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译学史新论(精)/王向远译学四书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首次结集出版的古今泽学史专题论集,目的是在翻译史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作为一门学问的“译学”。
本书以中国译学思想的发展演变为线索,以译学概念、范畴、命题的提炼、辨析、阐发与理论论争为基本层面,探赜索隐,沿波讨源,在一些重要的基本问题上提出了新材料与新观点,有助于中国译学史的充实与更新,也为今后的译学理论的建构提供学术史的基础。
作者简介
王向远(1962— ),东方学、比较文学学者,翻译家、翻译理论家。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文化学院教授、博导,东方学研究院学术院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职。发表论文330余篇,出版单行本著作20余种、译作30余册,著译非重复总字数1000余万。著作结集有《王向远著作集》(全10卷)、《王向远教授学术论文选集》(全10卷)等。以《“笔部队”和侵华战争》等3部著作首开日本侵华文学研究,以《王向远文学史书系》(7卷)形成了以东方文学史、比较文学史为中心的文学史系列,以《王向远比较文学三论》(3卷)建构了比较文学体系;以《中国东方学》3卷(即出)及60篇相关论文,建构了东方学体系;以《王向远译学四书》(4卷)建构了以“译文学”为中心的译学体系;以《审美日本系列》等4套译丛,形成了古今日本文学与美学的译作系列。
目录
前言
一、古代译学史新论
古代译学的范畴、条式与体系
汉译佛典“出经”及其概念功能
对释道安“三不易”的误释及其辨正
二、现代译学争鸣论
一百年来中国的文学翻译十大论争及其特点
“信达雅”之争
“直译”与“意译”之争
“可译”与“不可译”之争
“科学”论与“艺术”论之争
翻译文学的国别归属之争
“翻译学”能否成立之争
“创造性叛逆”之争与“破坏性叛逆”论
“译文学”与“译介学”之争
三、翻译文学史与译学思想史析论
翻译文学史的理论与方法
“翻译文学史”的类型与写法
从“外国文学史”到“中国翻译文学史”
中国翻译思想的历史积淀与近年来翻译思想的诸种形态
后记
精彩页
"一、古代译学史新论
古代译学的范畴、条式与体系>>>古代译学的范畴、条式与体系 本文原载《安徽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原题《中国古代译学五对范畴、四种条式及其系谱构造》。
中国古代翻译学是在近千年间印度佛经翻译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在东方文化范畴内产生的,是东方译学的代表,也是我们的东方学研究的重要层面。中国古代译学在翻译文本(译本、译文)的识别与评价方面形成了五对范畴,即“胡本/梵本”“全本/抄本”“异本/合本”“旧译/新译”“失本/得本”;在翻译行为的经验论、实践论与操作论方面,形成了分条论列的四种“条式”,即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彦琮的“十条”与“八备”、玄奘的“五不翻”和赞宁的“六例”。以这五对范畴和四种条式为支点,形成了独特的内在构造与理论体系。它将静态的译本形态论与动态的翻译行为论结合起来,兼具学术翻译的性质和文学翻译的品格,具有普遍和恒久的理论价值,在世界译学中堪称独步。但迄今学界对此估价过低,这是需要反思和矫正的。
汉译印度佛典是东方文化内部交流的产物,汉译佛典不仅是一种翻译实践,也是一种翻译理论产生的温床。在大量的汉译佛典的序、跋、记以及“高僧传”等文体样式中包含丰富的译学思想,是同时期东方各国唯一自成体系的译学,这不仅是中国译学,也是“东方译学”。
汉译佛典中的东方译学所具有的独特的概念范畴与命题,都与具体的翻译文本的论述密切相关,基本上属于“译文学”即“译文之学”的范畴。但是一直以来,译学界对中国古代翻译范畴及其系谱构造问题研究得很少。杨自俭教授在十几年前曾说过:译学范畴的研究很重要,但现在的问题“一是对传统译学范畴自身特点的研究很少;二是对传统译学范畴体系也无从进行理性的鉴定。就是钱锺书和罗新璋的研究在上述问题上也没有什么突破”。 杨自俭:《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问题》,《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序言第6页。 近年来相关研究虽然陆续发表,然而大都受到流行的“文化翻译”观念及“译介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于站在文化、哲学、美学及文论的立场上,从“诚”“信”等儒学范畴或“神韵”“意境”等美学范畴切入翻译研究。例如有一部专门研究“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的专著,用了20多万字的篇幅,迂回曲折、翻山涉水地加以引证论述,最终认定“‘道、诚、有无、意象’可确立为传统译论本体论范畴”。 张思洁:《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20页。似这样以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或文论的范畴代替译学的范畴,结果势必会使翻译学从属于哲学、美学或文论,反而掩蔽了中国传统译学的特色乃至译学本身,给人的印象是中国古代译学没有自身特有的范畴,实际上也就没有“译学”或“译论”(翻译理论)可言。其实这不是对“中国传统译论范畴与体系”的“研究”,而是对“传统译论范畴”的消解,是对“传统译论体系”的抹杀与解构。
实际上,通过对译学文献的细致的研读与发掘,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代译学既有自己特有的范畴,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关于翻译本体论,有两个元范畴“译”与“翻”及其合璧词“翻译”。 参见拙文《“翻”“译”的思想——中国古代“翻译”概念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翻译”又分“翻译文本”与“翻译行为”两个方面,其中关于翻译文本至少有五对范畴——“胡本/梵本”“全本/抄本”“异本/合本”“旧译/新译”,还有一组对译本加以价值判断的范畴“得本/失本”(或称“案本/乖本”);关于翻译行为,则主要通过分条加以列示的“条式”表现,主要有四种条式——“五失本、三不易”“十条、八备”“五不翻”和“六例”。把中国古代译学范畴从大量译学文献中提炼出来,并将其组织化、谱系化,是中国古代译学、东方译学研究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
一、五对范畴
1胡本/梵本
要说明“胡本”与“梵本”,须先说明它们与“经”、与“本”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作为佛教的“经”,是梵文“修多罗”的意译,狭义上是指佛教三藏“经、律、论”之一,即佛教诸经,主要指佛陀所说并由其弟子结集的文本。而在佛经翻译的语境中,“经”的概念要宽泛得多,不仅指“经律论”之“经”,也泛指三藏。佛经翻译的常用术语是“出经”。“出”就是诵出、译出,“经”指的是一切佛教经籍。如东晋释道安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说“阿难出经,去佛未久”。(东晋)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八,苏晋仁、萧鍊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90页。版本下同。“出经”指的是阿难陀诵出经文;而“前人出经,支谶、世高,审得胡本”,是说在以前的“出经”中,支谶、安世高的翻译对“原本”搞得非常清楚明白;又在《鞞婆沙序》中,有“昔来出经者,多嫌胡言方质而改适今俗”。 (东晋)道安:《鞞婆沙序》,僧祐《出三藏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译学史新论(精)/王向远译学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向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2507279
开本 32开
页数 37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52
出版时间 2023-01-01
首版时间 2023-01-01
印刷时间 202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534
CIP核字 2021249508
中图分类号 H159-092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8: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