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俞平伯的诗书人生/中国书籍史传馆
内容
编辑推荐

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红学家,关于红楼梦研究,俞平伯先生曾自述道:“曾记否,秦淮河上的桨声灯影,老君堂前,玉笛横吹,只为雅乐承传。年少轻狂,半世蹉跎究竟是《红楼》误我,还是我误《红楼》?”

陈武编著的这本《俞平伯的诗书人生》描写了俞平伯大半生的学术经历和文学活动,用抒情而简洁的文字,记叙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学问的执着追求。

内容推荐

俞平伯的一生淡泊名利,简单而精彩,在古典文学、红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著的贡献。陈武编著的这本《俞平伯的诗书人生》从俞平伯出生书香世家写起,从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到赴欧游学、浙江一师、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执教为主线,重点描写了俞平伯大半生的学术经历和文学活动,用抒情而简洁的文字,记叙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学问的执着追求。

目录

曲园文脉

山塘光阴

求学北大

陶然亭的雪

苏州好,水调旧家乡

山阴五日记游

秦淮桨声寻灯影

白马湖畔

永恒的《忆》

葺芷缭衡

痴爱“红楼”

湖秀山灵杭州忆

“古槐书屋”今安在

古槐梦遇

拍曲

清宫与画

跋《秦妇吟》

和周作人的私信中

中年南游

北京苦雨中

只因“红楼”累终生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小的灯舫初次在河中荡漾;于我,情景是颇朦胧,滋味是怪羞涩的。我要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

这是俞平伯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的话,文中提到的“七里的山塘”,他还曾在多篇诗文中提及,比如在1918年创作的《忆江南》之二中,就说:“江南好,长忆在山塘。迟日烘晴花市闹,邻滩打水女砧忙,铃塔动微阳。”词里表现出山塘街花市的热闹和洗衣女的忙碌,民俗风情尽收眼底,也有些波俏和顽皮。“铃塔动微阳”的一个“动”字,太巧妙了!仿佛使人听到叮当的塔铃声,在晚霞中轻快、悠长地响起。唐代诗人李频在《陕州题河上亭》中,有“秋色和远雨,暮色带微阳”一句,此句中的“带”,也有灵性,但比之俞平伯词句,就差一截了。也难怪,生于苏州、长于苏州的俞平伯,对于山塘的记忆和感受毕竟是深刻的,难以忘怀的,写起来,也就自然而贴切了。多少年后,俞平伯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诗词时,摇头晃脑地背诵一首诗词,然后微闭双眼,沉浸在诗意里,完全忘记了学生们在等着他的讲解。好半天,才说:好,真好!怎么个好,他没讲。看来,好东西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好诗词的构思,也是在一念之间。如果俞平伯缺乏山塘的体验,也绝写不出这样妙境无穷的好词来。

收在《俞平伯旧体诗抄》里有一组《六十自嗟》八首,其五就是回忆阊门的:“西望阊门路几条,城河幽折可通桡。移桥三过五踪影,空有儿情阅世遥。”在阊门外,当然就是山塘了。六十岁的俞平伯,还有这样的记忆,可见山塘风光留给他的印象是多么地深。

2013年1月30日,我从海边小城连云港动身,专程来姑苏山塘。我是带着“参拜”的心情一路南来的。对于山塘而言,我是个不速之客;对于我而言,山塘又是熟悉的——感觉梦里我已来过多次—全因为俞平伯的诗文。

可惜我来得似乎不是时候,尽管那天薄雾初散,天气极好,天空透明,微风轻扬,河水清洌而冰凉,荡漾着轻波,两岸的麻石、船埠、驳岸、粉墙、黛瓦,还有河中穿梭的舟楫,也许和一百年前并无二致吧。但,我的潜意识里,感觉并未和俞平伯同行。我顽固地认为,俞平伯不会在冬天里来山塘划船游玩、唱曲吟诗的。毕竟,江南的冬天也会有刺骨的寒风,不适合户外活动。而且,俞平伯和朱自清同游南京十里秦淮时,是在“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才“错认它作七里的山塘”。也就是说,俞平伯记忆深处的山塘美景丽色,应该是在春夏之际。俞平伯外祖父曾是苏州知府,他小时候常和姐姐去外祖父家玩,他在《六十自嗟》其四中有诗记之:“姊弟明朝赴外家,同乘笑语路非赊。舆中小有凭阑意,跌下桥西众口哗。”俞平伯在自注中说,他当时五岁,姊琳长一岁。诗中讲述两个孩子坐在轿子里去外公家玩耍,嘻嘻哈哈地,好不快乐,可不小心,在桥西跌了一跤,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俞平伯走过的山塘街,或乘船游玩过的河道里,也有了我的游迹,当然也就赋予了我无尽的想象,对视俞平伯为偶像的我来说,应该满足了。再者,俞平伯的山塘,是他童年和少年的山塘,十五岁之后的俞平伯,虽然数次来苏州,但是不是到山塘街寻迹访旧,已无从考证了。

1902年冬天,俞平伯和他曾祖父曲园老人,在曲园寓中留下一幅珍贵的合影照片,四岁的俞平伯,怯生生地站在疼爱他的曾祖父身边,羞赧地望着镜头。镜头延伸的前方,不仅是曲园老人八十余年的漫漫人生路,也留下他学贯古今的数百万字皇皇巨著。此时的俞平伯尚且年幼,还不知道他身上承载的重任,不知道曲园老人对他的期望。但是,老人的殷殷之情,是谁都可以感知得到的。这一时期,老人有多件作品与俞平伯有关,如送给俞平伯的对子:“培植阶前玉,重探天上花。”还有记述这次拍照的诗:“衰翁八十雪盈头,多事还将幻相留。杜老布衣原本色,谪仙宫锦亦风流。孙曾随侍成家庆,朝野传观到海陬。欲为影堂存一纸,写真更与画工谋。”我猜想,在整个1900年代中期的某个艳阳天里,这位老人,一定不止一次地带上他的曾孙,逛山塘街,游山塘河,甚至坐在船上,教俞平伯对对子,唱昆曲,吟古诗。在俞平伯幼小的心灵里,一定有一颗文学的种子在那时候就种下了,为以后的生根萌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做了最好的铺垫。俞平伯回忆这段生活的文字很少,我们只能从他的诗中略作猜测。俞平伯在1984年8月谈《大学》的短文中,回忆道:“《大学》为前代开蒙书……四岁初读首篇,尚在光绪甲辰开馆先,原书有先君题记,迄今八十余年矣。”俞平伯有三个姐姐,大姐俞佩瑗,二姐俞珉,三姐俞琳,都精通诗文,善于唱曲。大姐也常常教俞平伯背唐诗。在他五六岁时,常来曲园玩的,还有表兄许宝驹。这位表兄只比俞平伯大几个月,两个小伙伴正好可以结伴玩耍,在曲园里跑来跑去,跟随家人去观前街、山塘街看热闹,也会背诵刚刚学会的唐诗。巧合的是,多年以后,这位表兄也考上北大,比俞平伯要晚两年毕业,一度和俞平伯、朱自清是浙江一师的同事,也能诗能文,有一篇《西湖梅品》受到俞平伯的赞赏。P14-17

序言

在诸位现代文学大师中,我对俞平伯有一种特别的喜欢——说不上为什么,在那一代文化人中,他的性格、行为和作品,甚至包括家世,都让我从情感上向他靠近。

早先,对他作品的了解,是通过上海书店出版的一本《读词偶得》。那是1985年冬天,我住在东海县西双湖边一个偏僻的大院里,有大把的时间读书,毫无目的,只把读书当成消磨时光的手段。后来又买到一本《冬夜》,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的。这两本书都很简朴,是我较早的一批藏书,至今还在我的书架上。在书房里喝茶、闲读,不经意问会看到这两本书,一本谈古词,一本是新诗创作集,抽出来翻翻,依然那么亲切。

真正深入地读俞平伯的作品,始自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的那本《俞平伯散文选集》。那是1992年夏秋之际,我住在新浦后河底一处破旧的小耳房里,把这本散文集读了好几遍,初步认识了俞平伯散文的精致、绵密和细腻,也知道散文还可以这么写。这之后,只要看到俞平伯的书,或关于他的书,我都要买。有的也并非一定要读,只是出于对他的喜欢,对书的喜欢,买来了,也就踏实了。现在,包括十卷本的《俞平伯全集》,我有他的各种作品集三十余种。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说到众多现代作家,朋友对他们都不以为然。提到俞平伯时,朋友说,俞平伯是个另类,有真性情,能坚持自我,不容易。后来他知道我喜欢俞平伯,便从他供职的大学图书馆里,给我借来两本书,都出版于1980年代初。他告诉我说,图书馆有个规定,书弄丢了,要以原书三倍的价格赔偿。这两本书的定价一共只有两块多,三倍也才六七块钱,比现在的一本书还便宜十几块,我看可以弄丢的。就这样,这两本书成了我的藏品。这种方式当然不可取,但我喜欢俞平伯,在朋友们中间是人所共知的。

一直以来,读写书评、书话类文章成为我的习惯。十多年前,也尝试写过几篇关于俞平伯的小文章,都是从人家的作品里东拽一块西拼一点,以为得到什么稀罕材料,后来读多了,才知道俞氏那点掌故和轶事,基本上尽人皆知,但这并不影响我敝帚自珍地把这几篇小文收在自编的一本《南窗书灯》书话集里。

在动笔写这篇序文之前,再看那几篇书话时,我惊讶于自己会写这样的文章,它们过于闲适和空洞了,连一点自己的观点和思想都没有,完全是对俞平伯作品写作时间、发表时间的罗列和“考证”,再加上所发表的杂志的介绍和同时代作家对他评价的摘录,一篇书话小文就算勾勒完成了。

对于即将写作的这本书,惶恐中有些兴奋。系统地写一本我喜爱的现代文学大师的随笔,这还是第一次。我不知道是否有热情和勇气来挑战自己,试试看吧。

新浦河南庄

2012年12月8日

后记

终于把计划中的篇目完成后,我长长松了一口气。写这本书的初衷,完全是凭借对俞平伯及其作品的喜爱。但喜爱是一回事,写书又是另一回事。在写作过程中,我深知自己力量的欠缺,就好比一个举重选手,让他举起超出平时训练量很大的杠铃,对他来说是多么地残酷。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五月,约半年时间里,我日思夜想的都是这件事,查资料,读作品,在北京东五环外一幢楼上,在连云港掬云居,在旅途宾馆中,我要么读俞平伯的著作,要么读俞平伯年谱或相关评传,仅笔记就抄了两大本。

重读一遍俞平伯,觉得他的人生漫长而短暂。漫长是因为活到九十岁算是高寿了,短暂是因为用来发挥其才华的时间太短了。我大致归纳了一下,他的人生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从1919年底,19岁大学毕业后,到1925年底从杭州回到北京,是一个阶段。这是他最精华的时段之一,写出了《红楼梦辨》,创作了《冬夜》《雪朝》《西还》《忆》《剑鞘》等重要著作,写出了《燕知草》《杂伴儿》里的主要篇章(当然还有其他创作);结交了朱自清、叶圣陶、王伯祥、郑振铎等好友。第二阶段是1925年回到北京后,到1937年七七事变,这一阶段是他生活最美好的时段,工作稳定,家庭幸福,友朋亲善,生活悠闲,唱唱曲,谈谈天,写写字,填填词,教教书,做做学问,还有兴致极浓的旅行。第三阶段从1937年到1946年,和一家老小苦居北京,生活艰难,友朋星散,无心创作,拍曲的心境也不比从前,是他人生第一个低谷。第四个阶段从1947年到1954年。第五个阶段是从批判红楼梦研究的1954年到1986年,这二十多年,是他人生的第二个低谷,创作和研究几乎空白。当1986年有关单位对他不痛不痒地进行平反之后,离他走完人生之旅只有四年的时间了,给一个八十六七岁的老人平反,也只能在形式上走走过场,没有一个人对俞平伯所受的苦难和不公出来负责和谢罪。因此这个低谷在接下来的几年是延续的。不难看出,俞平伯生活的时代,对他这样的一代学人而言是何等地曲折而艰辛,也是何等地不公平。所以,我非常赞成张中行先生那句话:俞平伯有才,而一生未尽其才。

还要说明的是,1947年以后的俞平伯,我在这本书里没有叙述,只在最后一章中略做概括。一是受这本书体量的约束,二是他人生的后半段,许多人都写过了,特别是王浞华先生所著《俞平伯的后半生》,描写得极为详细。三是每每想到俞平伯后半生遭受的磨难,心里就非常地不忍,常常忍不住泪盈眼眶,特别是读杨绛《干校六记》那一段:“下放人员整队而出;红旗开处,俞平老和俞师母领队当先。年逾七旬的老人了,还像学龄儿童那样排着队伍,远赴干校上学,我看着心中不忍,抽身先退……”据王浞华书中记载,俞夫人本来是可以留守家中的,她怕俞平伯不能照顾好自己,便主动跟着去的。在《俞平伯的后半生》中,王先生共用i章的篇幅,来描述干校生活的艰辛和苦难。朱寨先生在《俞平伯的“书生气”》里描写得更为直白:他们把俞平伯“推拉到屋顶平台,按倒在地”,“经过反复踢打折磨——一直把他折磨得匍匐在地”。如果说这种肉体上的苦难和生活上的艰辛,还能忍受得了的话,那么心智上的摧残和影响,怕是无法容忍的,不写也罢。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许多朋友的帮助,姜琍敏、周立民、陶文瑜、俞小红等都伸出援手,或在杂志、报纸上刊发其中的章节,或提出宝贵的意见,葛丽萍还用她娟秀的小楷书法抄写俞平伯的《尚湖泛舟》等诗词,诗句清雅,书法端润,为是书增色不少。赵鑫不嫌麻烦地为我采购不少参考书,肖云在照片的搜集上下了很多力气,李蒙也提供了录入等方便,在此一并感谢。

2013年5月22日上午全稿完成于北京像素

书评(媒体评论)

延誉凭君列上庠,古槐书屋久彷徉。

斜阳远巷人踪少,夜雨昏灯意絮长。

西郊移居邻有德,南园共食水相忘。

平生爱我君为最,不上津梁百一方。

——朱自清(赠俞平伯)

平伯所写的文章自具有一种独特的风致……这风致是属于中国文学的,是那样的旧而又这样的新。

——周作人

俞平伯先生是一位有学术贡献的爱国者。他早年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白话新体诗最早的作者之一,也是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家。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包括对小说、戏曲、诗词的研究,都有许多有价值的、为学术界所重视的成果。

——胡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俞平伯的诗书人生/中国书籍史传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843058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2014178560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