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儒学通论——历史·原理·现代转型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先从古代儒学的历史中归纳出儒学理论的基本原理,然后对整个儒学史进行一个宏观的勾勒,最后演绎出儒学的现代转型。从理论层面看,本书的出版对落实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典范性意义;从实践层面看,本书的出版有利于提升当下中国社会礼仪风俗之水平。 内容推荐 本书在当前流行的儒学现代转型路径的基础上,以“溯源重建”的思想姿态,重建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宜的“本”,进而重建由此新“本”所奠基的形而下的各种“末”——追求儒学的现代转型,从而完成对儒学的一种现代诠释、一种新的总结。本书首先从古代儒学的历史中归纳出儒学理论的基本原理,然后对整个儒学史进行一个宏观的勾勒,最后演绎出儒学的现代转型。本书的出版对落实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典范性意义。 目录 第一编古代儒学的历史 第一章古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儒学 李慧子(003) 第一节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型:春秋战国时期(004) 第二节孔子的思想(010) 第三节孟子的思想(018) 第四节荀子的思想(030) 第二章帝制时代的儒学 郭萍(039) 第一节帝国儒学的转进(041) 第二节帝国儒学的兴盛(055) 第三节帝国儒学的固滞(065) 第三章古典儒学的终结 刘宏(075) 第一节“天崩地解”:治统和学统的双重崩塌(076) 第二节“经世致用”: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086) 第三节“实事求是”:乾嘉时期的经学考证(102) 结语(115) 第二编儒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情性论:儒家存在论与情感学说 杨虎(119) 第一节儒家的存在论(119) 第二节儒家的情感论(138) 第五章内圣论:儒家本体论与形而上学 孙铁骑(155) 第一节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区别(156) 第二节儒家形而上学的哲学解读(169) 第三节儒家形而上学的修身功夫论(186) 第六章外王论:儒家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石永之(204) 第一节儒家伦理学(204) 第二节儒家政治哲学(213) 第三节儒家伦理与政治关系的新连接(226) 第三编儒学的现代转型 第七章维新儒学 李海超(239) 第一节求实求变的维新儒学(240) 第二节改政改治的维新儒学(252) 第三节新德新民的维新儒学(265) 第八章余论:关于儒学现代转化的若干思考 巴文泽(277) 第一节儒学的自我转化:从“天下”到“世界”(277) 第二节儒学是中国民族性的基础(283) 第三节现代性对儒学之排斥的省察(288) 第四节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的培育(294) 第五节儒教:儒学再意识形态化之路(310) 参考文献(326) 后记(343)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儒学通论——历史·原理·现代转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胡骄键,郭萍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013143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704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360000 |
出版时间 | 2023-02-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2023-02-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22.05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