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文化的精神(精)
内容
内容推荐
小说,神鬼,卜卦,中医,文物,传说,祭祀,神话……文化有“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分,以往对中国文化的阐述,大都从儒道佛经典的“大传统”层面检讨,然而,许倬云从普通民众安身立命的处世观念出发,从“小传统”进入,考察日常生活形态中的中国文化。社会史、考古学的知识,和饱满的生活实感,让他得以在多种民间文本中自由行走,厘清从传统到今天,中国普通民众对宇宙、人生和自然所持有的观念,展示一个活生生、日常、接地气的中国文化。
目录
导读 生活肌肤中的中国文化/许纪霖
解题 复杂的历史变奏
前言 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
第一章 时空中的生活美学
第二章 天地人神的世界
第三章 神鬼故事的传说
第四章 多元互动的秩序
第五章 永远变化的宇宙
第六章 生命存在的意义
第七章 守护人间的众神
第八章 世俗化的宗教
第九章 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
第十章 小说传达的境界
后言 中国文化的新生
导语
1.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中国三部曲”压轴之作
继《万古江河》《说中国》之后,又一部探索中国文化基底的重磅之作,承续冯友兰、钱穆对中国文化的温情,直述中国人的文化内核。
2.小说,神鬼,卜卦,中医……从“民间文本”发掘亿万百姓日常生活的中国文化
文化有“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分,以往对中国文化的阐述,大都从儒道佛经典的“大传统”层面讨论,而这本书从一般普通民众的处世观念和不自觉的人格心态入手,考察百姓日常生活形态中的中国文化,发掘中国文化的本相。
3.余英时郑重推荐 许纪霖长文导读
余英时认为这本书“有力地表达了一位当代仁者悲天悯人的呼声”,所以称本书为“明道”与“救世”之作。书中收录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许纪霖教授的五千字长文导读,便于读者理解全书宗旨。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雅俗共赏、古今一
贯,远远超越前人。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生活相当全
面,上起文化精英,下至普通民众,无不包含在内
。顾炎武曾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
也。”这恰恰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时又是一部
“救世”之作,我郑重地推荐它给读者。
——余英时
大师写专著不难,但写小书,却没有几位能够
做到。不要以为这类读物好写,只有学问到了炉火
纯青、阅历通透人情世故、人生看尽江山沧桑的时
候,方能够化繁为简,将历史深层的智慧以大白话
的方式和盘托出。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
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
智者之一。
——许纪霖
精彩页
许倬云先生是中国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战国与汉代的社会史研究独步天下,但影响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纵观古今的通史研究。大师写专著不难,但写小书,却没有几位能够做到。近二十年来,许先生的《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历史大脉络》《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说中国》及“许倬云看历史”系列等,成为脍炙人口的畅销读物。不要以为这类读物好写,只有学问到了炉火纯青、阅历通透人情世故、人生看尽江山沧桑的时候,方能够化繁为简,将历史深层的智慧以大白话的方式和盘托出。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
许先生的著作,气象与格局都很大,这与他的内心拥有家国天下的大关怀有关。1999 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工作的时候,第一次与许先生相识。那一年,他在中大任荣誉教授。 有一天,他将我召到他的办公室,不谈具体的学问,而是与我讨论当今世界文化出现的大问题,这些问题令他感到深深的焦虑,不吐不快。近二十年后,当我阅读许先生的这本新著,发现这些问题依然盘桓在他内心,弥久而不散……除了世界,他最关心的自然是中国。随着经济上的崛起和社会日趋世俗化,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社会文化层面,已经完全不是中国传统的面貌。
忧心忡忡的许先生,觉得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使得中国文明丢失了不少本来有的好传统。他决意写一本书,重新反省中国文明,看看是否还有一些余沥,足以挹注和灌溉正处于危机中的现代文明。于是,他将书名定为“中国文化的精神”。
关于中国文化的精神,自五四以来的一个世纪,已经有许多讨论,几乎所有的文化大家,都有自己的论述。许先生这本书,依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文化有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分,以往对中国文化的阐述,大都从儒道佛经典的大传统层面检讨,成绩斐然 ;然而,许先生观察中国文化的法眼,却从小传统进入,不是从精英的观念,而是从一般普通民众的态度,即他们的安身立命、处事做人的原则,考察日常生活形态中的中国文化。许先生说 :“从开天辟地以至江湖豪侠,从男女私情到精怪现象,涵盖的范围看上去似乎凌乱,却也代表了中国一般老百姓的喜恶和褒贬。一般老百姓,很少会在谈话时引用四书五经、二十四正史,他们的历史观,就是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的一套评价体系。”这一研究方法,与法国年鉴学派提倡的心态史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眼光往下,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不自觉的人格心态之中,发掘文化的本相。许先生的社会史和考古学的知识以及饱满的生活实感,让他得以在神话、传说、小说、祭祀、文物、中医、卜卦、民间信仰等多种文本中自由行走,展示一个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中国文化。
要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首先要立足于与西方的比较。许先生指出,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不同,中国文化以人为中心。但这个“人”,又与文艺复兴之后的人不同,不是超越了宇宙万物的孤独的、自主的个人,而是与天地同等的人。从中国的造人神话,到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宇宙论,天地人是宇宙最重要的三个元素,三者之间不是相隔,而是互相统摄,人在天地之中,天地亦被人化。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之说,在中国人的心里,始终成为主导的潜台词。即使中国人接受了外来的佛教、祆教及摩尼教,但仍将天人感应的理念融化于其中,组织成海纳百川的中国观念。
……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最重要的,莫过于对生命意义的独特理解,而这又与民族的宗教信仰有关……许先生在书中对中国的弥散性宗教的特色有非常出色的阐述和发挥……从生和死的问题,延伸为祖先的记忆,凝聚许多个人为宗族团体,而宗族与宗族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亲情成分,由此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中国社会,这个社会是由血缘、信缘与地缘三种关系网络交错而成的。
……
许先生在美国工作与生活多年,深切感受西方文化的长处与不足;同时经常回国的他,又对海峡两岸的现代变迁有细致的了解。在书中,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深受以西方文化为主轴的现代文明影响,却又依然置身西方文化之外。今天,欧美现代文明本身正处于剧变的前夜。他们面临的问题,例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人与自然之间的分割……凡此种种危机,如果从源头看,西方文明本身很难有解除这些困境的资源。”他提出:“中国文化以人为主体的特性,以及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依附关系,也许可以当作他山之石。将中国常民文化的特色,融入现代文明之中,或可匡救现代文明。”
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欧游心影录》中提出了“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大责任”,同样怀有家国天下情怀的许倬云先生,从人类未来发展的大视野中,看到了中国文化贡献于世界文明的可能性空间。中国文化的精神不是孤独的、抽象的理念,它存在于华夏历史的肌肤之中,浸润于亿万百姓的日常生活。只要民族不亡,生命永续,中国文化的精神也将继续薪火流传下去,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文化的精神(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许倬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2527222
开本 32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7
出版时间 2024-05-01
首版时间 2024-05-01
印刷时间 202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448
CIP核字 2024072321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9: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