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日本天皇老师眼中的中国圣人)
内容
编辑推荐

高濑武次郎所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日本天皇老师眼中的中国圣人)》是日本阳明学代表人物高濑武次郎的一部心学大传,也是介绍阳明先生一生最为权威的版本。高濑武次郎是日本近代著名哲学家,研究中国学代表学者,因研究阳明学广为世所知。作者主要从以下九大方面来讲述王阳明的一生:(一)王阳明家世;(二)少年时代;(三)志向动摇时代;(四)精神历练龙场悟道;(五)第一次讲学时期;(六)第一次靖乱时期;(七)第二次讲学时期;(八)第二次靖乱时期;(九)第三次讲学时期,将王阳明的一生尽现读者眼前。

内容推荐

高濑武次郎所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日本天皇老师眼中的中国圣人)》为日本天皇老师、日本阳明学代表人物高濑武次郎写给日本商业、军事精英的心学大传,也是介绍阳明先生一生最为权威版本。高氏王阳明传与《传习录》《年谱》《名儒学案》一起并称为研究王阳明的重要资料,对日本、韩国,乃至中国的杨明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译者历经三年,便跑日本、韩国、美国及中国各地图书馆和私人藏家之所,偶然机遇高价获得此1915年广文堂再版本。

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日本天皇老师眼中的中国圣人)》才会真正明白高氏为什么评价王阳明说:“日本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目录

001-005序言:阳明之于当代人的意义

001-003原书序

001-006第一章 王阳明家世

远祖王羲之/002此乃《忠义传》中人/003高洁超脱/

004“欲借人间种”/005小结/006

007-020第二章 少年时代

逸 话/008越中文化/009地方生活的影响/009不为

厌世家的缘由/011神 童/012权 谋/015立志学武/

016求学经历/018小结/020

021-047第三章 志向动摇时代

新婚夜出游忘洞房/022书法精进/024练习词章/025

变谐谑为严谨/026潜心学问,第一次落榜/028第

二次落榜的态度/029热衷武举/030疏淡学问,从事

心学/031进士及第,梦想照进现实/032建言时事/033

得遇神仙道人/034彻悟诗文之弊/039阳明洞专修神仙

道/040厌世之人向社会活动的转变/041晓谕禅僧,以

求孝养/042始论经世思想/044终以圣学为己任/045

小结/046

048-072第四章 精神历练龙场悟道

国势日颓/048愤慨时势,言事下狱/050贬谪龙场驿/052

险遭杀害之时,投江/053果真未死/058投宿虎穴/059

再遇仙道,接受警策/060收徐爱为门人/062谪居的困

苦/064大悟的状态/066夷人来服/067谪居中对门人倡

导知行合一/069邪党全灭正党复兴,贬谪获免/070西辞

龙场/070小结/071

073-082第五章 第一次讲学时期

政 绩/073收方叔贤为门人/075徐爱大悟/076讲学

盛况/078省察克治/078惜别诸友/079教导法大变/

079辨明仙佛儒/080拟作《谏迎佛疏》/081小结/081

083-117第六章 第一次靖乱时期

受命平定漳南巨贼/084训诫流寇/085侦识奸贼/

086十家牌法/087变更兵制/089讨 贼/090《时

雨堂记》/091颁布队伍法/093赏罚分明/094平定横

水贼寇/096神机/097用人诀窍/097乘胜追击/099

一心平定巨贼/100平定桶冈之贼/101天纵之武/106

设置崇义县/107征三浰池仲容,一兵未动诛灭巨贼/107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114征讨流寇/115战后经

营/116小结/116

118-126第七章 第二次讲学时期

《古本大学》/119《朱子晚年定论》/120《传习录》

上卷成书/121慰劳宴/123三教异同论/124乡约保

甲法/125小结/126

127-173第八章 第二次靖乱时期

宸濠的权势/128打探宸濠的举动/129贤妃娄氏/130悼

孙燧、许逵诗二首/134幸 运/136踏上征途/137宸

濠三策/139准备征讨/140宸濠之军陷南康、九江/

141宸濠遣人招降先生/142宸濠发大军/143陷入先生之

计/146再打宸濠/148宁王的末路/152慰劳诸将/154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56接触三个奸人/160欲辱人必被辱

之/161遭遇谗谤/163进退维谷/164格物说及学者用

功法/165作《啾啾吟》训诫世人/166因小人重报捷

音/167批 评/168门人冀元亨横死/168祭刘养正

母/169战后的经营/170收王心斋为弟子/171收舒芬为

弟子/172听讲盛况/172小结/173

174-226第九章 第三次讲学时期

发表“致良知”/175记录陆象山的子孙/177白鹿洞门

人聚义/180随意体认天理/182谕众说之异同/182论心

之动静/183君父之情/184神仙养生论/185衣锦还

乡/186因武功获官“新建伯”/187龙山公的诞辰/187

避祸辞官/189龙山公卒,行丧葬礼仪/190病中谢绝探

访/192请求恩赏公平/193遭到弹劾/194考官排挤王门

学子/195诽谤再起/196教谕讲友间的态度/198训诫轻

傲/199论儒老佛三教/200南大吉门人/201听讲者三百

余人/202诗人董沄/203天泉桥宴请门人/204敬畏与洒

脱/206入山静养说/207圣学无碍举业论/207续刻《传

习录》/210《尊经阁记》/210题壁勉励诸生/211致知格

物论/212拔本塞源论/213论良知与礼/215南大吉致良

知修养的效果/216讲学与实务/217良知与见闻/218天

地万物一体观与良知/218死后的门人/220惜阴会/222

良知/223致良知的修养方法/224著述问答/225小

结/226

227-252第十章 第三次靖乱时期

拜命出征/227《客座私祝》/229论徐樾的禅定法/233

欢迎盛况/234以气象动人/234士友三百人畅谈良知/235

督励同志/235纵横经略/236抒怀文德大化/237上疏镇

压思、田逆贼/239建立学校/241征讨余贼/242关心学

况与家事/243罹患咳疾/244随处体认天理与致良知/245

增城祭祀祖先/246鼓励学友安顿后事/248终焉:此心光

明复何言/248殁后际遇/249小结/251

253-254后记

255-262原书附录

题名:朱子学与阳明学(简要目次)/255阳明简要

年谱/257原文参考书目/259译文参考书目/261

试读章节

新婚夜出游忘洞房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王阳明17岁。他返回故乡余姚,然后取道前往江西,暂住在亲戚家中。这一年七月,他从洪都迎娶新娘诸氏。

这位夫人是江西省布政司参议诸养和家的千金小姐。王阳明当时就暂住在这位准岳父家里。古人都讲究30岁儿孙满堂,这在如今看来的确是有点早婚的嫌疑。但是当时的风俗的确如此,更别说这位诸养和还是王阳明的表舅呢!这么说来,他们还是近亲结婚,这在当今社会更是大家所忌讳、所要避免的。

大家忙忙碌碌地准备好一切,也就到了王阳明和这位诸表妹的婚礼合卺良缘的吉日。正当大家兴致勃勃地等待两位新人拜天地入洞房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大家找遍了府宅里里外外所有角落,就是找不到王阳明的踪影。

诸准岳父马上派人到外面去找。原来大婚那日早上王阳明出门逛街,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许旌阳的铁柱宫。这许旌阳何许人也?许旌阳就是道教著名人物许逊(239-374),是东晋时代的名道,也是江西南昌人。他因出任过旌阳县令,后人就以旌阳称呼他,也叫做许真君。这可是位了不得的人物,被奉为净明道、闾山派尊奉的祖师。而铁柱宫是道观的说法,如同佛教的寺庙,都是房舍,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话说王阳明到了铁柱宫,在殿侧遇到一个老道,“庞眉皓首,盘膝静坐”。王阳明对着道士行礼后,尊敬地问道:“道士,你为什么在此处打坐呢?”

道士答道:“我原本是四川人,本是到此地访朋问友,故而到得此处宝地!”

王阳明便问道士姓甚名谁,道士对答:“我从小离家求道,所以不知道自己的原名了。世人看见我经常静坐念道,于是大家都将我称作是无为道人。”

王阳明观其精神矍铄苍劲,谈吐声若洪钟,认为眼前的无为道人必是得道高人。于是他再次行礼,与他继续探讨神仙养生之术的具体内容。

无为道人回答道:“养生的秘诀独在静一字耳。老子好清净,庄子崇爱逍遥,只有清净后才能达到逍遥的状态。”

随后,无为道人还向王阳明传授了成道的秘诀。所谓的仙家养生的方法,指的就是道家林林总总、各种各样的呼吸法,如避榖咽霞呼吸法等。

闻知此后,王阳明恍然大悟。原来道家的精髓就在于闭目静坐,如枯槁木桩一般笔挺,不避晨昏,废寝忘食。

而与此同时,诸养和派来寻找王阳明的人正翻天覆地地寻找新郎官的下落,谁能想得到他居然跑到道观去和道人切磋养生之术了呢?

就这样直到第二日天明,寻找的人才找到铁柱宫。没有办法,王阳明不能和无为道人继续深入地探讨下去了。王阳明再看此时的无为道人,他一如昨日初见模样,纹丝不动地静坐在那里,没有丝毫的改变。  找他的人催促王阳明赶紧回去成亲,王阳明依依不舍地与无为道人告别。无为道人只说了四个字:“珍重!珍重!”

王阳明性格豪迈跌宕前已所述,不受陈规旧制的钳制到如今丝毫没有改变。日本的尾崎愚明曾对人说起这个故事,原话大致如下:

王阳明先生17岁迎娶夫人诸氏,结婚洞房花烛夜却不在家。新婚燕尔花烛摇曳,但是婚礼却不能如期举行。诸养和公派人多方寻找,搜寻其踪迹,一直追查到深山之中,却发现他正和一老道相谈正酣。而王阳明却对此解释道:昨天晚上我正准备回家的时候,正好遇到了一位得道神僧。如此机缘巧合定是苍天注定,我们便聊人生,谈论人生最美好的佳境。我们将身外所有之事都抛至九霄云外了,专心致志地交流,故而忘却返回时间。每当我想起王阳明先生这个事情的时候,总会觉得无比地钦佩!

诚然如此,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做某一件事情,而能够超越尘俗的繁琐羁绊,是何等愉快的事情!普通人合卺大喜的晚上,绝大多数都纵情于风流快活,其他事情都能一概忽略对待。王阳明先生却居然忙里偷闲,丢下一切跑出家门,到道观里与道士论仙。

不拘礼法的束缚,是王阳明先生独特的品质。我也多次说起王阳明新婚夜访仙问道的故事,到了后来,自己结婚的时候,也打算在新婚之夜效仿王阳明先生,但还是在最后走回家门,自然就不能体味到王阳明先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那无上愉快的心境了。

如此看来,也只有王阳明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真是不走寻常路啊!

P22-24

序言

阳明之于当代人的意义

我们普通人的人生也许是一部书、几页纸,就可以说尽了。但对一个主动创造人生社会并抵达其极境的人而言,他既富于人性,也富于神性、魔性,他是说不尽的。历史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示范,在这些说不尽的人物中,王阳明仍是我们当代人较为陌生的一位。尽管我们都略知他的传奇经历,他年轻时对着竹子格致格出病来,他后来在“龙场悟道”,平定宁王叛乱,生前即出版了与弟子问答的“语录”,……实现了孔子们梦想而不得的“内圣外王”,成为活着的高于政统的文明道统的人格象征,是蒋介石、毛泽东等现代中国人敬服的历史伟人。

但我们对王阳明的隔膜显而易见。无论是极左时期,王阳明被当作地主阶级“唯心派”的代表,具有“反革命”的两手……还是此前此后者对他的想当然,他的知行合一说、他的良知良能说,都被简单化理解成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你心如何,世界就如何”……一句话,王阳明仍是我们评判世界、贴标签的方便,尚未能成为我们中间的兄弟。

这当然也跟王阳明自己的追求相关。阳明先生年轻时候就对做一个普通人、做当时士人仿效的“成功人士”,如科举状元进士、如秀才文人,等等,不以为然,他要做一个更大的人物,希圣希贤。他也受到过种种诱惑,最大的诱惑,莫过于释家道家,出家、做神仙、长生久视,但王阳明守住了儒家的一念之仁,并以儒家的维度看出了释家道家的“短板”,在宋人援佛道入儒开出“理学”之后,他援佛道入儒光大了圣门的“心学”。……最终王阳明如愿以偿,成为传统中国的“圣人”,高居庙宇之中,享用人们对他的崇拜、祭奠。

因此,至今王阳明的传记中,传奇成份不亚于理性、经验成份,尤其在日本人的研究中,王阳明的传奇仍是他们不曾穿越的神秘。以我今天的理解,这一现象归结于,包括日本人在内的东方社会至今仍未完成“现代性的祛魅”,人们容易将历史人物神化、圣化。对日本人来说,大和民族的太阳崇拜,使之在前现代社会的暗夜中向往光明,王阳明就是东土社会五百年来黑暗时代的人心太阳,其中有人格的自我期许、成全及日常仪式,王阳明的思想和人生成就满足了黑暗中人的追求。

这种种因素,导致王阳明是我们现代人说不尽的“思想资源”,而跟我们尚未建立起几无扞格的亲切。他的知行合一学说至今仍是东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中国大学的校训之一。他安身立命、仅仅50多年的人生成为我们今人的谈资,是我们可望不可即的高标。我们既少有理性地、包括心理学意义地解读其人生,也很少理性地分析其“短板”。这种亲切、理性的“匮乏”,使王阳明成为可观的而非可解的;事实上,现当代中国不仅只对王阳明欠了这样一笔同情理解的债务,我们对一切特立独行之士、对主流社会的边缘之人都缺乏“同情之理解”和“理解之同情”。我们多是主流生活的示范者和仿效者,我们是成功的和准成功人士,我们都是不差钱的或只是“窘迫一时的富翁”,对那些异端之人、那些边缘者失意者,我们既不同情他们,也不理解他们。

可以说,如非站在可观的角度,而是站在可以同情理解的角度看王阳明和王阳明式的人物,我们对王阳明的认知不仅是对成为历史的思想资源的认知,也将是对鲜活的生活营养的认知。只有如此,我们才算真正接纳了他们。

就是说,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平视王阳明,去跟他对话。举例而言,如果王阳明知道革命世纪的“人民哲学”、现代社会人人可期的“公民人格”等等,即是传统儒生梦想的圣贤之道,不知他会作何感想?再比如,他仍囿于儒门而看释家道家之虚,他能理解释家道家的真实不虚或不可思议吗?再比如,他对易经的研究堪称别致,但他能够理解儒释道在宋明以来的合流趋势吗?

在多维时空中,儒家是东方之学、释家是南方之学、道家是北方之学,各有优长。其在宋明的上层社会和民间下层都出现合流趋势,正是中国人功行圆满的需要,仅仅因为我们位处地球时空的东方,我们更偏于或立足于儒家伦理。但自元、明以来,中国人开始真正援西学进来,在汤若望之前,西方人就供职于中国的钦天监,帮助中国人改进文明社会最重要的基石----天文历法。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更大规模地引进西方之学,甚至糊涂地喊出了全盘西化或中国特殊的主张。这都是源自理学、包括王阳明在内的心学,因其不足而导致的反动。

因此,认识王阳明需要多维角度。如果我们只是站在传统层面,跟着作者去看热闹,去听传奇,我们就跟孩童无异。在我的研究中,王阳明先生一生与艮卦时空的偏好相关。“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几乎是王阳明的写照。他的一生深得艮卦之义,“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他临终前说,“吾心光明夫复何言”,也是艮卦之理。

我们当知,艮卦是反省、修身的。王阳明一生多有佛道朋友,自己也实践静坐、修身,并于龙场悟道。其来有自!艮卦也是多难的。王阳明一生坎坷,“其心不快,”“列其夤,厉薰心,”他感叹,“良知(心学的根本)之说,是我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其来有自!王阳明未能彻底理解佛道;同时,他本可站在活的道统高度,较后来的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们更早地审判政统,这都是因为艮卦人的特点,“君子思不出其位”。他一定要守住儒门家位,在天地君亲师的序列里,他把天地丢掉,把君看得至高,而不愿越位批判。而他同时代西方的哥白尼们,却能把地球中心丢掉,建立起太阳中心说。

我曾经注意到王阳明对人生时空之美的阐发:“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的世界。”我们当代人以此类推,夜气清明时,是瑞士等中欧北欧世界;平旦时,或者是欧盟世界;日中以前,大概是美国;日中以后,该是我们当代中国了。只是我们个人很少能做到此一日多省,给予自己夜气清明、平旦气朗等等时空的感觉。而“以春秋责备贤者”来要求王阳明,他很少去反省大明王朝是在一个什么阶段。

因此,王阳明才像艮山一样矗立在那样,他把黑暗寒冷挡在身后,他像明灯一样燃亮在那里,但他尚未能成为活的光明温暖普照人心。用我们今人的话,他不及孔子朱熹们的教诲更切实,他是伦理的捍卫者,未能做天地历史的推手。

当然,王阳明已经接近了历史推手的边缘,他是“五百年来第一人”,也许不仅顾王黄们,就是五四的陈胡鲁蔡诸贤,与他相比也要望其项背。但五四诸贤已经为王阳明做了最好的背书,即把他的良心良知之说跟个体自由打通。王阳明在宋明昏暗之际,发现了这种个体的时空之美,东方社会最宝贵的个人自由,他称其为良知。“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上人。”可惜,“好个孩儿,可惜被道破。”孩童王阳明因此被改名“守仁”,他发现了“个性的解放”而不再道破,以至于历史演进到四五百年后的五四诸贤,才道破这一秘密。

尽管艰难,但他光明磊落地活着,比起大明王朝“自皇帝以下,皆是奴才奴隶”来,王阳明活成了心灵极度自由的真正的个人。也许他同时代的权贵、名人、才子、官商成功人士,承认他的才学和能力,未必羡慕他,甚至在他受难受嘲笑受打击的一生中有优越感;但他是世界秩序的真正维系者,他也是他自己人生的真正推手。

我说,王阳明之路,即是自我之路,即是荣格说的“阿基米德点”,即是时空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只有从自我这一点出发,才能生成宇宙,才能做历史的推友。王阳明多少做到了。

迄今为止,我读王传已有四部。这一部日人著述,再一次唤起我对王阳明先生的“理解之同情”。我愿意佛头着粪,把我对阳明先生的认知写在这里,并希望读者有所会心。

是为序。

余世存 2013年10月16日写于北京

后记

承蒙时代书局赵省伟编辑的邀请,有机会和妻子一同翻译《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一书,我们都觉得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我和妻子都是日语专业出身,迄今已在高校从事日本文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多年。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面对明代大儒王阳明坎坷多舛的生平事迹和抽象晦涩的哲学主张,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文学和哲学隶属于不同的研究分野,我们的翻译工作进展得既谨慎又愉悦,好多次我们为了一个词汇的翻译在电话中争论半个多小时,虽然辛苦依旧乐此不疲。等待最后达成统一见解的时候,我们又幡然疑释,伴随着会心一笑。尽管我们相距千里之遥,不能看得到此刻对方开心的笑颜。

之前我们同在南方的一所大学任职,日子过得富足而美满、平淡又快活。为了追求学术上的进一步提升,我和妻子回到北方求学又将一年。每次筹划许久的相聚,都是聚也匆匆、别亦匆匆。我们只能把对彼此的真心深爱珍藏在心底。而此次《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一书的共同翻译,更是在多年以来彼此间生成的默契中合作完成的。可以说,此书的翻译是在无比的幸福中进行的。

应该一提的是,我们执教高校的所在地江西赣州,王阳明先生也曾在那里戎马帷幄,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一生主要思想主张的相继提出也都与赣州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在本书翻译的过程中,我脑海里反复闪现过南国猩红色的肥沃土壤、潮湿温软的空气、目不暇接的青山绿水,以及碧空中逡巡游走的云彩。每当想到王阳明一千五百多年前先于此活动过,我就对妻子说:一定要翻译好这部书稿,以此作为我们在赣州工作、生活过的美好纪念。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我们同时参看了国内出版的王阳明作品和部分著述,同时就书稿日文的难懂之处得到熟识多年的好友松草雅弘先生和神原秀明先生的热情指导,藉此请允我们一并恭致谢忱!在遇到内容相左的时候,我们选择以《王阳明全集》的实际记录为判断依据,重大更改、修订之处,重要历史人物和地名等信息都在文本中以脚注形式进行扼要阐明。由于本书原版以日语文言体写成,为了让国内读者一睹原著风貌,在不影响阅读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以文言和白话相结合的现代汉语文体“归化”译出,力求兼顾行文晓畅与通俗,希望能符合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另外原著(为1915年广文堂再版版本,初版于1904年5月,由日本文明堂发行)附录部分刊录了作者高濑武次郎教授于1915年8月上旬在日本立命馆大学哲学馆开设的夏季短期讲习会中以“朱子学与阳明学”为题的课堂讲义,总共计十节,其中从比较视角对阳明学与朱熹、陆象山及苏格拉底等哲学思想家的学说展开探讨,由于译者目前文力所限,经商议后决定暂将此部分简要目录译出供广大读者参考,而其内容暂时空白的遗憾只能有待于在今后继续提高后再来补充完善了。

在去年的博士课程中正好接触到译介学的内容,当时我还对译介学的核心理论“创造性叛逆”和“叛逆性创造”冥思而难得其解。在本书的译介中,我将之前自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融汇其中,与此同时也丰富了我对译介学说的认识。这真是一个译学相长的过程!现在,我同妻子分别获得2013年度国家公派留学基金委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资助,于今年9月份将同赴东京和名吉屋的世界著名学府访学一年。我们会珍惜这宝贵的提高机会,在经营幸福爱情的同时,好好利用人生中的每一寸光阴,真心希望能为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贡献一己微薄之力!

赵海涛

2013年5月于北师大木铎金声中谨记

书评(媒体评论)

王阳明之路,即是自我之路,即是荣格说的“阿基米德点”,即是时空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只有从自我这一点出发,才能生成宇宙,才能做历史的推友。王阳明多少做到了。这一部日人著述,再一次唤起我对王阳明先生的“理解之同情”。我愿意佛头着粪,把我对阳明先生的认知写在这里,并希望读者有所会心。

——《非常道》作者 余世存

清初士大夫在讨论明亡原因时,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王阳明难以辞其咎。然而,阳明学传到日本,引发了日本的近代变革。即便传至中国的近代,也有无数信仰者,他们从阳明学说中汲取力量和变革的思想资源。这本来自域外的阳明传记,应该能为我们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观察视角。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马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日本天皇老师眼中的中国圣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高濑武次郎
译者 赵海涛//王玉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91235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9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2013242530
中图分类号 B248.2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8: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