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工程学(无尽的前沿)
内容
内容推荐
我们生活在一个工程的世界里,科学和工程、技术和研究之间的根本差别正在快速消泯之中。本书展示的是:随着21世纪的曙光降临,自然科学家的目标——发现未知的,工程师的目标——创造未有的,两者正在经历一种前所未有的一体化趋同过程。
作者广泛地论证了:当今的工程学不仅是科学的合作者,而且两者同等重要。通过简略地提及工业实验室、化学工程和电气工程的出现,机床工业和汽车工业旋风般的历史进程,以及核能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兴起,她的著作展现了现代工程学的壮阔图景:它的历史、结构、技术成就和社会责任性,它同自然科学、工商管理和公共政策的相互关系。作者擅长利用案例进行研究,例如F-117A“夜鹰”隐形战斗机、波音777客机的开发,以及亥维赛等工程师兼科学家型、福特和比尔·盖茨等工程师兼企业家型、斯隆和韦尔奇等工程师兼经理型等杰出人物的实践,给广大读者一种清晰的感悟:工程学必将在未来科学研究中发挥基本作用。
目录
001 — 中文版序
005 — 译者序
001 — 第一章 导论
009 — 第二章 技术腾飞
009 — 2.1 从实用技艺到技术
023 — 2.2 结构工程越来越数学化
034 — 2.3 机器试验
047 — 2.4 科学与化学工业
063 — 2.5 电力和通信
075 — 第三章 信息工程
075 — 3.1 从微电子技术到纳米技术
087 — 3.2 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104 — 3.3 无线通信、人造卫星和因特网
121— 第四章 处在社会中的工程师
121 — 4.1 社会进步与工程师形象
137 — 4.2 研究与发展中的伙伴关系
151 — 4.3 对经济部门的贡献
161 — 第五章 设计创新
161 — 5.1 以负反馈方式进行的发明思维
178 — 5.2 系统工程中的设计程序
189 — 5.3 航空器研发中的“联合攻关”
207 — 5.4 从机载计算机到门铰链
218 — 第六章 实用系统的科学
218 — 6.1 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中的数学
233 — 6.2 信息论与控制论
247 — 6.3 风洞实验与因特网模拟
259 — 6.4 综合性的材料工程学
268 — 6.5 生物工程学前沿
278 — 第七章 工程师背景的领导者
278 — 7.1 汽车产业的行业领军人物
297 — 7.2 公共政策与核动力
311 — 7.3 管理技术风险
330 — 附录A 工程师的统计概况
337 — 附录B 美国的研究与开发
341 — 注释
序言
中国古来以农立国,士人不免轻工贱商。这态度应
随现代化而彻底改变。现代工程融会数理,与科学并驾
齐驱,且在应用上常顾及科学之所不及。工程师不但要
精于运算及掌握理论,他更要清晰什么科学原则适用于
什么实际环境,决定施用哪些自然现象以获效果最佳的
设计。无论飞机或桥梁、电脑或通信,工程产品必须在
现实条件下运作无滞。因此创造科技产品的工程师一面

观应用大局,一面工夫入微,摒弃文人空抛主义、
虚谈玄理等浮夸风气。
一贯客观务实的立场,加上科学分析,培养成工程
师很强的规划决策能力。能运筹者亦可驰骋于商界政坛
。从铁路、汽车开始,许多现代工业都基于科技工程。
把工程要务之一的策划生产扩展到工商管理乃顺理成章
。在美国,工程师于20世纪初首创大型公司的体制,至
今仍有不少名列企业总裁首席。在现时中国,国家领导
人中理工出身的也不在少数,想非偶然。
18世纪初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整个欧洲(除
俄国)的不相上下,各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3%。19世纪
西方工业革命,经济猛进,中国则迟滞不前。到 1978
年,欧洲的生产总值上升至世界生产总值的28%,高于
美国的22%,中国的则下沉至 5%,不及苏联的 9%。*
幸而这时中国开始改革,扭转世局。至2007 年 ,中国
的国民生产总值(购买力计)已跃居世界第二,驾乎俄
、德、英三国总和之上,**而且经济增长速度不减,索
回历史地位。国运兴衰,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复杂因
素,但无可否认,科技是必要因素之一。
中国在世界竞争,目前最靠重的仍是大量低薪劳工
,但其他优势亦不断增强。政府开放市场,引进外国科
技,更致力教育,投资科研,促助发展,栽培本国技术
能力。西方分析家目睹中国超乎常速地发展中级甚至高
级科技的工业,震惊之余,却也认为:虽然中国的大学
每年毕业的理工学士人数比欧盟或美国的多,但毕业生
素质总体尚低;况且偏重死记硬背、遵奉权威的教育习
俗,有碍培育独立思考的创新人才。西方国家多把例行
科技让给东方人去做,自己专攻最尖端亦最盈利的突破
创新。但事情正在变化,明天的格局或许会大为不同。
科技创新如今是大热门。创新不止发明,也不同发
现。再奇巧的发明,若不能被适价生产、广受欢迎,也
只能积尘架上,不成创新产品。科学发现专顾自然现象
,工程技术创新必须兼顾自然、民众和社会因素。由于
其复杂程度,发展工程技术创新所需的人才物资,高于
纯科学研究的 10 倍以上。这是工程学和纯科学的一大
分异。如何分配有限资源,协调科研与发展,以求当下
及长期的最大创新,给予国民经济最大推动,是政策和
社会上的大问题。参与解决它,工程师和科学家们责无
旁贷。
现代工程怎样创新?本书介绍工程学三大相叠范畴
:科学、设计、管理。它提供一个对科学、技术和工程
的广泛认识,并叙述不少历史实例,旨在解释工程师们
如何运用科学,改造自然,变抽象知识为实用资料,组
织劳动生产,捕捉时机,发明创新,或渐进,或突破,
发展出100年前梦想不到但今天是生活必需的各种优秀
科技。我本专研物理,后转思索有关科技的哲学。在美
国麻省理工学院及科研生涯中,我交到不少从事工程的
朋友,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为了撰写本书,我旁听了
好些课。在此谨向各位教授和友人致谢。
为了便于广大读者阅读,本书引注从简。若有意于
参考文献或额外资料,可访
www.creatingtechnology.org。
导语
★ 科学与工程学,相辅相成!本书与绘就美国科学发展蓝图的《科学:无尽的前沿》遥相呼应,展现工程师和现代工程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创新性作用,进而引领科学进步之路!
★ 千锤百炼,勇攀高峰!本书汇集了“挑战者”号失事、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凯悦酒店坍塌事件、博帕尔化学工厂有毒气体泄漏事故等诸多案例,揭示工程师们如何从冗长的失败清单中汲取深刻的教训,不断完善设计和流程,竭力避免工程技术灾难,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 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让未来尽在掌握!本书借助福特汽车和丰田汽车的革新、花旗公司总部大厦的设计、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的传播等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带你理解跨学科合作和设计创新对现代工程学的重要意义,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政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思考人类未来的发展之路!
书评(媒体评论)
《工程学——无尽的前沿》一书的见解给我留
下的印象极为深刻,欧阳莹之关于这一论题的渊博
知识让人叹为观止。这正是美国国家工程院一直鼓
励的、向公众大力宣传工程学重要性的那类书籍。
它必定有着经久不衰的销售生命,因为它汇集了常
人不易接触到的材料,并为任何乐于从事工程技术
职业的人提供了一种参考。工程学需要这本书!
——约翰·哈钦森(John Hutchinson)、阿
博特·劳伦斯(Abbot Lawrence)和詹姆斯·劳伦
斯(James Lawrence),哈佛大学工程学教授
本书的视野令人惊叹。欧阳莹之生动地描述了
当代工程技术的各种实践和产物,提供了历史背景
,解释了不同领域工程创新的科学基础,涉及了广
泛的系统水平上的管理活动、企业活动以及设计活
动,这些活动遍及各个行业。实属罕见的是:单凭
作者的一己之力,就能把握和解释现代技术的本质
特征,而这又必须跨越一系列工业部门和工程学科
,解释它们如何运作,它们为何按照这种方式运作
,以及它们在创新、发展甚至维护上所需要的是什
么。
——路易斯·布恰雷利(Louis L.
Bucciarelli),麻省理工学院工程与技术研究教
精彩页
《科学:无尽的前沿》姐妹篇。重温工程学的历史与变革,探索技术实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展现现代工程技术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工程学(无尽的前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欧阳莹之
译者 译者:李啸虎//吴新忠//闫宏秀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879042
开本 16开
页数 3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23-05-01
首版时间 2023-05-01
印刷时间 202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674
CIP核字 2023025069
中图分类号 TB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