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勤于政务,不贪女色,立志中兴,何以落得灾荒连绵,民不聊生;杀妻灭子,上吊亡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自杀身亡的皇帝。本想做中兴之主,却做了亡国之君,孰令致亡?著名明史专家张德信、谭天星两先生为您讲述大明帝国最后一位天子的悲剧人生。
图书 | 帝国中兴的悲歌(崇祯皇帝七讲) |
内容 | 编辑推荐 崇祯帝勤于政务,不贪女色,立志中兴,何以落得灾荒连绵,民不聊生;杀妻灭子,上吊亡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自杀身亡的皇帝。本想做中兴之主,却做了亡国之君,孰令致亡?著名明史专家张德信、谭天星两先生为您讲述大明帝国最后一位天子的悲剧人生。 内容推荐 自幼严重缺乏母爱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在险恶的宫廷政治中只能韬光养晦、用以自保。然而,命运之神几乎一夜之间把他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不动声色地一举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党集团,还政于己,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以图“中兴”。应该说,由检的个人品德在明代帝王中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万历朝留下的烂摊子,实在是千疮百孔、行将灭亡了。如同太祖元璋“用刑太繁”、“求治太速”的心态和做法一样,由检也从太祖那里学来了对臣下的刻骨猜疑,再加上政治经验不足而举措失当,终于在“亡国之相”的困境中上演了“非亡国之君”的人生悲剧。 把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混乱和屈辱,归因于明亡清兴,是典型的非历史主义的主观说法。这说法的背后,隐约是想告诉人们:中国传统社会内部也能产生现代化的因素,也能逐步走上现代化之路。而历史事实又是怎样的呢?东、西方在崇祯朝相遇,然而东方却败下阵来。这究竟是为什么?著名明史专家张德信、谭天星两先生为您细说这段历史。 目录 第一讲 大明帝同末代天子的独特性格 命运多舛:幼年丧母,辗转寄养于康妃、序妃膝下/2 十二岁受封为信王,看似快乐下的忧患/4 恪守亲王本份,貌似安于命运安排下的精明自我保护/7 命运突然对他青睐,战战兢兢当了上皇帝/11
第二讲 智除魏忠贤和宦党的大手笔 大明帝国宦官为祸之最:魏忠贤其人及宦党势力/18 潜移默夺:铲除阉党的汁谋和智慧/20 不动声色:暗地剪除宦党羽翼、孤立臣奸/22 静以待变:等来了宦党内部分化的良机/25 果断出于:置魏忠贤、客氏和崔呈秀等宦党领袖于死地/26 禁毁宦党“黑名单”《三朝要典》,为东林党人复出铺平道路/29 钦定逆案,除恶务尽,但是株连甚广,也留下了后遗症/32
第三讲 挽狂澜于既倒的艰难中兴 一扫先朝诸帝的怠政,为明王朝中兴而奋斗/39 绎筵与日讲 :以史为鉴与现实相结合,致使讲 义末尾都要附有一段时论/41 身教胜于言教,率先垂范,勤于政事,可见其良苦用心/46 在官员道德品质与办事能力的取舍上,倾向于后者的用人策略/48 突破非翰林出身不能出任阁臣旧例,强调从政的实际能力/49 开设特科,注重实际才能,破格选拔和任用人才/50 寄厚望于皇族,开宗室子孙经科举入仕的先河/53 推荐选拔人才,对被推荐人了解有限、推荐人又有风险,收效有限/55 急于事功,举措失当:短暂的东林内阁/55
第四讲 事与愿违,将大明帝国推向覆灭的不归路 崇祯朝党争之一:偏听偏信,激起更激烈党争/60 崇祯朝党争之二:周延儒、温体仁内阁的官场厚黑学比拼/64 崇祯朝党争之三:复社,在野艾人的议政参政/73 失败的吏治之一:刘宗周奏疏揭示的问题/76 失败的吏治之二:重惩文武百官,内阁辅臣的尸体吊了两天两夜/78 失败的吏治之三:殿陛廷杖,实三百年来未有之事/79 失败的吏治之四:刘宗周、黄道周被罢斥的前前后后/81 失败的吏治之五:在崇祯尸体旁,宋献策的分析视角/89 失败的吏治之六:贪污受贿之风已成普遍现象/91 崇祯朝宦官参政之一:介入军事和城防/94 崇祯朝宦官参政之二:监视内臣的撤还与复设/98 崇祯朝宦官参政之三:只有王承恩一人陪殉/100 崇祯朝军备:将不治兵,兵不杀贼/105
第五讲 为什么大明帝国败给了清下朝 宁远、宁锦大捷:表面与敌议和,袁崇焕争取到了时间/109 辽东防线的重建:宁远——塔山——锦州/113 袁崇焕其人和他在天启朗的宦海浮沉/116 “五年复辽”:袁崇焕的轻率与皇帝的轻信/120 以十二大罪诛杀毛文龙及其后患/122 皇太极进逼京师,袁崇焕不经请示,火速回援/130 不准辽东援军入城,袁崇焕受到怀疑/133 中反间计,袁崇焕下狱,辽东将十惊恐/136 皇太极的自信:“城中痴儿,取之若反掌耳”/138 阉党余孽复起,正直之士被排挤/139 所谓“遵永大捷”,总算给皇帝找回一点面子/140 袁崇焕被“活剐”,百姓争啖其肉/143 孙承宗的无余与破败的大明政局/145 长山之战,孙承宗被罢逐,只有尽忠而死/147 皇帝瞎指挥,形势越来越坏/149 皇太极即帝位,派阿济格对京畿的袭扰/151 重用卢象升,专宠杨嗣昌:“敌已临城,尚无定议”/1156 能征善战的多尔衮、岳托攻入冀鲁/157 杨嗣昌的掣肘,使卢象升只能为同尽忠/159 重用孙传庭,旋即被杨嗣昌攻掉/163 重用洪承畴,松锦之战惨败/164 明清议和,忠实执行皇帝政策的陈新甲成了替罪羊/173 议和失败,明王朝又遭重创,并迎来了强势人物的多尔衮/179
第六讲 为什么李自成掀落了帝国的皇冠 面对帝国内部的遍地烽火,主抚派杨鹤占了上风,却失败了/183 主战派洪承畴、曹文诏又占了上风,皇帝三月平贼计划落空/188 李自成诈降,陈奇瑜被骗,脱困后的“闯王”部声势大炽/192 张献忠、李自成联手攻陷凤阳、焚毁明祖陵,举朝震惊/194 重用洪承畴,“明季良将第一”曹文诏兵败自杀,皇帝六月灭贼计划再次破产/199 重用卢象升,皇帝第一次下诏罪己/201 卢象升受到温体仁内阁掣肘,中原战事远未休/202 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平贼计划/205 主战旗帜下的招抚,皇帝只能默认/208 张献忠谷城复叛,杨嗣昌请罪督师,因襄王、福王被杀而畏罪自尽/213 李自成问鼎中原,双方实力发生根本性变化/219 皇帝最后一张牌失效:孙传庭为国尽忠/224 李自成西安建元,兵伐北京/227 崇祯十七年的元旦格外悲凉,皇帝以泪洗面/229 虚荣心作怪,对形势发展估计不足,影响了大明南迁/230 回光返照:声势浩大的李建泰“代朕亲征”/231 面对李自成的逼近,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兆//232 被困皇城,煤山寿皇亭旁皇冠落地/236 思陵:皇帝的身后事/238
第七讲 坚毅外表下凄冷的内心世界 对母爱的极度渴望/243 敬重周皇后,宠爱田贵妃/244 十分重视对子女教育/249 精神世界之一:道场法事/252 精神世界之二:中国民间诸神的佑护/258 精神世界之三:信仰之谜,佛教与天主教的此消彼长/261 对天主教的兴趣,提升了来华传教士的地位/266 对徐光启的使用和《崇祯历书》/270 出于战争需要,重视火器,刺激了相关科技的引进和应用/274 崇祯时代中西交流中的科技成就/277 余论:朱由检与崇祯时代的文化/283
附:明朝帝王世系一览表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在官员道德品质与办事能力的取舍上,倾向于后者的用人策略 朱由检处于明代末世,且危机四伏,深知靠一人之力是难以将中兴理想变为现实的,必须调动百官大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对百官的选拔和任用。既处非常时期,选拔和任用官吏也就不能采取常规,而应是重视在非常时期能救时济世的实际才干,不十分注重操守。为此,他与左都御史有过争论,可以透露其不拘资格的用人思想。当刘宗周指责朱由检处分未当,请求进贤才、开言路时,朱由检说:“目下烽火变畿甸,且国家败坏已极,当如何?”宗周回答道:“武备必先练兵,练兵必先选将,选将必先择贤督、抚,择贤督、抚必先吏、兵二部得人。宋臣日:‘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斯言,今日针砭也。论者但论才望,不问操守;未有操守不谨,而遇事敢前,军士畏威者。若徒以议论捷给,举动恢张,称日才望,取爵位则有余,责事功则不足,何益成败哉。”朱由检说:“济变之日,先才后守。”宗周说:“前人败坏,皆由贪纵使然;故以济变言,愈宜先守后才。”朱由检说:“大将别有才局,非独操守可望成功。”宗周说:“他不具论,如范志完操守不谨,大将偏裨无不由贿进,所以三军解体。由此观之,操守为主。”朱由检说:“朕已知之。”为臣的守经重道,言之有理;为君的权宜变通,以济时艰。君臣意见相左,终以君的旨意施行。据此,选拔任用官吏的原则为之一变。 突破非翰林出身不能出任阁臣旧例,强调从政的实际能力 所谓翰林,是对在翰林院任职官员的简称。其主要职掌是从事制诰、史册、文翰之事,同时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明朝初年,翰林院官员,诸色参用。白天顺二年(1458),内阁首辅大学士李贤奏定翰林院纂修专用进士,自此之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朱由检认为那些自幼入学,沉溺于举子之业,几经挫折而成进士,有幸授翰林院官,再被推荐入直文渊阁的学士、大学士,虽有文学之才,但多不谙政务,脱离实际,又与吏事相隔膜,坐而论道则犹可,因时应变以济时艰却很难。周道登、郑以伟的表现,进一步证明了朱由检的判断。 这也是发生在崇祯朝的颇为典型的事例。 一天,朱由检御经筵,问阁臣:“‘宰相须用读书人’当作何解?”周道登回答说:“容臣等到阁中查明回奏。”朱由检听到如此回答,心中不悦,继而“微笑嘻甚。”又问阁臣:“近来诸臣奏内,多有‘情面’二字,何谓情面?”周道登竟回答说:“情面者,面情之谓也”。鄙浅的奏对,不仅令朱由检很不高兴,左右人等也禁不住偷偷地笑了起来。另一位修清自好、读书过目不忘的郑以伟,文章奥博,而不善于票拟,曾叹息说:“吾富于万卷,窘于数行,乃为后进所藐。”就是这样一位书呆子,奏疏中有“何况”二字,以为是人名,在票拟时写道:“何况着按、抚提问。”朱由检予以驳改,才恍然醒悟。 因此,朱由检便对翰林院、内阁的组成“思用他官参之”。 其一,改变旧例,用治行著卓的知县、推官入翰林院,分别任编修、检讨。翰林院官员的来源为之一变,不再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进士。封建史家盛赞朱由检的这一变更,“盖亦创举,非常制也”。 其二,阁臣拣选,不专翰林,在崇祯朝始于张至发。史载:崇祯五年(1632),起复张至发任顺天府丞,升迁光禄卿,因其“精核积弊,多所厘正”,受到朱由检的信任。八年六月,增置内阁阁臣,朱由检来到午门,召廷臣数十人,“于阶旁列几研”,告谕道:“廷臣才品,朕未遍知,今试票拟一疏。”阁臣、尚书立阶上,余分班试阶下。中官发给每人一份奏疏和二小柬,“传谕将疏票拟书于柬上,一稿一誊,九卿詹翰各拟进”。又命吏部录其年貌履历,“遂擢至发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与文震孟同入直。自世宗朝许瓒后,外僚入阁,自至发始”。后来,朱由检皆以此为拣选阁臣的原则。可是吏部仍跳不出“非翰林不入阁”的窠臼,还是从翰林院官中会推,朱由检“不允,命再酌之”。并说:“词臣不拘资序,前旨甚明,何滥徇游移也。其并推在籍堪任者。”最后推出吏部侍郎刘宇亮、礼部侍郎傅冠、户部尚书程国祥、兵部尚书杨嗣昌、工部右侍郎蔡国用、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薛国观,俱改礼部尚书;礼部右侍郎方逢年、大理寺少卿范复粹,并进礼部左侍郎,皆兼东阁大学士入直文渊阁。朱由检的用意极为明确,“欲阁臣通知六部事,故每部简一人:首辅刘宇亮由吏部,国祥以户(部),逢年以礼(部),嗣昌以兵(部),国用以工(部)。刑部无人,复粹以大理代之”。朱由检从政务需要的实际出发,选用熟悉政务,且有专业特长的外僚入阁,对朝政的处理、效率的提高,无疑是有益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直接影响后代内阁成员的身份和结构的形成。 P48-50 后记 这四本书,原是辽宁教育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的“明代帝王系列传记”(十二种)中的四种。十四年过去了,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吕景琳、李洵两位先生的离世,对此我们由衷地感到惋惜。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历史热的回潮,明史也不例外。为满足读者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市场需求,我们一一找到了这四本书的作者或后人,说明了我们的出版意图。在取得他们的同意后,我们组织了改编组,在尊重原作者写作意图的前提下对原版作了较大改动,包括体例上的更新,所有章节标题的重拟,删掉一般读者并不需要知道的注释以节约篇幅,对个别段落进行重新改写,还请熟悉明史的专家苗水、金钊、尹世光等先生特意为这四本书寻找图片……总之,是以全新的面貌问世,这是必须向读者说明的。 在此,我们还要感谢先后参加改编工作的宫仲弘、竹天润、李璟、阚文林等先生,感谢他们为此次出版作出的贡献。这四本书每章前的导读文字以及所有图注,除特别标明外,均由竹天润执笔,文责自负,与原作者无关。最后,我们还要感谢所有为本次出版曾做出过贡献的人们。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帝国中兴的悲歌(崇祯皇帝七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德信//谭天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404679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1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7=48 |
丛书名 | |
印张 | 1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