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追踪雪豹(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精品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先平是中国国内第一位在大自然探索40年的作家,他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誉为“东方之子”,他被尊为“中国现代大自然文学之父”。在四十年的探险中,经历了重重危险,但也见识了普通人所不能见识的动植物、大自然的奇特和优美。

《追踪雪豹(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精品集)》里配有刘先平夫妇所拍摄的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譬如难得一见的雪豹的照片)、景色,堪称一绝。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科学知识,在让孩子获得文学阅读的愉悦的同时,也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这对日渐远离自然的孩子来说,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尤为重要。

内容推荐

刘先平所著的《追踪雪豹(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精品集)》是一部适合儿童阅读的中篇儿童文学作品。作者翔实地讲述了自己和朋友们为寻找雪豹所付出的种种辛苦、所施展的种种智慧以及所获得的诸多喜悦和启发。对读者了解野生动物、了解自然、树立生态道德有着积极意义。

目录

帕米尔高原的来信

神秘的“雪山之王”失踪

动物学家马鸣和雪豹小组

天外来客

神秘是挑战的号角

从学习寻踪辨迹开始

捕捉雪豹的妙招

冰河奇观

天外来客留影

红灯频亮

走进帕米尔高原

断尾狼失踪

雪鹑藏在草丛中

雪豹黑玫瑰遭到攻袭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断尾狼偷袭

神秘的探营者

等待雪豹来访

雪山之王发起决战

刘先平四十年大自然考察、探险主要经历

试读章节

它只生活在雪域高原——它将自己的王国建立在巍峨的高山上、直插云霄的银峰上、皑皑白雪的群山上、陡峭的悬崖绝壁上。

它美得惊人,灰白色的皮毛上犹如盛开着一朵朵黑玫瑰,饰以长长的蓬松大尾巴,身材修长,艳丽迷人。

它矫健异常,十多米的山谷可一跃而过,三四米的山崖可一纵而上……

正因为它的美德,人类毫不吝啬地赐予它一顶顶桂冠:雪山精灵、雪山之王、雪山隐士……更有时尚的:高山旗舰物种,高山生态标志性动物。它是雪域高原的文化,它是生态道德的呼唤。

雪豹生活在海拔4000至5000米的陡峭山崖,主要猎食岩羊、北山羊、盘羊、旱獭、雪鸡、鼠兔之类的高原动物。它的兴衰,表明了高山地区生态良好或是失衡。千万年来,雪豹与高山各民族生活在同一区域,已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在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的高山上,常能看到雪豹在行走。据资料记载,三十多年前,有个打猎队曾进入青海省祁连山南坡的一条山谷中,三个月内竞捕获了大小雪豹近二十只,猎杀了十多只。

但在近二十多年中,雪豹的倩影在动物学家的野外考察中消失了。雪豹数量的锐减,警示着高山态的恶化,警示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它的皮毛华丽、柔软、绒厚。它的骨骼可代替虎骨,能治疗风湿等疾病。正如所有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动物的命运一样,雪豹的优点给它带来了灭顶之灾,让它们成了贪婪者猎杀的对象。

几千年的文明史,在人的生活三维关系中,“人”只注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关系到人类生存根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往往被忽略了。因而直到今天也没有规范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生态道德。雪豹濒临危境这一状况正在呼唤着生态道德。

美国知名动物学家夏勒博士,在《沉默的石头》中发出警告:“在未来的许多个世纪中,那些山峰仍然会矗立在这寂寥的风景里,但当最后一只雪豹在峭壁间消失时……一簇生命的火花将随之而逝,山峰也将变成沉默的石头。”

夏勒博士完全有理由发出如此沉重的警告。1981年,我在四川卧龙高山营地“五一棚”跟随胡锦矗教授考察大熊猫时,和夏勒博士相识。他是位魁梧的大汉,用时尚的话说是位“帅哥”。但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每天,他吃完早餐后就出发去山野了,却常常是最后回到营地的考察队员之一。他温文尔雅,但也有发怒的时候。有天,他从山上捡回了几个捕兽夹,脸涨得通红,怒斥着偷猎者的无情、保护工作管理的疏漏。

在大熊猫研究告一段落后,他热切关注雪豹的命运,于1987年到西藏和动物学家刘务林一道,在七年中深人羌塘高原无人区七次。每年一次。考察那里的野生动物世界,同时寻找雪豹。刘务林后来对我说,他们每一次都是摸着阎王鼻子走过来的,但无怨无悔。羌塘是我国青藏高原上野生动物王国之一,它与可可西里几乎连成了一片。刘务林的名言“藏北的狼不吃人”就是这个王国的写照,但七年中,他们没有见到雪豹!

据说,夏勒博士之后又去了祁连山、天山,甚至帕米尔高原,但仍没有见到刻意寻访的雪豹!

我在跟随胡锦矗教授考察大熊猫时,已对雪豹。的珍贵有所了解。川西有雪豹的身影,但几年的时间里,根本没见到雪豹。1999年和2004年,在青海曾经是雪豹家园的乌兰县、天峻县,我两次穿越柴达木盆地,直到可可西里地区,结识了普氏原羚、马鹿、白唇鹿、棕熊、藏羚羊等山野朋友,但依然没有拜访到雪豹!

最少有四五位动物学家说到雪豹时,总是感叹:“只见雪豹皮,不见雪豹影!”

啊!美丽的雪豹,你真的已从山野中消失?

直到2005年,马鸣教授的“雪豹小组”在两百多平方千米的山谷中架设了三十多台红外线照相机,历时七十一天才拍到了生活在山野中的雪豹的照片,证明它确实还生活在天山。这个消息立即被中央电视台等重要媒体报道,轰动了国际雪豹保护组织,轰动了动物学界。

P5-P8

序言

生态道德的缺失,是造成生存环境危机的肇因之一。

感谢大自然!在四十年的山野跋涉中,大自然给予了我最生动最深刻的生态道德教育。因而无论是我创作的描写在大熊猫世界、相思鸟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还是我描写的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的奇遇,我都在努力宣扬生态道德,呼唤生态道德在人们的心间生根、发芽。

环境危机重压着这个世界,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纷纷追究其原因,并寻找济世的良方。实际上,环境危机就是生态危机。

建设生态文明可以让中国为世界树立榜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呼唤着生态法律的完善、生态道德的树立,以从根本上消解环境危机,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

法律和道德是一切文明的两大支柱,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几千年来,我们已拥有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法律及道德规范,却缺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辞海》对“道德”的释义是:“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论和调节人的行为的规范手段和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态。”这足以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根本未纳入“道德”的范畴,生态道德缺失;抑或可以说,生态道德根本没有进入我们的观念。这是认识的失误。

“生态”一词的出现,至今不过二百来年的历史,而对生态与人、与生存环境的紧密关联的讨论,在时间上则是更近的事情。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认识人与环境方面的重大失误,更加说明了树立生态道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在全社会牢固地树立生态道德的观念,就无法建设生态文明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正是生态道德的缺失带来了环境危机。长期以来,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根本没有建立系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律也严重滞后。因而,人们对大自然进行无情的掠夺,无视其他生命的权利,任意倾泻垃圾;没有预后评估、监测的科技滥用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让生态失去了平衡。这些行为招来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直到危及人类本身的生存时,人类才迫不得已地去重新审视其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和生态道德的重要性才得以凸显。生态道德与其他道德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强调、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亟须建立人类针对自然的行为规范,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消解环境危机,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命题之一。

相比较而言,树立生态道德比制定、完善生态法律,有其更为艰巨的一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而道德则是公民应具有的修养和品质,是自觉的自我约束。当然,对法律的遵守,也是完善修养和道德的表现。法律可以明令从哪一天开始执行或终止,但同样的方法并不适用于道德。例如,有的行为违背了道德,却并不违背法律。这大概也就是媒体纷纷设立“道德法庭”的原因。生态道德在全社会的树立,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任务,需要经历启蒙和培养的过程,对一个人来说,甚至可能是终生的。它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和努力。

四十年来在大自然的考察,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让我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树立生态道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四十年前我所描写的青山绿水,现在已有不少变得面目全非: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了,很多小溪小河都已退化或干涸,有些物种消亡了……

记得1981年我第一次到西部去,云南的滇池,四川的岷江、大渡河、若尔盖湿地所具有的美丽而壮阔的景象,让我心潮澎湃。现在,滇池早已被污染,变臭。2007年10月,我再去川西,走过岷江、大渡河流域,看到到处在建水电站,层层拦江垒坝。在一个山村水电站工地,村民忧心忡忡地诉说:“大坝建成后,村前的小河就会干涸,到哪里去找吃的水啊?”这种只顾眼前的利益,无序、愚蠢地“改造自然”的行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早有显现。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若尔盖,泥炭层最深达9米,它在雨季吸水,枯季溢水,l000克干泥炭可吸蓄8千克至12千克的水。它是黄河上游的蓄水库,蓄水量相当于三个葛洲坝。枯水季节,黄河水的30%(一说40%)由这里补给。但在20世纪人类曾挖沟沥水采掘泥炭,现在湿地已大面积退化为草原,沙化、鼠害严重。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有摄制组在这里拍摄红军战士过草地的场景时,竟然无法找到可以让演员深陷其中的沼泽,只好人工制造。如此,黄河屡屡断流,当然不足为怪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污染给整个生物链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让人类的健康、生命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中国五大淡水湖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群的代表,是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生命线,号称“鱼米之乡”。但只经历了短短的二十多年,其中的太湖、巢湖已是一湖臭水,根本无法饮用。其他的也都面临着湖面缩小、水质被污染等生态恶化问题。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水污染更是触目惊心。

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可我们缺失了感恩,缺失了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妄自尊大,胡作非为。当人类对自然缺失了道德,自然也会还之以十倍的惩罚!

我曾立志要为祖国秀丽的山河谱写壮美的诗篇,但只是短短的二三十年,我所描写的山川河流不少都已成为“历史”和“老照片”。

我曾冒着种种的危险和艰难,在野生动植物世界探险,无论是描写滇金丝猴、梅花鹿、黑叶猴,还是红树林、大树杜鹃,都是为了歌颂生命的美丽,但总是见证着生命的悲壮——它们在人类的猎杀和砍伐下苦苦挣扎。就连每年要进行一次宏伟生育大迁徙的藏羚羊,或是给人类带来福祉的麝,或是山野中呼唤爱的黑麂,都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厄运。它们生存的空间正被人类蚕食、掠夺。

这使我产生了无限的忧伤和愤怒,也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呼唤生态道德的树立,也更寄希望于孩子——他们是人类的未来。

正是大自然的生存状态,激起我决心在一些作品之后写下后记,为过去,为未来,立此存照。

四十年来,大自然以真挚、淳朴和无比的热情,接纳了我这个跋涉者,倾听我的诉说,抚慰我的心灵,与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是山川湖泽,还是野生动植物世界的生灵,都是我的朋友。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是生态道德最基本的范畴。

我们来自于自然,与自然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早期的人类对自然是顶礼膜拜的。很多的部落,将动物的形象作为图腾。我们的祖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曾有过很多智慧的表述,如“天人合一”、盘古开天地的创世记传说等,至今仍是经典。

从世界教育史考察,对自然的认识,一直是教育的最基本、最经典的内容,它为我们讲述天体、气象、山川、森林、环境和资源等。我们的祖先曾以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作为人生的启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培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恩。但这种优良的传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淡化或消失。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活生生地切断了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系。现在城里的孩子不知稻、麦为何物已不是怪事,甚至连看到蚂蚁也会发出惊呼。缺失生态道德的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自然失去了“自然”,更为可怕的是使孩子们也失去了自然。

我希望用大自然探险奇遇,还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大自然世界,激活人类曾有的记忆,接通人类与大自然相连的血脉,让他们接受生态道德的洗礼、启蒙,同时启迪他们智慧的成长。请千万不要忘记,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大自然也是知识之源,人类正是在不断探索自然的奥秘的过程中,才使得科学技术发展到辉煌灿烂。即使到今天,生命的起源仍是最艰难的命题。

道德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不朽的精神;道德力量的伟大,犹如日月星辰。我一直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追踪雪豹(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精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先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国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610624
开本 32开
页数 1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9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
CIP核字 2015287622
中图分类号 I287.45
丛书名
印张 4.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3: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