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花钱的收藏故事/收藏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赵阳编著的《花钱的收藏故事》讲述了作者自己收藏中的心得及所见所闻所感,本书既有作者成功时的快乐,又有作者遭遇挫折时的苦恼;流露出作者对花钱品、收藏花钱品格和心态,在当今赝品横行的收藏环境下,应如何迅速地掌握基本的花钱收藏技巧,如何购藏花钱,如何尽快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那就敢快来看本书交你如何收藏花钱。

内容推荐

赵阳编著的《花钱的收藏故事》是一本很好的花钱收藏的书籍。

《花钱的收藏故事》具有通俗性、普及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由于作者的人生阅历、年龄、性格、收藏花钱专长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作者将相关的文物知识融入了收藏花钱实践,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目前的民间收藏花钱状况。初涉收藏花钱的朋友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学习、借鉴作者的成功经验,并循序渐进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收藏花钱门类和收藏方法。

目录

出版前言

第一章 历史的误会:花钱的前身后世

一 潜伏在“花钱”中的三珠钗

二 马刷子的谜团

三 摇摇欲坠的花钱“纯洁性”

四 花钱的出身

五 花钱,千万别把你当“花钱”!

第二章 花钱源脉流:穿越历史的迷雾

一 寻找花钱的祖先:汉代的压胜世界

二 “避兵莫当钱”:压胜钱还是避兵符?

三 六朝隋唐花钱:汉式花钱的集体隐匿

四 唐代花钱:花钱的“歌德巴赫猜想”

五 文化基因突变:宋辽花钱的绚丽预兆

六 梦回大宋:花钱的井喷式奠基

七 辽金花钱:壮阔豪迈的审美魔力

八 草原铜挂件:花钱祖先还是远房大叔?

九 元明的花钱过渡:宋金余绪,有清前曲

十 清代花钱:品种繁荣,大众品相

第三章 花钱的分类综述

一 神怪人物类花钱

二 宽泛宗教类花钱

三 镂空类花钱

四 钱文类花钱

五 吉语图案类花钱

六 游戏类花钱

七 异形类花钱

八 宫廷钱(见前述)

九 其他功能类花钱

十 邻国花钱

第四章 永恒的课题:花钱辨伪

一 两百个出谱汉代压胜钱的“奇遇”

二 花钱伪品重点关注地带

三 作伪三法:翻模、腐蚀和改刻

四 青铜还是白铜:这是一个问题

五 一条没能实施的“毒计”

第五章 玩的是心态,还是心跳

一 报国寺门口那窒息的四十分钟

二 斗智斗勇:商人与藏家的故事

三 一场延续半年的无聊骗局

四 赌博:率性而为,不问是缘是劫

第六章 追忆网络花样年华

一 北漂老赵寒冬的一天

二 网络友谊,并不虚拟

三 网购:日渐完备的交易

四 花钱网站:各领风骚一二年

五 新玩家新玩法新天地

第七章 花钱市场如战场

一 “你们在玩钱,我在玩命”

二 一千五买的,十年了还没涨价

三 缺钱的时候,他就不值钱

四 最后清帐:没亏没赚,只是玩了更好的

五 绝色花钱:玩的就是心跳

六 行情不必预测,因为历史不可复制

七 那一次冲动,挥霍了我们祖先积累的能量

第八章 花钱行也有“潜规则”

一 花钱市场的诡秘:关羽战秦琼

二 花钱收藏市场只须看北京

三 行业规矩:钱在你的口袋里!

四 花钱行也有“潜规则”

五 “下次你别再让我给你买东西”

六 花钱需要温暖的避风港

七 知识就是力量:帮忙的或倒帮忙的

第九章 树立观念比破解内涵更重要

一 研究与实践互相期待

二 符咒:道友给出的三个答案

三 民族文字:天书奇谭中的花钱

四 花钱研究:必须还原当时社会观念与习俗

五 民俗专家王教授的花钱六问

六 逻辑沙盘推演:信仰迁移与花钱的流变

试读章节

三 摇摇欲坠的花钱“纯洁性”

问题还没完,就算厘清了三珠钗与马刷子,也并不能维护花钱的“纯洁性”,剩余的“花钱”们就能保持纯洁了吗?显然未必,所谓纯洁性,无非是说,这些物件,既非行用钱,也非其他明确的日常功能物件,是纯粹的戏作,那么符合这样的纯洁性条件的物件有多少呢?其边界又在哪里呢?

一般认为,花钱的分类与功能,可涵盖厌胜(厌伏其人,咒诅取胜)、佩饰、玩赏、游戏、撒帐、洗儿、吉庆、卜卦、殉葬、赏赐、凭信、镇库、纪念、祝寿、挂灯、上梁、系包包袱、镇水、性教育等方面。看官,这些“花钱”,有的是冥葬工具,有的是延命符牌,有的是古代棋子,有的是行酒筹码,有的是帮会信物,有的是宫灯挂坠,在花钱这个“机构”成立之前,他们大多都是有自己的“就职单位”的,只是现在都兼了“花钱”的第二职业而已。没有生下来就为“花钱”这个目标而制作的“物件”,除非各类善意或恶意的臆造、戏作及仿造品们。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珠钗也好,马刷子也好,这样的发簪功能、马具功能并不是阻挠他们加入“花钱”俱乐部的必然障碍,而是说,其不具备圆形钱型等外在条件,使得他们进入“花钱”系统缺乏了必要性,但是这点也不是科学的,非钱形的“花钱”多了去了。问题是,如果不加以必要的条件约束限制,花钱队伍真的要无穷扩军而最终无所指向了。

假设承认花钱从整体上说是第二性的物件(即各自本有属性与功能),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对其外延加以约束,这个外延,大致分为钱形(主要是圆形方孔系统)、非行用、佩挂、铜质四大属性,这四大属性,并不是四个必要条件,而只是四个参照系数,花钱判断依据的模糊程度可见一斑。

事实上,不同的历史阶段,花钱的工具性与游戏性有不同的阶段性侧重。中古之前,以压胜为代表的花钱,多有明确认真的宗教作用;中古之时,从娱神到娱人的转折阶段,大家在信奉神灵的时候不免带了点半真半假,这个时候,玩耍的成分已经逐渐起步:到了清代,除了上梁、冥葬、帮会凭信等少数类别外,花钱多多少少都带有轻松玩耍的气质,即使花钱上面写有“连中三元”、“五子登科”,也不能断定这个就一定是秀才考试的专用“护身符”,也许丫髻蒙童就已经开始佩带这种挂件了,因为说到底,这只是一种美好祝愿而已,比如,现在的出租车上挂个带领袖头像的平安牌,我们相信,这个即使是美好祝愿,也是有具体功用的,但是在瓷杯上有“中华腾飞”四字,我们不妨称它为美好祝愿,或时代口号。

美国郑轶伟博士(网名1508,简称8哥,复兴致远收藏网“文玩清供”斑竹)曾主张收藏要尊重传统,虽然这个传统多少在逻辑上有欠严谨,但是这种荒谬已经成了我们收藏传统的一部分,并且也成功地阻碍了我们对花钱大家庭进行彻底的正本清源。

四 花钱的出身

隔壁的叔叔问:“你爸爸呢?”

小孩子:“不知道是谁。”

“你妈妈呢?”

“不知道是谁。”

“那谁给你取的名字啊?”

“是别人乱叫的。”

“那为什么这条街上的好多小孩和你的名字都一样呢?”

“因为我们都是没有名字,没有爸爸妈妈的小孩。”

这群小孩们的名字,就叫“花钱。” 

正因为这样粗放的背景,给花钱这个群体在门类细分、专题探讨中造成了极大麻烦:前人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并且存在不合理的传统,比如花钱类别重叠交叉的现象:一个花钱可以既是钱文钱同时也是宫廷钱,一个花钱可能既是宗教钱同时也是异形挂钱等,因为分类是按多重要素切入的。  以往花钱研究,更多的还是集中在对花钱图形、花纹、文字、主题内涵的破解之上,自然,这些都很重要,这些研究的本身,也存在静态研究与动态观察的不同方法,但是,花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源头在哪里?花钱的沿革是如何进行的?他们的发展是直线型的还是跳跃嬗变的?浇铸花钱,是官方行为,还是私人铸造,抑或官私同存?从市场需求角度(尤其是中古市民社会繁荣之后),花钱大量鼓铸,那么花钱在社会上、市场上是被看作什么物件存在的?是具体满足什么功能需求的?这些问题,可以说,没有一个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因为史料的阙如,没有过硬的证据,也因为这些体系与传统的行用钱知识体系并不完全契合,换句话说,行用钱的专业知识只能解决花钱的部分问题,花钱是独立的新生门类,而以往的花钱专家都是从行用钱体系“借重”来的。 

所以花钱本身的探讨,大家多以逻辑方式进行文化推定。这个也就是花钱研究还远远没有告大功于天下的原因,也是花钱研究还大有可为的依据。

有一种情形,需要关注甄别,就是花钱被挪作他用的情形,这个他用,往往会在功能上混淆花钱的原初动机。比如,据《湖南洛塔吴作厅出土报告》介绍,出土物中有双龙镂空钱,还有铜狗等物,出土报告上写着:“土家族梯玛祭祀器”。这个判断如果不是考古人员主观猜测的话,是很有意思的。面对这样的现象,不能由于无可辩驳的出土现实就遽然断定镂空花钱这个类别,就是祭祀用品,或者这个类别具备祭祀的功能。

为了说清楚这个情况,试举一个小例子,假设在争斗中,一张板凳砸破了人家的头,板凳在此刻被用作了凶器,但是并不能说明木匠做板凳的动机与板凳的使用功能,就是凶器。P18-P21

序言

自从1993年入行,我逐渐感觉到收藏是一个修炼心性的所在。其中,占有的欲望,玩赏的期待,或思接千古,与古人游,或以古物格物致知,体悟文化,皆无不可。得与失,名与利,学问与虚名,随时在进行心灵的搏杀。直至最后物我两忘,破壁而去。这是我的收藏理想。因为在如此变幻的人生之中,有一种情感叫收藏,他让你飘忽的心绪安顿下来,他是你人生的解语鸟与生命寂寞感的伴侣。他的存在,让你在忙乱的谋生旅途中,感到踏实。

没有人不想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被人尊重,留下不可取代的价值,且价值得到集体的认可。收藏界也是如此。新一代藏家被我们所推崇,其意义也在如此。就花钱本身来说,我浸淫其间十几年,倾注了太多的感情,结识了很好的朋友,学到了值得珍惜的知识,首先要感谢网络的作用。就我们这些收藏者而言,网络的最大价值,就是使一群真心喜欢、不懈探索而获得了真知灼见的收藏群体,获得了在论资排辈的传统社会中不可能获得的社会承认,虽然这种承认还有其“虚拟”属性。

传统媒介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的局限,更愿意对接专业身份,而无法考量具体人的真实分量,在那样的时代,富有藏品、具备丰富实战经验、有实在见解缺乏专业身份光环的人们,无法使自己的成果面对公众进行更大化分享。如今,故宫出版社,打通专业身份与真才实学的隔阂,连接虚拟世界与大众传播的纽带,使得大量的收藏知识、心得能与更多人分享,实在是高瞻远瞩,功莫大焉。

由于自忖本书并非花钱总动员,所以在选用插图时,一方面基本保存了本人收藏的旧貌,也以此与曾经的花钱收藏岁月作一个小结,同时并没有大张旗鼓地让更多藏家的珍藏一一亮相,而只是在小范围内让一些会熟练使用网络的朋友帮忙提供了一些图片。在此,我要感谢破铜兄、郑轶伟兄、木鱼兄、刘源兄,学思堂兄、齐庚兄、钱广兄、石宏斌兄、杨飞(女)、布衣泉友兄、杨兵兄、清者自清兄、宋捷兄、滴水泉兄(排名不分先后),不吝提供精彩的藏品图。在下才疏学浅,冒昧着笔收藏范畴,讹误与谬论难免,也望方家与读者指正。本书但能以一丝闪光给大家以启发,吾无憾矣。

赵阳(老赵)

2009年于江南育豆斋

后记

《收藏的故事》丛书是北京新浪大江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的收藏类图书。从约定合作到正式出版,历经了较长的周期。其间,我们反复商讨图书规模、构建书稿框架、制定撰稿体例、设计样稿版式,最终确定了该系列丛书的出版规格。

本系列丛书原本预想为全四色印刷,由于图像来源较广,未能全部达到彩色印刷的要求,囿于丛书统一体例的考虑,采用了单色印刷。为此,有些质量较高的图片也因单色印刷而牺牲了原有的精彩,颇为遗憾。

本丛书的作者为北京新浪大江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精心遴选,均为文物收藏界较有影响的收藏家。他们将自己在收藏过程的见闻和感受,以流畅的文笔、通俗的语言介绍给广大读者。尤其是作者那些对于相关文物和其收藏的独家见解,代表了他们长期实践后的观点,可以说是他们用时间、精力和财富换取的。

本系列丛书虽为单色印刷,但大量的图像可以充实内容,说明观点,图文并茂。适合文物和收藏爱好者品鉴。

编辑部

二0一一年十二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花钱的收藏故事/收藏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402118
开本 16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6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894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7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