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彼得·潘/青少年必读名著
内容
编辑推荐

彼得·潘来自孩子们想象中的国度“永无国”,他具有所有小男孩共有的心思和特点:害怕上学,拒绝长大,热衷冒险,行侠仗义,纯洁无邪,勇敢无畏。一天夜里他飞进达林家三个孩子的卧室,把温迪、约翰和迈克尔带到了“永无国”。“永无国”里居住着孩子们心目中所有有趣的、刺激的、神秘的人物:印第安人、海盗、美人鱼、鳄鱼……那么在这里都发生了什么故事呢?那么,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詹姆斯·马修·巴利的《彼得·潘》吧!

内容推荐

詹姆斯·马修·巴利的《彼得·潘》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最喜爱的童话剧之一;它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最喜爱的英国经典文学。

《》是一个与成长有关的童话。故事里的彼得·潘是一个会飞的、不愿长大也永远不会长大的小男孩。天真活泼、疾病恶如仇、聪明勇敢的他,趁达林夫妇不在家,带领着小女孩温迪和她的两个弟弟,一起飞向了有着精灵、人鱼、海盗、印第安人的永无岛。在那里,他们开始了童话般的生活……

目录

第一章 彼得?潘冲了进来

第二章 影 子

第三章 走吧,走吧

第四章 飞 翔

第五章 来到了真正的岛上

第六章 小房子

第七章 地下之家

第八章 美人鱼的礁湖

第九章 永无鸟

第十章 快乐家庭

第十一章 温迪的故事

第十二章 孩子们被抓走了

第十三章 你相信小精灵吗

第十四章 海盗船

第十五章 和胡克拼命

第十六章 回 家

第十七章 温迪长大以后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彼得潘冲了进来

所有的孩子都要长大,只有一个孩子例外。孩子们都知道他们会长大的,就像温迪知道的那样。在她两岁的时候,有一天她在花园里玩,她摘了一朵花,拿在手里,朝她妈妈跑去。她那时看上去一定是快乐极了,所以,达林夫人把手放在胸口,大声说:“哦,要是你永远都这么大该多好!”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从那以后,温迪就知道了,她是一定要长大的。人们通常是在两岁以后才知道这一点的。两岁是长大的开始。

当然,他们住在街区14号,在温迪出生前,她妈妈一直是家中的主要人物。她是位可爱的女士,脑子里充满了浪漫的想法,有一张甜甜的、爱嘲弄人的嘴。她那些浪漫的想法,?就像从神秘的东方来的那种小盒子,一个套着一个,不管你打开多少个,总还有一个藏在里面。她那张甜甜的、爱嘲弄人的嘴,老是挂着温迪永远也无法得到的一个吻。即使那吻就在那儿,明显地挂在右嘴角上。

达林先生是这样赢得他太太的:当她还是个女孩的时候,一些已经变成先生的小伙子,发现同时爱上了她。他们都朝她家里跑去,向她求婚。达林先生却和他们不一样,他雇了一辆马车,抢先来到她家,所以他得到了她。他得到了她的一切,除了最里层的盒子和那个吻。他从来就不知道那种盒子,?最终也放弃了想要得到那个吻的努力。温迪想,也许拿破仑能得到那个吻。不过我能想象,拿破仑曾经试图想要得到那个吻,不过最后怒气冲冲地摔门出去的样子。

达林先生曾向温迪夸口说,她妈妈不仅爱他,而且尊重他。?他是那种学问很深的人,懂得股票和股息之类的事情。当然,?没有人能真正把这些事搞清楚,但达林先生像是挺知道的,他常把股票涨了、股息跌了这类话挂在嘴边,看他谈论股票的样子,任何女人都得佩服他。

达林太太结婚时,穿着白色的衣服,起初她把家用账记得非常仔细,可以说是很开心,就像在玩游戏似的,连一个甘蓝菜的芽都不会漏记。但渐渐地,整个大菜花都漏掉了,账本上出现了一些没有脸的宝宝的图像。她肯定是在记账的时候,把这些宝宝画上去的。他们是达林太太对未来宝宝的猜测。

温迪第一个出世,接着是约翰,然后是迈克尔。

温迪出生后的一两个星期,她的父母怀疑是否能养活她,因为她又是一张吃饭的嘴。达林先生为有温迪而感到骄傲,但他又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人。他坐在达林夫人的床边,握着她的手,计算着一笔笔的开销,一旁的达林夫人用恳求的目光望着他。不管怎样,她都想冒险试一下,但这不是达林先生一贯的态度。他习惯用一只笔和一张纸细算,要是她的建议扰乱了他,他就只好再从头算起。

“别打断我,”他恳求她说,“我这里有一镑十七先令,办公室还有两先令六便士。我可以取消办公室的咖啡,这就省下了十先令,加起来就有两镑九先令六便士,再加上你的十八先令三便士,就有三镑九先令七便士了,我存折上还有整整五镑,这样就有八镑九先令七便士—谁在那儿动?—八镑九先令七便士,小数点进位七—别说话,宝贝儿—还有一镑你借给了找上门来的那个男人—安静点,孩子—小数点进位,孩子—瞧,到底还是给你们搅乱了—我刚才是说九镑九先令七便士吗?对,我是说九镑九先令七便士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靠着这九镑九先令七便士,过上一年对吧?”

“我们当然能,乔治。”达林太太大声说。当然她是偏袒温迪的,可达林先生才是他们两人中的主角。

“别忘了腮腺炎,”他几乎是用威胁的口气警告他太太,接着他继续算下去,“腮腺炎花掉一镑,我就这么记上,不过我敢说,还要多花三十先令—别说话—麻疹花掉一镑五先令,德国麻疹花掉半个几尼,?加起来是两镑十五先令六便士—别摇手指—百日咳,算十五先令……”—他就这样一直算下去,每次算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不过,最后温迪总算可以通过了,?腮腺炎的费用减少到十二先令六便士,两种麻疹当做一种治疗。

约翰出生后,也如此细算了一阵,迈克尔更是勉强得以通过。不过,他们两个都被养活下来。不久,你就会看到,他们姐弟三个排成一行,由保姆陪伴着,去福尔萨姆小姐的幼儿园上学去了。

达林太太喜欢样样事情过得去就行,达林先生却样样事情都要和左邻右舍攀比。所以,他们当然也要有个保姆。因为他们很穷,连孩子们喝的牛奶都不够,所以,他们家的保姆是一条庄重整洁的纽芬兰大狗。这条叫娜娜的狗,在被达林夫妇雇佣前,没有固定的主人。不过,娜娜总是把孩子看得很重,达林夫妇是在肯辛顿公园和娜娜相识的。娜娜的闲余时间大多在那儿度过,它喜欢偷偷地把头伸进摇篮里张望。那些粗心大意的保姆很讨厌娜娜,因为娜娜会跟着她们回家,向她们的主人告状。娜娜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保姆,它洗澡洗得非常彻底,夜里的任何动静,哪怕是它照看的孩子中有一个发出最轻微的哭声,它也会一跃而起。当然,狗屋设在儿童室里。娜娜有种天赋,知道什么样的咳嗽要当心,什么样的咳嗽要用袜子围在脖子上。它一直相信过去的老式疗法,?比如使用大黄叶。一说到细菌之类的新名词,它总是嗤之以鼻。看到它护送孩子们去上学的情景,真像是堂礼仪课。孩子们规规矩矩的时候,它就镇定地走在他们身边,要是他们乱跑乱动,它就会把他们推回到队列里去。在约翰踢足球的日子里,它从不忘记带上他的运动衣,它的嘴里常常衔着一把伞,以防备下雨。福尔萨姆小姐学校的地下室里有个房间,保姆们就等候在那里。她们坐在长板凳上,而娜娜则卧在地上,?这是娜娜与这些保姆唯一的不同之处。她们装出一副不把它放在眼里的样子,因为她们觉得它的社会地位比她们低,其实娜娜才看不起她们那无聊的闲谈。它讨厌达林太太的朋友到儿童室来参观,但如果他们真的来了,它就先扯下迈克尔的围嘴,给他换上带蓝色饰边的那件,再把温迪的衣服抚平,最后草草地梳理一下约翰的头发。

……

P1-5

序言

拒绝长大的男孩

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

彭懿

今天,即使是一个从未读过《彼得·潘》这部童话的大人,只要一听到别人说起那个“拒绝长大的男孩”,就知道说的是彼得·潘。

彼得·潘——一个永远的少年,已经是一个走进世界千家万户的经典形象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或许是因为彼得‘潘太出名了,甚至连心理学家都借用他的名字创造了一个心理学名词:彼得·潘综合征(PeterPansyndrome),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凯利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彼得·潘综合征:不曾长大的男人》,用来描述一个“拒绝长大,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的不成熟的成人群体。

“所有的孩子都要长大,只有一个孩子例外。”这是《彼得·潘》开篇的第一句话。这个例外,说的就是彼得·潘。彼得·潘确实是一个例外,不然,《不列颠百科全书》里就不会说“彼得·潘这个人物给英语世界的神话体系中增添了一个新角色”了。

那么,他究竟例外在哪里呢?

例外之一,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是个叛逆儿,他“天真”,却不“无邪”,他身上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任性,自私,骄傲,没有责任心和残酷(当他发现永无岛的孩子要长大时,就把他们饿瘦,直到饿死)。

例外之二,他身上有死亡的影子。当温迪的母亲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首先想起来的关于彼得·潘的,就是“孩子们死了,在黄泉路上,他陪着他们走一段,免得他们害怕”。他穿的衣裳,也是用象征死亡的枯树叶做的。再有,就是当他站在一块岩石上,即将被湖水淹没时,他竟面带微笑地说出这样一句话来:“去死也是一次极大的冒险。”

例外之三,当然就是拒绝长大了。拒绝长大,就是拒绝长成一个大人。还是让我们来听听彼得·潘自己是怎么表述的吧。在这部童话里,他先后两次愤怒地发出了“拒绝长大”的宣言——第一次,是在他率领温迪他们出逃之前,在温迪家里,他愤怒地说:“我不想长大,我想永远当个小男孩,永远玩。”第二次,是在永无岛,当温迪要率领孩子们飞回家时,他再次愤怒地说:“我只想永远当个小男孩,永远玩。”他为什么不愿长大呢?理由之一,是可以永远地玩下去。玩,是童年最大的快乐了,被比喻为童年象征的彼得,潘,在故事里玩得痛快极了,他会飞翔,和人鱼是好朋友,杀海盗,永远不用回家……不过,彼得·潘拒绝长大,并不像有人解释的那样,是为了可以永远地玩下去,这没那么快乐,不然当他说到“我不想长大”时,怎么会无比愤怒。事实上,最大的一个理由是他不相信大人,憎恨大人,就因为害怕长成一个大人,所以他才逃到了永无岛。  是的,永无岛就是孩子们的一个欢乐的游乐场。最典型的一幕,就是彼得·潘率领温迪他们飞回永无岛、永无岛被唤醒的那一幕。你看,六个孩子走过来了,海盗们唱着歌走过来了,印第安人像影子一样地走过来了,野兽走过来了,鳄鱼走过来了……一支队伍接着一支队伍,像不像孩子们最喜欢玩的列队大游行?

这座永无岛在哪里?难道真像彼得·潘说的那样遥远,真的要沿着“右手第二条路,然后一直向前,直到天亮”地飞上好几个月吗?不,它其实很近,就在每一个孩子的心思中:

我不知道,你是否看过一个人心思的地图。医生有时会画你身上其它部位的地图,你自己的地图可能极为有趣,但要是你碰巧看到医生在画孩子们心思的地图,你会看到,那不光是杂乱无章,而且还一直转圈。上面的线条拐来拐去的,就像是你的体温表格,这些也可能是岛上的一条条路。因为永无岛或多或少算是个岛屿,上面散布着一块块令人吃惊的颜色。远处的海面上露出了珊瑚礁,漂着灵巧轻快的小船,岛上住着野蛮人,还有荒凉的野兽洞穴,有土地神……

关于它的描写,凯伦·科茨才会在《镜子与永无岛:拉康、欲望及儿童文学中的主体》一书中说是“无意识文学中最成功的描写之一”。

最后我们要问的是,彼得·潘真的快乐吗?他自己的回答是快乐。当胡克船长在最后的决斗时问他:“潘,你到底是谁?到底是什么?”,他回答说:“我是少年,我是快乐,我是刚出壳的小鸟。”可他说得不对,他是一个快乐少年的同时,更是一个孤独的存在。他不知道什么是母亲的吻,他憎恨母亲,却又渴望拥有一个母亲。当故事的结尾,温迪他们扑进母亲的怀抱里时,书里这样写道:“没人看到这个场面,只有一个陌生的男孩,从窗外向里张望。他有数不清的快乐,那是其他孩子永远也得不到的。但是他透过窗户看到的那种快乐,却是他永远也得不到的。”于是我们知道,他一点都不快乐,这其实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现在,彼得·潘成了一个经典的比喻,我们已经习惯用他来比喻那些不愿长大的孩子了。然而,不愿意长大的不是孩子。J,R,R,托尔金就反对这种说法:“孩子是想长大的,并不想成为彼得·潘那样的人。”没错,不愿意长大、想留住永恒童年的,其实是我们大人,是我们每一个大人的梦想。

书评(媒体评论)

有谁不想青春常驻?有谁不想永生永恒?有谁不想快乐永久?唯小飞侠有这种本事。

——《作家》杂志评论

今天,即使是一个从未读过《彼得·潘》这部童话的大人,只要一听到别人说起那个“拒绝长大的男孩”,就知道说的是彼得·潘。

——儿童文学作家彭懿

他需要大家对他的爱,他可以在那些爱里面任性地撒娇,就像个在雪地上撒野的孩子,可是他却不爱别人。书里面有很多地方都让我心疼,我想我是爱他的,我对别人说:我觉得彼得·潘是个可怜的孩子。

——新锐作家郭敬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彼得·潘/青少年必读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詹姆斯·马修·巴利
译者 杨玲玲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512238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8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2013223846
中图分类号 I561.88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5
15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