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唐宋派文学思想研究/博雅文丛 |
内容 | 内容推荐 《唐宋派文学思想研究》是作者在2006年同题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经十数年持续的修改、完善,于2022年底完稿的一部文学史专著。该著在全面总结、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明代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唐宋派的文学思想作出系统、深入的研究。该著充分重视唐宋派文学思想发展的过程性和理论构成的复杂性,完整地描述了唐宋派文学思想形成、发展与转变的过程,对其三个核心理论命题作出整体的观照,深入辨析了“文以明道”、“师法唐宋”与“本色论”之间的逻辑与事实关系,并对若干重要的理论范畴作出新的解读和阐释。其核心结论如下:唐宋派文学思想不是一种简单明了的静态存在,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呈现出多种理论侧面,在这些阶段与侧面之间甚至存在着一些无法调和的矛盾。任何一种试图以某种单一理论完整地概括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做法,都将是缺乏说服力的。事实上,正是这种理论指向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使得唐宋派扮演了明代中、后期文学思想从格法向性灵转变的一个典型的过渡性角色。 目录 引言 一、建构与质疑:唐宋派学术史回顾 二、流派研究与文学思想史 三、撰述方式与基本观点 第一章 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大礼议”与嘉靖士人的生存困境 第二节 “嘉靖八才子”与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唐、茅论争与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分化和演变 第四节 归有光“唐宋派”身份的建构及其文学史定位 第二章 文以明道:传统命题的新内涵 第一节 “文以明道”与中国古代士人的生命价值观 第二节 王慎中的学术思想与自我身份认同 第三节 “道其中之所欲言”:“文以明道”理论内涵的新拓展 第三章 本色论:在守正与出新之间 第一节 “小心”与“脱洒”:唐顺之“真精神”的思想特征 第二节 “德艺之辨”与唐顺之文学态度之反复 第三节 “本色论”的确切内涵与理论张力 第四节 “性气诗”与唐顺之晚年诗学思想 第五节 自得与真情:阳明心学与归有光的文学观 第四章 师法唐宋:古文谱系的建构与拓展 第一节 “文统说”的学理依据与现实动机 第二节 师法对象的范围与重心 第三节 法度与风格:师法内容的实际倾向之异同 第五章 从“义法”到“风神”:文学性的游离与回归 第一节 “义”与“法”的平衡与倾侧 第二节 “法寓于无法之中”:有法还是无法 第三节 从“性情之效”到“得其风神”:审美取向之转移 结束语:唐宋派文学思想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阳明心学对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影响 二、八股文与唐宋派的古文观 三、唐宋派文学思想的整体认知与判断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唐宋派文学思想研究/博雅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尊举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18352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5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6 |
出版时间 | 2023-11-01 |
首版时间 | 2023-11-01 |
印刷时间 | 2023-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24 |
CIP核字 | 2023215078 |
中图分类号 | I209.48 |
丛书名 | |
印张 | 1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