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碑帖的收藏故事/收藏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李绪杰编著的《碑帖的收藏故事》讲述了作者自己收藏中的心得及所见所闻所感,本书既有作者成功时的快乐,又有作者遭遇挫折时的苦恼;流露出作者对碑帖品、收藏碑帖品格和心态,在当今赝品横行的收藏环境下,应如何迅速地掌握基本的碑帖收藏技巧,如何购藏碑帖,如何尽快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那就敢快来看本书交你如何收藏碑帖。

内容推荐

李绪杰编著的《碑帖的收藏故事》是一本很好的碑帖收藏的书籍。

《碑帖的收藏故事》具有通俗性、普及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由于作者的人生阅历、年龄、性格、收藏碑帖专长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作者将相关的文物知识融入了收藏碑帖实践,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目前的民间收藏碑帖状况。初涉收藏碑帖的朋友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学习、借鉴作者的成功经验,并循序渐进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收藏碑帖门类和收藏方法。

目录

出版前言

第一章 实践出真知(上)

 一 天津沈阳道

 二 有利可图,可否做职业

 三 节衣缩食,广收藏品

 四 缘起报国寺

 五 择机学习:中华典籍聚珍——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第二章 实践出真知(下)

 一 择机学习: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二 择机学习:百年守望——国家图书馆特藏精品展

 三 为鉴定而临帖

 四 古墨收藏与碑帖鉴赏

 五 拓本与纸墨

 六 寂寞的碑阴:玄秘塔

第三章 成长之路(上)

 一 鲁迅先生藏帖记

 二 鸳鸯七志斋与千唐志斋

 三 偶得《唐回元观钟楼铭》初拓本

 四 宋刻《宣示表》原石

 五 《宣示表》原石后续

第四章 成长之路(下)

 一 善本《大唐圣帝感舍利之铭》

 二 汉代刻石佳拓偶得记

 三 钤印之不易

 四 网络带来的思索

 五 与友斗帖

 六 广交师友,虚心请教

 七 参与拍卖会,收藏者的成熟期

第五章 交流之路

 一 藏而不露不可取

 二 碑刻与书法——中国历代碑刻书法艺术展

 三 异代赏音·金石永存——中国历代碑帖精品展

 四 碑刻与书法一千古不变之艺术专题

 五 中央美术学院大讲堂——碑帖收藏成果大检阅

 六 碑帖收藏机缘

 七 堂号小记

第六章 社会活动

 一 “喜从天降”东方空中文化体验之旅

 二 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三 配合编者,出版图书

后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天津沈阳道

(一)寻帖之路

话说2002年的那个夏天,骄阳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灼晒,略显阴沉的天气,让人感觉闷热难耐。由北京驶来的汽车,停在了天津火车站广场,从开着空调的车厢内走出来,顿感像进了蒸笼一般,热浪袭满全身,稍稍定定神,思忖着,决定还是步行到沈阳道古物市场。开支能省则省,尽量压缩不必要的支出。步出广场,穿过解放桥,过海河,三转五拐,来到山东路,山东路与沈阳道是纵横十字相交的,也是天津市古物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天津的道路正南正北的很少,蜿蜒的海河贯穿整个天津市城区,人们把大致与海河相平行的称谓路,而与海河相垂直的称谓道。如果把这些道和路看做是经纬线的话,路与经线分布走向较一致,道与纬线分布走向较一致。就大概的方位来讲,东、西向为“道”,南、北向称“路”。

从天津市火车站前广场到沈阳道古物市场,这条路我是太熟悉了。弯路,在以往来天津时已经走过!虽然从什么路到什么道说不清楚,在实际的行走中,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沈阳道古物市场。

市场并没有因为天气的闷热而减少人气,摊位亦多,顾客如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条道怎么这么窄啊?人头攒动,每一位顾客的眼睛,都在狂扫脚下每一个摊位的每件物品。凭借自己的眼力,没准儿,流落在民间的清三代青花玉壶春瓶就被你捡漏在手(以较低的价格买到超值的物品叫做捡漏),或者是在故纸堆里,挑出几册宋版线装书,没准儿还是蝴蝶装(这种装帧的书籍,打开来版口居中、书页朝左、右两边展开,有如蝴蝶展翅,故名蝴蝶装)。如果你是真的捡漏了,用当今最时髦的话说,那叫“简直直接改善你的经济状况了!”

这样的捡漏故事,在收藏界并不鲜见,特别是在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并不完善,电视、报纸、杂志等对艺术品市场不太关注的时候,拎着手电筒逛鬼市(说起“鬼市”还要追溯到清末民初,当时国运衰落,许多达官显贵家道中落,便偷拿了家中的古玩站街变卖,毕竟这是件有失身份的事,只能选在凌晨三四点打着灯笼交易,时间久了就形成一个星夜而聚、天明而散的古物交易市场),这种事情出现的频率最高。正因为如此,才有这顶严寒、冒酷暑,逛古玩市场的芸芸众生。

天津沈阳道的古物市场,成立的比较早,依据有关规定,许多文物是不允许买卖的,包括传世的文物。在市场刚成立之初,为市场定名可是一大难题,既要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又可活跃文化市,于是“古物”之名就浮出了水面,定名为天津市沈阳道古物市场。

狭窄的居民区街道,注定了市场初期的不规范,也就是在这不规范的市场当中,才有好东西可以见到、可以买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接踵,摊位上真假明清民国时期的民窑瓷器随处可见,临街的铺面门口多摆放着家具什物,店铺内只要你能够想象出来的物品,皆囊括在内。就是在这类似杂货铺的古玩店内,才是淘宝捡漏的最佳去处。

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古玩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古玩店老板,多为中年男性。他们经营古玩杂货,货物上架,赚钱就卖,多数不去研究所售物品的来龙去脉,更不会溯根寻源。有时上好的古玩物品,以相对极为低廉的价格就出售了,这就是买家捡漏的好机会,当然这要凭借识宝的慧眼。其实,古玩店经营应该是非常专业的事情。

话说回来,当我逛到一个卖旧纸片的摊位旁时,看到许多线装书籍,当中夹杂着部分碑帖。线装书籍与碑帖,这样的组合形式最容易触动我的神经,没准就在这一堆纸片里,就会发现让你眼睛一亮的宝物。我随即蹲在其摊位前,信手翻看,抬眼顺便瞄了一眼摊位的主人,一位中年男性,黝黑的肤色,胡子拉喳,高高挽起的裤脚,脚蹬黄球鞋,不用解释,这是一位农民大哥,在农闲时,从农村收集些古旧物品,到城里市场来换些钱用。  在那堆线装书籍中,可没发现什么宋版书,无非是些杂字本,《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旧中国儿童启蒙教育读物,且为坊刻本(唐代至清代各地书坊刻印的书本、编刻图书并经营书业的书坊,唐代已经出现,至两宋而更盛,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都开有很多书坊、书斋、书轩、书林、书堂、书肆、书棚、经籍铺、书籍铺和纸马铺),多数残缺不全,虫蠹亦多,几册碑帖亦是民国时期的某些书局石印的习字帖之类,都不在我的嗜好之列。P18-P21

序言

故纸堆中金石道,读碑赏贴话今朝。收藏的各个阶段,故事虽不同,但各有各的精彩。我生长在鲁中地区,山东乃文物大省、金石之乡,“齐长城里捉迷藏,金刚经(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刻石)上晒太阳,曲阜孔庙观汉碑,嘉祥武梁看祠堂”。这是我的儿时写照。耳濡目染,从小时候起,镂之于金石的文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懵懂之中,它亦融入了我的血液,成为一种兴趣,逐渐形成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从读书的学生时代到参加工作之后成为工人,渐渐淡化了很多孩童时期的美好梦想。工作后作为国有重点企业的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一切必须服从于企业生产的需要。这是企业的要求,也成为当时我个人的奋斗目标。

业余生活单调而乏味,使得自己的理想再次如浮云般可望而不可即,闲时读书就成了我工作之余的一件大事。从此,单调的业余生活不再乏味,世界名著、中国古典名著、诗歌、散文,无所不读。其实这也是我的一种无奈之举,辛苦的工作对于年轻的我并不能叫苦,最令人苦不堪言的是,你的所有付出却永远都得不到上司的肯定,没有成就感,亦无自我价值体现之满足感,奋斗目标与自己也渐行渐远。

20世纪末的十年间,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狂潮一浪高过一浪,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下岗人员再就业、停薪留职、自谋职业等词语在各大媒体出现频率最高,而“停薪留职”则成为我人生档案里永远铭刻的一个名词。就在新世纪(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我毅然跨出了企业的大门,离开了令周围很多人所向往的工作岗位,用半年多的时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最后独自闯到了北京,找寻自己的志向,实现自我价值所在。

第一次进北京,那种豪情壮举,不亚于一场战争,至今使我记忆犹新。当我所乘的列车徐徐驶进北京站,列车广播里传出李双江演唱的《北京颂歌》时,使我热血沸腾,浑身充满力量,每一根神经都是亢奋的,好似有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在鼓动着我!我还曾异想天开地想,建议铁道部在进京所有班次的列车上,都要播放这首歌曲,我想那会激励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

在出站台的地下通道里,凌乱脚步声,刺耳的小贩叫卖声,一下就把我拽回到了现实的迷惘中。大都市对我而言,是天堂还是炼狱,不得而知。

经朋友的引荐,在北京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临时安下身来,找到一份赖以糊口的工作。打拼了两年毫无成就感,我不得不停下脚步来,重新给自己定位,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从兴趣出发,我想:兴趣与职业相匹配应该是最好的就业状态。我这样告诫自己,同时这也是一种自我修正与调整。脑海中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下一步该去做什么,怎样去做!我应该更多的去了解北京,了解这个自己赖以生存的大都市!

既想抽出时间来做些市场调研,又想兼顾着一份赖以糊口的工作!思想既矛盾又无序。辞掉工作,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固然是个好的选择,但却失去了生活来源!如果辞掉工作,就是“背水一战”的悲壮之举,这需要莫大的勇气。但是,我做到了。

作为大都市的北京,它的包容性充分地体现出来,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容纳我。辞掉工作后半年的时间内,我了解了北京市各种大中型的市场,包括服装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花卉市场、大型商业街、古玩艺术品市场等等,或许是兴趣使然,我对古玩艺术品市场特别有感觉。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是全世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正是这样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都市深深地吸引着我。虽然被它吸引着,可是短时间内我却不知道怎样才能融入到这个都市当中。

爱看书这一嗜好,还是在企业上班的时候养成的习惯,现在却开始受益了。在调查北京的各大商业、文化市场的半年时间内,国家图书馆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看书读报,掌握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做读书笔记,认为对自己有启发的文章,全篇抄录。不经意间,读到的一篇论述“未来三大投资领域”的文章,深深影响了我。时隔若干年,细节已无从记起,但是里面的重要内容却铭记在心,其中所讲的未来三大投资领域为有价证券、房地产、艺术品。也就是这篇文章,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决定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品领域一显身手。

在现在看来,文章作者的先见之明,着实令我佩服。文章充分地分析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作为,并给出指导性的建议。作者的思想是超前的。

对“未来投资三大领域”前二者,我是不敢染指的,但是对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而言,或许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对我来讲,兴趣与爱好,在此似乎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那什么是艺术品昵?它又包括哪些内容呢?带着这些问题,还是去图书馆找答案,图书馆能帮我打开所有这些问号。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一查询,也坚定了我对艺术品投资的信心。中国书画、油画、瓷器、玉器、木器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善本、金石碑帖等等,这些都是艺术品所涉及的门类,属传统收藏。再有就是现代收藏,那范围就更广了,有文化内涵的物品,皆可列入其中。但是,关键要看艺术品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有多大,这也决定着艺术品的价值取向。

艺术品投资收藏的门类那么多,从何入手呢?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朝自己所熟悉的方面发展。“金石碑帖”这一项,多少还是和我有些渊源。但是,还是先弄明白这个词到底有什么含义吧。

金石碑帖是传统收藏门类中的一项,“金”:包含夏商周各代青铜彝器、历代铜镜、钱币等,凡刻有文字的金属器物,皆可列入其中;“石”:指中国的刻石文化,凡是刻有文字或图案的石头,都包含在内。碑帖,就是通过一定的工艺操作流程,从带有铭文或者图案的器物上槌拓下来的拓本,或装帧成册,或装褫成轴,便于展观。它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也是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有句话说得好:从人类开始过定居生活,收藏就开始了。金石碑帖的收藏在宋代时,已较为普遍,而且还形成了多部研究金石碑帖的典籍,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十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赵明诚《金石录》三十卷;明代有胡文焕纂《古今碑帖考》。这都为后来的金石碑帖的研究,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一直到清代乾、嘉之后,碑学大兴,所出金石学著作也渐多起来。

现存于各大博物馆的历代名画、书法墨迹,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隋展子虔《游春图》、唐韩滉《五牛图》、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唐颜真卿《祭侄文稿》,宋米芾《苕溪诗帖》、《蜀素帖》等,如果没有历代人士的精心收藏,今人早已不得而见了。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地大物博,这句话在收藏界的体味是最为深刻的。在当代,收藏队伍在逐渐的发展壮大,本《收藏的故事》的写作期间,世界性的次贷危机发生了近一年,其对中国传统收藏品的影响并不大,这也说明了传统收藏品的保值和增值功能,具有稳健性。我也是这支收藏大军中的一卒,十余年间,陆续收进了一些金石碑帖,并整理展出过多次。其中有酸楚、有悸动、亦有欣慰,得此撰写《收藏的故事》之机会,倾注于笔端,在注重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的同时,亦融哲理性在其中。古玩艺术品从业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生价值观的体现、对知识的渴求、对文物的认识、对金钱的态度,以及独特的交往方式,都有涉及,在茶余饭后,读者略作聊资,我即为欣慰。因才疏学浅,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收藏同好、诸位师友予以厘正,我不胜感激。

乾堂

后记

此书从接稿到完成,只有六个月的时间,写作以个人的收藏阅历为线索、内容又是以故事形式出现,因此写作进度较快。根据《收藏的故事》的总体写作要求,接稿后很快就完成了“写作纲要”和样稿,并得到了约稿人的认可,予以通过。

在写作本书的2009年下半年期间,我所关注的一些大事件:

6月17日,与约稿人签署协议书,确定撰写《碑贴的收藏故事》;

8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指数创新高;

9月17日,我的宝贝女儿,过了两周岁的生日;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

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三季度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实现全年GDP增长8%的目标没有悬念(是在全球发生次贷危机的背景下);

10月23日,中国创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开板;

11月11日,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于11月16日访华;

11月24日,北京保利2009年秋季拍卖会结束,总成交15.78亿元,创造内地拍卖史单场成交额的新纪录;

12月1日,CCTV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播出《探秘仿古文物专业村》;

12月17日,《碑贴的收藏故事》交稿。

这些看似没有什么内在联系的事件,实际它们都在影响着我的笔端。

本书注重故事的趣味性、知识性的同时,亦求融哲理性于其中。收藏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个人的收藏价值观将如何体现?对专业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文物及金钱的态度等,文章以稚嫩的笔触尝试着解读,期望能与读者一起,得出些启示,从中能获得一些知识,做为友人雅集之谈资,我也就欣慰了。

部分段落曾散见于期刊报纸,在此亦有所引用。

写作期间,承蒙王钧先生、刘大新先生、卜希砀先生、韩锐先生、李俊先生、王晓侠女士、史秀文先生、谢宗航先生、陈光铭先生及收藏圈的诸位朋友,予以支持与鼓励,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此书成书期间,我的宝贝女儿李臻泰过了两周岁生日,在此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对我写作的理解与支持,爱妻在工作之余,亦帮助我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有了家人的鼎力支持,掘作才得以顺利完成。

正是:

晨曦跋山去学堂,岁过而立不彷徨。

观山读水华发生,真金终究不是钢。

乾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碑帖的收藏故事/收藏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绪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402071
开本 16开
页数 1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894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7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4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