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权宜之"计"
内容
商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古今中国人的文化动力、行为模式、防御机制。通过了解中国人对外界行为防御、互动的模式来了解我们的文化;通过文化动力的发展历程来了解我们的人格,进而促进我们更好地掌握现在。

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中庸之道、面子观、自我观、思维方式、尚“和”文化等中国文化心理学内容,梳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模型,分析中国文化背景优势。第二部分总结14类社会常见问题行为,如盗窃、偷窥、自杀、离家出走等,探索这些行为背后的文化观念和心理因素,令人们增进相互理解,以爱和善意面对生活,活出豁达通透的人生。

作者简介

韦志中 1号渡老师,国家心理督导师。阜阳市政协委员,安徽省第十届科协委员,“阜阳好人”,阜阳市心理学会会长,广州市心丝带心理志愿者协会会长,韦志中心理学网校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工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学部主任,安徽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委会委员。

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工作20年,出版心理学著作《画心:绘画心理治疗师的心灵透视课》《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谁在掌控你的人生:破解生命的四大魔咒》等20多本。被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被《人民日报》《南风窗》等上百家媒体采访报道。其创办的心理学网校有学员3万多名。他以“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为职业理想,努力践行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著作

001《画心:绘画心理治疗师的心灵透视课》

002《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

003《谁在掌控你的人生:破解生命的四大魔咒》

004《社会心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005《儿童青少年心理学》

006《幸福36计:成语典故中的心理学》

007《社会心理服务走基层实践与调研纪实》

008《权宜之“计”》

009《积极心理学》

010《心解水浒》

011《体验式班会》

012《心旅伴》

013《爱情心理学》

014-016《团体心理服务技能(本会团体方向)培训教材》系列

……

目录

前篇 中国人的理想人格

第一章 中国人的理想人格 / 003

第二章 中国人的孝道与情绪管理 / 017

第三章 中国人的脸面观 / 027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 039

第五章 中国人的自我观 / 049

第六章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 060

第七章 中国人的尚“和”心态 / 070

第八章 真诚 / 078

后篇 权宜之“计”

第九章 权宜之死 / 089

第十章 权宜之病 / 101

第十一章 权宜之疯 / 114

第十二章 权宜之优 / 121

第十三章 权宜之写 / 129

第十四章 权宜之投射 / 136

第十五章 权宜之隐 / 142

第十六章 权宜之偷 / 148

第十七章 权宜之窥 / 156

第十八章 权宜之走 / 166

第十九章 权宜之地 / 173

第二十章 权宜之酸 / 183

第二十一章 权宜之敌 / 189

第二十二章 权宜之乱 / 193

精彩书摘

第六章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汪凤炎老师在《中国文化心理学》中讲述得很详细,他总结出中国人的七大思维特征:善用整体思维,推崇辩证思维,向往中庸思维,习惯权威思维,讲究实用思维,爱用形象思维,喜欢循环思维。这里我就不一一展开论述了,重点挑选几个来和大家一起探讨探讨。

一、讲究实用思维

实用思维是指注重从实用角度出发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绝大多数读书人之所以发奋读书,大都不是将追求真理或智慧作为终极目标,而是将读书视作获取权力或财富的手段,所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就是这个理儿。

中国人讲究实用思维,其实一部分原因是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因为地域大,人口多,我们需要参与更多,才能满足我们的基本生活。就像以前,如果不跑那么远的路,不去那么辛苦地干活儿,你怎么能吃得饱?不过现在大家基本上不用为温饱发愁,如果还用以前找食物的模式来面对此时的发展,就有点儿不合适了。现在我们应该主动追求发展机遇,主动学习成长。

不过,以往的行为模式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我们的思维模式也已经固化。现在,一方面我们要追求幸福,追求心态平和;另一方面传统的思维方式又在催促我们快点行动,不然就来不及了。我们的社会就处在这个矛盾期。

比如说,国内某些老板到一些地方旅游,本来是要放松心情的,结果一看这个地方有商机,就直接和人家谈起生意来了。在他们眼里,谈生意能挣钱,这是有用的;放松心情,挣不了钱,没用!能不能挣钱就是衡量有用没用的最高标准。

每个中国人基本都有这样的实用思维,我也一样。如果我做的事儿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我就不会再和这个人来往。慢慢地我就想,我应该多交一些朋友,即便在这个地方他对我没有帮助,也许下个地方就会派上用场的,这又是一个实用思维。我们很难逃得出这个思维模式。

二、习惯权威思维

所谓习惯权威思维,指凡是权威所提出的观点、意见或者思想,无论对与错,都将之视作毋庸置疑的“真理”,从而全盘接受的一种思维方式。习惯权威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迷信权威人物、尊崇权威著作、喜欢求同思维。接下来我们一一来说明。

首先来说迷信权威人物,我们对待名人的学问和理论,多采取不敢怀疑的尊重式接受。这使得一些变法之士,往往假借圣贤之士来表达自己的改革或改良思想。

同样受崇拜权威人物心理的影响,中国人一向有“尊重长辈”的规矩: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你的长辈在场,你应该尊重和听从他们。教师是父、君的代表,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保持安静,复制老师认为重要的东西或照着老师的指令去做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其次,由于尊崇权威,进而就出现了尊崇权威著作的现象。中国古代的教育自启蒙开始就教儿童背诵先贤的文章,先从启蒙教材如《三字经》和《千字文》背起,然后是《论语》与《易经》之类的经典文献。一本背诵流畅后,方可背诵另一本,这就是所谓的“包本”。在这种传统的长期熏陶下,许多中国人养成了保守的心态:当一种新事物出现时,一些人习惯从经典著作中去寻找依据,不这样做,心里就感觉不自在、不踏实。

最后,由于尊崇权威,进而就喜欢求同思维,尽可能地使自己的想法与权威相一致。中国人习惯“依葫芦画瓢”,习惯“照着”或“模仿”权威去说、去做;并且,在中国文化里,像“英雄所见略同”之类的话语,因带有较强的求同思维,一般多具褒义;像“标新立异”之类的词语,因带有较强的求异思维,一般多具贬义。

三、注重怎样更好地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型文化,致使古代中国人将主要精力放在思考“怎样更好地做人”这一问题上。从而使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带有厚重的人生智慧色彩,善于以人为思维对象进行“人化思维”,忽视以客观事物为思维对象的“物化思维”。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有关注我朋友圈和微博的读者都会注意到,我基本上每天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思考,思考怎样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怎样做一个优秀的人,怎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在做心理学之前,其实也是天天在思考,那时候思考更多的是以如何成功为导向。当然不管是思考如何成功,还是思考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这种思维更多的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以我为出发点,这是人化的思维,不太容易跳出来,这是我们思维模式存在的不足。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有些手机软件(APP)具有记忆功能,它会专门推荐一些你感兴趣的内容。一开始你会觉得挺有掌控感,这些内容满足了你的需求,慢慢你就会发现,其实你被掌控了,它们越满足你,你就会变得越狭隘。你已经消化不了其他东西,你只会听那样的音频,看那样的文章。

我们网校放了 71 门课,为什么要放这么多呢?其实这里面就涉及“阴谋论”。放这么多的课,你就没有时间看其他的课了,这是一个“阴谋”。我用尽全力让大家在这里学,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你再去学其他老师的课程时,就会带着跟我学习的烙印,用我的上课标准去评判他,这是第二个“阴谋”。之前就有某地方的教育处长跟我反映:我们的人都中了你的毒了,只要一上其

他老师的课,全部都是和韦志中做比较的。其实我也是在利用这种以我为导向的思维。这其实也是我的一个“阴谋”。

如果我们跳出这个思维的话,我这个策略就没用了,这话怎么讲呢?能跳出这个思维的人是具有客观认知能力的,这种客观认知能力不再取决于我们吸收多少,这个老师教了多少,而是在于我在这个当中看到了什么。所以我一直在鼓励我的学员,如果你会学习,就参与进来,不要一上来就判断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你用自我的视角来衡量别人,那你还跟别人学什么。

就拿上次工作坊的事来说吧。大家都在做体验,但有位学员一直在外面徘徊,他不愿参与进来。他就觉得那没什么用,帮不了自己。他跟网校的副校长周昱表达了想法,周昱就跟他说:“你先把过去的东西放一放,这次就当作啥收获也没有,只是进来看看。”他同意了。活动的最后环节,他参与了进去,并且还写纸条哭着感谢周昱说:“这一次我收获到了!”

改变有时候就是在这一刹那。作为老师,我们在教授别人知识的时候,还要教他怎样进入那个知识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改变他的思维方式。但思维方式是很最难改变的,我之前在面试渡老师的时候,曾这样说:“我不怕你不会,我怕你原来已经有一套不知道什么拳,已经练得密不透风了!”就是这个理儿。

渡老师团队中有个女孩,电话交流总是很热情,我就感觉她是一个热情如火的人。结果面对面交流时,她只说了句韦老师好,就往那儿一坐,一句话也不说,整个人看上去冷冰冰的。我当时就感觉怎么像两个人,于是就试着和她对话,我说你是不是在防御。她就感觉我是在教育她,态度很是反抗。我说她防御系统强,她还不承认,这就出现问题了。

问题一定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在心理咨询中,我总是讲以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这个有用吗?用处不大,这是此时它地;我总讲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我和来访者在互动,这个是此时此地,但属于纸上谈兵式的,一切都是从对方的口中说出来的,没有一点真凭实据。最真实的就是直接去做件事。你不是说自己爱的能力强嘛,我现在让你去抱一个人,我看你是怎么抱的,你如果是极不情愿的,半推半就式的,你一抱我就知道你露馅了,所以督导是我的强项。每个人的防御系统都很强,平时大多数人是不太容易承认的,只有通过做事情来检验,才能明辨真伪。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帮助自己其实就是在改善消极的思维方式,帮助别人就是在改善其消极的应对方式。我说他防御系统强,并不是否定他的应对方式,而是想告诉他,他的应对方式要升级,要和当下的环境相匹配。如果你小时候防御系统强,没关系,那时候你还弱小;可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了,之前的危险也早已过去了,别人一说你防御,你还反应这么大,这就有点过了。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权宜之"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韦志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825266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20-04-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9: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