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孙子/中国历史人物传记文学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孙武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学家,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学家。其影响不止于军事,也不止于一个时代。在大倡和平与发展的今天,不但没有减弱,反而与日俱增,遍及地球的各个区域,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孙子兵法》的几十种译本,摆在世界许许多多图书馆的书架上,摆在总统和商人的写字台上,捧在军队参谋长和体育教练员的手上。可是,孙武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家世、经历如何,人们了解得实在太少了。

杨书案的长篇小说《孙子》,则试图弥补历史学家的疏漏,回答现代人的要求。

内容推荐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其影响深远。但孙子其人家世、经历如何,知之者甚少。杨书案之《孙子》,则在主人公生平的线索上,放手展开历史环境的铺写,在史实基础上广泛而细致地再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亦展示出孙子的生活情况、性格特点及用兵智慧。著者“以人性闪光和情志、情趣充溢的笔触,灌注生气于史实和性格命运,赋予古人以艺术生命,从而创造出气韵生动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来。”(黄曼君《文化溯源与历史重构》)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这个宽敞幽静的院落,有许多虎形的装饰,显出不同别的府第的一种特殊氛围。

花园里种植四时花卉,中间一座假山,山是虎形的。花园四周,竹篾做成藩落,竹片刻画着虎。人们便把这种篱笆藩落叫作“虎落”。

高大荫蔽的庭树下,有供人小憩的石几、石凳,石凳绕围的石几也是虎形的。

让人自然联想起另外一些与虎有关的东西。

虎帐,大将军运筹帷幄的中军帐。

虎符,虎形兵符,一符分成两半,合为全虎。合符取信,是调兵遣将的凭证。国君授予虎符,主将才有了兵权。主将要调动哪支军队,传令人须出示虎符,这一半虎符要和领军将领手里的另一半虎符拼得拢,合得上,将领才听调遣。

虎贲,军中精锐勇猛的武士,贲,同奔,如虎奔走,追逐百兽,比喻武士的威猛。

于是,很容易悟出这是将帅之府。

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一张虎形石几上摆弄几粒石子。

他拿起一粒石子,这是虎眼大小,花岗岩磨制的一粒石子,石质细密,石面光滑。

他摩挲着石子,正面看,反面看,眼里流露出奇异的幻想的光芒。他的年龄,他所处的文化氛围,在他眼前编织出一张奇妙的、幻想的网。

一粒石子,这一个“一”。最简单是这个“一”,最复杂也是这个“一”。

说它简单,他一个不更事的孩子,一眼也能看得明白。说它复杂,历经世事、学识渊博的父亲、祖父说易、论道,每次谈到这个“一”,旁征博引,玄而又玄。他们似乎也没有完全弄清楚这个“一”,并不能说透彻这个“一”。

“——”在《易》里是阳爻,代表阳、刚、男、君、强、奇数等等。“——”裂为“— —”,是阴爻,代表阴、柔、女、臣、弱、偶数等等。

“易”由日、月两个字组成,日代表阳,月代表阴。阳、阴相交、相冲,推衍变化,生成天地万物。父亲、祖父都说,这便是易学的核心。

这样解释这个“一”,似乎简易,但也玄乎、抽象。

父亲、祖父常常以“道”相教,“一”,便是“道”对天地原始状态的理解:“一”是混沌一团,什么都没有萌生,万物皆无,所以,“一”便是“无”。

“一”是道的核心思想,“一”便是道。什么产生了“一”?回答却是,“道生一”。

“道”产生宇宙原始混沌的一团。一生二,原始混沌的一团,渐渐分裂为对立的阴阳二气。二生三,阴阳二气相交、相冲,生出新的事物。生长、繁衍、发展、变化,成了缭乱缤纷的世界。

细问,那原始混沌的一团,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父亲、祖父都摇头说,这不可以深入追究。看它不见,听它不闻,摸它不着。虚无缥缈,难以形容,那是一种没有事物没有形象的状态。无物、无状、无象,没有物的物,没有状貌的状貌,没有形象的形象。可以叫它“模糊”、“恍惚”,这就是世界的原始。

这个“一”,产生了世间一切,却又“模糊”、“恍惚”,不可深究,不可捉摸。

传说,古代帝王尧创造了围棋,用来教他的儿子丹朱。

一白,一黑,起于一粒圆圆的小石子。而这个看似简单的“一”,却又深奥无比,变化无穷。

有一个樵夫,进山砍柴,见两个童子在一块大石板上面下围棋,看得入神,忘了打柴,猛然记起打柴的事,去拿放在身旁的斧头,斧柯已朽,一捏就烂。不等终局,匆匆回家。回到故处,村廓已经变了样,没有一个认识的人。这就是人们常常浩叹的,“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他五岁学弈,至今已经三年,潜心探究一子变化,却还没有窥探到它的堂奥。

父亲田赫、祖父田书,都是统率千军的齐国名将,家藏许多兵书。那些兵书也都看重这个“一”,布阵作战的道理,似乎都和这个“一”有关联。

齐国名相管仲,辅助齐桓公争霸天下,九次盟会天下诸侯,做天下诸侯盟主。

管仲著有《兵法》,父亲、祖父收藏在书房,经常披阅。

管子《兵法》,开篇第一句话便是:

“明一者皇。”

“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

执掌天下者,可以依其境界分为四种等级:皇、帝、王、霸。皇,是一等的、至高的境界。

明了“一”,懂得“一”的全部奥妙,并且能随心所欲地运用这些奥妙,也就是牵住了自然和人事的牛鼻子。这样的人,执掌天下,才能达到一等的、至高的境界,成为“皇”。

不明了“一”,不懂得“一”的全部奥妙,更不谈随心所欲地运用这些奥妙。虽然执掌了天下,其境界只能等而下之,或帝,或王,或霸。霸是执掌天下者最下的一种境界,并不真正懂得自然,也不真正懂得人事,只以谋诈兵强取胜。可以逞强一时,很难维持长久。

家藏兵书里有《握奇经》,相传是黄帝大将风后所著,各种兵书,数它最古老。

握,通幄,大将所居的幄帐。握奇经,也就是大将运筹帷幄,出奇制胜的兵法经典。

全书不过三百几十字,是所有兵书中最短的一篇,却通篇渗透“一”的奥妙。

一天夜晚,轩辕黄帝做了个梦,大风陡起,呼啸四吹,尘垢尽去。

P1-3

后记

孙武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学家,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学家。其影响不止于军事,也不止于一个时代。在大倡和平与发展的今天,不但没有减弱,反而与日俱增,遍及地球的各个区域,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孙子兵法》的几十种译本,摆在世界许许多多图书馆的书架上,摆在总统和商人的写字台上,捧在军队参谋长和体育教练员的手上。可是,孙武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家世、经历如何,人们了解得实在太少了。

杨书案的长篇小说《孙子》,则试图弥补历史学家的疏漏,回答现代人的要求。

孙武的事迹,在《春秋》经传中没有记载。《左传》昭公十九年提到孙书即陈书,叙述他借助老妇攻破纪鄣城,但没有只字提到孙武。司马迁作《史记》,为孙武立了传,可是全篇只是记录了孙武编队训练宫中美女,向吴王宣示军事纪律的威力那一个故事,其他的都从阙。显然司马迁未能掌握更多的材料,孙武传的篇幅不但比同卷的吴起传短得多,也比附在其后的孙膑传短,与孙武的地位很不相称。难怪,后来有的研究者生出疑心,怀疑《孙子兵法》是伪托的,甚至怀疑孙武是否真有其人。宋代目录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孙武事吴阖闾,而事不见于《春秋传》,未知其果何代人也?”在此之前,喜欢谈兵的唐代诗人杜牧已经说过:“孙武书数十万言,魏武削其繁剩,笔其精粹,成此书。”把《孙子》一书的最后著作权,归到了曹操身上。1972年,山东省临沂县城南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竹简,内有《孙子兵法》12篇,比世传《孙子兵法》仅少《地形》一篇;而同时出土的木牍残片写有各篇篇题,在《九地》篇前,是“口形”。传本《九地》篇为第1l篇,它前面的第lO篇是《地形》篇。由此可见,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全本也是13篇,与传本完全相合。此外,出土汉简中另有《吴问》等四篇残佚文字,记述孙武对吴王问等内容,为传本所无。地下发掘出土的材料,确凿证明孙武实有其人,《孙子兵法》是上古时期的著作,并非后人伪托或改写。两千多年前华夏大地结出如此灿烂的智慧之果,值得我们为之自豪。

孙武这位让后代自豪的古人,一直较少成为文学描写的对象。古代小说有以孙膑为主人公的,明末吴门啸客《孙庞斗志演义》就是。作者称孙膑是孙武的孙子,其根据当在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说:“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改定的《东周列国志》,在第75~77回,写到了孙武。第75回“孙武子演阵斩美姬”,当然是脱胎于《史记》。接着写孙武率吴兵伐楚,其根据也是《史记·孙武传》中“西破强楚,入郢”这一句。《东周列国志》虽然只用三回的一部分文字写到孙武,但已经把历代可用的材料全都用上了。早在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就在《新序》中说:“孙武、乐毅之徒,皆前世之贤将也,久远深奥,其事难知。”现代人再来写,必定更加困难。作家可以发挥艺术想象,但历史小说的规定性,要求“它的基本框架应构筑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上”(杨书案《历史小说创作回顾》)。既缺乏材料,又不能凭空虚构,怎么办呢?杨书案改变了历史传记性长篇小说的结构习惯,不是只集中笔墨在主人公身上,而是把环境描写推到中景、远景的位置。中国古代有很多小说,环境描写比较疏淡,它们受到民问艺术如剪纸之类的影响,历史环境特点体现在人物性格之中,而较少独立呈现。《孙子》则是在主人公生平的线索上,放手展开历史环境的铺写,用许许多多于史有据的小故事广泛而细致地再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在这个广阔背景上烘托出孙武的性格。这样做,小说情节推进的速度便缓慢一些,叙述的节奏便舒徐一些。也就是说,它不以情节取胜。但另有一种魅力。《孙子》是以一种悠长的文化韵味吸引读者,它属于“文化小说”。

作者处理人物与环境关系的上述结构安排,并非全因为史料之不足,更多的是出于对孙子其人其书文化价值的认知。孙子是军事理论家和实践家,他能征善战。战争,是小说家编织故事的极好材料。而杨书案在这里并不热衷于写刀光剑影、腾挪进退的场面。《孙子》所要着力表现的不是武功,而是智慧,是中国传统智慧。

历史上的孙武,他所关心的不仅是军事战略战术,他还关心、更关心政治上经济上的战略策略。银雀山汉简中《吴问》记载,当吴王问以兴亡之道时,孙武的回答毫不涉及征兵、备战,而是亩大亩小、税低税高的不同经济政策,他认为由此可以断然推知国家的命运。更明白地说,想要国家兴盛,首要的是“厚爱其民”。

孙武的兵法本身,能够让现代人汲取及给现代人启发的,是它蕴涵的哲学思想。它之被商界、体育界和政界所重视,乃因商场、体坛和政坛也是战场。孙子的诸种策略,诸如“示形”、“任势”、“虚实”、“奇正”,在这些领域都很有用。然而,孙武其人其书其学的最高价值不仅在此。策略、谋略为许多人所需要,而谋略不全等于智慧。《孙子》所包藏的智慧,是对宇宙、人世规律的体悟。孙子重视战道,把这视为根本。战道与人道、天道是相通、一致的,把握了道,便无住而不适,无往而不能。杨书案的《孙子》,用众多的故事,以及用取自古书(如《周易》)的若干思想资料,突出强调的正是这一点。

在杨书案之前,韩国的郑飞石写过《孙子兵法演义》,它也串接了好些个历史故事,结构上与杨书案的作品有相近之处。不同的是,《演义》对史料的采用鉴审不够严密,特别是它在文化品格上要逊色一些,未能触悟《孙子兵法》中的深层哲思。杨书案作为炎黄子孙,明显地后来居上了。  本书的结尾,写到吴军伐楚得胜,班师时从郢都带回编钟,排列在姑苏吴国王宫。吴人以铸剑闻名天下,看到楚国的冶铸工艺,自愧不如。但善于铸钟的毕竟败在了善于铸剑者手下。这一段叙写或许有某种象征意义。以礼乐为表征的中国上古文化,有过辉煌的成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但它在漫长的历史年代,对科学、工艺的发展起了阻滞的作用。所以,今天表现和赞扬中国传统智慧时,应该看到它的不足,应该注意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杨书案的历史小说,早期的《九月菊》等,气度恢宏,追求史诗性;其后的《半江瑟瑟半江红》等,较注意文体美;而后的《孔子》、《老子》、《孙子》,则越来越多学者小说的风韵,追求文化的内涵。再往后,我们期待作家把以上几种写法综合起来,达到历史深度、时代精神和审美韵味更完满的统一。

王先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孙子/中国历史人物传记文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书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74124
开本 16开
页数 3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3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2014075132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6
15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