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冯友兰论人生/名家论人生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哲学是对人生底反思,故而冯友兰所关切的哲学也就逃不了是人生哲学的范畴了。冯友兰在美国读书研究时本来就是以研究人生哲学问题起家的,而当他回国後转而全力以中国哲学的人生哲学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时,对于他所具有的丰富西方哲学素养而言,势必引起哲学及哲学方法的严厉冲击,如何调节东西两系统的哲学及哲学方法,正是冯友兰一生作为中国哲学家的核心课题。

本书是作者将人生哲学通俗化的一种尝试,试图跟着冯友兰先生的思路,以中国哲学问题为核心,来讲人生。

内容推荐

《名家论人生丛书》是有感于现在社会上弥漫的急功近利、过度注重经济实业发展的风气,坊间又缺乏可供青年人阅读的人生思想方面的成套的上乘佳作这一现状而策划的选题。

该丛书既是为了给现代青年们提供关于人生思想方面的优秀读本,也是便于专家学者对中国现代人的人生思想的深入研究。旨在在此一论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撰写出反映现实生活内容且适合于青年阅读的人生哲学书来。

目录

导读

第一章 觉解

第二章 心性

第三章 境界

第四章 自然

第五章 功利

第六章 道德

第七章 天地

第八章 学养

第九章 才命

第十章 死生

试读章节

我们常听见有些人问: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如其有之,其意义是什么?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底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确切底答案,他们即觉得人生是不值得生底。

在未回答这个问题之先,我们须问:所谓人生的意义者,其所谓意义的意义是什么?此即是问:其所谓意义一词,究何所谓?

我们常问:某一个字或某一句话的意义是什么?此所谓意义,是说某一个字的所谓或某一句话的所说。我们不知某一个字的意义,我们可以查字典,于字典中,我们可以知某一个字的所谓。我们不知某一句话的意义,我们可以请说话底人解释,于解释中,我们可以知某一句话的所说。这是意义一词的一个意义。

所谓人生意义者,其所谓意义,显然不是意义一词的这一个意义。因为人生是一件事,不是一个字或一句话。一个字有所谓,而人生则无所谓。人生这两个字,当然亦有所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一句话当然亦有所说。不过现在我们所讨论者,并不是这两个字,亦不是这一句话。

我们亦常问:某一件事物的意义是什么?此所谓意义有时是说某一事物所有底性质,如一个人所了解者。例如我们问:此次苏德战争的意义是什么?有人说,此次苏德战争,是共产主义底国家与法西斯主义底国家问底战争,是有阶级性底。此即是说,在此派人的了解中,此次苏德战争有阶级斗争的意义。有人说,此次苏德战争,是德国人与俄国人两个民族间底战争,是只有民族性底。(此所谓民族性是对阶级性而言,不是一部分人所谓民族性,如德国人的民族性,俄国人的民族性等)此即是说,在此派人的了解中,苏德战争还是只有民族斗争的意义。

所谓某一事的意义,有时是说某一事所可能达到底目的,或其可能引起底后果,如一个人所了解者。例如有人说,此次苏德战争的意义,是决定欧洲将为法西斯主义所统治,或为共产主义所统治。有人说:此次苏德战争的意义,是决定欧洲将成为俄罗斯帝国或德意志帝国。此所谓意义,是说一事可能达到底目的,或其所可能引起底后果,如一个人所了解者。

所谓某一事物的意义,有时是说,某一事物与别事物底关系,如一个人所了解者。例如我们问:此次苏德战争,对于此次欧战有什么意义?有人说:此次欧战,本是帝国主义底国家间底战争,现在苏联加入,欧战即变质了。有人说:苏联本身,也是一帝国主义底国家,其卷入欧战,不过使欧战的范围更扩大而已。此所谓一事的意义,是说一事与别事底关系,如一个人所了解者。就意义的此意义说,一事物对于某别事物底关系愈重要者,此事物对于某别事物,即愈有意义。

我们可以说,一事物所以可能达到某种目的或可能引起某种后果,或所以与别事物有某种关系者,正因其有某性。如上所说,苏德战争所可能达到底目的,或所可能引起底后果,及其与欧洲战争底关系,若分析之,还是要说到苏德战争,是有阶级性底,或是只有民族性底。不过虽是如此,人于说某一事物的意义时,其意所注重,可有不同,如上所说。

一事物的意义,各人所说,可以不同。其所说不同,乃因持此各种说法者,对于此事底了解不同。其对于此事底了解不同,所以此事对于他底意义亦不同。一件事的性质,是它原有底。其所可能达到底目的,或其所可能引起底后果,这些可能亦是原有底。其与别事物底关系,亦是原有底。但一件事的意义,则是对于对它有了解底人而后有底。如离开了对它有了解底人,一事即只有性质、可能等,而没有意义。我们可以说一事的意义,生于人对此事底了解。人对于一事底了解不同,此事对于他们即有不同底意义。

虽同一事物,但人对于它底了解,可有不同。如上所举,苏德战争即其一例。又譬如我们在此上课。假如一狗进来,它大概只见有如此如此底一些东西,这般这般底一串活动。严格地说,它实亦不了解什么是东西,什么是活动,不过我们姑如此说而已。又设如一未受过教育底人进来,也可看见许多桌椅、许多人,听见许多话,但不了解其是怎样一回事。又设如~受过教育底人进来,他不但看见许多桌椅、人等,不但听见许多话,而且了解我们是在此上课。此一狗二人对于同一事底了解不同,所以此同一事对于他们底意义,亦即不同。其了解愈深愈多者,此事对于他底意义,亦即愈丰富。设更有一人进来,他不但了解我们是在此上课,而且了解我们在此所上底课是何科目,并且了解此科目在学问中底地位,并且了解学问在人生中底地位,等等,如此则其对于我们在此上课一事底了解更深更多,而此事对于他底意义亦即更丰富。

上文所谓了解,我们亦称为解。对于一事物有了解,我们亦称为对之有解。人对于一物,如了解其是怎样一个东西,对于一事,如了解其怎样一回事,则他们对于此事或物,即已有解,有解则此事物对于他们即有意义。不过说了解一物是怎样一个东西,说了解一事是怎样一回事,这了解又可有程度的不同。例如一地质学家了解一座山是哪一种岩石所构成底山,固是了解其为怎样一个东西,但一个人若只了解其是山,亦不能不算是了解其为怎样一个东西。一个人了解一个讲演是哪一种讲演,固是了解其为怎样一回事,但一个人若只了解其是一讲演,亦不能不算是了解其为怎样一回事。其了解的深浅多少不同,其所得意义亦异。深底了解,可以谓之甚解。最深底了解,可以谓之殊甚解。不过本章说了解,乃就最低程度底了解说起。

究竟怎样底了解,算是最低程度底了解?了解某物是怎样一个东西,或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即是了解某事物是属于某一类者,是表现某理者。例如我们了解这座山是山,此即是了解“这座山”是属于山之类者,是表现山之理者。有最大底类,有最大底类所表现底理。对于一事物,若一人完全不了解其所属于底类,完全不了解其所表现底理,则此人对于此事物,即为完全无解。此事物对于此人,即为完全地混沌,完全地无意义。对于一事物,若一人仅了解其是属于最大底类,表现此类的理,例如一人仅了解一事物是一事物,则此人对于此事物所有底了解,即只是最低程度底了解。

P1-4

序言

都说人是自然的产物,但却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自然是如何产生人类的过程。自然具有无穷的威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它都是无限的。人的个体生命却是极其有限的,是非常短暂的。即便是作为类的人,据说也有终结的时候。说人是万物之灵长,确也见得是人的孤芳自赏,或者竟是人的自以为是。

然而人与自然中其他一切物种确有着本质的差异,人有思想。这便是人的全部秘密,是人无上尊严之所在。思想使我们意识到自己是有限的存在,自然是伟大的,但自然却没有这样伟大的能力。

人类因此超越了自然。思想使我们能够自觉而深入地考究自然的奥秘,探索人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追求人生的意义的过程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我们能够现实地占有多少财富,占有多大的空间,而是要能够彰显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的东西,即人的尊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孟子云:“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此中所谓的贱而小者是指口腹之欲的满足,而小人也就是津津于物质生活中的人;而所谓的贵而大者则是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想。孟子所谓的大人可能其物质生活十分清贫,但却具有崇高伟大的人生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理想而积极努力奋斗不已。

不明了人生的意义,不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而虚度了自己的一生,实在是人的终生遗憾,甚或可说是人的悲剧。我们可能在弥留之际还不甚了了人生的真谛或价值,但至少在漫长或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曾经思索过这样令人困惑不解的神秘问题,当离开这个世界,结束自己人生的时候,我们的内心至少因此可得到某种慰藉,不枉来此尘世走了一遭。

寻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无疑是幸福的,但未曾找到却也思索或探索过人生的意义这样的问题,也会在我们的心头时时充溢着崇高、伟大和愉悦的感觉。

其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们中国人造就形成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行之有效的价值系统,儒、道思想便是这种价值系统的代表。其中特别是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以修身为本的教化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导着人们如何实际而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晚清以来伴随着强大的器物文化,西方的人生哲学思想也趁势大量地涌人中国,西学几乎主宰着中国思想界的走向,对于中国传统的人生理念几乎具有颠覆性的作用。当时的那种情势逼迫国人焦虑着如何强国、如何保种,而不是怎样依照传统的人生理念勾画设计自己的人生。西方的民主、自由、科学、法治、市场经济等理念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已经具有无比重要、人人称道的地位。于是问题也就是中国传统的人生理念是否仍然具有自己的价值或意义。

思考中国传统人生理念的现代价值,实质上是在探索中国传统人生理念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我们要知道现代生活的内容似乎都是源自西方的。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生活的这些理念并不是产生自中国传统文化内的,于是在探讨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时候,也就自然产生了如下三种基本的反应模式:自由主义的、激进主义的和保守主义的。这三种主义之间好像南辕北辙,水火不相容,但它们所应对的问题却是相同的。不但问题相同,而且这三种主义的拥护者讨论这一问题的背景也是同样的,即他们都站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内。

此种认识告诉我们,激进主义的、自由主义的和保守主义的反应模式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理论上都似乎很难说是达到成熟。文化并不是完全听人使唤的仆人,可以任你随性摆布,供你随意驱使。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你要它全盘西化,它就能全盘西化?你要使它整个儿的翻盘,它就完全听从你的,第二天就根本改过?同样,在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之下,你毫不动心,不予理会,也同样是异想天开。如梁漱溟在文化上应该说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坚定地持受儒家思想立场,但你仔细读他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你会很容易地发现,他前期关于生命的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后期的则受了罗素本能、理智和灵性三分法的影响。

身处现代社会,不管你在讨论人生观问题上取何种态度,站什么立场,似乎都不可避免要落在中西文化的关系之内。我们的看法就是,讨论现代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的正确立场不应该再是简单地回复到本位的或保守的立场,或是率直的西化、激进的态度,而是应该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理性地、客观地融合中国的和西方的有关人生的各种思想,正确地解决中国人的人生理念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在历史上曾经成功地摄取了印度佛教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吸收消化演变而成中国特有的禅宗思想。同样的,中国人也有能力站在自己文化或人生理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努力,逐渐地吸收消化西方的文化或人生思想而逐渐地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新的人生理念。记得梁启超一百多年前在其《新民说》中曾这样说过:“新民云者,非欲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日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日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诚哉斯言!

中国古代思想无疑有其不朽的永久性的价值,但与现代的生活终究有一定的隔膜和距离,因此极需现代化;而西方思想的辉煌成就也自不待言,然而现成的搬运过来、食洋不化,也将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济于事。所幸的是,现代中国的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在探索中国文化的前途或出路的努力中,分别建立了自己的融会古今中西思想资源的人生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中有关人生思想的内容对于当代的年轻人将会有极大的帮助,有益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增进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了解,使其臻至更高的人生境界。

《名家论人生丛书》所收集的均为现代著名思想家或哲学家关于人生思想或哲学的种种论述。它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我们不敢说收入本丛书中的著述已成为了“圣人遗训”,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这些论述在探求中国传统的人生理念与现代生活两者之间的关系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总的精神方向是正确的,健康的,并在中国现代社会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且能够为我们现在进一步思考人生意义或价值提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参考。第二,尤其重要的是,进入本丛书的作者对人生思想均有深入系统精到的思考分析,对东、西学术都有亲切的体认和系统的掌握,在人生思想上自成体系,卓然成一家之言。第三,本丛书希望能够系统全面地反映中国现代以来的人生思想研究的进展情况。

根据上述的这些特点或标准,收入本丛书的便有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朱光潜、贺麟、张东荪、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等名家大师的有关人生思想的作品。有的哲学家如金岳霖虽然有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但其重点在形而上学和知识论方面,没有人生哲学思想方面的系统的论述,所以也就不在本丛书的收列之中。

本丛书的编选既是为了给现代青年们提供关于人生思想方面的优秀读本,也是便于专家学者对中国现代人的人生思想的深入研究。编者希望在此一论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撰写出反映现实生活内容且适合于青年阅读的人生哲学书来。

《名家论人生丛书》是我们有感于现在社会上弥漫的急功近利、过度注重经济实业发展的风气,坊间又缺乏可供青年人阅读的人生思想方面的成套的上乘佳作这一现状而策划的选题。同样由于我的学术兴趣在中国现代哲学领域,更由于我近来对人生哲学思想也有很浓厚的兴趣,所以我就主编了这样一套人生论丛。

当然,没有江西高校出版社的支持,《名家论人生丛书》的出版问世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要衷心地感谢江西高校出版社社长邱少华先生。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高尚的学术情怀,深刻而清楚地认识到此套丛书的出版既有益于社会,有益于青年,也有益于推进对于人生思想的学术研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冯友兰论人生/名家论人生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高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327687
开本 16开
页数 1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61.5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34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