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中要有块石头
内容
编辑推荐

编家的“品”,书市的“风”,做书的“道”,卖书的“谋”,书中的“味”,心底的“梦”。

郝铭鉴博闻强记,思维敏捷,口才文才俱佳,是出版界的才子。他编书、买书、评书、读书,也写书。这是一本随笔集,他的随笔风格特点,有四个“点儿”,即:新点儿,实点儿,活点儿,短点儿。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这也体现了他的言行一致,理论与实践的一致,不尚空谈,不作诳语。这种实实在在、老老实实的态度,配之以生动活泼、富有才情的笔墨,使他写的书亲切而多味。

这是一个出版人,关于编书的闲言碎语,关于卖书的长吁短叹,关于读书的东拉西扯。

内容推荐

本书文章的内容紧贴着编辑的需求。这从全书近百篇文章的六个辑题中就可看出:编家的“品”,书市的“风”,做书的“道”,卖书的“谋”,书中的“味”,心底的“梦”。从编辑应有的人品、目前出版的大环境,到做书的艺术、卖书的谋略,都可让人从中得到启发。如果认真读,甚至连如何写书评、作广告,如何填发稿单、作新书介绍,都能从中找到答案。简直可以说它是为编辑量身定做的培训教材。

作者独到的眼光、独立的思考、独特的文笔引人入胜。它使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绝不会感到丝毫的枯燥,反而会有一种精神上的美感享受。

目录

序 江曾培/1

编家的“品”

 心中要有块石头/3

 选择“黑不溜秋”/6

 闲话“书品”/9

 有一个人在书店里发呆/12

 如果再选300种书/14

 “思不出其位”礼赞/17

 有这样两位编辑/19

 学一学老农拾粪/22

 别做黑旋风李逵/25

 出版社,你忏悔吗?/28

 名人和新人/31

 学会写“编辑体”/34

 “把心交给读者”/38

 做张元济传人/41

 “罗怃”投稿/44

 孙伏园的催稿术/47

 李霁野先生的一封信/50

 “腰斩”张资平/53

 “投稿派”/56

 叶至善:一个一生咬文嚼字的人/58

书市的“风”

 从“啃”到“品”/65

 阅读率和阅读力/68

 好啊,无人赴“宴”/71

 阅读,呼唤理性/73

 书展的品格/76

 从暴雨想到书展/79

 美的攀登/82

 别了,贝塔斯曼/85

 得克萨斯州的龙卷风/88

 做一头聪明的驴子/91

 “放下纸张!”?/94

 数字传播,你听我说/97

 此地空余图书楼/100

 寄厚望于“十分钟”/102

 君问归期未有期/104

 别了,《文化与生活》/107

做书的“道”

 比萨斜塔与编辑个性/111

 “我到哪儿去了?”/115

 丹麦有条海滨公路/118

 悼“土掉渣”/120

 “编”家清景在新春/123

 “画说”之忧/125

 阅读中的不能承受之“重”/128

 清醒的《疯狂》/131

 如此“新编”/133

 为“金庸茶馆”喝彩/136

 张贤亮启示录/139

 易中天在“敲门”/142

 《十月》和贾平凹/145

 董秀玉“做书”/147

 朱社长的一条短信/150

 陈丹青是如何被搞定的/152

卖书的“谋”

 你会卖木梳吗/157

 学一学赫伯特/160

 市场需作“面面观”/163

 别到欧洲卖大闸蟹/167

 品味细节/169

 你的“芝麻”卖几美元?/172

 “触目”不如“惊心”/175

 小知堂给我们上课/177

 闲话书名/180

 粗与细/183

 书评的出发点/185

 书评的落脚点/188

 “酒好不怕巷子背”?/191

 电报·新闻·誓言/194

 牙刷广告随感/197

 “悠然见南山”/200

书中的“味”

 “云中谁寄锦书来”——读朱光潜《谈美书简》/205

 文品和人品——读《柯灵六十年文选》/209

 “归隐”见境界——读黄宗英、冯亦代的《归隐书林》/212

 百年悲壮一回眸——《世纪回眸丛书》印象/215

 凌云“键笔”意纵横——读《江曾培网文选》/217

 别一种选择——读《中国现代十大流派诗选》/221

 归来的诗——读成雅明《手掌上的星光》/224

 我所注重的期刊“四性”——《书林》五周年感言/227

 带露的花瓣——《第一次情感震荡》序/230

 高亦未高,平尤不平——为高国平《找到自己》追序/232

 一颗年轻的心——吉传仁《一个编辑的手记》序/235

 可敬的守护者——金文明《守护语林》序/239

 动听容易动人难——《阿庆讲故事》序/242

心底的“梦”

 贴近出版实践——《编辑学刊》2002年第4期卷首语/247

 不妨换副笔墨——《编辑学刊》2002年第5期卷首语/250

 新年旧愿——《编辑学刊》2005年第1期卷首语/252

 蓄芳待来年——《编辑学刊》2002年第6期卷首语/255

 高扬探索的旗帜——《文艺探索书系》编辑前言/258

 出版人的“智囊”——《倾听书海》序/261

 “咬定青山不放松”——《咬文嚼字文库·典藏书系》序/264

 “又是一年芳草绿”——《咬文嚼字绿皮书》2008年版序/267

 情寄编林四十秋——答《新民周刊》特约记者孙欢/270

 咬文嚼字是一种使命——答龙源期刊网记者蔡凛立/282

 咬天下该咬之错——答校对学家周奇/303

 “咬嚼派”与大文化——致余秋雨的公开信/306

跋 田娟华/314

试读章节

两个月前,《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最后一条是,在谈到“红学”流派时,“索隐派”常被误为“索引派”。由此,我想到了王蒙先生。

王蒙自传第二册出版时,有读者批评书中有多处硬伤。对此,这位大师级的作家虚怀若谷,表现出了闻过则喜的泱泱大度。他在接待采访时公开承认,自传写得比较匆忙,有些资料未加核对,弄错了一些人名和时间,在重版时一定改正;但他同时又大喊冤枉,说是书中有些差错和他无关,是编辑加工不慎造成的。比如,原稿中分明写的是“索隐派”,编辑却改成了“索引派”。作为一个《红楼梦》研究者,怎么可能不知道“红学”史上只有“索隐派”而没有“索引派”呢?

由王蒙先生我又联想到了另一位姓王的名人——王立群教授。王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史记》大获成功,然而,他的《读(史记)之汉武帝》同样遭遇读者挑刺。王教授对此一肚子的委屈,喊冤喊得比王蒙还响。某报在报道时用了一则醒目的标题:《王立群“咬”出版社》。其中有这样一个例子,王教授的书中谈汉武帝的晚年,用了八个字:“迷恋黄老,烧香拜佛。”读者批评说汉武帝死于公元前87年,佛教传入中国最早也得到公元前2年,这就是说,汉武帝死时,中国还没有佛教呢!“烧香拜佛”从何说起?王教授辩称,自己压根儿没说过“烧香拜佛”这样的话,“这有原稿为证”。书中的话是编辑加进去的。编辑的账算到他的头上,你说该有多郁闷。

其实,只要留心一下,这类喊冤的事时有所闻。很多年前,萧也牧先生也曾有过类似的遭遇。萧先生的职业是编辑,同时又是作家,小说《我们夫妇之间》便出自他的手。他说自己有一篇反映部队生活的作品,里面写到战士“大背着枪”,编辑可能觉得有点不顺,大笔一挥改成了“背着大枪”。殊不知所谓“大背着枪”,是指把枪的背带从头上套过,斜挎在肩膀上。这是长途行军时一种常用的背枪姿势。这种背法主要是保证枪不滑下来,和大枪、小枪无关。审稿编辑显然没有部队生活经验,他这不经意的一改,让作者出了个大洋相。

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也曾在一篇长文中为自己喊冤。当时,他收到一家出版社根据规定退回的原稿,随手翻阅之际,竟发现了让他目瞪口呆的改动。比如有一处谈到“米家山水”,稍有美术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米家”指的是宋代书画大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和传统的画法不同,他们父子俩善用卧笔横点,在纸上渲染出烟雾迷蒙的山水神韵。审稿编辑看来不懂绘画,又不屑查找资料,信笔把“米家山水”改成了“作家山水”。又有一处,陈教授谈的是西汉人物叔孙通,这可是一位开国大臣,曾协助刘邦制定朝仪,知名度是不低的;编辑似乎认为姓“叔”不太合理,于是又果断落笔,“叔孙通”成了“孙叔通”。

比陈先生蒙冤更深的,在我看来当数谢冕教授。早在1982年,他应约为出版社写诗歌鉴赏文章,其中有一篇是《通过想象理解诗》,引用了徐志摩的短诗《沙扬娜拉一首》。即使不懂日语的人,大概也能知道“沙扬娜拉”是日语“再见”的意思。万万没有想到,编辑在加工时把它当成了人名,补充了一行文字,说它是“一位日本女郎”。这本发行量为几十万册的书出版以后,谢冕先生从此陷入噩梦,不断有人批评他的这一低级错误。北京大学知名教授不知“沙扬娜拉”是什么意思,一时传为笑话。而谢教授身背恶名却“欲辩无门”。

读了上面的案例,不知做编辑的会作何感想。在我看来,一个称职的编辑,首先是要尊重作者的劳动,帮助作者把好关,而不是自以为是,滥施刀斧,连意思也没弄明白,便像黑旋风李逵一样排头砍去。这其实已经不是什么编辑作风问题,而是职业道德问题了。但愿各位编辑同人别再制造新的冤案。  (2009-03)P25-27

序言

读着郝铭鉴先生的这个集子,心里感到十分亲切。铭鉴大学毕业后,做过十年机关工作,此后就长期在出版阵地驰骋,卓然成家,成就显著。我和铭鉴同事三十多年,同在一家出版社,同坐一间办公室,同住一幢宿舍楼,长期的亲密接触,使我在读他的这些文章时,脑海里重新闪现出他在编辑道路上的奋斗身影。

作者说,做编辑出版工作,“心中要有一块石头”。这一“石头”之喻,是他从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社院子里的一块石头引出的,这块石头上刻着“编辑三问”。铭鉴所指的“石头”,就是“编辑三问”所体现的文化理念、文化追求。但作者绝不讲一般的空洞道理,而是糅合着他的亲历亲见亲闻,有感而发,有的放矢,几乎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引入思索的“文眼”。加之铭鉴知识丰赡,文笔清新,行文毫无枯燥说教气,正吻合了目前大众对阅读的需求——有益而又有趣。

这个集子既是他对编辑出版的理论思索,也是他多年从事出版编辑工作的实践感悟。铭鉴说,“出版过程是一个贯穿着一连串选择的过程”。它既是思想的选择,科学的选择,也是艺术的选择,趣味的选择,选择中要防止的,是不能让赵公元帅扰乱选择的眼光。铭鉴在他的出版编辑活动中,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他参与主编、责编或策划的图书,诸如《中国新文学大系》、《文艺鉴赏大成》、《文化鉴赏大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文艺探索书系》、《朱光潜美学文集》以及《中国茶经》、《中国酒经》、《中国食经》、《中国衣经》等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化“含金量”,不仅传播了优秀文化,而且实现了出版业特有的文化积累功效,其中有些书是可以“潜入历史,化作永恒”的。

作者对有些出版人总是仰视电视,一味跟着电视走的做法,是摇头的。这和我可说是“心心相印”。我曾说过,电视和出版各有不同的职责和作用,那些娱乐性的一次性的消费文化,电视搞就可以了,出版不宜再浪费社会资源,去推波助澜。如果一味跟着电视走,甚至成为电视的附庸,那就会丧失出版业在文化传播上的深度使命,最终丧失自己。由此可见,文化追求这块“石头”,实在是出版人的灵魂。

作者也是他所倡导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者。198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很有影响的《文艺探索书系》,铭鉴是策划者。他在编辑前言中写道:“精神劳动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这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探索精神是一种开拓精神。它体现了追求真理的虔诚和执着,体现了创造意识的清醒和强烈。”这种“清醒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在《别了,(文化与生活)》一文中也有着体现。《文化与生活》曾经是本具有很大影响的刊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编辑方式愈来愈不适应要求,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改为另一种杂志,作为主编的郝铭鉴,是“笑着和昨天告别”的。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抱残守缺,是难于发出这样坦然的“笑”的。更能体现作者创新精神的,是他策划创办了《咬文嚼字》,这个开始并不被看好的小刊物,经过他的悉心经营,办得风生水起,成了一个有影响的出版品牌。在一次优秀出版人的评选会上,我曾说,许多刊物的主持人,这个人可以,换一个人也行,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对《咬文嚼字》来说,没有郝铭鉴,也就不会有这样的刊物。郝铭鉴为《咬文嚼字》的诞生与成长,付出的热情、学识、智慧、精力,是难以换个人来代替的。

与创新相联系,作者反对“一窝蜂”出版,反对“跟着别人脚印走路”,主张记住“我是谁”,走自己的路。这点,在《我到哪儿去了?》、《丹麦有条海滨公路》、《悼“土掉渣”》等文中,都有生动的表述。想当年,我们在讨论编辑工作时,铭鉴也不时会讲出个性化语言,使一些庸常的说法别开了新生面,给人以新鲜的触动。

郝铭鉴博闻强记,思维敏捷,口才文才俱佳,是出版界的才子。他编书、买书、评书、读书,也写书。前不久出版的《文字的味道》,和这本书一样,也是随笔集,让读者嚼得津津有味。他的随笔风格特点,如同他在《新年旧愿》一文中,对他的作者提出的写稿要求一样,有四个“点儿”,即:新点儿,实点儿,活点儿,短点儿。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这也体现了他的言行一致,理论与实践的一致,不尚空谈,不作诳语。这种实实在在、老老实实的态度,配之以生动活泼、富有才情的笔墨,使他写的书亲切而多味。

作者曾自谦文章缺乏深度,比较浅。我想,这个浅,恰如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中所指出的,“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也可以说犹如一汪可赏可玩可品可饮的澄澈池水,在书林的万千景象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靓丽。

2010年4月28日

后记

郝铭鉴先生,因创办并主编《咬文嚼字》而名闻语文界,因他对社会语文现象的观察、思索和引领而被誉为语言专家。殊不知,他还是一位有着四十多年编龄的老出版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便开始了对编辑出版学的研究。这本文集,主要就是他对编书、卖书、读书的见闻和感悟。

我是郝先生的粉丝,缘于我在中国编辑学会一次会议上与他邂逅。无意中被深深吸引的,是他出众的口才——没有讲稿,侃侃而谈,不疾不徐,生动流畅,竟无一个冗词赘句,无一处打磕结巴。那天他所讲的内容也让我耳目一新,观点新颖,材料丰富,且条分缕析。而更打动我的,是他坦诚的态度。凡是自己还没想清楚的,他都老老实实声明在先,丝毫没有我所厌恶的装腔作势、故弄玄虚。我想,这样一个有才情又实诚的人编的杂志,应该是值得信赖的。于是,我开始读他主编的《咬文嚼字》、《编辑学刊》,读他写的文章。

先生为文,平易亲切,从不故作艰深,让人感到一种善良的用心。我尤其喜欢他的文笔,叙述温婉有致,议论精辟透彻。即使是论战文章,如“致余秋雨的公开信”(见本书《“咬嚼派”与大文化》篇),也没有丝毫的剑拔弩张,恶言相向,而是在绵柔风趣的笑谈中,让人感受到正气的蓬勃张力。读先生的文章,常常感到温暖,感到快意。于是,从“语林漫步”到“词语辨析”,从编辑出版到国外见闻,我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他写的文字。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由此而得到的全面的提升。

每次拿到《咬文嚼字》、《编辑学刊》,我总是先找他的文章看。就拿《编辑学刊》来说吧,这是中国出版类的核心刊物,每期卷首都有作者的一篇文章,这已成为该刊的一个招牌。据我所知,有些人就是为了读他的文章而关注《编辑学刊》的。作者写这类有关编辑出版的文章,既不空洞说教,也不迂腐死板,总能以独到的眼光自现实的出版实践中捕捉到敏感话题,从生动具体的事例切入,在散文化的叙述中夹以理性的分析、透辟的议论,提炼出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每当我欣然有悟之时,总想,如果把这些文章编成书,不只能让我们这些老编辑深化思考,更能让新一代出版人获得启迪。年轻人从业伊始,就能和这样一位智慧的老出版人进行一次全面的交谈,自然起点会高得多,目标会明确得多,前行的路会顺畅得多,那将减少多少盲目的摸索!有幸的是,我的编书设想得到了社里的支持,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这本集子。

在做责任编辑的过程中,除了送出规定的校对次数外,我前前后后看了三遍文稿。对于将要通过我的手奉献给同行新老朋友的这本文集,我越看越有信心。

这种信心来源于作者:

一是文章的内容紧贴着编辑的需求。这从全书近百篇文章的六个辑题中就可看出:编家的“品”,书市的“风”,做书的“道”,卖书的“谋”,书中的“味”,心底的“梦”。从编辑应有的人品、目前出版的大环境,到做书的艺术、卖书的谋略,都可让人从中得到启发。如果认真读,甚至连如何写书评、作广告,如何填发稿单、作新书介绍,都能从中找到答案。简直可以说它是为编辑量身定做的培训教材。

二是作者独到的眼光、独立的思考、独特的文笔引人入胜。它使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绝不会感到丝毫的枯燥,反而会有一种精神上的美感享受。

郝先生是出版界的名人,是咬文嚼字的行家,但我也不敢因此而掉以轻心,照样字斟句酌,偶有发现,欣慰莫名。我总想,作者把稿件交给责任编辑,是一种信托。责任编辑一边要对得起作者,一边要对得起读者。出有错的书,使读者受损,让作者蒙羞,这是责任编辑的耻辱。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曾跟作者说:让我们一起努力,出一本零差错的书!零差错,是我做编辑以来一直的追求。但我深知,“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追求永无止境,失误在所难免。

我愿意和作者一起,真诚地期待读者的批评。

2010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中要有块石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郝铭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57002
开本 32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3-53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8: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