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留学垃圾
内容
编辑推荐

我是一名留学“垃圾”。但是通过从高考落榜到出国留学再到毕业回国6年的观察和经历,深知如今的中国留学“垃圾”不只我一个。

面对着文化的融合和竞争的加剧,出国留学在很多人心里成了家门的荣耀,成了前途的保障。然而随着中国留学潮的到来,留学生的质量却是今非昔比。留学“垃圾”的出现不仅造成了国家资本的巨大浪费,更成为蒙蔽社会和家长的一类特殊人群。这些“垃圾”的形成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本书将以议论和回忆的方式从心理学角度一一分析。

内容推荐

我是一名留学“垃圾”,但是通过从高考落榜到出国留学再到毕业回国6年的观察和经历,深知中国的留学“垃圾”不只我一个。

留学“垃圾”的形成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本书以议论和回忆的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逐一分析。其目的就是希望那些站在国门口和国门外的学生以本书为镜,对照着看看自己是否或即将成为“垃圾”,如果真是如此,该如何从主观上改正并克服。

目录

前言

“垃圾”的由来

 “历史”造就的“垃圾”萌芽

 “垃圾”桶里的小社会

 都TMD是骗子

五颜六色的留学“垃圾”

 留学生综合症

 另一个“垃圾”桶

 留学“垃圾”的分类

学业“垃圾”

生活“垃圾”

道德“垃圾”

“垃圾”衍生物

信用“垃圾”

 ——社会形态的产物

关于留学“垃圾”心理问题的争议

 心理与行动

 人心里的三角关系

 留学生心里的三角关系

附录:留学“垃圾”回忆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无论是“精品”、“半成品”还是“垃圾”,其实父母并不清楚这些。尤其是在这些“高素质”的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精品”。从总体来看,这些孩子的家庭优越,受到的宠爱要比普通家庭的孩子多,相比而言,由于来自父母和现实的压力要少一点,所以逆反心理要少一些。少一些并不代表没有。一般来说,男生比女生的逆反心理要少。常言道:男孩小时候难管,女孩大了让人操心。对于这些小皇帝、小公主而言,也是如此。

大部分高中毕业的男生,无论是外出打工的。还是读书的,给家里打电话时言语都很统一:“我这里挺好的。”孩子一旦懂得说这一句话,就代表着他们心理成熟的第一步。原因是:第一,他们知道自己遇到的小问题没必要向家人诉苦,说了父母也帮不了自己,反而让他们心神不安、浮想联翩,所以不说;这就代表他们逆反的心理少了一点,为父母着想多了一点。第二,他们在逐渐地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父母;所以说他们的心理年龄在增长。

对于在中介院校里的小皇帝们,他们除了会说“我这里挺好的”以外,还会时不时地加上这一句:“快没钱了……”总的来说,刚入学的男生比女生爱玩,出去消遣的频率和时间也比女生多,因为刚进入新环境的女生心里还是缺乏一种安全感,一般不会很晚回宿舍。虽然女生爱买衣服饰品,可刚离开高中的她们在这方面的消费理念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放开,再加上年龄偏小,对化妆品的追求也就没法和成年女性比了。男生就不一样了,高消费的场所成了他们的最爱。

一是因为来到新环境的自由感、好奇心、新鲜感,终于摆脱了父母的束缚,像撒缰野马一样自由自在地领略新事物了。这是一种行动上的释放,一般来说,过了那股新鲜劲,消遣的次数也就自然变少了。

二是因为自己的面子,“物质上的平等才能取得对方的尊敬”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很俗,可它的确有点道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对恋人或者夫妻,如果收入上有着巨大差异,很容易在行动上和思想上成了对方的附属品。朋友之间也是如此,那些孩子也清楚:小气很容易让人瞧不起,更别说有什么朋友了。

父母更清楚第二个原因,他们也不想自己的孩子很孤立,很清楚“男子汉要大气”,虽然在口头上说:“少花点,别浪费,少出去玩,多看书……”但心理和行动上已经默许了给孩子的自由。至于钱汇到以后,这些小皇帝具体会做些什么,大多数家长都不清楚。他们有时也会问,但孩子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因为他们始终默念:“孩子大了,懂事了,会把握好自己的。”因为他们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精品”。

男生摆脱了父母的束缚更多的表现在行动上,而对女生来说,更多的则是在心理上。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的逆反心理要比男生多一些。这些都和女性的心理和生理有关。比如女孩子在初恋时会有既兴奋又害怕的矛盾心理,兴奋是源自于女性天生的柔弱面,任何女人都期待着被呵护的感觉,这不但会让她们有安全感,更是心灵上的寄托。害怕是源自于女性天生的保守面,她们不知道身边男生的感情到底有多真,所以不敢全身心地投入,以免受到无法愈合的创伤。例如,初恋的女生在和男友接触时。男生的手一触碰到自己的敏感部位,女生大都会下意识地推开。因为她们觉得感情还没到那个程度,更怕给自己留下后遗症;这就是女性的保守面,保守面表现在行动上就变成了下意识的自我保护。所以很多女生在初恋阶段都没有接触过“性”。

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们正是处于“人之初”阶段,所以女性的这两个天生的矛盾面表现得最明显,这也正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反应。至于成年以后,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曾经的初恋时的心跳也就慢慢消失了。  对于家长来说,注重更多的是女孩的保守面,而非柔弱面。他们在行动上约束女儿的同时,更多的影响是在女生的心理上。例如:放学后要准时到家,一旦有男生打电话到家里就会盘问女儿很久,更过分的还有偷看女儿日记和聊天记录的……忽略女孩的柔弱面主要表现在:一旦发现女儿成绩下降,常会以训斥的口吻质问孩子,却忽略了如何移走压在女儿心坎上的石头,这样做的后果就等于对着不堪重负的女儿又踩上一脚。也许家长会说:“这样是为了让她更有紧迫感,让她知道前途的重要性。”其实这种大道理对于十几岁的男孩和女孩来说人人都知道,只是他们还没有遇到真正工作的压力,他们对前途的了解只停留在理论上。但任凭家长磨破嘴皮,对孩子来说还是停留在理论上,所以家长没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教育”,那样做的后果只能助长孩子的逆反心理。其他一点正面效用没有。对于女孩来说,在父母的训斥面前,她们的心里是孤独的,她们需要有个发泄的窗口。如何来发泄?这就导致了女孩们有的彻夜和朋友聊短信,有的写日记,有的泡网吧,有的有了男朋友……

中学时期情感的宣泄可以说是被逼出来,无论是拿什么方式宣泄,她们都是瞒着父母,撒着谎混过来的。但是一旦她们远离了父母进入了大学校门,那就意味着心理上的约束彻底解除。再加上中介院校本来管理就很松,更是让她们“如鱼得水”。家境不错的她们遇到家境不错的男生,双方是既有气质又有物质。所以短时间内就能混的出双入对,租房同居也就不足为奇了。就算父母按点电话“查岗”,也只是“鞭长莫及”。也只能无奈地默念:“孩子大了,懂事了,会把握好自己的……”

这三种类型的学生中最有可能把握好自己的也就只有“精品”了。

虽然大家对待父母的方法都是一个字“骗”,可“骗”的里面也有善意的谎言,这就说明“孩子大了,懂事了……”虽然他们经常骗父母,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他们也时常在骗着自己,尤其是对“半成品”和“垃圾”来说。

P27-31

序言

我是一名留学“垃圾”。但是通过从高考落榜到出国留学再到毕业回国6年的观察和经历,深知如今的中国留学“垃圾”不只我一个。

面对着文化的融合和竞争的加剧,出国留学在很多人心里成了家门的荣耀,成了前途的保障。然而随着中国留学潮的到来,留学生的质量却是今非昔比。留学“垃圾”的出现不仅造成了国家资本的巨大浪费,更成为蒙蔽社会和家长的一类特殊人群。

这些“垃圾”的形成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本书将以议论和回忆的方式从心理学角度一一分析。其目的就是希望那些站在国门口和国门外的学生把本书的分析作为一面镜子,对照着看看自己是否或即将成为“垃圾”,如果真是如此,该如何从主观上改正或克服。

因为人口包袱,有人把中国比喻成笨重的大卡车,把发达国家比喻成灵巧的小轿车,如果发现行驶方向有误,大卡车往往要花上比小轿车多得多的时间和力量去掉头。其实在留学方面也是如此,那些负面原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但是只要认识了问题的所在,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掉头”只是迟早的事。

后记

回头看看自己这4年里曾走过的路和挖出的坑,现在的我却并不知道自己做的那些有多少是对的有多少是错的。虽然如愿拿到了硕士学位,可我并不能确定这样做和自己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否等值。虽然我在物质和精神上为了那些坑都付出了很多代价,但我能确定这些教训对我在心理上的成长是不可限量的。以前经常看到家长们为了孩子少走弯路总是不停地说教和唠叨,最后弄得孩子越听越烦,现在想想家长们的那些唠叨不无道理,有些甚至是自己的经验总结,他们为了孩子在成长中少摔倒而“磨破了嘴皮”,可是真正能让孩子吸收多少呢?恐怕也就是“九牛一毛”,同时在孩子心理上产生的叛逆却远高于吸收的道理。所以人的成长并不能靠“听”,而要靠“经”,只有在经历中才能真正地以最快的速度学到东西,“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回国有一段时间了,看着自己从“海归”一天天变成了“海待”、除了无奈还有点不甘。我们这类二十多岁的“海待”们看似有着优越的家庭和学历,可是在心理上同样有着和其他同龄人一样的矛盾感。虽然我们的问题不一样,但这些矛盾感有一个相同病因:浮躁+眼高手低。回国后和其他同龄人接触时,我在所有朋友中看到了同一个眼神:对物质的渴望。每个人都不甘心于现状,有事没事就坐到一起:“有什么投资项目吗?”可最后往往是把一大堆想法当成了下酒菜,然后无奈地把自己归纳进了“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一族。其实这就是“浮躁和眼高手低”所表现的心理特征。100%成功=90%努力+10%机遇,可是有了这种心理做怪,即使在好的机遇或灵感面前也很难做到“吃苦耐劳”,中国在当今的经济爆发时期的确培养出一些精英级的人物,虽然他们现在都是一样的成功,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以前的血与汗的烙印。而我们往往崇拜的只是他们风光面,而无法真正体会到他们的“心酸”。前几年有个有趣的批判是:“中国当代很多青年把比尔·盖茨当作偶像其实是心理上对崇拜金钱的暗示。”这个批判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也确实反映出了部分当代人的心理。

“海待”的浮躁只是中国当今青年一代心理问题的缩影,只是由于回国前后环境与心理的反差特别大,所以这种浮躁表现的特别明显;浮躁是和自己的经济情况(包括家庭经济情况)成正比的,因为浮躁同样是自负的体现。其实在中国内地这种“浮躁”在我们身边的同龄人身上随时可见,可人人除了在抱怨社会体制外,并没有人愿意正视自身的这一问题。中国现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好像是个波涛汹涌的大海,我们如何从漂浮不定的“海带”变成乘风破浪的“海龟”?这难道只是大海的问题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留学垃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莒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24889
开本 32开
页数 1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1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7
14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