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闻道/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蒋述卓主编的《闻道》(第三辑)收入洪治纲、谢有顺、钟振振、金兆钧、林夕、熊培云等十二位知名学者、专家的演讲,主要从文学、历史、流行文化与文艺时代,以及当下热议的大数据时代等方面谈起,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当下社会和未来时代趋势的关注与感知,演讲内容精彩纷呈,颇为可读。

内容推荐

谢有顺、何光沪、雷颐、胡春惠、林夕、熊培云等十二位知名学者精彩演讲集!“引导中国当代青年作独立诚直之思考、扛中国未来之责任”的大学人文读物!

蒋述卓主编的《闻道》是暨南大学开设“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以来,延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莅校所作演讲的精选集,演讲内容涵盖了大学生教育、文学、艺术、政治、科技等多个领域,见解独到深刻,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大有裨益。

目录

大学与人生

 洪治纲 文学与人生

 谢有顺 大学人文教育的忧思——兼谈当代青年的精神成人

古代文明与宗教

 钟振振 宋代“公务员”和文化精英治国

 何光沪 基督宗教与西方文明

 赵玲玲 孔子的人生时教

历史钩沉

 雷颐 制度滞后与清王朝的覆亡

 胡春惠 孙中山与袁世凯的合作与对抗

文艺与时代

 林夕 我所爱的香港——文化与创作

 王一川 媒介融合时代的文艺状况

 金兆钧 从《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看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现状

“梦”与未来

 熊培云 美国梦,中国梦

 涂子沛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后记

试读章节

人文教育是一种基本教育

变革的诉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了。尤其是近年来,关于大学教育的变革,呼声最高的,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人文教育,或者叫通识教育、通才教育,在英语世界,也叫自由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而更应是培养人格、塑造精神、贯彻理想的地方。除了术业有专攻,学生也还需要接受人之为人的基本教育,以克服过度专业化所带来的精神缺失。因此,人文教育并非什么艰深的教育内容,也非只针对文科的学生而言,恰恰相反,它是对大学生所进行的共同教育、素质教育,是要普及一种基本的、常识性的经典阅读和文化情怀。

如果一所大学,只重视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遗忘了人文精神,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这就是“半个人的世界”。中国古人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关乎事物、世界之变化的学问,人文则是精神的学问、生命的学问。只懂天文,不知人文,就不是“全人”,只是半个人而已,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的提出,就是要把人塑造成全人、大人,而不是残缺的人。这种教育理念,以前大家并不是不知道,只是实践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现在的大学,系与系之间的隔膜,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不相往来,非常严重。不说文科、理科之间,就是文、史、哲这种血缘亲密的学科,也少有联系。好像学历史的人,就无须知道尼采;学哲学的人,也不必知道白话文运动。我们中文系的一些学生,根本不知道“虚一而静”是什么意思;而一些历史系的学生,也不知“此在”是指什么。专业越分越细,知识越来越偏僻,大家都只知道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别人所研究的,或者人类所共同的那些精神准则、核心价值,对很多人来说,日益陌生。这令我想起1925年清华大学设国学研究院之时,对于聘任导师所提出的要求,首先就是要求这个导师“通晓中国文化之全体”,而且还要求他对外国文化有相当的了解。确实,后来受聘清华大学的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这四大导师,都是通才、大师,所以,国学研究院只办了四年,却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史方面的人才,这不能不说和这几位导师的通才、通识有关。

事实上,那时的名师,可谓多是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像朱光潜,既讲授文艺心理学,也讲授雪莱、济慈等人的诗歌;像冯至,既讲授《浮士德》,也研究杜甫;像汤用彤,更是我所钦佩的大学者,既讲授魏晋玄学,也讲印度哲学和英国哲学,很多的课,他甚至都用英文讲;而章太炎、刘师培这些人,更是无所不通;即便像弘一法师,出家前,也是音乐、绘画、篆刻、书法、戏剧,无一不精的。现在的境况,就大不如前了,不仅不太有这样的通才,现在的教育制度也不鼓励、起用这样的通才,即便同一个文学学科,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之间,也是壁垒分明的,能够打通二者间联系的人,几乎没有。知识之间的界限、学科之间的界限,无比森严,导致专家无数,但真正通达之人,少之又少。所以,现在的专家,也越来越不受尊重了,因为就他们的那点知识,以及那种狭窄的视野,确实是让人尊敬不起来。

强调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就是为了强凋人与人之间,在专业的不同之外,还有共同的东西,这些共同的东西,就是文明史中的经典和人类精神中那些永恒不变的价值。尤其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几乎是一切人所信仰的价值,人文教育是要提醒大学生,这个世界还有不变的东西,还有常温常新的价值——对每一个本科学生进行这种核心教育,能帮助他们在精神上建立起健全的视野,并由此接通一个人和过往文明之间的血脉。它对人类精神谱系的重建,对僵化的知识灌输的拒斥,以及把受教育者看作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体的思想,是要还原教育以人为本的面貌。这些年,我们中山大学就进行了通识教育的改革,为新生开设新的“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分“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四大类,学生须在每大类里必修4个学分,本科前两年完成16个学分。其中,经典阅读将是中大通识课程的重点。此外,中大还同时设立博雅学院,首批30位新生将不属于任何院系,而是通过四年不分学科的完整的博雅教育,修读古汉语、古希腊语、拉丁语、英语、中国文明、西方文明等课程,培养他们向学问家的方向发展。中大通识课程改革的设计者是甘阳教授,他多年来热心于通识教育的推广和改革,这次由他总策划的中大通识教育改革,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值得期许。

事实上,关于我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来了,现在很多大学都有这方面的共识,也在大学人文教育方面,作了很多探索,但效果一般。一方面,课程的设置可能还有待完善,更重要的方面,可能还是缺乏能将这些课程上好的老师。没有好的老师,学生的上课热情就会大打折扣,一些概论性的、通史性的课程,最终又是落到混学分的境地之中。这样的状况是让人忧心的。

P19-21

序言

蒋述卓

“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这番话振聋发聩,又发人深省。今天距钱理群教授说这些话的时间已有两年多了,但“精致利己主义”这几个字眼一直在我耳畔回响,像刺刀一样扎进了我的心。我在想,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培养技能精湛、思想空洞、道德失范、唯利是图的专业人才,还是培养有健全人格、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的社会公民?

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金钱、名誉、地位当仁不让地成为成功的标志。为富为贵主导着、把控着人生航向,甚至社会的航向。功利主义大潮也将大学裹挟,将其吞噬。大学已然不是有理想信念、保守的象牙塔,已然不是社会进步的灯塔,而是金钱、名誉、地位的竞技场,是社会流行时尚的风向标。但如果连类似宗教机构、具有保守品格的大学都不能自清于社会,整个人类不仅是不幸的,而且还很危险。

大学应该正本清源,认清自己的使命与担当,成为社会道德的守护者。

儒家经典《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虽此处“大学”并非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大学,但其主旨切中大学精神、大学灵魂之精要。大学就是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让学生毕业后能过上有道德的生活;就是要弃旧图新,学习新知;就是要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都谆谆告诫毕业生要“不流俗不盲从,不负此生”。

怎么才能做到不流俗不盲从,过有道德的生活,对社会有所贡献呢?《中庸》就给出了答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暨南大学举办的“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下简称“讲堂”)就是这样一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场所。“讲堂”以“开阔视野,改善思维,健全人格,提高素养”为宗旨,延请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和社会贤达开讲,讲题广涉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哲学、宗教、艺术、社会热点、国际形势等不同领域。只有广博才能比较,才能超越专业之囿,才能在更宽广的知识视野里审视自己的专业以及分析判断社会事务,以形成通达理性的思维。如果学生对讲者论述的话题存疑,可以当面请教;如果学生对讲者的观点存异,可以相互交流。在思想的交流与激辩中,学生能形成独立而理性的判断力,超越世俗的价值观,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与社会担当。

本辑《闻道》是“讲堂”的一个缩影。书中收录的12篇文章来自文学、历史、宗教、传统文化、艺术、社会、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书中作者均为各自领域的杰出代表。收录的文章或提供了认识问题的独特视角,或表达了浓浓的社会关怀,或寄托了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望,或表现了对人类文明的虔敬。不同的内容,相异的主题,能开阔视野;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能提高批判能力;理性的分析,缜密的论证,能增强思维的严谨性。这些文章如同在人的心房开了不同的窗,五光十色的阳光从不同的窗口照进来,让人的心灵变得丰盈而充满温暖。

希望此辑《闻道》能在功利主义横行、人们心灵日益锁闭的今天带来几许清凉,让人清醒。

后记

《闻道》第三辑顺利付梓,我们的心释然了。

一则是我们对本书非常重视。本书收录的讲座嘉宾都是各领域的翘楚,他们智慧的声音和思想的光芒指引着青年学子前行的方向,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尚为青年人的读书和为人提供了参照和榜样。所以在整理嘉宾的演讲内容时,我们诚惶诚恐,生怕文字稿未能完全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我们几易其稿,尽量使文字稿忠实于演讲者的原意。同时我们也尽量做到整理后的文字稿既有正式出版物的严谨,保证阅读的流畅性,同时又能保留讲座的口语化特点,增强可读性。在出版社编辑好初稿后,我们还将稿件一一发给嘉宾审定。他们的审定与修改使本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有个别嘉宾无法联系上,我们非常遗憾。若文稿有不足之处,敬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以合适的方式修改。

二则是众多名家的思想终于可以和读者分享了。讲演者做一场讲座,受众毕竟有限。将讲座变成书籍一直是我们的愿望,希望讲演者的思想能嘉惠更多的人。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本书融学术性、思想性、前沿性于一体,讲求前瞻眼光,注重学术视野,体现人文关怀。我们希望通过本书,不仅使读者获得知识的收获,更能感受到思想对心灵的启蒙与震撼。

本书的出版是集体努力的结果。

首先要感谢做客“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的诸多嘉宾,是他们带来了精彩演讲,是他们带来了足以传承的思想。他们的人生阅历和学术思想是本书的精神内核。同时也感谢他们授权给我们出版,并亲自修改文稿。

其次要感谢暨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及党委宣传部的各位同仁。他们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担讲座的很多相关工作。各位同仁的辛勤付出成就了本书的厚度和高度。

同时也要感谢世纪文景出版方的编辑为此书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你们的专业水准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使本书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由于本书的文字稿源于讲座音频或视频的整理,音频或视频的质量以及口头语与书面语之间的差异,难免会造成一些错漏,还望读者海涵并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闻道/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述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24769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8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2014166104
中图分类号 I16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3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3: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