民间收藏玉佩饰状况。初涉收藏玉佩饰的朋友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学习、借鉴作者的成功经验,并循序渐进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收藏玉佩饰门类和收藏方法。

目录

出版前言

第一章 玉佩饰情有独钟的渊源

 一 玉佩饰的起源

 二 良渚女巫的复活

 三 古玉龟与古代占卜活动

 四 玉梦缘

 五 护犊情深

 六 玉佩奇缘

 七 喜神和合二仙玉佩

 八 都市女性新宠玉坤佩

 九 新玉也疯狂

第二章 玉佩饰收藏中的酸苦与喜悦

 一 杀熟

 二 古玩行里该被骂的人

 三 捡漏与玩者之愚

 四 古玉捡漏法则

 五 老吴古玩淘金记

 六 民间古玉佩收藏有点烦

第三章 玉佩饰当代收藏机遇与市场价值

 一 玉器收藏与投资的异同

 二 古玉佩拍卖溢价特征

 三 古玉佩估价偏差与市场机会

 四 明清玉牌的投资空间

第四章 玉佩饰收藏中的原则与方法

 一 量财而藏

 二 以藏养藏

 三 真品不立,赝品泛滥不止

 四 真伪谁有话语权

第五章 玉佩饰收藏需要去伪存真

 一 古玉的市场现状

 二 仿古玉的做旧痕迹鉴别

 三 警惕仿玉雕老工痕迹充古玉坑人

 四 自然沁色和人工作色的鉴别

 五 古玉包浆与皮壳的鉴别

 六 赝品玉器的白化作伪

第六章 古玉佩饰收藏淘宝入门秘籍

 一 古玉淘宝的几种途径

 二 古玉收藏讲究藏品

 三 提高鉴赏能力,成为一个真正的藏家

附录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我国古玉类型中,有一个门类——玉佩饰,至今仍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它历经7000多年的演变,在历代统治者和文人鉴赏家的雅玩中,随着他们对玉的质地、纹饰、器形的诠释和美化,逐步演变成集深厚人文内涵于一身,融人心灵品德于一体的古代服饰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玉佩作为装饰品有多种形制。简而言之,凡古人佩挂用的玉皆可称为玉佩。从佩戴在头上、颈间到腰间,可分为实用装饰玉和纯装饰玉。前者有玉梳、玉发簪、玉带钩、玉带板等;后者除各种玉雕首饰外,还有随身佩戴的玉佩、玉坠、玉嘞子等。从新石器时代起,玉佩即附着了各种神异的观念,成为一种神灵、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玉佩一词最早见于《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从古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玉佩不仅仅是装饰品,而且还是一个拉近亲缘关系的重要礼品。宋梅尧臣《天上》诗:“紫微垣里月光飞,玉佩腰间正陆离。”古往今来,人们将玉佩环在脖颈,挂在耳际,或系在腰间,套在手腕上须臾不离,从这首宋代诗中,略见一斑。清孔尚任的《桃花扇·栖真》:“何处瑶天笙弄,听云鹤缥缈,玉佩丁冬。”这叮当作响的玉佩,其实具有暗示佩者勿失尊严,从礼而行的功用。所以,玉佩在中国古玉门类中,不仅仅是艺术品,而且还具有规范角色行为的功能。 

古代的玉佩为人体的主要佩饰,在历代帝王陵墓中,有白玉联缀的大佩实物出土。古玉佩又称全佩、大佩、组佩。一般是以环璧、璜珩为主体,杂以珠管、琚等,按一定规律组合悬挂于人体的服饰上,作为中国玉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在儒家学说中,以玉比德的核心就是佩玉。借佩玉的质地致密坚硬、温润晶莹,比喻“仁、义、智、勇、洁”五德。以玉比德理论的提出,也是因先民们将奇异多彩、坚韧细腻的美石,制成各种装饰器件随身佩戴,形成了商周时期的“君子必佩玉”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佩玉文化。到了春秋时期,逐渐赋予玉以人格,造就了后代君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做人准则。

古玉佩是等级身份的标志,财富的象征。只有氏族酋长、皇族嫔妃、达官显贵,以及文人雅士才配拥有。组合性玉饰发源于新石器时代,而真正意义上的主体组合玉佩,在考古发现中最早见于商末周初,兴盛于两周时期。汉代以后延续组玉佩制,作为官方与贵族的礼仪服饰组成部分。《后汉书·舆服志》:“至孝明皇帝,乃为大佩,冲牙、双踽、璜,皆为白玉。”而汉以后,随时代不同,组佩发生变化。晋朝天子所佩白玉垂珠大绶,以及唐代天子、五品以上官员所缀玉佩,其组合多有差别;宋、明帝王百官佩玉的形式与等级,有严格的规定。然佩绶之间的玉环、玉珩、玉璜、冲牙等玉饰,相触有声的特性,则是兴盛绵延数千年不变的。

古代的成组玉佩作为玉佩的重要形式,历经许多朝代,而到了宋元以后,玉佩中仿生玉佩品类在不断的增多,寓谐音吉语和民俗内容于玉佩纹样之间。如鱼和磬形玉佩表示“吉庆有余”,羊衔灵芝寓意“吉祥如意”,松鹤表示“长寿如仙”,鲢鱼口衔莲花寓意“连年有余”等。寓意吉祥的玉佩,象征着人们对幸福、健康长寿、加官进爵、发财致富的祈盼。玉佩也成为爱情的信物佩饰,在古代婚嫁中具有护身祛邪的功用。

一玉佩饰的起源

1.玉佩和汽车,古今的消费时尚

消费时尚常常被一些人挂在嘴边,在他们的时尚认识中,消费过程不但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过程,而且也是借助消费向社会表达和传递一些信息,包括身份、地位、品位、个性等。

有一次,在某城市的一家酒店,宴请本年度即将参加春拍的意向性竞买客户。经席间介绍,得知在座的有那么几个是潜在客户。他们饭间谈论的尽是最近换了什么名牌汽车的话题,对艺术品拍卖能增值的市场行情,几乎一点也不知晓。在一旁看他们热闹的,貌似也和他们熟悉的一位款爷,眼中流露出的神态,显然对此类话题不屑一顾。

他冷不丁来上一句:“把车当什么好东西,买了就跌价!看见这个没有?就这么一小玩意15万!刚拍来的一块玉佩,明年价还要翻上去!”众人见之,皆无语相对。

见此情况,公司的艺术品顾问余老师赶紧做席间引导。说近代赵汝珍在《古玩指南》里作过一番生动的描述:“凡京中之中上等社会人物,无不腰缠累累叮叮当当者,居则以玉为消遣之品,行则以玉相夸示,集会谈话,必以玉为主要论题。居家无玉,宛如非士大夫之宅第;服饰无玉,直同非完整之衣履;身上无玉,似不便与友相会;无玉之知识,直不能插入友朋集会之谈话。玉之重要如此,古社会人士无不竭力以求之者。”可见在古代,玉与人们的消费时尚关系有多么的紧密。就如同现在人喜欢谈论汽车、房子一样。只不过国人始终敬奉“黄金有价玉无价”的理念,几千年来痴心玉佩而不改。因此玉的内涵及玉佩在服饰中的角色和地位,是他物所不能及的。

经余老师这么一说,大家对佩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要求他多给讲讲。

2.玉佩,人类生命的圈圈

佩饰用玉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或者更早一些。当时的人们除了将砾石、页岩等加工成生产工具外,也琢制了蛇纹石、透闪石、石英岩、硅质石等彩石玉器。

人类最早认识的几何图形之一,当是圆形。无论是东升的旭日,还是西山薄云后的夕阳,都是那么地迷人。即使那天边挂起的一轮月亮,也是一会儿盈缺,一会儿隐藏,好似羞见人的大姑娘一般。最终,还是给人们一轮皓月,还人间清虚一片。精卫衔石激起的水花,滚滚下山的巨大飞石,都是做圆圆的运动。还有氏族社会处处可见的孕妇,那袒露的圆圆凸起的肚子,不由地让远古人感受到新的生命,也是由圆形的巨大魔力带来的!

古人希望永远守住青春,守住美貌,守住健康,守住生命……所以从新石器晚期墓葬或遗址中,发现以璜、珠、管、锥形器等组合成玉佩,装饰在人的颈部,将耳环挂在耳际,开始有意识的对人体唯一具有圆形特征的头部,施行着魔力的崇拜装饰。将精美的手镯佩饰在四肢,使其也具有圆的魔力,须臾不离而得到神的庇佑。

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玉佩的形制也不断演变和发展。从考古资料来看,原始社会的玉佩,主要是以玉块、玉璜、玉管、玉串为多。此外玉雕动物和一些有礼玉特征的器物,多随着宗教色彩的浓烈和社会财富的聚集,围绕在奴隶主的颈部或系在身上。商周的奴隶制时代,仅殷墟妇好墓就出土了755件玉器。其中玉佩就有了更多种类的发现,有玉唅、动物生肖玉等单片状新品种出现。商代平民墓地也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玉佩,说明了商代上至奴隶主,下至一般平民百姓,都有佩玉的习惯。

一直到汉代,贵族普遍佩玉,玉佩成为当时的主流。佩玉种类很多,有玉牌饰、小型玉璧、玉环、玉璜、玉冲牙、玉龙、玉虎、玉龙风佩等。还有许多创新品种,如成组玉佩、玉舞人、玉翁仲、玉鸡心佩、玉刚卯、玉严卯、玉具剑等。到了宋元明清以后,“礼”性古玉组佩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多以花鸟、鱼、人物、兽等多种题材形式的玉佩。P12-P17

序言

我开始认识收藏是在20世纪60年代,正处在“破四旧”的时期,家里的许多字画、书籍和古玩都被抄走,在夜晚无人的时刻,自己偷偷地将祖宗的肖像画也给烧毁,生怕招来不测横祸。有一天,从事多年文博工作的老父亲过了午饭时分,匆匆回家扒拉几口饭就要走。我好奇地见他带回来一件不起眼的盒子,却用红布包裹着,便连忙问:“这里面是什么?”父亲说:“只许看,不许碰!”便小心翼翼地打开红布,一个楠木盒子里装着一个骨头样的东西。“这可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的头盖舍利”,父亲异常凝重的语调,使我迄今仍感到自己当时的发问是那么的幼稚。“这也该是四旧呀,为什么能把它带回你们单位保管,而我们家的那么多好东西,为什么要被抄走呀?”父亲双眼深情地看着我,“家里的那些精品与它不能比!这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即使我们花多少代价,都要好好保护它!抗战时期南京人就为它付出了许多努力与牺牲,现在我们也一样,要用生命保护好它。这是南京毗卢寺方丈为防红卫兵到寺院冲砸,交待我赶紧转到南京文物保管委员会保护起来的呀!”

父亲落实政策回城工作后,因忙于“破四旧”后中山陵的文物修建工作,脑溢血去世了。我的知青生活也随上学、返城工作而告一段落。在收拾父亲的工作笔记时,我被许多考古发掘笔记所吸引,在心底一直想继承父辈的事业,做个考古研究工作者。后来我转到了口岸海关从事文物稽查工作,多次接受国家文物局的培训,总算上苍眷顾了我,了却我些许心愿。

我的收藏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政府落实政策退还的一些家藏开始的。在家父的“精品、文化财富”等概念影响下,慢慢由情结变为兴趣,从大量的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中我渐渐发现,中国的古玉在人类古文明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世界其他文明古国所没有的。即使在近海之隔的日本,也没有找到半点玉文化的痕迹。玉对中华民族的成长影响之深远,如同血脉中流淌的血液。

我开始喜欢起玉器研究了,当读到《说文解字》中“石之美者谓之玉”时,方才领悟到孔子的“玉不琢不成器”的真谛。孔子是借玉不琢不成精美的器物之喻,强诃了玉和玉器概念的异同,也就是强调了中国古玉除了是美好的石材外,还要用人类的智慧去设计雕琢它、美化它,才能成为“器”。人正如“器”一样,若不经学习修炼,就不会懂得礼仪,不能成为君子之才。其实收藏之道不仅仅是讲收藏的方法和如何增值获利,更重要的应该是指藏物养心、以物存德。所以当中国人看到一块温润美好的玉器,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去抚摸它,将它置于胸前佩戴,想伴随它终生。这种情结也正如《孟子·离娄上》所说:“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吒焉。”孟子把胸指人心,心正则眼明;心不正则眼昏。可以借玉养心,玉挂胸前可正心,心正则性正,行事而不惑了。

收藏起源于爱好,进入到商品流通环节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收藏秉性,但并不一定每种个性都能促成收藏的成功。成功收藏所需的个性,应当是、一种建立于精准判断基础上的自信和决心。个性能激发人出类拔萃,如果缺乏一种非凡的个性,其收藏品类也绝不会出类拔萃。爱好收藏的人,无论收藏哪种品类,都应该在探索和累积中培养起自己的成熟个性。凭着一股实实在在要把事情做好的态度和精神,使自己的自信与决心在收藏实践中统一。唯有这样,才能做到以物存德、玩物不丧志。

以上一点心得权作本书的自序。

徐文宁

后记

《收藏的故事》丛书是北京新浪大江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的收藏类图书。从约定合作到正式出版,历经了较长的周期。其间,我们反复商讨图书规模、构建书稿框架、制定撰稿体例、设计样稿版式,最终确定了该系列丛书的出版规格。

本系列丛书原本预想为全四色印刷,由于图像来源较广,未能全部达到彩色印刷的要求,囿于丛书统一体例的考虑,采用了单色印刷。为此,有些质量较高的图片也因单色印刷而牺牲了原有的精彩,颇为遗憾。

本丛书的作者为北京新浪大江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精心遴选,均为文物收藏界较有影响的收藏家。他们将自己在收藏过程的见闻和感受,以流畅的文笔、通俗的语言介绍给广大读者。尤其是作者那些对于相关文物和其收藏的独家见解,代表了他们长期实践后的观点,可以说是他们用时间、精力和财富换取的。

本系列丛书虽为单色印刷,但大量的图像可以充实内容,说明观点,图文并茂。适合文物和收藏爱好者品鉴。

编辑部

二0一一年十二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玉佩饰的收藏故事/收藏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文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402163
开本 16开
页数 1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图书小类
重量 0.2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894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70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