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奔波在祖国大江南北,我没有整块时间可以用来写作。但我依然酷爱文学创作。我用有限的闲暇,写起短小的幽默小品文。许多小品文速就于飞机轮船火车汽车上。
晚年,我的大儿子为我买了一台电脑,我的二儿子为我安装了手写系统,我的写作大大提速。恰在此时,《宁德晚报》纪事栏目为我提供了写作园地。在该栏目编辑老师的热心支持下,我焕发创作激情,在一年多时间里写下叙事散文若干篇。”——黄邦策
这本《吟唱在水边》是作者黄邦策的部分散文、小品文合集。
图书 | 吟唱在水边 |
内容 | 编辑推荐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奔波在祖国大江南北,我没有整块时间可以用来写作。但我依然酷爱文学创作。我用有限的闲暇,写起短小的幽默小品文。许多小品文速就于飞机轮船火车汽车上。 晚年,我的大儿子为我买了一台电脑,我的二儿子为我安装了手写系统,我的写作大大提速。恰在此时,《宁德晚报》纪事栏目为我提供了写作园地。在该栏目编辑老师的热心支持下,我焕发创作激情,在一年多时间里写下叙事散文若干篇。”——黄邦策 这本《吟唱在水边》是作者黄邦策的部分散文、小品文合集。 内容推荐 这本由黄邦策著的《吟唱在水边》以散文为主,由散文、小品文、小说三部分组成。散文绝大部分是近年发表的闽东纪事散文;小品文是幽默小品文,也可归属散文;小说多为早年作品,从四五十篇中选入本书的仅13篇,有几篇(如“堡垒”、“丢失的厂牌”)曾得到过好评。 目录 散文·岁月 工长 庙生师傅 第一个女加料工 相见恨晚 跺脚打电话 梦回小人书 自信的力量 当年牙人今何在 番薯米轶闻 非送不可的“红包” 我自豪,我是闽东人 卓洋薅田歌 我胡乱当过一回和事佬 惊堂木下听评话 相逢何必曾相识 有一种情怀大如天 儿时的“作业” 背负骂名的爱 美丽不怕寒冷 石板街上的脚印 家的私语 睡在我上铺的“作家” 好人有好报 致敬“四川人” 养蚕 故乡的清溪流 回乡小记 马来西亚有个乡村叫“古田芭” 扫地的年轻人 母亲的谎言 家 老李再婚 逗蚂蚁 父亲与诗 左邻右舍 花店外的女孩 一块光饼的故事 自食其力的感觉真好 三块红烧肉 老师 年轻是一种品质 拉二胡的店老板 防盗门与友谊 一片生姜 古田银耳甲天下 松明火把照泥鳅 鼠曲棵 有个女孩为十五分报仇 老同学,好好干 腊梅芳菲 城里人,乡下人,城里的乡下人 司钟人的传奇人生 钱还是当面点清的好 心祭 旧街理发店 阉猪轶闻 老王与老丁的协议 一条假领 昙花绽放 儿时木屐声声脆 去钓鱼 卖豇豆丸的阿婆 电石炉旁 电石炉上的喜事 贴心人 电花为群英飞舞 硬骨头 新手 早晨九点钟 翠江两岸春潮涌 我的房东 科学家也有小儿科动作 假如诸葛亮活在今天 小说·回响 滥竽充数 堡垒 不治自愈 药 净水长流 回响 丢失的厂牌 秘书出差了 上帝岁数大了 担水佬的艳遇 错炒鱿鱼 健忘症 后街小诊所 营销精英 避嫌吃醋 报复 得寸进尺 最最严厉的措施 贼 公私分明 神探 关键时刻活过来 急中生智 包打听 怀揣菜刀去求职 味道好极了 同意 有人打架 少先队大队顾问委员会主任 勇气 中午饭打折 有来头的医生 岁月 陌生人的伞 张大姐搬家 婊子到你家 谁病了 谁是大明 逃犯 一枝黄杏出墙来 封口 有恃无恐 点歌点到要害处 告密 鼠妈妈仰天长叹 蹭 失算 嫁你没商量 记者出招 鲁日跳槽 没有适合儿子穿的衣服 那个该死的插队女人 捡到便宜货 美女店长娜塔莎 东施效颦 白日梦 见最后一面 绑架 高支书养鸡 王大爷卖菜 选志愿 后记 试读章节 工长 工段的黑板报今天刚换了一版新闻,报架前面立即围起一堵半圆形的人墙,其中有一首快板诗,有几个人边看边议论起来。 “小李的确很棒,没来多久,干起活来像个老手,怪不得人人赞扬他。可惜这首诗还不能充分表现出他的干劲。”其中一个说。 “是呀。”另一个接着说,“他一来就废寝忘食勤学苦练。刚来的时候连洋锹都拿不好,现在加起料来,锹锹满满的,又投得那样准……” 小李也挤在人群中,看清楚表扬的是自己,生气了,他噘着嘴,脸涨得通红。 “唉!我说这表扬稿写得不全面嘛,你看,人家生气了!”那第一个开口的人用手肘碰了另一个,低声说。 小李受了表扬却生气了,嫌表扬稿写得不好吗?不!这里头还有个故事哩: 前个月,第二套电石炉开工生产,他从成品工段调来电炉工段。电炉工段的操作比较复杂。小李看到别人都熟练地工作着,只有自己不会,心里很焦急。工段里的工长张师傅知道后,收他做学徒。他们一起在高温炉前加料,张师傅又教他看火色。下班后还给小李讲设备性能、操作技术。小李为了尽快掌握技术,下班后、节假日还常常跑到其他班组去学技术。他看到张师傅同样热情地在帮助别人提高技术,常常汗流浃背,忘我劳动。小李很受感动,就写了一段快板投进稿箱里。快板是这样写的: 张师傅,铁打的汉, 辛勤劳动在电炉旁, 干活不知累和苦, 浑身汗水湿漉漉。 熊熊烈火烤不干, 还教徒弟学技术…… 小李等着自己的稿子登出来,每天上下班总要来看一次。今天,总算登出来了,可是全变啦,变成了表扬自己了!诗被改成了这样: 李建华,好榜样, 辛勤劳动在电炉旁, 掌握技术快又稳, 勤学苦练好青年。 干活不知累和苦, 浑身汗水湿漉漉…… 小李见自己的稿子被改成这样,噘高嘴,挤出人群,径直往工段办公室跑去。一进门,只见一个穿汗渍斑斑的工作服的人,伏在桌上写着什么。他走上前,一下就认出是工长张师傅。小李冲着张师傅就问:“黑板报的糊涂编辑在哪里?” “糊涂编辑?”’ “就是糊涂编辑!把我的稿子全改了……” 张师傅笑了,拉小李坐下,说:“稿子改了,你有意见,是吗?只怪我文化水平不高,改得不好。” “是你改的?” “是呀,你写的那篇稿子,编辑拿给我看,征得他的同意,我就把它改过来了。你们年轻人表扬的总是别人。为什么就不说说自己呢?” 小李望着工长,热泪盈眶…… 1963年1月7日发表于《三明报》 庙生师傅 你是问我们的庙生师傅吗?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据说他父母亲早年过着乞讨、流浪的生活。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夜晚,母亲在一座破庙里生下了他,父亲就给他取了这个现成的名字。你问我庙生师傅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说不确切,但我可以告诉你一件关于他的故事—— 那是一个秋夜,朦胧的月光下,电石炉红光四射,仿佛大地就要破晓,太阳就要从电石炉里升起。烈火炉旁,庙生师傅正率领全班组员为夺取优质高产最高月纪录作最后冲刺。今天是月底最后一天,是劳动竞赛的关键时刻。 现在要出第六炉了!庙生师傅穿一身被炉火烤焦多处的帆布工作服蹲在出炉台上,双眼盯着出炉口“哗啦哗啦”流淌着的火红电石溶液。庙生师傅大概又看准是一级品了。他看流动的电石品色跟化验室里分析化验的结果总是相差无几,能有这样经验的师傅在电石炉上不上三个,他是判断最准的一个。满头满脸的汗水“滴滴答答”往下落,他伸手抹一把脸,那乌黑的煤灰掺杂着汗水一下把自己装扮成黑脸包公。 突然有人大喊一声:“掉钩!”庙生师傅掉转头一看,发现一号锅与二号锅之间的挂钩脱了节!这脱节的挂钩要是不马上挂上,千度以上的电石熔液眼看就要淌在轨道上,流向车间,酿成重大事故。庙生师傅冲着出炉工吼道:“堵眼!” 一个泥球应声堵进炉眼,可是刚拉开堵耙,“扑哧”一声,泥球就给喷出来了,堵进第二个泥球,第二个又被喷出来。堵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一连堵了二十几个泥球,没有一个能把炉眼堵住。因为刚出炉,炉内电石熔液压力太大,依然“哗啦哗啦”往外涌。眼看一号锅就要装满,电石熔液马上就要洒向轨道!怎么办?有人说:“停电!”只有停了电,才能阻止电石熔液往外流。大家都焦急等着庙生师傅拿主意、下命令。 庙生师傅没有向配电室下停电令,庙生师傅出人意料地冲向更衣室,取出一个麻袋,往水里一泡,往自己头上身上一罩,一个箭步冲向电石锅。他的这一举动把所有的人惊呆了!那里是一千多度的高温,是操作工的禁区! “拉锅!”烈火浓烟中传出铜锣般的喊声,挂钩成功了!庙生师傅应声跳了出来,麻袋着火了,火苗呼呼往上蹿。大家围上前去,扑灭庙生师傅身上的火,他的头发、眉毛全烧焦了。许多人冲着庙生师傅伸出大拇指,许多人禁不住热泪盈眶。他保住了班组产质量,也保住了下一班的产质量,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 哦,庙生师傅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还说不确切,但是这件事是我永远忘记不了的。 1963年11月4日发表于《三明报》 P3-7 后记 我的写作总是断断续续的,就像一只灰不溜秋的麻雀,肚子饿了,钻进草丛啄食小虫和草籽,只有吃饱了的时候,才飞上枝头鸣叫两声。且麻雀的叫声并不悦耳,充其量算作“鸟语”,与鲜花组合一句很美的“花香鸟语”,这样的鸣叫也因此给我些许慰藉。我二十三岁开始写小说,有一篇没一篇地在《三明报》《福建文学》《人民文学之友》《文朋诗友》《福州晚报》《古田文艺》等报刊上发表。这部分作品在“十年动乱”和多次搬家中散失近半。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奔波在祖国大江南北,我没有整块时间可以用来写作。但我依然酷爱文学创作。我用有限的闲暇,写起短小的幽默小品文。许多小品文速就于飞机轮船火车汽车上。 晚年,我的大儿子为我买了一台电脑,我的二儿子为我安装了手写系统,我的写作大大提速。恰在此时,《宁德晚报》纪事栏目为我提供了写作园地。在该栏目编辑老师的热心支持下,我焕发创作激情,在一年多时间里写下叙事散文若干篇。 在这里我尤其应该提到的是,编辑老师苏晓洁给予我热忱的支持与帮助,我在这里向苏老师深表谢意! 最后我要感谢妻子刘赛金,她是我每篇文章的第一个读者,提过许多有益的建议。 由于我才疏学浅,恳请读者不吝赐教,叩首以谢。 黄邦策 2014年3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吟唱在水边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黄邦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500300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9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0 |
出版时间 | 2014-08-01 |
首版时间 | 2014-08-01 |
印刷时间 | 2014-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8 |
CIP核字 | 2014149132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福建 |
长 | 210 |
宽 | 14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