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末代士人的身份角色与命运(清遗民文学研究)(精)/大有 |
内容 | 内容推荐 与历朝遗民不同,清遗民面临着道德和价值之源的干涸,经历着从“遗民”到“弃民”的角色转变,他们由此成为国家“脱节的部分”。但士人身份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变迁尤其是政治变迁极为敏感,后者深刻影响他们的活动、角色与命运。文学书写既反映了他们的情感、体察与因应,也依稀显示了裹挟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混沌力量。 作者简介 潘静如 江苏灌南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主要研究近代文学,旁及古典诗学、明清艺术史。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种。著有《民国诗学》,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回望清遗民 文学与“表演” 政治变迁与自我因应 第一章 民初的遗民与租界 第一节 “海上流人” 第二节 “流人”的结社 第三节 以明亡哭清亡 第四节 租界体验与京师记忆 第五节 “流人”意蕴与租界悖论 第二章 清遗民与北洋政权的依违离合 第一节 从漫社到赓社:谁是清遗民 第二节 “落叶”与天子 第三节 遗民话语与遗民伦理的向背 第四节 北伐前后孙雄的世变书写 第五节 清遗民与北洋政权 第三章 东北易帜前后的冷社 第一节 清遗老在东北 第二节 爱新觉罗·熙洽与冷社 第三节 旗帜的政治学 第四节 另类遗民袁金铠 第五节 审视伪满 第四章 “两京”沦陷区清遗民的位置 第一节 沦陷区日伪政权的“秩序重建” 第二节 “局外观棋事可哀”:故都与故老 第三节 “有限的政治姿态”:夏孙桐末年一瞥 第四节 汪伪政权与“螺壳道场” 第五节 沦陷区伦理的文化史考察 第五章 幽微的遗民意识 第一节 1948:李宣龚、陈曾寿引领的“重九”之宴 第二节 “同床各梦”的咫社 第三节 从遗老到遗少的同光记忆 第四节 许宝蘅的前世今生 第五节 遗民简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遗民时代:吴天任的浮城晚唱与现代迷思 一 始于“遗老”:20世纪上半叶的宋王台 二 吴天任在香港 三 何藻翔:“技术官僚”的视野 四 梁鼎芬:“道德楷模”的悲剧 五 康有为:“盖非辟也,何复之有” 六 两种“清遗民”:经验的/抽象的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末代士人的身份角色与命运(清遗民文学研究)(精)/大有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潘静如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82857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36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22 |
出版时间 | 2024-04-01 |
首版时间 | 2024-04-01 |
印刷时间 | 2024-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82 |
CIP核字 | 2023225396 |
中图分类号 | I206.5 |
丛书名 | |
印张 | 13.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6 |
宽 | 151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