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当代文坛点将录(2)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代文坛点将录(2)》由何镇邦、李广鼐、谭好哲、李春风编,这是一部用民间话语和以作家为主体的另类的生动的当代文学史,作者何镇邦是中国作家鲁迅文学院教授。这套书旨在向广大读者介绍当代文坛的名家,让他们了解名家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为人的情况,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许多了解。

内容推荐

《当代文坛点将录(2)》由何镇邦、李广鼐、谭好哲、李春风编,本书所收入的当代文坛名家创作与生活印象记,均选自山东大型文学期刊《时代文学》“名家侧影”专栏。“名家侧影”于1997年初开栏,迄今已整整十六个春秋,推出当代文坛名家近百位。其中少数已故去,大部分仍活跃在文学创作第一线。对他们的描述介绍限于专栏发表之前,之后的情况难以赓续。为了保存历史面貌,本书编辑出版时也不作任何补充和续写。

《当代文坛点将录(2)》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范小青

 与文学有关/范小青

 裁家有女/范万钧

 我认识的范小青/黄蓓佳

 纸上的评弹/陶文瑜

 范小青二三事/何镇邦

方方

 终归靠自己/方方

 啸声中的风景——与方方对话/陈应松

 对方方的一次写生/迟子建

 追寻认识方方的踪迹/何镇邦

关仁山

 文学的困境和梦想/关仁山

 令人刮目相看的小说/梁晓声

 关仁山,少“一艺”/谈歌

 大俗大雅关仁山/张继合

李国文

 如此这般/李国文

 守着这个“文”字/崔道怡

 我的导师李国文/毕淑敏

 活得潇洒——小记李国文/何镇邦

梁晓声

 致何镇邦的一封信/梁晓声

 粱晓声印象/李国文

 解读粱晓声/韩小蕙

 感受晓声/何镇邦

林斤澜

 自述/林斤澜

 林斤澜!哈哈哈哈/汪曾祺

 斤澜印象杂记/唐达成

 常青的老树——老作家林斤澜二三事/何镇邦

林那北

 冰雪北北/林那北

 八年前后的北北与林郧北/吴玄

 林郧北,让人羡慕而忌妒不了/罗西

 林那北的魅力/何镇邦

林希

 平常人说平常/林希

 诗人林希/邵燕祥

 林希是个老顽童/肖克凡

 林希印象/何镇邦

刘醒龙

 小说的难度/刘醒龙

 刘醒龙印象/朱小如

 刘醒龙的“圣”/王久辛

 逆着山水的方向寻找故乡——我心目中的刘醒龙老师/龙仁青

刘震云

 我对世界所知甚少/刘震云

 一朵乌云/迟子建

 刘震云在单位里/沙丘

 杂说震云/何镇邦

试读章节

我家有女

◎范万钧

在苏州,朋友们常跟我开玩笑,说范小天、范小青是我的“金童玉女”,我听了自然高兴,人前人后茶室里酒桌上报刊上电视上,也少不了常常自吹。吹捧儿女,我开心,他们不开心,说:“我父亲就是欢喜吹!”还常常当众开涮。这一次,何镇邦先生来电,要我写写范小青,电话是小青接了告诉我的,我在心里暗笑说,我要吹你变成了你要我吹,这下不好反对了吧。

怎么写呢?知女莫如父,她的为人为文,用一个“柔”字可以概括得了。

小的时候,很柔顺:听话,肯学习,成绩好,是个大家喜欢的乖女孩。但她怕见生人,舅舅叔叔来了,她可以偷着瞧,别人一瞧她,她就哭。有一次和哥哥争夺躺椅上的一个垫脚,自然哥哥得手。她伤心地哭个不停,竟然哭晕过去。醒了,还要哭。前不久,她的儿子中考考得不太好,她又哭了,哭得那么豪放,那哭声穿过楼层进入我的房间。我忍不住笑了,这个四十多岁的女儿还没长大呐!

与哭相比,自然笑多,笑的时候也温柔,但有两种情况例外。一是听哥哥神侃,侃到那份上,她就忍不住要大笑起来,她敬服哥哥,哥哥说话像是梦,但又常常梦幻成真。二是酒喝多了,特爱笑,笑得儿子心惊胆战。

这点插曲,是她出格的地方。人们都说,温良恭俭让,才是真正的她。她既无骄气,不仅因为她没有资本,有了资本也不会骄傲;也无娇气,特能吃苦,小时随父母下乡,中学毕业后又去插队,火红年代人的党,当了铁姑娘队队长,挑土方累坏了腰,得了个腰肌劳损,至今还时时作痛。迷上写作,成了机器人,二十多年,一千多万字。写作也是劳动,如果评选写作劳模,她的得票会是领先的。她很实在,做人做文,从不矫揉造作。不少省市刊物给她评过不少奖,但并无什么轰动效应。几十年来平平淡淡,像她自己说的,她是“不会让人冷不防的”。

就是这么一个范小青,崇拜她的人不多,喜欢她的人不少。在苏州,陆文夫对小青关心备至;在南京,高晓声生前撰文称她为精灵。《人民文学》的崔道怡、《上海文学》的周介人、张斤夫等不仅多次编发她的作品,还写了不少评论。去年夏天,我去青岛参加全国名人教授杯围棋赛,冯德英先生请我们苏州棋手吃饭,我们讲他的“三花”,他讲小青,说她“真是不错的”。

大家喜欢她,她也喜欢大家。申奥成功,她写了篇文章,《喜欢着大家的喜欢》。她不喜欢体育,但在家里有老中小三代喜欢体育的男子汉。她写我如何大着喉咙欢呼喝彩,写她丈夫打开窗子听鞭炮看焰火,写她儿子抓住机遇来要我意思意思,我塞给他两张大票,她挖苦快乐着的儿子:“好像是他参与申奥作了伟大贡献似的。”我也不客气地挖苦她,什么快乐着大家的快乐,父亲的钱进了儿子的口袋,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在哪里?每年几十万字是很不容易的,有人说她勤奋,有人说她敬业、执着……而她说的是快乐。观察体验有所悟了快乐,构思成熟了快乐,嘀嘀嗒嗒敲键盘的时候快乐,完了稿寄交编辑部、出版社的时候快乐,发表了受到好评得了什么奖的时候快乐……这些全是我说的,她不会这么说,也从来没有看到她拿到样书稿酬或者获奖证书的时候露出什么快乐的笑容。

她是在快乐地写作着,写作才是她最大的快乐。

文如其人。她的作品和她的为人一样,平平淡淡、柔和从容。《裤裆巷风流记》《百日阳光》等十一部长篇,三部文集,五个中短篇小说集,六个散文随笔集,都是平平淡淡从容不迫走进读者视野的。读她的小说,是一种从从容容的享受。我和她的母亲读得最多,享受也最多。在我们这个小说之家里,第一个写小说的是她的母亲,而小青在《上海文学》发表第一个短篇《夜归》的时候,她的母亲已病危住院,我在床边读了一遍一遍又一遍,在那闷塞沉重的病房里,犹如清风徐来,她的可怜的母亲那失去光泽的眼睛明亮起来了,不知是手术的功能还是精神的力量,竞又奇迹般地多活了几年。那几年里她如饥似渴地读女儿的小说,直至女儿生下儿子,由她起了个徐来的名字后的十七天,才安静从容地离开了人世,这也成了小青永恒的记忆。

犹如清风徐来,好多人读她的作品都有这样的感觉。但究竟如何评价呢?有人说她的小说已进人“苏味小说”的新境界。何谓“苏味小说”?新与旧又有何区别?一位评论家称她的“新苏味小说”像一幅市井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既合乎当代文坛平民文学的主题,又别有全方位描绘苏州文化的洞天,因而在“苏味小说”的发展史上已独树一帜。

“一帜”还称不上,但苏味或者说苏州特色,确实是很浓很浓的。她三岁到了苏州,一待四十多年,走遍了大街小巷,饱餐了湖光山色园林美景,裤裆巷、采莲洪、锦帆桥、真娘亭、钓鱼湾、杨湾小镇……成为她的书名或在书中出现的时候,读者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苏州。她给苏州园林画册作序说,看了小小的网狮园,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咫尺天涯;玩过小小的狮子林,才能真正理解“人知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山林中”。苏州园林甲天下,是因为讲究的是模仿自然再现自然的意境,“虽有人作,宛如天开”。说苏州是一座园林城市,或说苏州是一座城市园林,都是恰如其分的。她的作品里描述的幽深的小巷、典雅的园林、精美的工艺……无不展示出苏州的精美特色。旅游、园林部门的朋友,戏言要给她发广告费、导游奖。  读她的小说,如听苏州的评弹,娓娓道来,不慌不忙。叙述语与人物语用苏州方言,对小说语境、语调、语气、语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出神人化地表达出苏州文化的韵味。《清唱》里书场的热闹场景:“……说到妙处,获一个满堂彩,大家喊一个‘连’字很光彩;说得糟糕,台下叫‘倒面汤,,‘绞手巾,……”《裤裆巷风流记》里写吴李氏的富有:“纺绸褂子一披,鹅毛扇子一摆,上午皮包水(吃茶),下午水包皮(洗澡),餐餐七荤八素十样经……”而叙事语言,也都带有评弹色彩,脆生生,糯答答,甜滋滋。

她作品里的人物基本上是以市民阶层为主。淡泊、随和、忍让、温吞水、小家子气,又糯又韧……尽显苏州人的特色。多人赞誉的《瑞云》里的那个瑞云,从小被抛弃,长大了又缺少爱,可她既没有万念俱灰的痛苦,又没想去挣扎着出人头地,她无声无息地生活在一座大宅里,悄悄和石头说话,脸上有永久的和平,只要她“平平静静地一笑”,连最古怪的王老先生也会“变得和瑞云一样安静了”;《光圈》里的吴影兰十几年被囿禁于艰难的,家庭和社会圈子里,默默无语我行我素,对不公正的生活现实仅仅报一声喟叹而已;至于那些老辈人如《人和蛇》里的陆顺官,《伏针》里的陈继光,似乎永远沉浸在自己的职业习惯里,从来不曾感到现实对他们的精神困扰。有评论家说她的创作没有稳定的价值指向,情感零度介入,不作理性判断,静静地观照,淡淡地同情,深深地理解,这种审美风格与苏州的文化品格达到了天然和谐,可以称之为“温柔思维”。

“温柔思维”也幽默,幽默起来也温柔。她近期发表的《失踪》《接待》《错误路线》三个短篇,一直沉浸在柔柔的微笑中。两个男人的妻子失踪了,报案时连妻子穿的什么衣服都记不清楚,出去走走白相相的两个女人走了回来,但在丈夫心目中已经“失踪”了的妻子,迟早还是会失踪的。一个文人下乡调查文史,受到真诚热情的接待,使其忘记了此行的目的。接待者的极其真诚极其热情和被接待者的无法拒绝无所适从,使我一直忍笑不止,好像就是把曾经当过办公室主任的我接待别人和被人接待的种种尴尬写了出来。《错误路线》写一位出租车司机出车时走错了线路,被一个骑自行车的外来工撞上了,他的车头坏了,外来工的腿受了伤,半跪在地上求他饶恕,赶来的交警责令他把伤者送到医院,护士对他讽刺挖苦,他垫付了医药费,又把外来工送回了工棚,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做了许多好事,却没有一个人相信,回家告诉老婆,老婆说他在说书,说他是绝不会这么做好人的,还抓住他走错线路这个把柄,说他是和女同学约会去的,编了故事骗警察、骗老婆……我坐出租车的时候,向多位司机讲述这个故事,他们都爱听,听了都开心,而我当然比他们更开心。

在这三个短篇中,她没有注入一点自己的感觉和主观评述,而是在轻松柔和的幽默氛围中,一任事件像剥笋似的一层层真实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情感婚姻的危机四伏,形形色色的社会现状,想当然的思维方式,是紧贴客观现实展示出客观事物本色样态的。

最近获得江苏省第一届紫金山文学奖的长篇新作《百日阳光》,被一些评论家赞扬为“真正完成现实主义超越的力作”。有人说她在写作中第一次注入了自己的灵魂,精心编撰了一个“思想者”,改变了以往长篇底气不足的弱点,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恢宏力量。何镇邦先生亦很推荐这个作品,说她通过挑花镇乡镇企业由盛而衰,又于困境中走出一条新路的全方位的展示,透过镇党委书记项达民、平泽县纪委副书记尤敬华、平江市市委书记闻舒、省纪委的杜老,以及记者、作家、评弹演员各种人物形象的勾勒,画出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乡镇社会的一幅全景式的图画,以有限的自然空间写出无限的艺术空间,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众多评论家认为她“中年变法”变得好,但也有人不太赞同。说范小青应该坚持发扬自己的风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P007-011

序言

前言

◎何镇邦

1996年秋天,我应邀到山东枣庄参加青年作家张继的作品研讨会。会上,见到作为主办方的《时代文学》杂志社的主编李广鼐、当时的编辑现任社长房义经等文友。会议休息期间参观万亩石榴园时,李、房同我聊起他们刊物准备辟一推介作家的专栏而讨我的主意,我提出请名家写名家,并在一期中推出一位健在的著名作家,同时请几位了解他的名作家、名评论家或他的亲人一起聚焦式地写他这一办法。我当时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他们却当了真。会后他们回到济南同社长于友发研究后,派房义经、郭牧华专程来京商议请我主持专栏的事。经商定,这一名家写名家的专栏定名为“名家侧影”,当即开始组稿,1997年元旦在《时代文学》推出。我找到当时还健在的汪曾祺先生,请他作为开栏第一位被聚焦描写的名家,老爷子慨然允诺。于是,“名家侧影”在1997年第一期上开了栏。1997年中,共推出汪曾祺、林斤澜、艾煊、铁凝、李国文、王蒙等六位名家的专辑。打那以来,这个专栏已不间断地出了将近十六个年头,应邀为这个专栏写作的名家也达数百位。专栏编辑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均为当代文坛所仅见。

“名家侧影”之所以能坚持连续编辑出版十六年之久,并产生较大影响,首先是由于《时代文学》杂志社领导和编辑的重视和支持,杂志社原社长于友发、原主编兼社长李广鼐、现主编谭好哲、社长房义经、执行主编黄强,都把这个栏目当作维系杂志生命的名栏来办,栏目的责任编辑李春风更是十几年如一日地为办好这个栏目付出忘我的劳动,并为办好它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其次,这个专栏能办到今天,能有这样的影响,当然有赖于广大作家和读者的关爱和支持,尤其是近百名作为传主的名家和数百名为专栏撰稿的作家的关爱和支持,没有他们的关爱和支持,是没有这个专栏的今天的!因此,借此机会,向支持本专栏的各位文友致以诚挚的谢意。

在这儿,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栏目之所以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在文坛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还在于它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潜质。

首先,撰稿人均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加之本专栏发表的名家印象记,大都出自名家之手,篇篇堪称美文,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诸如汪曾祺先生写林斤澜、铁凝的两篇文章、女作家张欣与池莉互动的两篇文章、毕淑敏写迟子建、迟子建写刘震云的两篇文章,还有王蒙写宗璞的文章,均可作为美文来读,读后令人难以忘却。至于像范小青的父亲范万钧写她的文章,尤凤伟的妻子写丈夫的文章,由于占有材料独特,爆出某些隐私,读来则别有一番风味。

其次,本栏既为读者与作家之间架设了相互沟通的桥梁,也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另一种样式的当代文学史。本专栏已经刊出的数百篇文章,对于研究近百位当代文坛名家来说,均具有不可或缺的文献价值。其中,像关于陈忠实的专辑,何启治关于《白鹿原》创作与出版、获奖前后的长文,对于研究《白鹿原》的学者们来说,便具有重要的史料甚至文献价值。这是我们开设这个专栏时始料不及的,也是这个专栏生命力之所在。

这个专栏在文坛内外产生的影响,为我们始料不及。不仅广大读者关注这个名家写名家的专栏,不少名家也通过各种渠道表示加入的愿望。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不少名家在这个专栏中被聚焦之后,名声日隆,影响更大;其中,还有不少被选为省、市作协主席,如黑龙江的迟子建,河北的关仁山,上海的王安忆,湖北的方方,福建的杨少衡,等等。当然,王安忆、莫言先后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铁凝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则更是让人感到高兴的事了!

编辑主持这个专栏十六年之久,我和《时代文学》的朋友们都有把这几百万字编辑成丛书出版以便保存、以广流传的打算,可惜只有山东文艺出版社十几年前出了几本年选,之后就没有什么消息了。去年年底以来,四川新华文轩集团旗下的四川文艺出版社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出这一套书,并定名为《当代文坛点将录》,今年先编辑出版五十位作家共五卷。出版合同签订后,六月中旬,我冒着酷暑赶到济南,在《时代文学》的领导和编辑们,尤其是本专栏的责任编辑李春风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前五卷的编辑工作。以便按时交稿,年内出版。

关于体例,哕唆几句:一、为节省篇幅,删去所有评论文字,尤其前年改版扩容后组来的总体评论。二、按被写的名家姓氏英文字母为序编排。三、保留名家的漫画像、速写素描、相片及主持人语,专页印制。

最后,再次感谢长期支持我们的众多作家和广大读者,感谢《时代文学》的新老领导和朋友们,感谢下决心出这一套书并为之付出心血的四川文艺出版社的黄立新社长、叶勇社长、胡焰总编辑和张春晓主任。

编辑工作疏漏之处,恳请方家及广大读者指正!

2012年10月10日于北京亚运村之望云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当代文坛点将录(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镇邦//李广鼐//谭好哲//李春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36207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2012292490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1
16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8: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