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篇小说金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丁玲的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主,反映了当时知识少女的苦闷与追求,成为文坛不朽之作。同时收入题材或主题相近的其他中短篇,旨在加强读者对丁玲的主要的中篇小说,或某一方面的创作思想的了解。除小说文本外,附录作者回忆录、自述或访谈,以及相关的传记材料及重要评论。个别作品的评论具有争鸣性质,意在反映小说的社会影响的实况,也可供作文学史研究之需。

内容推荐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篇日记体小说,描写“五四”运动后北京城几个青年的生活和爱情。莎菲这一女性形象具有代表意义,她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我,要同旧的事物决裂,但又找不到新的方向,作为女性个人主义者,她的反抗只能以悲剧结局。小说以大胆而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画出女主角的倔强个性和反叛精神,成为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

丁玲作于四十年代的小说《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与《莎菲女士的日记》一脉相承,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胆识和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

目录

莎菲女士的日记

我在霞村的时候

在医院中

大起大落——莎菲女士的命运

丁玲谈《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决不是丁玲!”

贞贞——抗日烽火中的凤凰

陆萍——执着追求现代文明的改革家

丁玲创作年表

编后记

试读章节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

十二月二十四

今天又刮风!天还没亮,就被风刮醒了。伙计又跑进来生火炉。我知道,这是怎样都不能再睡得着了的。我也知道,不起来,便会头昏,睡在被窝里是太爱想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上去。医生说顶好能多睡,多吃,莫看书,莫想事,偏这就不能,夜晚总得到两三点才能睡着,天不亮又醒了。像这样刮风天,真不能不令人想到许多使人焦躁的事。并且一刮风,就不能出去玩,关在屋子里没有书看,还能做些什么?一个人能呆呆的坐着,等时间的过去吗?我是每天都在等着,挨着,只想这冬天快点过去;天气一暖和,我咳嗽总可好些,那时候,要回南便回南,要进学校便进学校,但这冬天可太长了。

太阳照到纸窗上时,我是在煨第三次的牛奶。昨天煨了四次。次数虽煨得多,却不定是要吃,这只不过是一个人在刮风天为免除烦恼的养气法子。这固然可以混去一小点时间,但有时却又不能不令人更加生气,所以上星期整整的有七天没玩它,不过在没想出别的法子时,是又不能不借重它来像一个老年人耐心着消磨时间。

报来了,便看报,顺着次序看那大号字标题的国内新闻,然后又看国外要闻,本埠琐闻……把教育界,党化教育,经济界,九六公债盘价……全看完,还要再去温习一次昨天前天已看熟了的那些招男女,编级新生的广告,那些为分家产起诉的启事,连那些什么六。六,百零机,美容药水,开明戏,真光电影……都熟习了过后才懒懒地丢开报纸。自然,有时会发现点新的广告,但也除不了是些绸缎铺五年六年纪念的减价,恕讣不周的讣闻之类。

报看完,想不出能找点什么事做,只好一人坐在火炉旁生气。气的事,也是天天气惯了的。天天一听到从窗外走廊上传来的那些住客们喊伙计的声音,便头痛,那声音真是又粗,又大,又嗄,又单调;“伙计,开壶!”或是“脸水,伙计!”这是谁也可以想象出来的一种难听的声音。还有,那楼下电话也是不断的有人在那电机旁大声的说话。没有一些声息时,又会感到寂沉沉的可怕,尤其是那四堵粉垩的墙。它们呆呆的把你眼睛挡住,无论你坐在哪方:逃到床上躺着吧,那同样的白垩的天花板,便沉沉的把你压住。真找不出一件事是能令人不生嫌厌的心的;如同那麻脸伙计,那有抹布味的饭菜,那扫不干净的窗格上的沙土,那洗脸台上的镜子——这是一面可以把你的脸拖到一尺多长的镜子,不过只要你肯稍微一偏你的头,那你的脸又会扁得使你自己也害怕……这都是可以令人生气了又生气。也许这只我一人如是。但我却宁肯能找到些新的不快活,不满足;只是新的,无论好坏,似乎都隔得我太远了。

吃过午饭,苇弟便来了,我一听到他那特有的急遽的皮鞋声已从走廊的那端传来时,我的心似乎便从一种窒息中透出一口气来的感到舒适。但我却不会表示,所以当苇弟进来时,我只能默默的望着他;他反以为我又在烦恼,握紧我一双手,“姊姊,姊姊,”那样不断的叫着。我,我自然笑了!我笑的什么呢,我知道!在那两颗只望到我眼睛下面的跳动的眸子中,我准懂得那收藏在眼睑下面,不愿给人知道的是些什么东西!这是有多么久了,你,苇弟,你在爱我!但他捉住过我吗?自然,我是不能负一点责,一个女人是应当这样。其实,我算够忠厚了;我不相信会有第二个女人这样不捉弄他的,并且我还在确确实实的可怜他,竞有时忍不住想去指点他;“苇弟,你不可以换个方法吗?这样是只能反使我不高兴的……”对的,假使苇弟能够再聪明一点,我是可以比较喜欢他些,但他却只能如此忠实的去表现他的真挚!

苇弟看见我笑了,便很满足。跳过床头去脱大氅,还脱下他那顶大皮帽来。假使他这时再掉过头来望我一下,我想他一定可以从我的眼睛里得些不快活去。为什么他不可以再多的懂得我些呢?

我总愿意有那末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偏偏我的父亲,我的姊姊,我的朋友都能如此盲目的爱惜我,我真不知他们所爱惜我的是些什么;爱我的骄纵,爱我的脾气,爱我的肺病吗?有时我为这些生气,伤心,但他们却都更容让我,更爱我,说一些错到更能使我想打他们的一些安慰话。我真愿意在这种时候会有人懂得我,便骂我,我也可以快乐而骄傲了。

没有人来理我,看我,我是会想念人家,或恼恨人家,但有人来后,我不觉得又会给人一些难堪,这也是无法的事。近来为要磨练自己,常常话到口边便咽住,怕又在无意中竞刺着了别人的隐处,虽说是开玩笑。因为如此,所以这是可以想象出来的,我是拿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陪苇弟坐。但苇弟若站起身来喊走时,我是又会因怕寂寞而感到怅惘,而恨起他来。这个,苇弟是早就知道了的,所以他一直到晚上十点钟才回去。不过我却不骗人,并不骗自己,我清白,苇弟不走,不特于他没有益处,反只能让我更觉得他太容易支使,或竟更可怜他的太不会爱的技巧了。

十二月二十八

今天我请毓芳同云霖看电影。毓芳却邀了剑如来。我气得只想哭,但我却纵声的笑了。剑如,她是够多么可以损害我自尊之心的;我凶为她的容貌,举止,无一不像我幼时所最投洽的一个朋友,所以我竟不觉的时常在追随她,她又特意给了我许多敢于亲近她的勇气,但后来,我却遭受了一种不可忍耐的待遇,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我都会痛恨我那过去的,已不可追悔的无赖行为:在一个星期中我曾足足的给了她八封长信,而未曾给人理睬过。毓芳真不知想的哪一股劲,明知我已不愿再提起从前的事,却故意要邀着她来,像有心要挑逗我的愤恨一样,我真气了。

我的笑,毓芳和云霖是不会留意这有什么变异,但剑如,她是能感觉得;可是她会装,装糊涂,同我毫无芥蒂的说话。我预备骂她几句,不过话只到口边便想到我为自己定下的戒条。并且做得太认真,怕越令人得意。所以我又忍下心去同她们玩。

到真光时,还很早,在门口又遇着一群同乡的小姐们,我真厌恶那些惯做的笑靥,我不去理她们,并且我无缘无故的生气到那许多去看电影的人。我乘毓芳同她们说到热闹中,我丢下我所请的客,悄悄回来了。

除了我自己,是没有人会原谅我的。谁也在批评我,谁也不知道我在人前所忍受的一些人们给我的感触。别人说我怪僻,他们哪里知道我却时常在讨人好,讨人欢喜,不过人们太不肯鼓励我去说那太违我心的话,常常给我机会,让我反省到我自己的行为,让我离人们却更远了。

夜深时,全公寓都静静的,我躺在床上好久了。我清清白白的想透了一些事。我还能伤心什么呢?

P1-5

序言

一、《中篇小说金库》,以小说文本为主体,版本或按初次发表,或以作者后来认定为准,不作一致要求。必要时,个别版本有所说明。

二、小说以单一中篇为主,或同时收入题材或主题相近的其他中短篇,旨在加强读者对作家的主要的中篇小说,或某一方面的创作思想的了解。

三、除小说文本外,附录作者回忆录、自述或访谈,以及相关的传记材料及重要评论。个别作品的评论具有争鸣性质,意在反映小说的社会影响的实况,也可供作文学史研究之需。

四、附录作者简历、年表。

五、附录作者照片及手稿,部分为编者所收集,部分为作家及家属首次提供。

后记

丁玲的创作以描写女性为开端,她的成名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得益于她所创造的莎菲女士的形象。上世纪40年代初,她相继发表了描写女性的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和《在医院中》。1942年3月7日,延安的《解放日报》文艺栏编辑陈企霞向她约稿,请她写纪念“三八”妇女节的文章,她于3月8日一挥而就,写出了《“三八节”有感》。外国人读了她这篇短文以后,称她为中国的女权主义者,是为女权而勇敢战斗的战士。对此,丁玲不以为然。她心里非常清楚:从1931年发表中篇小说《水》开始,自己既为妇女的解放而奋斗,更为广大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的解放而生活,而创作。国际上的“女权主义”五花八门,不但政治情况复杂,而且心理状态也不甚健全。有些所谓“女权主义”,其实是鼓吹同性恋者的一种性变态。有的女权主义者并不追求男女平权,反而以控制男子、凌虐男子为目标;按照这种女权主义者的主张办事,那岂不是要让武则天再世!

以“丁玲与中国女性文学”作为切入点来研究丁玲的创作,这是有意义的。人们清楚的读到了丁玲在她描写女性的作品中,始终不忘强调这么一点:妇女要求得解放,不但要获得民族的独立、阶级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而且更为根本的还在于“女人要取得平等,得首先强己”!不注意甚至忘记这个根本,那就不管社会进步到何种境界,妇女的命运都将避免不了成为男子的附庸和花瓶。

女人如何强己?在《“三八节”有感》中,丁玲写道:

第一,不要让自己生病。无节制的生活,有时会觉得浪漫,有诗意,可爱,然而对今天环境不适宜。没有人能比你自己还会爱你的生命些。没有什么东西比今天失去健康更不幸些。只有它同你最亲近,好好注意它,爱护它。

第二,使自己愉快。只有愉快里面才有青春,才有活力,才觉得生命饱满,才觉得能担受一切磨难,才有前途,才有享受。这种愉快不是生活的满足,而是生活的战斗和进取。所以必须每天都做点有意义的工作,都必须读点书,都能有东西给别人,懒惰只使人感到生命的空白,疲软,枯萎。

第三,用脑子。最好养成一种习惯,改正不作思索,随波逐流的毛病。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最好想想这话是否正确?这事是否处理的得当,不违背自己作人的原则,是否自己可以负责。只有这样才不会后悔。这就叫通过理性,这,才不会上当,被一切甜蜜所蒙蔽,被小利所诱惑,才不会浪费热情,浪费生命,而免除烦恼。

第四,下吃苦的决心,坚持到底。生为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就要有认定牺牲一切蔷薇色的温柔的梦幻。幸福是暴风雨中的搏斗,而不是在月下弹琴,花前吟诗。假如没有最大的决心,一定会在中途停歇下来。不悲苦,即堕落。而这种支持下去的力量却必须在“有恒”中来养成。没有大的抱负的人是难于有这种不贪便宜,不图舒服的坚忍的。而这种抱负只有真真为人类,而非为自己的人才会有。

这些话,像同朋友聊天,却蕴含着哲理。虽然是丁玲在60多年前说的,但在今天,似乎仍然具有勉励妇女们乃至非妇女们自强不息的积极作用。

丁玲的女性文学作品,是否代表了她创作的最高成就?而她描写男性的作品是否低于她的“女性文学”?在这里,我只着重提提她的散文《彭德怀速写》和短篇小说《夜》。

《彭德怀速写》写于1936年12月。这时候,丁玲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才一个月多一点。她于当年11月中旬到达党中央驻地——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在这里,她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会长)。中国文艺协会决定在组色中华》(油印报纸)上创办《红中副刊》,丁玲为创刊号写了《刊尾随笔》,一开笔就写道:“战斗的时候,要枪炮,要子弹,要各种各样的东西,要这些战斗的工具,用这些工具去摧毁敌人;但我们还不忘记使用另一样武器,那帮助冲锋侧击和包抄的一枝笔!”11月24日,丁玲跟随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北上定边县绍沟沿村,准备参加打击国民党军胡宗南的战斗。在这里,她结识了彭德怀、贺龙、萧克、陈赓、王震、杨得志和黄克诚等一批红军将领。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应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要求,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红军主力南下支援张学良和杨虎城作战。12月20日,丁玲跟随前敌总指挥彭德怀和前敌总政委任弼时所率部队开始行动。从结识彭德怀到写作《彭德怀速写》,大约只有一个月时间,可谓地地道道的急就章,全文只有八百余字,发表在由《红中副刊》改名为《新中副刊》上,丁玲还画了彭德怀的头像,作为《彭德怀速写》的题图。

1991年夏天,在佳木斯市举行的丁玲创作学术讨论会上,著名诗人牛汉为《彭德怀速写》作了专题发言,他说:

……我在抗战初期就看到了她的散文《彭德怀速写》,发表在《新中华报》。最近我又把这篇短文细细地看了几遍。这篇散文很符合上面讲的艾青的那个观点(指无论是诗还是散文,不要那么多联想!一个就够了。真正切中意象的联想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有些人,写了那么多联想,却没有找到唯一的一个。——笔者注),它实实在在。并没有多少联想,文字那么朴素、单纯,但是,巨大的形象是多么地清晰,撼动着读者的心灵,就像罗丹的雕塑,对吧,乍一看很粗糙,是用很大的锤子、凿子,用尽了力气凿出来的,显示出一种大自然的浑厚的魅力,给人的艺术感觉非常厚重,仿佛真有一尊岩石雕的巨像立在你跳动的心上。这篇散文,联想几乎没有,语言全是直接来自于那个英雄的充满了性格的人的本身。

……她一到保安,立即到了前线。她当时的心情,我们是可以体会到的,充满了幸福与激动。从国统区到陕北,从魍魉世界到光明的天地,心理上的变化有多大啊!这篇几百字的散文,收入许多选本,中学课本里也有。有人也许会说这篇小文写得并不细腻,算不上是美文。是的,表现是粗糙的,作者明明说她的创作是速写,当然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勾勒出来的,她抓住一刹那的印象记录下当时红军前敌总指挥彭德怀的最本质的鲜明的形象,里里外外写活了,一个真实的人(活的岩石的巨像)活生生站在你面前。……写他,正需要那些像泥土一样平凡,石头一样沉重的语言去写。这才能从文字到细节的描写,把握到这个真实的创作对象,完成一个血肉之体的艺术生命。文绉绉的一类的辞与彭德怀的气度毫无相似之处。……彭德怀这个形象是丁玲文学创作历史中出现的第一个现实的英雄。她意识到来不得一点虚构与装饰,以往的创作技艺都失去作用。这风格,套用法国作家儒勒·列那尔的话:是忘记了一切风格的风格,忘记了文字的文学。见过丁玲的人,她给你的第一印象是,眼睛很大很亮,有穿透力……她的眼睛总是那么亮,闪烁着坚强的个性。这样的眼睛才能看清楚人的内心世界。这样风格健壮的散文,这样速写人物的散文,这样塑造英雄的散文,当时是罕见的。

牛汉的这个发言,我当时是在场的听众之一。大概是因为打比方的关系,他才说丁玲“用尽了力气凿出来的”来形容《彭德怀速写》的创作,这没有什么不当。但是,我在反复阅读《彭德怀速写》的时候,从来都是觉得丁玲写得轻松自如,好像没有费多大力气便一挥而就了这散文的名篇,它的确像罗丹雕塑艺术,和罗丹的作品一样浑然天成。

《水》发表10年之后,1941年2、3月间,丁玲向党中央负责人张闻天提出申请,要求离开文协机关,到延安县的川口区农村体验生活,在这里写了短篇小说《夜》,6月10日和1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文艺栏,署名晓菡。

丁玲在主编《北斗》的时候,在刊物上开展过关于《创作不振之原因及其出路》的征文活动,她为此写了《关于创作上的几条具体意见》,作为这次征文活动的总结,明确提出文学创作要“用大众做主人”。而此前不久,她为《北斗》所写的小说《水》,就用遭受水灾和剥削压迫的农民群众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在《水》里面,不是一个或二个的主人公,而是一大群的大众,不是个人的心理的分析,而是集体的行动的开展(这二点,当然和题材有关系的),它的人物不是孤立的,固定的,而是全体中互相影响的,发展的。”(着重号为原有)瞿秋白在他的《乱弹》一文中,称赞《水》中“下等人的长工,例如李塌鼻、王大保之类,真正挖掉了奴隶的心,真正知道要创造下等人自己的国家”。

《夜》的主人公是解放区某乡政府的指导员(不脱产)何华明,承担着革命工作和自家耕作之间的矛盾冲突所造成的痛楚,同时又有着个人生活和感情领域的苦恼,老婆大他12岁,生过一男一女都死了,已经没有生育能力,“引不起他丝毫的兴趣”。她还拖何华明的后腿,不让他在革命工作中朝前迈步。何华明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具体的生活环境,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他彻底摆脱痛楚和苦恼,只能由组织上照顾,适当地让他回家料理生产和生活。要战胜痛楚和苦恼,只有靠何华明的主观努力,极力克制自己。何华明成功了!夫妻龃龉告一段落的时候,“半个月亮倒挂在那面山顶上边,照得院子里有半边亮。”何华明走出屋,去关照即将分娩的母牛。不料,邻居家正闹离婚的23岁的新媳妇侯桂英(乡妇联委员),竞早就在他要去的地方等着他!夜深人静,月色溶溶,多么好的播弄风月的时刻啊!何华明不是柳下惠,他七情六欲俱全,但是,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做到了坐怀不乱:

月亮光落在她剪了的发上,落在敞开的脖子上,牙齿轻轻地咬着嘴唇,她望着他,他呆呆地立在那里。

“你……”

他感到一个可怕的东西在自己身上生长出来了,他几乎要做出一件吓人的事,他可以什么都不怕的,但忽然另一个东西压住了他,他截断了她说道:

“不行的,侯桂英,你快要做议员了,咱们都是干部,要受批评的。”于是推开了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己的窑里去。

何华明在“创造下等人自己的国家”的伟大事业中,热爱自己的家乡,尽管自己的村庄很穷,但他一看到村外的柴堆,便格外有一种亲切感。他常常以为骄傲的,是自己村庄的20户人家,竞有28个共产党员!他们都在为“创造下等人自己的国家”、改变穷村庄而努力奋斗!何华明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那土地,那泥土的气息,那强烈的阳光,那伴他的牛在呼唤着他,同他的生命都不能分离开来的!”

丁玲通过对何华明的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生动而又充分地展现了一个不脱产的农村基层干部的意识世界。所以,冯雪峰在《从<梦珂>到<夜>》一文中,欣喜异常地写道:

“《夜》,我觉得是最成功的一篇,仅仅四五千字的一个短篇,把在过渡期中的一个意识世界,完满地表现出来了。体贴而透视,深细而简洁,朴素而优美。新的人民的世界和人民的新的生活意识,是切切实实地从变换旧的中间生长着的。”日本朋友尾坂德司说:“1942年毛泽东指出的中国文艺的方向,1940年丁玲已经实践了。”这是符合实际的。

在这里,《彭德怀速写》和《夜》,只是举例性质。要深入了解丁玲描写男性的作品,是否能和她描写女性的作品“并驾齐驱”,建议读读她复出后写的《回忆宣侠父烈士》和《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回忆与随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篇小说金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8569
开本 32开
页数 1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6.5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4: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