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师研究1919-1924)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女性如何“浮出历史地表”,女子教育与之又有着怎样的关联等问题,正为学界越来越多的论者所关注。本书以“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师研究”为题,通过大量相关史料的梳理,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五四时期女子教育与女性成长的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深入的考察。作者认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勃兴与发展,是北京女高师及一代“新女性”脱颖而出的重要背景;五四时期的“北大”因素,是北京女高师得以成为全国“女子文化中心”的关键;“独立人格的生活”,是作为“五四”一代新女性的女高师学生迥异于传统之所在;在文学革命感召和《新青年》同人激励下的女高师“校园书写”,其内容及书写本身,彰显了新一代知识女性的精神特质。

目录

引言

 一 立论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结构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沿革:从“学堂”到“学校” 

 一“初级师范”时代(1908—1919)

(一)“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时期(1908—1912) 

(二)“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时期(1912—1919) 

 二“高等师范”时代(1919—1924)

(一)超贤妻良母主义——“女高师”要旨 

(二)改革中行进——“女高师”校政 

(三)独立张扬——“女高师”学生 

第二章 教改的推进:陈中凡、许寿裳与女高师

 一 陈中凡与女高师

(一)“驱方运动”

(二)革新文科

 二 许寿裳与女高师

2 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师研究(1919—1924)

(一)改革“组织系统”

(二)广聘名校师资

(三)重视图书仪器设施建设

(四)筹划“女子大学”

(五)去职

第三章 新思潮的传布:《新青年》同人与女高师

 一 蔡元培与女高师

(一)立学立业立人格

(二)提倡“白话文”

(三)解说“学生自治”

 二 胡适与女高师

(一)《新青年》主将蜚声异常

(二)“李超”事件

(三)《晨报》启事

 三 李大钊与女高师

(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

(二)以深切热烈的政治情怀引导学生

 四 周氏兄弟与女高师

(一)相继“西席”女高师

(二)先后宣讲女高师

(三)在“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事件中

第四章 “独立人格的生活”:校园“新女性”

 一 在新思潮的激荡中觉醒

(一)质疑传统“妇德”

(二)肩领女子责任

 二 在轰轰烈烈的社会参与中历练

(一)“女子第一次的干政游行”

(二)举办“北京平民职业女学校”

(三)组织“北京女权运动同盟”

第五章 “言说”自我的开始:女高师校园“书写”

 一 “书写”的发生及其发展

(一)社团、宗旨及其会刊

(二)语体、文体的转变

(三)进入文学中心“社区”

 二 “书写”的内容及其特质

(一)以“觉醒”姿态关注世间

(二)“女性意识”独树一帜

结语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师研究1919-1924)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玲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65638
开本 32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3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76-092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3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