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全集(世事洞明的处世智慧)/家藏御书房
内容
编辑推荐

孔子编著的《论语全集》内容介绍:《论语》作为后来的十三经之首,注本不可胜数。比较著名的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爵《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人所注,更是不计其数,如杨树达《论语疏证》、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等,而当代学术界较为公认的注本,则是杨伯俊的《论语译注》。

内容推荐

孔子编著的《论语全集》内容介绍:《论语全集》实为世事洞明的处事智慧。孔子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语》是其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一起来翻阅《论语全集》吧!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附录一 孔子大事年表

附录二 孔门四科十哲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李零《丧家狗》:“孔子的处世哲学是,人应该以直道事人,但天下有道和无道,不一样。天下有道,可以直言直行;无道,行可以直,但言不行,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尽量往回缩。孔子对乱世,态度很现实,同流合污,与时俯仰,他不肯。但挺身而出,赌气饿死、蹲监狱。他也不赞成。”

“韬光养晦”和“胆小怕事”,有时候从表面上很难分得清。但是时机不对,逞一时之强,碰得头破血流,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如果真的有志于改变衰颓的局面,首先就要保住自己,积蓄力量,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寻找机遇。

明朝嘉靖年间,宠臣严嵩为内阁首辅,权倾朝野,无恶不作,引起了正义之士的强烈反对。徐阶身为内阁次辅,参与机要,但是对于严嵩的胡作非为只是笑而不语,对于这些反对严嵩、进而被严嵩打击的义士谏臣也不肯搭救。

然而,徐阶却一直在暗中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只是他要求自己人不要跟严嵩集团发生正面冲突;他甚至不把自己的人安排到各部门一把手的位置。徐阶知道,当时的情况下,对严嵩的一切努力都会白费,而且反而会因此在严嵩面前暴露出政治锋芒来。

徐阶隐忍十年,雪藏十年,直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逐渐诱使嘉靖帝改变对严嵩的态度之后,在严氏父子恶贯满盈、民怨积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之后,终于开始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政治决战。徐阶通过弹劾严嵩之子严世蕃,一举扳倒了严嵩。此后,徐阶出任内阁首辅,整顿朝纲,拨乱反正,更提拔了日后开辟“万历新政”的张居正。

徐阶的忍功确实到了一定的境界。对于一个心怀正义之人,容忍严嵩已经非常难了;更难的是,他还要容忍清流们的酃夷,甚至最后连自己的学生也讥讽自己。然而,徐阶忍中有藏,因为雪藏锋芒,也就藏住了实力。看准时机,毕其功于一役,这才是大智慧。P283-284

序言

◎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是“至圣”,孟子是“亚圣”。

孔子的祖先本是商朝王室,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朝后裔于宋。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前522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来到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齐景公准备把尼溪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不得,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r。

直到前501年,掌权的阳货被逐,孔子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因卓有政绩,又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孟氏、叔孙氏、季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随之暴露。前497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执政的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应送祭肉给大臣们,但是季桓子和鲁定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草草收场,又回到温柔乡去了。孔子对鲁国彻底失望,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寻找出路。这一年,孔子56岁。

孔子带弟子首先来到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标准给他发放俸禄,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大约10个月,因为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了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孔子长得像阳货,被人误会是阳货,被围困了5日。孔子一行逃离匡城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前493年,孔子59岁,他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而到达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楚昭王打算启用孔子,被令尹子西阻止。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前479年,孔子73岁,病逝。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20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其书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共20篇。

《论语》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问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诗》《书》《札》《易》《春秋》《论语》《孝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论语》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以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主要包括:

1)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

2)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

3)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日:‘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余家寝微。”

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其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论语》作为后来的十三经之首,注本不可胜数。比较著名的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爵《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人所注,更是不计其数,如杨树达《论语疏证》、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等,而当代学术界较为公认的注本,则是杨伯俊的《论语译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全集(世事洞明的处世智慧)/家藏御书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春秋)孔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35023
开本 16开
页数 4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5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