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形式到观念(潘诺夫斯基艺术图像学的美学研究)
内容
内容推荐
潘诺夫斯基是20世纪西方“图像学”理论的奠基人,被尊为“现代图像学之父”。本书立足于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哲学和美学文本,以“从形式到观念”为逻辑主线,对其艺术图像学理论的历史生成语境与哲学渊源、艺术理论的哲学美学指向进行探讨,爬梳其艺术方法论和艺术图像意义阐释的形成与发展。
本书认为,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图像学使艺术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得以再次阐明,实现了艺术与哲学、认识论与世界观、生命感之间的链接,并且指向了哲学的公共性与人类的普遍性。艺术图像学作为“文化转向”思潮的重要一环,使艺术研究最终走向了艺术的文化研究。在此语境中,艺术图像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文化学等研究产生了不断的理论回应与学术张力。这种张力也使得当今的美学研究面临新的境遇并处于边界拓展的过程中。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潘诺夫斯基艺术图像学产生的历史语境与理论缘起
第一节 潘诺夫斯基的学思历程——理解其思想的关键密码
第二节 艺术科学的独立诉求——艺术图像学理论生成的历史与文化促因
第三节 哲学观念的浸滞——艺术图像学对西方哲学观念的接受与吸纳
小结
第二章 审美形式与内在意义:对形式主义美学的批判反思
第一节 审美形式:对沃尔夫林形式主义美学风格问题的批判
第二节 先验范畴:对李格尔“艺术意志”概念的继承与再阐释
第三节 理论分野:从审美形式迈入图像意义认知
小结
第三章 精神习性与人文本质:艺术图像学中的哲学指向
第一节 内容与形式:艺术图像学基本概念的哲学建构
第二节 精神习性:艺术与哲学、认识论的思维对应
第三节 人文精神:艺术图像学研究的哲学旨归
小结
第四章 图像观念与审美追求:艺术图像学的意义阐释路径
第一节 理论转移:从艺术理论研究到图像学阐释的嬗变
第二节 图像(审美)认知模式:图像意义阐释的三层架构
第三节 图像学意义阐释模式引发的美学议题
小结
第五章 潘诺夫斯基艺术图像学的文化意义与当代境遇
第一节 图像学的文化转型
第二节 图像学与意识形态:传统观念与文化理念的碰撞
第三节 对图像学理论的质疑批判与图像学的美学价值再思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在毕业四年之后,张红芸博士的毕业论文《从形式
到观念:潘诺夫斯基艺术图像学的美学研究》终于要出
版了,她邀我为她作序,我欣然应允,但提笔又千头万
绪。 2016年9月,红芸考取了我的博士生,那时我刚刚
从英国访学归来,第一次见面是那一年的教师节,她们
几个新博士一起来我办公室上课,给我带来了一大束灿
烂的鲜花。她瘦削而腼腆,挤在几名同学中间,话很少
,但难掩见到导师的欣喜之情。彼时,我确实没有想到
眼前的这个女生在后来的三年中会爆发出巨大的学术激
情和能量。 将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图像学理论作为博士
学位论文选题是我们师生反复探讨的结果。潘诺夫斯基
是英语世界中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身处
世纪转折期,前承德语国家的形式主义流派,后接20世
纪的视觉文化研究的兴盛,是西方艺术史和文化史中极
为重要的一位学者。他在康德、黑格尔以及卡西尔哲学
的影响下,建构了艺术史学科的认识论基础。他将阿比
·沃尔堡的图像学方法论带到美国,并将其发展
为20世纪艺术史的基础。鉴于潘诺夫斯基对艺术史学科
的贡献,美国历史学家迈克尔·安·霍
利(Michael Ann Holly)认为:“在现代艺术史中,
首要的‘事件’(event)无疑是欧文·潘诺夫
斯基作品(的出现)”。 基于此,将这一论题作为博
士学位论文选题,可以使研究者在考察潘诺夫斯基图像
学的基础上,深入辨析潘氏图像学与形式主义,图像学
与艺术史,图像学与哲学、美学之间的深刻关联性,同
时也可将当下对视觉文化研究的关注勾连起来,从研究
视野、深度、量度和延展度来说,无疑都能达到学术训
练的目的,并可为研究者开凿一条通往未来学术之路的
通道。 与其他艺术史家和艺术理论家相比,潘诺夫斯
基认同一种更全面的文化科学的观点,在自己的学术实
践中,侧重寻求理解而不仅仅是积累数据。他的著作《
作为符号形式的透视》(Perspective as Symbolic
Form,1924-1925)、《思想:艺术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Idea: A Concept in Art Theory,1924)、《图
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Studies
in Iconology:Humanistic Them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1939)、《早期荷兰绘画的起源和
特点》(Early Netherlandish Painting, Its
Origins and Character,1953)和《视觉艺术的含义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1955)等都充分
体现了全面的文化科学观,将研究对象置于历史、艺术
、哲学、科学等领域,探讨它们内在的文化本质。 红
芸的博士学位论文以“从形式到观念”为主标题,无疑
表明了潘诺夫斯基思想的发展脉络。潘氏对“形式”问
题极为关注,在早期的研究中,他接受了卡西尔的“符
号形式”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透视”等一系列研究
中。潘诺夫斯基早期身处德语国家的视觉形式理论的影
响之中,以康拉德·费德勒(Konrad Fiedler
)、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和李格尔
(Alois Riegl)等为代表的德语国家的视觉形式主义
者提出“纯形式”和“艺术意志”等理论,强调视觉艺
术的纯形式特征和内在自律性的发展原则。但与此同时
,他们也希望通过艺术品呈现的生命感、世界感来探讨
艺术的发展和形式风格的变迁规律,从而达到对世界的
整体认知。潘诺夫斯基的理论与其说是对德语国家视觉
形式理论的克服,毋宁说是对这一理论批判性的继承和
发展。特别是他对李格尔的艺术意志概念的接受和修正
,力图进一步揭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或时代精
神和世界观。因此,潘诺夫斯基对形式的态度并非全然
排斥,而是辩证地批判和承接。这也表明了在德语国家
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中,潘诺夫斯基承担了从形式研究到
成熟的图像学研究转向的重任。 潘诺夫斯基的才华和
宽阔的视野使其研究既丰富深厚,又精微驳杂,这也对
潘诺夫斯基的研究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红芸勇敢地接
受了这个挑战,从搭建框架、充实内容、反复修改和最
后定稿,正好经过了三年的时间。这三年,是她十分艰
难的三年,也是异常充实和蜕变的三年。三年来,她很
少离校返家,一直窝在黑龙江大学的博士生宿舍中,爬
梳、翻译,在卷帙浩繁的中外文资料中勤奋研读。在从
学生通往学者的训练之路上,她经受住了严格的考验;
在外审和答辩中,她的论文也获得了一致的好评,被评
为2019年黑龙江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在对潘诺夫斯基的
图像学的研究中,红芸不仅着眼于图像学的三个层面的
论述,更致力于挖掘潘氏艺术理论中的哲学和美学内涵
,揭示背后更普遍层面的精神内蕴和方法论指向,乃至
对后世的影响,从而拓展了这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四
年过去,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学术的
创新性和延展性。 对于一名学者来说,专著的出版既
是对过去阶段性研究的总结,也是新的研究的开启,希
望红芸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不
断深化和精化相关领域的研究。 曹晖 2023年5月于广
州墨香南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形式到观念(潘诺夫斯基艺术图像学的美学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红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2817897
开本 32开
页数 3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5
出版时间 2023-06-01
首版时间 2023-06-01
印刷时间 202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图书小类
重量 432
CIP核字 2023092043
中图分类号 J0
丛书名
印张 12.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