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其蕴涵的深刻哲理浸透到中国两干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中。自古至今,《论语》都是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图书 | 论语全书 |
内容 | 内容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其蕴涵的深刻哲理浸透到中国两干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中。自古至今,《论语》都是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内页插图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前言/序言 世界文明史提示人们,要想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温习历久弥新的人类文化经典。记载着孔子言行思想的《论语》一书,就是这样一部穿越了两千多年历史烽烟的、现代人不可不读的人类文化经典。 《论语》被司马迁称为“孔氏书”,读《论语》,必须对孔子其人要有所了解。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祖先是殷商贵族,后自宋迁鲁,到孔子出生时,其家道已经衰落。他的父亲叫叔梁纥,曾做过陬地的长官。孔子出生不久父亲即去世,因此孔子是由他的寡母抚养成人的。孔子母亲姓颜,名征在。因家贫,孔子从小便不得不经常干些杂活来补贴家用,曾做过委吏、司职吏之类的小官。这使他得以广泛接触社会下层,并学会多种技艺。 孔子生前周游列国,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行、传布自己的学说,希望有国者能够崇信并施行自己的学说,并进而实现他的王道社会理想。其间虽偶有被有国者重视起用、执掌权柄的时候,但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惶惶然的不得志状态。司马迁描述他的这种状态道:“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几近放逐。他自己则自嘲为“丧家之狗”,可见其狼狈(《史记·孔子世家》)。但是这种状态并不影响孔子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教立道的启世先圣。《史记·孔子世家》上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他的思想和学说超越了现实权势,影响及于全天下。 孔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始终贯穿着济世救民的理念,他希望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人们都过上有秩序的生活,由他的弟子们编定的《论语》,则可以说就是一本记录了孔子济世思想的智慧书,也是他给中国人制订的行为规范。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论语》成了中国社会的“圣经”,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个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规范之中。要想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不能不读《论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论语全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春秋] 孔子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33754202 |
开本 | |
页数 | |
版次 | |
装订 |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3-09-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