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家基石:基层社会治理图景与乡村振兴
内容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基层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

只有读懂中国基层社会,才能真正读懂中国。本书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的新力作。作者着眼于反映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时代大变迁,经过长期的乡村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和典型案例,从基层社会变迁、乡村振兴、基层体制、基层治理、基层干部5个方面,生动勾勒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图景,为破解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和难题,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夯实国家治理基石提供了新思路和政策性建议,为广大读者读懂基层、读懂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

内容简介
大国治理,要在中央,事在四方,根在基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本书是武汉大学知名社会学者吕德文的一部基层研究的新力作,内容立足于基层社会的复杂性,从基层社会、基层体制、基层干部等维度,对基层社会变迁、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基层失序乱象、基层治理经验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独到见解,生动勾勒基层社会的人间百态、乡土风情、时代变迁等真实一面,聚焦基层治理困境“是什么、怎么看、如何破”问题,既有宏观战略视野,又有微观洞察,为广大读者读懂基层读懂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夯实国家治理基石,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的通俗读物。
作者简介
吕德文,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著作有《基层中国:国家治理的基石》《大国底色:巨变时代的基层治理》《治大国若烹小鲜:基层治理与世道人心》等。
目录

序 找回基层治理之魂/1

基层社会图景/1

“素面朝天的中国”/3

城乡互动的图景/11

巨变时代的到来/20

小镇青年的生活实录/33

农村生活方式危机/44

我们在不经意间跨过了一个时代/56

父亲 的一辈子,是中国农村改革史的缩影/62

“80 后”知识分子的心灵史/70

推进乡村振兴/79

如何建立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8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87

乡村振兴是将来时/91

空心村的命运一定是被消灭吗/95

“合村并居”政策辨析/102

“空壳合作社”的形成机理/108

村级债务状况与风险防范/116

城乡融合发展的根基/124

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景/130

共同富裕的制度逻辑/137

劳动伦理与共同富裕/148

城乡社会治理/159

工程思维治理的限度/161

顶层设计需要借鉴基层探索经验/167

为民办事的方法/173

乡镇改革的理论与实践/178

基层犯了错,如何整改/186

基层创新力戒形式主义/190

基层 工作要防止落入“花钱办事”的陷阱/195

招牌——城市的“里子”与“面子”/200

“剩余事务”该如何处理/205

地方政府行为/211

基层治理的核心是群众工作/213

让殡葬改革回归本源/216

为什么要搞城市创建/223

耍官威已经过时/228

基层青年干部的非正常流动/233

当村干部为何成了“苦差事”/243

“两栖”村干部如何演化而来/251

后记/264

精彩书摘

“素面朝天的中国”

在一次学术交流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房宁老师分享了他在2017 年三四月间“走读京杭大运河”的经历。大运河沿线有发达的城市,但大运河周边更有处于半自然经济状态的普通农村。这真是一个“素面朝天的中国”。

一、隐藏的角落

大运河途经的华北平原,是中国腹地,其经济和社会形态,就是中国乡村的缩影。巨大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使中国就像一个时光隧道。我们习惯于用“将来”定义“现在”,一度以为光鲜亮丽的城市必定是乡村的未来。甚至于,“美丽乡村”也是由城里人的田园梦和乡愁所定义的。殊不知,在更多的时候,乡村构成了当代中国“隐藏的角落”——你关不关注它,它就在那里;它用它独特的方式塑造中国的面貌。

2020 年“两会”结束后,李克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全国还有6 亿人月收入在1000 元以下。这引起了社会热议。这说明,人们对中国社会的这一图景背后的准确内涵并不完全理解。很显然,这6 亿人绝大多数都是农民。2019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 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

农村低收入人口包括哪些群体呢?一是绝对贫困人口。这部分低收入人口,多数是因为家庭缺乏劳动力,或遭遇天灾人祸,长期或暂时陷入贫困境地。这些人口是低保或精准扶贫对象,但现有的农村低保和扶贫标准还比较低,仅能有效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二是“半耕半工”家庭人口。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农村逐渐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耕半工”家庭。以三代家庭为例,年轻夫妇一半在城市务工,老年人和小孩留守农村,在农村完成家庭再生产。因为市场机遇、家庭积累以及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一部分“半耕半工”家庭有较高的收入,为城镇化做好了充分准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务工收入不高,家庭人口又比较多,导致其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三是纯农户。一部分农户因为家庭生产周期及特殊的家庭任务的原因,如生育、照顾老人、陪读等,被迫留守农村。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市场机会有限,土地产出也不高,务农收入比较低,纯农户的家庭容易陷入低收入家庭行列。

农村有广大的低收入人口是一个现实,但另一个重要事实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中等收入人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速度以每年超过1% 的速度在快速增长,这一过程催生了新增的中等收入人口。这些新增的中等收入人口,虽然名义上在城市安家落户,也有稳定的工作,但大多数新“进城”的人口,其家庭收入也处在中等收入线的边缘。其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客观上还得依赖农村的滋补。一旦城市的就业机会丧失,或者说遭遇意外,则很容易重回低收入行列,退回农村就更是一个重要选项。从这个意义上讲,几乎每一个新增的中等收入人口背后,都站着若干个农村低收入人口。村庄是很多新市民家庭的稳定器和动力源,既为其完全融入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又为其可能出现的进城失败提供退路。

无论是对于农村的低收入人口而言,还是对在城市处于中等收入线边缘的新进城人口而言,村庄都有难以替代的功能。我在调查山东省“合村并居”时,对“素面朝天的中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素面朝天”的村庄,虽不一定光鲜亮丽,但它对于很多农民而言,却真实而有力量。农村的老人在为子女盖了房、娶了媳妇之后,几乎耗尽了一生的积蓄。并且,一旦完成了人生任务,他们的年纪也大了,不可能有多少收入。他们根本没有条件去买新型农村社区里的楼房,对入住楼房后的现金支持有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依赖村庄,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没有物业费、水费、取暖费,还可以有“庭院经济”,节省了生活开支。事实上,哪怕是拼尽全力进了城的年轻人,也对“合村并居”忧心忡忡。

虽然年轻人对住进楼房有期待,但更担心自己能不能承担住楼房的代价。一位受访的年轻人,前两年已经在县城买了楼房,但仅仅住了一年就回村“投靠”父母了。原因是,他们生了小孩以后,家庭收入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务工收入,既要还房贷,还要养孩子,根本就无法承担城市生活带来的压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家基石:基层社会治理图景与乡村振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德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727778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字数 200000
出版时间 2022-06-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2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320.3,D63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