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中的大道理
内容
内容推荐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推荐阅读之书。作为一部很好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
刘琦的这本《论语中的大道理(白话与评析)》对《论语》中的有名章节进行了分章讲解,以很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译这部国学经典,从而让国学入门读者和国学爱好者可以更透彻地理解《论语》中的微言大义。
目录
学而篇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精彩页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主要尽到礼节,可别人却以为是谄媚。”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亨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
     鲁定公问道:“君主使用臣下,臣下侍奉君主,分别应该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使用臣子要依照礼的规则,臣下侍奉君主要忠心尽力。”
     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诗经?关雎》描写爱情,快乐而不淫荡,哀婉而不悲伤。”
     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的学生宰我询问供奉土地神用什么木料做神主。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要使百姓战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议论了,已经完成了的事不要谏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追究了。”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律文】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狭小呀!”有人问道:“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手下的官员也是一人一职从不兼任,怎么能说节俭呢?”那人又问道:“那么管仲懂得礼的规则吗?”孔子说:“国君门前立了照壁,管仲也立了照壁。国君设宴招待邻国之君,修建坫台放置酒杯,管仲也修筑了坫台放置酒杯。如果说管仲懂得礼的规则,那么谁不懂得礼的规则呢?”
     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嗷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
     孔子告诉鲁国的太师关于音乐演奏的问题。孔子说:“音乐是可以掌握的;开始演奏时,翕翕然和谐;放开继续演奏,音调纯正,嗷然分明清晰,抑扬不断,这样,一部乐章就完成了。”
     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仪地守边的官吏请求见孔子,他说:“到这个地方来的有道德修养的人,我没有不和他见面的。”孔子随行的学生请求见他。他出来以后说:“你们这些人何必担心他没有职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要用夫子来唤醒百姓。”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
     孔子谈到《韶》乐,说:“是完美的,又是完善的。”谈到《武》乐,他说:“是完美的,但是不完善。”
     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却不能宽宏大量,行礼却不能恭敬,参加丧礼却不悲哀,我怎么可以看得下去这样的人呢?”
     评点
     《八佾》篇共计26章,集中阐明了礼的内涵和价值,突出表现了孔子对殷国礼乐制度的欣赏和追求。八佾是古代的一种舞蹈,每八人为一行,一行又称一佾。八佾即八行,也就是八八64人,这种规模的舞蹈只有天子才能享用,诸侯只能看六佾即六行48人的舞蹈。而大夫只能享用四佾,即四行32人的表演。这种严格的区别体现了春秋时代的“礼”,这也正是孔子所提倡和赞赏的。
     另一个需要弄清的概念是“礼”。其意义在古代很广泛,很初是指各个民族在社会生活中长期约定俗成的那套仪式或规矩。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日积月累的约定俗成被制度化以后,便形成了礼。从所见的先秦各种文献中可知,礼在当时受到极大重视,被称为“国之干”“国之纪”“政之本”“王之大经”等。(见《左传》《国语》等文献)
     对于作为封建社会以前社会结构及其秩序很高体现的礼,孔子是备加赞赏的,《论语》中反复提及。据说鲁哀公曾问孔子,什么是大礼?孔子回答:“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故事的真假已无可考,但孔子重视礼、强调礼的心情,真实可见。(《礼记?经解》中有一句话“安上俗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那么,在《八佾》一篇中,孔子关于礼的基本观点具体是什么呢?
     一是阐述了对礼的认识和理解。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基本价值在于鲜明的等级,规定出大义名分,并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起居饮食等各种日常言行。
     二是表现了孔子对古礼的向往。孔子生活的年代正是礼崩乐坏的社会变迁时期,孔子十分强调继承和发扬殷周以来的礼乐传统,对周礼极尽赞美。比如“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又比如在论及到舜时代的古曲《韶》时,孔子说“尽美矣,又尽善也。”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是对当时社会上各种破坏古礼古乐现象的哀叹和讥嘲。孔子既然积极维护古礼,很自然也为古礼不断遭到破坏而感叹,对当时的各种僭越古礼行为,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比如季孙氏以大夫身份而“八佾舞于庭”和“旅于泰山”,孔子进行了严厉的谴责,以至于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
     关于孔子对古礼的认识、赞美和维护,历来评价不一。但应该说,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孔子的心态未免保守。孔子向往和维护的古礼,自有其淳朴典雅的地方,有其值得怀念的所在,但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礼崩乐坏恐怕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P15-1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中的大道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811031
开本 16开
页数 123
版次 1
装订
字数 100000.0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14-11-1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2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8: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