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学理日本(精)/学术中国文丛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中国的学术平台上长期并列着两种“日本学”:一种是“中国的日本学”,一种是“在中国的日本学”。当学界普遍意识到研究者的“一国史”站位无法等同和替代研究对象本身时,某种超立场和跨国度的思考与观察,开始被赋予客观意义。这应该是一种反弹,对于“没有日本的日本学”和“只有日本的日本学”等极端研究状况的反弹。作为触媒,第三种日本学研究所引发的颠覆性冲动,至少已催生出读者眼前这本不乏学术野心的文集及其初探式新诠。它试图从历史观、国际观、战争观和哲学观的分类性综合视角,为日本及其所在的东亚世界恢复并抽取出接近事物本然的生态维度和基因原理。能这样做的前提应该是研究者经年求证的“全立场”目标并且大家已足够慷慨地接受了这一目标。不过,一个很快就可以被证实的感受是,对环日本国古今史事的全景式俯瞰和精要式萃取过程,对于作者和读者,都将是一场历尽艰辛又难以割舍的学术苦旅。 作者简介 韩东育,男,1962年12月生,东北师范大学学士、硕士,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博士後,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治日本史、东亚思想史和东亚国际关系史。历任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日本九州大学人文科学府讲义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国人研究员、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等。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历史学会会长。出版《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道学的病理》(商务印书馆,2007年)、《从“脱儒”到“脱亚”: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之思想过程》(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等专着数部,论文数十篇,获奖多项。 目录 第一编 历史观 丸山真男“原型论”考辨 “仁”在日本近代史观中的非主流地位 德川幕府后期日本财政改革的正当性悖论 第二编 国际观 关于前近代东亚体系中的伦理问题 朱舜水在日活动新考 日本拆解“宗藩体系”的整体设计与虚实进路——对《中日修好条规》的再认识 第三编 战争观 关于“武士道”死亡价值观的文化检视 日本对外战争的隐秘逻辑(1592—1945) 战后七十年日本历史认识问题解析 第四编 哲学观 前近代中日学界关于“制心”问题的讨论 日本对“他者”的处理模式与“第一哲学”缺失 “化道为术”与日本哲学传统 著述目录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学理日本(精)/学术中国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韩东育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617101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6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24 |
出版时间 | 2022-11-01 |
首版时间 | 2022-11-01 |
印刷时间 | 2022-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34 |
CIP核字 | 2021174157 |
中图分类号 | K313.07 |
丛书名 | |
印张 | 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36 |
宽 | 161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