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粗养的智慧--李聃的普林斯顿之路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再现了一个优秀学生实现梦想的真实经历,诠释了一对父母在异国无为而治的育子心经,展现了两代人在细琐生活中的冲突与融合。

在这本书里,你将会读到李聃的成长故事,并通过他的经历来了解美国的高中生活。但更重要的,你会读到我们学习做父母的体会。孩子们需要学习各种知识,父母也需要不断提高做父母的修养。做父母不仅需要良好的愿望,也需要智慧和定力。

你是否认同我们的观点呢?如果是的话,你一定会从这本书中受到启发,产生同感。万一你不完全赞同我们的观点也没有关系,就当你在欣赏自己没选择的那条路旁的风景吧!

内容推荐

从中国到德国,再从德国到美国,华裔少年李聃在亨利岗如何由一名“新鲜人”逐渐蜕变成普林斯顿优秀的大学生。

令人跌破眼镜的教育方式——“放手”、“无为而治”,这样的“粗养”方式是如何培育出优秀的普林斯顿少年的呢?书中的“父亲手记”会告诉你这个秘密。

当娇生惯养宠溺了备受争议的BO后,90后,甚至00后,当叛逆与压抑让人不知所措时,让本书告诉你“粗养智慧”的所在。

目录

父亲手记:男孩女孩都要粗养(代序) /5

引 子 亨利岗的新鲜人 /13

第一章 你说西红柿,我说“西红柿” /20

父亲手记:无心插柳的“国际人”

第二章 忙碌的一天 /36

父亲手记: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章 龙的传人 /56

父亲手记:言传不如身教

第四章 游泳的魅力 /72

父亲手记:发自内心的才是最好的

第五章 作家梦 /91

父亲手记:文科生?理科生?

第六章 编辑部的故事 /109

父亲手记:不妨从小就有点野心

第七章 到夏令营去 /130

父亲手记:做孩子的坚强后盾

第八章 向高处瞄准 /146

父亲手记:给孩子一个吃苦的机会

第九章 亨利岗红魔 /163

父亲手记:把“好玩”变成一种动力

第十章 常青藤之旅 /178

父亲手记:和孩子一起去旅行

第十一章 与爸爸同事 /196

父亲手记:给孩子的梦想减负

第十二章 与哪一所大学有缘?  /213

父亲手记:让孩子选择自己的路

第十三章 写出一个真实的我 /226

父亲手记: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第十四章 感恩节之约 /239

父亲手记:学会做一个好听众

第十五章 你雅虎了吗?  /253

父亲手记:跟着孩子一起成长

第十六章 再见了,亨利岗 /271

父亲手记:一个普林斯顿学生的快乐生活(代后记) /275

试读章节

第二章 忙碌的一天

父母应该有宽广的胸怀,有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气概。这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磕磕绊绊可以看得比较开,因此不会太婆婆妈妈,动辄给孩子施压;第二,可以让孩子耳濡目染地学习一种豁达大度的生活态度——这可能是他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小精灵和鞋匠

早上七点,床头的闹钟“叮铃铃”地响起来,把李聃从梦乡中惊醒。他睁开眼睛一看,窗帘已经被外面的阳光照得发亮了:又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

起床的那一瞬间,李聃隐隐约约觉得心情不错。在穿衣服的几分钟时间里,李聃慢慢理清了思路:经过几天的努力,查了无数资料,总算将美国宪法史作业完成了。虽然昨天晚上开了夜车,但做完了一件大事,还是如释重负了。而且,今天的物理课要演示自己精心设计的实验,也很值得期待。

匆匆洗漱完毕,李聃坐在餐桌边吃了一份简单的早餐: 一碗牛奶泡麦片,一个煮鸡蛋。吃完饭,李聃从冰箱里取出一个装满煮熟的水饺的饭盒,塞进了书包。这将是李聃今天的午饭。每个司末,妈妈都会为李聃准备几份午餐,装在不同的饭盒里。上学前开冰箱拿饭盒已经成了李聃的习惯动作。当最后一个饭盒消失的时候,第二天又会有几个新的饭盒出现。每次看到这些饭盒,李聃总会想起小时候读过的格林童话《小精灵和鞋匠》。在童话中,小精灵总是在鞋匠熟睡的时候,不声不响地将鞋做好。在李聃家里,妈妈就是小精灵,冰箱里一盒一盒的午饭就是小精灵手中的鞋,而李聃自己,就是那个幸运的鞋匠了。

这是李聃高中生活里普通的一天。今天是星期二,是正常学习日,上课时间是从早上七点五十五分到下午三点十分。如果是星期四的话,老师们下午要开会,每节课会从60分钟缩短到50分钟。因为这个原因,星期三一过完,很多同学都会松一口气:不但周末已经临近,而且星期四还可以早点回家。一个星期的苦日子总算快熬到头了!

今天李聃要上六门课:物理、英语、数学、体育、经济和历史。除了体育,其他课程都可以说是李聃选的。从初中起,学校的科目就有必修和选修之分。每年春天,学校都会找一两个晚上开放校园,邀请要选课的学生及早了解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李聃从到美国上初二时起开始接触选课制度,现在选起课来已经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了。

数学在高中四年都是必修课,但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不一样,每学年学习的课程也不同。进高中的时候,学校已经根据大家初中的学习情况把他们分进了三个序列中的一个。除了少数学生会在不同序列之间跳来跳去,大部分学生都在自己的序列中按部就班地往上学,因此选起课来不用费什么心。

英语也是每年都上的,但学校开的课程五花八门,有当代作家、文学风格、美国文学等必修课,也有新闻、莎士比亚研究、多元文化、古典神话、戏剧、创意写作等选修课,选择的余地很大。李聃今年上的是美国文学。

科学是一门囊括物理、化学、生物的大课。根据加州教育部的规定,一个高中生想要拿到毕业证书,必须上两年科学;如果想上大学,则最好物理、化学、生物各学一年。爸爸妈妈说他们上高中的时候,每年都是数理化生物齐头并进。美国高中的科学教育实在太薄弱。他们或许是对的。李聃是个喜爱科学的孩子,并不介意多上几门科学课。只是这样一来,干别的事情的时间就少了。

高中的另一出重头戏是历史和社会科学,这也是每年都要上的课程,主要分世界历史和美国历史两部分,外加经济、心理学、艺术史、冷战、远东历史和文化等选修课。李聃今年在上“美国政府”,还选修了一门经济。

除了今天要上的这些课,李聃还选了一门德语。但亨利岗高中采用轮盘式课表,每天上七门课中的六门,今天没上的那门课则是明天的第一节课。以此类推,再加上每周都有一两节自习课,刚好是每门课一周上四次。今天李聃没轮上的那节课正好是德语课。

气球飞起来了

来到学校,锁好自行车,李聃马上赶到了邓巴先生的教室。

今天的第一节课是物理。李聃喜欢上物理课,不仅因为他喜欢物理,也因为他喜欢教物理的邓巴先生。邓巴先生是个留着短短的络腮胡、剪着小平头、身材挺拔、体格健壮的中年人。他思路清晰,知识渊博,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的,看上去很严肃,但上课时却经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除了物理,他还教一门叫工程技术的课。工程技术课旗下的亨利岗高中机器人队十年来年年火爆,得奖无数,吸引了大批学生参加,也让邓巴先生成了亨利岗高中的知名人物。

邓巴先生是斯坦福的毕业生,曾在著名的国防技术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做工程师。他之所以放弃工程师的工作,到亨利岗高中来教物理,是因为他意识到教书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硅谷经济活络,发财赚钱的机会多,中学老师相对来说比较清贫,中学要吸引好老师也比较难。李聃早就注意到有些老师工作热情不高,教书只是为了混碗饭吃。有邓巴先生这样的老师在亨利岗高中教书,实在是亨利岗学生的运气。

今天这节物理课是做实验。两星期前邓巴先生已经出了题,要求同学们通过能量转换来放飞一个用绳子系在之字形轨道末端的气球。至于具体要怎么做,邓巴先生则没有任何要求,只是要大家开动脑筋,做得越花哨、越别出心裁越好。实验分组进行,每组由两到三名同学组成。在这节课上,同学们将展示自己的实验,接受大家的评议。

面对这种既动手又动脑而且可以尽情发挥的课题,同学们自然劲头十足。李聃和队友艾瑞克、迈克讨论了好几次,花了整整一个周末设计了一系列精致又好看的小任务,对实验中用到的水槽的高度、滑板的斜度以及小球的重量等都进行了仔细测算,并成功地演习了好几次。

今天的表演按事先抽签决定的顺序进行,李聃这组的演示被安排在最后。表演开始了。第一组的同学点燃一根蜡烛,烧断固定一辆小车的绳子,小车顺着车槽冲下来。冲到第一个机关处,小车身子一歪,与机关擦肩而过,从一旁掉到了地上。“唉!”人群中发出一阵叹息。

第二组的卖点是让小球走钢丝。小球从左边沿着两条线做成的轨道滑向右边,触发一个棒球棍形状的开关。如果触发成功,打开开关,释放出棒球,下面的事情就好办了。可惜的是,在演示过程中,小球的初速度太慢。主持实验的同学要去推一把,棒球才被释放出来。虽然最后气球飞了起来,但需要实验者插一手,毕竟不太漂亮。

接下来的几个项目也都不是十全十美。同学们都雄心勃勃,想把自己的实验设计得有特色,有看头,但复杂的步骤对实验的精确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群里听到的最多的还是大家扼腕叹息的声音。

每看一个小组表演,李聃就将他们的实验和自己组的做比较,发现它们都有一些自己的实验所不具备的特色,尤其是使用的道具都非常漂亮:有的同学用花哨的塑料轨道取代了木头轨道,有的找来了五彩缤纷的金属球,有的用上了精巧的电动玩具机器人。相比之下,自己小组的实验道具就比较普通,没有那么抢眼。但转念一想,这也不见得是坏事。况且现在也没机会改了,只要等一下实验成功,气球能顺利升空就可以了。

终于轮到李聃这一组演示了。大家围在实验桌边,打量这一组的实验装置,发现放在轨道最上端的居然是一个手机。大家正纳闷,李聃不慌不忙地从裤兜里掏出手机,拨了一个号码。与此同时,停放在轨道上端的手机发出一阵蜂鸣,颤动了几下,摇摇晃晃地一头栽下来。坠落的手机牵动一根绷紧的绳子,绳子拉紧一根弹簧,射出了停在轨道上的小车。

人群中发出一片叫好声。这个用手机启动整个实验装置的想法,的确是李聃他们最得意的设计。这一步的成功,让李聃和队友们脸上都露出了喜色。

但还不到庆祝的时候,下面的路还很长呢!在大家的注视下,射出的小车顺着轨道滑出去,推动轨道上的重球,重球又推倒了旁边的一瓶矿泉水。矿泉水流进支架另一端的漏斗,再慢慢滴人一个上端开口的乒乓球中。

“水流到地上了。”不知谁喊了一句。李聃低头一看,原来瓶口没有对准漏斗,矿泉水流偏了,地上湿了一大片。

“没事,水流出一点没关系,只要有足够的水流入乒乓球就可以了。”李聃解释道。果不其然,随着乒乓球中的水越积越多,乒乓球的重量撬动杠杆,推动了一个静止的网球。网球再撞击滑槽中部的开关,释放出另一辆小车。小车冲向轨道底部,撞上了一个小小的电路装置:这也是李聃他们小组的一个独特设计。电路装置被小车一撞,形成短路,产生的热量一下子就可以烧断固定气球的绳子。

果真,说时迟,那时快,气球已经飞了起来,升到了教室上空。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李聃悬着的心也落了地。

P36-41

序言

父亲手记:男孩女孩都要粗养(代序)

刚到德国的时候,我们常带李聃到社区公园去玩。与游乐场中的各色人等相处多了,我们很快就发现了德国父母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对孩子远不如我们中国父母那么关心。中国父母对孩子盯得紧。他们通常不离孩子左右,一边呵护孩子,_边给予他们各种指导:“不要坐在地上,这里不干净。”“哎呀,沙子怎么搞到脸上了!”“滑梯是从上往下滑的,不要从反面爬上去。”而德国父母则大多是一副悠哉游哉、气定神闲的样子。他们有的坐在椅子上看书,有的和其他父母聊天,有的则津津有味地在一旁观察自己的孩子。就是和孩子一起玩的,也大多只是充当孩子的玩伴和帮手,很少有一直在孩子耳边唠唠叨叨、指指点点的。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真替德国孩子捏了一把汗。父母们都这样不管不顾、不闻不问,万一孩子出了事怎么办?要是他们把沙子塞到嘴里去了呢?要是他们爬滑梯时不小心滑下去,把皮蹭破了呢?

但时间久了,这种现象见多了,我们对德国父母的态度就习以为常了,也渐渐理解起来。孩子虽小,却不是什么都不懂。他们知道沙子不如糖果好吃,不小心弄进嘴里,一般都会吐出来。而且,很多事情都是小事一桩,像吞了几粒沙子到肚子里,弄脏了衣服,擦破了腿上的皮,都没什么了不起,不值得大惊小怪。事实上这些经历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机会。他们痛了,脏了,不舒服了,下次就会学着点。而且,德国父母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显然没有导致什么社会问题:德国孩子不是都长成了健康活泼的年轻人吗?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开始思考起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来。做父母的都爱为孩子操心,总在孩子耳边念念叨叨的,怕孩子这没做好,那没做好,我们也不例外。但在我们操的这些心中,有多少是必要的,是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处的;有多少是可有可无的,主要是为了平息父母自己内心的焦虑呢?

我们业余时间爱在院子里种菜种树。我们注意到,种树要成功,关键要做到三点:第一,树苗要健康茁壮;第二,要将树苗种在阳光充足、土壤条件合适的地方;第三,种树的坑要挖得大,底肥要施足。这几点做好之后,剩下的事情就相对容易了。只要适当地浇水和施肥,遇上霜冻、虫害等紧急情况时采取必要措施,树苗基本上都会长得又高又直。如果我们放心不下,时时刻刻无微不至地关照树苗,并不一定能让树苗长得更快更好,弄得不好还会拔苗助长,在极端隋况下甚至会栽出满园的“病梅”来。

养育孩子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也有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我觉得在今天的社会里,不管男孩女孩都应该“粗养”。就像树苗的种子里有长高长直的基因一样,大多数孩子都想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而且都有一定的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我们在为他们设定基本界限的前提下,少控制约束,少越俎代庖,少婆婆妈妈,多给他们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自己去磕磕碰碰,他们的自我意识会觉醒得更早,他们的性格会更加坚强,他们的能力也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一句话,他们会成长得更加茁壮。

我小时候就是一个无拘无束的野孩子。我父母都不是知识分子,性格都很随和,极少过问我的学业。上中学的时候,我曾经有过开学前最后一天才记起来做暑假作业的“劣迹”。但我不也长成了一个身心健康、安居乐业的人吗?

因为有了这些想法,我们对李聃开始尝试一种“宽容加信任”的“无为而治”的管教方法。比如说,孩子不好好吃饭是一个让很多父母头痛的问题。为了让孩子多吃点,很多父母会不辞辛劳地跟在孩子后面穷追不舍,用别出心裁的方法让孩子张开口,好把握时机把一口饭塞进去,或是跟孩子讨价还价,比如“你多吃一口就可以看半小时电视”之类的。我们拒绝使用这样的方法。如果李聃不要吃饭,我们也不强求。因为我们相信,即使是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也不喜欢饿肚子的滋味。如果李聃不要吃了,他多半是吃饱了。如果他是挑食,那么他很快就会发现,挑食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不买零食,如果他因为挑食而没吃饱,得等到下一顿饭时才有填饱肚子的机会。吃一两次这样的苦头后,他就会吸取教训了。因为有这样的信心,我们没有在李聃的吃饭问题上费过太多心。而从李聃后来长成了一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来看,李聃的健康也没有因此受到损害。

睡觉是另一个让很多父母焦头烂额的问题,这个问题李聃也有。幼儿园的规定是每个小孩中午都要睡两小时午觉,李聃却翻来覆去,睁着眼睛,一分钟也睡不着。老师对李聃很不满,李聃回家也常向我们抱怨。我们想,李聃既然睡不着,表明他不需要睡午觉,也就不必强迫他,因此跟幼儿园的老师商量,看能不能把李聃的午觉免了。老师还算通情达理,同意了我们的要求。从此别的小孩午睡的时候,李聃就在教室里画画图,看看书什么的:午睡时间成了李聃的自修课。

除了吃饭睡觉,在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上,我们也尽量采取“粗枝大叶”的态度,也就是相信李聃有良好的动机和足够的能力,放开手来,让他自己做主。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李聃没有辜负我们的信任。孩子的成长常常是一个自证预言的过程。父母怎么看待孩子,会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和态度中流露出来,孩子在这种氛围中就更容易成长为父母心目中的样子。因此,你认为孩子可以管理自己,孩子就会管理自己;你认为孩子每时每刻都需要父母监督,孩子就会每时每刻都需要父母监督。因为我们尽量不插手李聃的学习和生活,李聃也真的成了一个独立而自觉的孩子。

搬来美国以后,置身于热火朝天的硅谷,每天看到的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活力四射的公司,听说的是盖茨、乔布斯、杨致远这些天才的成功故事,我们对李聃的教育问题又有了新的体会。大家都知道,盖茨、杨致远等人都为了创业而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名校学位。虽然我并不主张大家退学,尤其不支持李聃退学,但从他们退学这一事实来看,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着极大的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头悬梁,锥刺股”能激发出来的,也不是父母可以逼出来的。

美国是一个讲究个人主义的国家。无数人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将才能发挥到极致,其中的佼佼者造就了硅谷的奇迹。但他们的激情只能从内心深处的源泉中流出来。心理学家早就发现,人们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做出选择时,会对这一选择负起责任来,进而从内心深处形成对这一选择的坚定信念。而这种信念可以成为他们今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一个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远比一个在师长们控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有后劲,有潜力。

对孩子耳提面命、严加管教有一定的作用,但要培养高水平的人才,还得给他们成长的空间,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缪斯和灵感。中国人每到发诺贝尔奖的时候,就感叹我们什么时候能得诺贝尔奖。如果没有鼓励年轻一代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问,而只是一味对他们进行“管教”,我们对诺贝尔奖可能永远只能望洋兴叹。我们教育李聃,不是把眼睛瞄准了诺贝尔奖或比尔·盖茨,但在硅谷的这些观察,至少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我们“放手”的教育理念。

有些人对这种教育方法可能会不以为然:放手?粗养?我的孩子费了那么大劲都管不好,如果真的放了手,还不翻了天了?我觉得也不一定。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我不敢保证这种教育方法一定适合每个孩子。但一个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有时候恰恰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指责太多,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裂痕。在这种情况下,对孩子少管一点,并不见得会让孩子的行为恶化。

也有人会说,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粗养的,有的孩子就是要管得严一点。如果你没费多大劲就把孩子养好了,那是你幸运。我不否认做李聃的父亲的确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但很多现代心理学理论都认为,粗养在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发掘孩子的长处和潜能上的确有很大的优越性。这种方法不只对李聃一个人有效,也不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孩子,而是有普遍意义的。

还有人会说,粗养的方法在美国行得通,却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人多,竞争激烈,所以对孩子一定要从小就严加管教,以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但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目的不是为了削弱孩子的竞争力,而是为了让孩子培养素质,释放潜能。也许恰恰因为竞争激烈,我们更需要“粗养”这个让孩子脱颖而出的秘密武器呢!

还有人会说,你口口声声说粗养,放手,其实你并没有放手,只不过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而这种方法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成长环境很宽松。这句话可以算是说到点子上了。父母对孩子怎么可能真的不管呢?但管孩子要放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不管怎么教育孩子,都要尊重、信任孩子,把孩子的感受放在心上。这是粗养和放手背后的精神实质。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你离我所说的“粗养”父母就相差不远了。

孩子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财富。一个孩子只有一次成长的机会,每个负责任的父母都不愿意错过这唯一的机会。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上总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唯恐自己没有尽心尽力,对孩子的管教也是宁严勿松,宁多勿少,宁精勿粗。但养育孩子也如世界上很多别的事情一样,重要的是掌握分寸。在松与紧、粗与精之间,每个父母都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在今天的中国父母身上,我们看到的通常是管得太紧,而不是太松,养得太精,而不是太粗。对很多父母来说,现在是放开手,变得粗糙一点的时候了。

在美国的这些年里,李聃成长得很快,转眼就从一个瘦瘦的小男孩变成了大学生。因为从小就养成了自我管理的习惯,李聃成长得一直很顺利。股神沃伦·巴菲特说过:“人生就像一个雪球。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很多湿的雪和一个长长的山坡。”巴菲特的财富是这样越滚越大,他的人生智慧也是这样越积越多,我想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就是开始滚雪球,并且让雪球进入正确轨道的过程。这以后,不用我们过多地插手,雪球也会越滚越大了。

在回顾李聃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想过,如果我们对李聃采取的是另一种教育方法,他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会和今天差不多吗?还是会截然不同?我们无从知晓。旅人在林问行走,来到分岔口时,只能选择两条岔道中的一条。而一旦做出了选择,便永远不可能知道另一条道路的沿途风景了。

但我们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这条路。不仅因为李聃上了好大学,更因为他成长为一名独立、成熟的青年,而我们也尽情享受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在这本书里,你将会读到李聃的成长故事,并通过他的经历来了解美国的高中生活。但更重要的,你会读到我们学习做父母的体会。孩子们需要学习各种知识,父母也需要不断提高做父母的修养。做父母不仅需要良好的愿望,也需要智慧和定力。

你是否认同我们的观点呢?如果是的话,你一定会从这本书中受到启发,产生同感。万一你不完全赞同我们的观点也没有关系,就当你在欣赏自己没选择的那条路旁的风景吧!

后记

父亲手记:一个普林斯顿学生的快乐生活(代后记)

一个晴朗的秋日,我们几个同事坐在阳伞下,一边吃午饭,一边聊天。因为在座的有好几个人都有上大学的儿女,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孩子们的大学生活上。

“前几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A不慌不忙地开了口,“我女儿艾丽莎给我打了个电话。她说:‘我也没什么别的事,只是想跟你说一声晚安。’我说:‘真的吗?没有什么事吗?’她说:‘真的没有,就是想跟你说晚安。’你们看奇不奇怪!”

“平时你女儿跟你打电话都说些什么呢?”W问道,她是桌边唯一一个孩子还小的人。

“给我打电话?她什么时候给我打过电话?都是我给她打的。所以我接到她这个电话才大吃一惊嘛。我平时给她打电话,问她什么,她也总是敷衍我。‘你在干什么?’‘没干什么。’‘都在忙什么呢?’‘忙些事情。’‘都还好吗?’‘还好。’就是这样,一句话都不肯多说的。”

“已经算不错了,”H插了进来,他儿子今年秋天刚进大学:他对大学生生活也有一肚子感慨,“至少她现在知道打电话给你问安了,是不是?如果我儿子给我打来了这样的电话,我肯定会‘怀疑他刚刚吸了毒!”

桌边的人哄堂大笑起来。

“真的,”H说得来了劲,“我儿子虽然是附近圣荷西州立大学的学生,我都不敢保证他每天在那里上学。‘喂,你现在在哪里?’‘在圣荷西。不过,是在哥斯达黎加的圣荷西。’”H绘声绘色地学着他想象中的谈话,又把满桌的人逗得笑起来。

W把脸转向了我:“你儿子呢?他们两位的孩子至少都在加州上大学,你儿子隔得远,恐怕更难找到吧?”

“呃,还可以,还找得到。”我突然有点不自在起来。事实是,李聃几乎每天都主动跟我们打电话。但现在这么说,好像有点自我吹嘘的味道。

“那你们在电话中有话说吗?”

“一般也就说说他们学校的事。好像他们的生活还挺丰富。”

桌边的同事都若有所思地点着头,不再多说什么。我惭愧起来,怀疑自己扫了同事们的兴。大家都期待我爆点料,为我们这场关于现代新型父子关系的谈话添油加醋,我让大家失望了。但怎么办呢?我总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吧?李聃的确不是一个一离开家就音信全无的孩子,他也很少用“没事”、“还好”来敷衍我们的问话,我们更不担心他会一声招呼都不打就跑到另一个国家去度假。在如今这样的时代,上大学的儿子经常主动给家里打电话可能是天方夜谭。但这就是李聃。他就是这样。

李聃离家上大学,对我们以及对李聃本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就像任何一个突然面对空巢的父母一样,我们也要对自己的心理和生活方式做不少调整,有些调整还很不容易。但我们对李聃虽然想念,却并不担心。我们知道李聃是一个独立、自信、成熟的孩子,我们相信他不但能够适应大学生活,而且还会在大学这个比高中更广阔的天地里如鱼得水、乐而忘返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很多新生都是由家长送到学校的,李聃坚持不要我们去:难道你们还能永远跟着我吗?开学前,李聃参加了新生野营,在深山老林里风餐露宿、摸爬滚打了一星期。他在这里享受了大自然的美,战胜了初次离家的孤独感,也爱上了普林斯顿这个传统。第二年快开学的时候,他报名当上了新生营的辅导员;像其他常青藤盟校一样,普林斯顿的必修课也很少,每一个学生在选课上都有很大自由。李聃充分地利用这种自由,在选修数学之外还上了很多文科课程。他的“大一研讨班”的课题就是写作;他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就交到了一批很铁的朋友,其中有几个聪明异常的中国孩子,还有一个来自新加坡的物理天才:“我教他德语,他教我物理。”他在紧张学习的间隙仍然把很多时间花在游泳池里,他加入了普林斯顿“今日商务”的出版团队,还参加了一个促进美国大学生和中国的文化交流的组织,邀请华语世界名人来美国高校讲演,组织美国高校学生到中国城市实习等。

更让我们欣慰的是,他没有像有些大学新生一样,把离家上学看成是彻底摆脱父母影响的胜利大逃亡。虽然我们一年只能见面两三次,但几乎每天都在电话上交谈。我们对他的生活概貌和心理状态都有所了解,我们之间的关系没有因为他年龄的增长和我们之间距离的遥远而变得疏远、冷淡。

李聃第一次回家过寒假时,我们问他,当初你不选哈佛,不选斯坦福,却选择了普林斯顿,现在是否觉得选对了?他说他虽然对别的学校没有发言权,对普林斯顿却是绝对满意的。他喜欢这个学校,喜欢这里的生活,“这里的学生都很聪明,都很忙。但他们也都很快乐”。

我无从查证普林斯顿的学生是否都很快乐。但悲苦的人眼里看到的大多是悲苦,幸福的人眼里看到的大多是幸福。一个眼里看到的都是快乐的人,他自己应该也是快乐的吧。

前不久,我在《纽约时报》上看到一篇叫“付钱寻找不付钱的工作”的文章。因为经济不景气,工作机会难得,很多大学生——在更多情况下是他们的父母——都愿意支付高额费用给一些专门的服务机构,来寻找夏天的实习机会,即使这些工作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也在所不惜。有的父母为孩子们找工作所付的服务费高达八千美元。

看到这篇报道,我一方面感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觉得自己孤陋寡闻,是井底之蛙;另一方面也暗暗替自己感到庆幸。李聃每个暑假都到校外实习。如果我们也要为他倒贴这么昂贵的服务费,岂不是早就破产了吗?

去年夏天,李聃在全球性信息服务、新闻和传媒公司彭博新闻社工作了几个月。他寻找这份工作的经历尤其让我骄傲。因为想体会纽约的都市生活,李聃申请了彭博社的暑期实习工作。但在与在彭博社的招聘人员面谈之后,李聃却收到了一封拒绝信。

找工作时收到拒绝信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李聃也明白这一点。但他对面试时的情形还记忆犹新,他确信自己给招聘人员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收到这份信,他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怎么办呢?李聃想到了不久前在派对上认识的一名在彭博社工作的普林斯顿校友。他找出校友的名片,给他打了一个电话,请他帮忙打听一下这到底是这么回事。校友一打听,果真发现了问题:面试李聃的员工的确大力推荐了李聃,但李聃的材料到了人事部门却阴差阳错地被分到了拒绝类。

在校友的安排下,李聃到彭博社纽约总部参加了第二次面谈。这一次,他顺利地得到了彭博社的工作机会。

换了我,这件事情一定做不成。因为我不会有这样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李聃还没有想好毕业后要干什么。是上研究生还是找工作?创业、打工、做学问,究竟哪一样最适合自己?眼前的选择很多,李聃还在思考和摸索着,我们也从来不催促他。大学四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我希望他尽情享受这段岁月。有一天,他会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然后他可能会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走下去,也可能过一阵子再换一条路走一走。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会支持他。这是我们能够给他的最好礼物。而等李聃收到这份礼物时,他会感激我们,但不会感到惊讶,因为同样的礼物他已经收到过很多次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粗养的智慧--李聃的普林斯顿之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力慧//李晟//陈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156293
开本 32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13
15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