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对上海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最近,苏州河上第一桥——外白渡桥迎来了它的百岁生日,苏州河再一次激起人们的热情和关注。上海作家潘真推出了《心动苏州河》,这部堪称美文的作品从城市与人性的角度,把大家熟知的故事通过再发现变成了真知。无数真情的故事,动人心魄,令人们于惊鸿一瞥中,得窥历史的真谛。
图书 | 心动苏州河 |
内容 | 编辑推荐 苏州河对上海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最近,苏州河上第一桥——外白渡桥迎来了它的百岁生日,苏州河再一次激起人们的热情和关注。上海作家潘真推出了《心动苏州河》,这部堪称美文的作品从城市与人性的角度,把大家熟知的故事通过再发现变成了真知。无数真情的故事,动人心魄,令人们于惊鸿一瞥中,得窥历史的真谛。 内容推荐 潘真,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高级记者。著有《永远的雨季》、《岁月·风暴——潘真笔下的人物》、《亲亲宝贝》、《窈窕》、《善行天下——富豪爱心纪实》、《文化人生》等。如今她又推出了这部《心动苏州河》。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100条苏州河”、“母亲河的黑与臭”、“上海,不应该反思吗”、“河畔人家怀旧”、“他从远方来”、“乐大豆的幸福生活”、“名记者的苏州河情结”、“慎余里来信”、“在上海闯出一片天”、“路正长”等。 目录 100条苏州河 母亲河的黑与臭 寻找历史文脉 那些藏着故事的桥 上海,不应该反思吗 M50的怀旧派对 傍着历史的生活滋味 “不沉之船”之魅 河畔人家怀旧 壹号码头 他从远方来 乐大豆的幸福生活 坐在阳台上画外白渡桥 名记者的苏州河情结 赛龙舟 慎余里来信 在上海闯出一片天 失衡的生态 画家心动 路正长 自南与无限的可能(代跋) 试读章节 写苏州河,你说。 写苏州河?我听到自己心跳加快的声音。 写苏州河,回家跟父母说了。几个月后,母亲不见动静,竟在电话里追问:苏州河,怎么还没开始写? 是啊,上海人,面对“苏州河”这三个字,有几人能无动于衷呢? 因为爱恨交集,所以心跳加快。 站在北京西路办公室的窗前,窗外是上海21世纪初的晴空。苏州河在望不到的远处,而我只需深呼吸,那熟悉的气息就扑鼻而来。 是1970年代初的苏州河。我在苏州河畔的托儿所里,全托。那大楼,如今还在,北京东路432号,名字叫“景楼大楼”。每天每天,顶层的小朋友们都在苏州河的汽笛声中醒来、入睡。那时候的上海多安静啊,河面上飘来的汽笛声因此格外的真切。“呜——呜——”,大抵就是这样子闷闷的,像有心事隐忍着,只间或叹出一口气。无忧无虑的童年,我有的是时间趴在北边的窗台上,朝下面望野眼:城市灰蒙蒙的,能见度很低,但看得到小小的轮船,很多时候还是一长串拖轮,“突突突突”地慢慢由东向西或由西向东。我喜欢远远地用眼睛追逐轮船,喜欢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感觉。 感谢苏州河,让一颗小小的心,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懵里懵懂的孩子大概都是不计较脏不脏的吧,而且高高在上,又哪里闻得到气味。反正,童年的我不记得苏州河的黑和臭。国庆节跟着父母去看灯,一遍遍地走过外白渡桥,我也没觉得苏州河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上大学的时候,夏日里与同学结伴游外滩,近距离观照了阳光下的苏州河——它泛着黑色的油光,还散发出恶臭!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吗?我惊讶到失语。 1990年代中,我写了一篇《有河的城市》给晚报:班车驶过外白渡桥,看到了苏州河,司机忽然大声说:“我们小时候在这里钓泥鳅……那时候水还是很清的!”不敢轻信的我,却羡慕日剧里的小鹿纯子,一有烦恼就往河边的坡地跑,一个人面对底下明净的粼粼波光发发呆……而“我们这个城市纵然有河也泛不起半点诗情画意,很多人只好躲在家里排遣烦恼了,钓泥鳅则更是天方夜谭!” 然后,有一次在和平饭店楼顶的露台上采访,无意中往下眺望,眼见黄昏里的苏州河与黄浦江黑黄分明地交界着,我又惊讶到失语。 那么,发现海鸥翩跹于江河汇聚处又是在哪一年呢?记忆犹新的强烈感觉还是惊讶,但仿佛有明净的粼粼波光在闪烁了,我终于面对我们城市的河微笑了。 写苏州河,请给我一些建议——向朋友们发出短信。 任兄,有着良好文字感觉的国画家,在第一时间回电,谆谆教导:要写出母亲河与百年上海变迁、与上海人命运动荡的息息相关,写出苏州河功能和使命的巨变,“故事太多了!”我说,由他这样50出头的上海人来写,可能会比我写得贴切;他却说,50出头还不够格。我说,班车司机(现在大约60出头吧)小时候在那里钓过泥鳅;他却说,不可能,“我们小时候河水已经是黑的了,跳下去游泳后回家就发了一身疹子。” 忘年交Bill,“英文通”老上海,当即回信:“又是个大题目!四行仓库是一定要写进去的。”当晚,又追加e-mail回首70余年的悠长往事:“老顽对苏州河的第一印象是2周岁,现在还健在的‘景云大楼’(河南路北京路口,刘湖涵的房产管理总部,顶层是住家)八层后窗,隔河可见日本飞机在闸北扔炸弹,接受了第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以后十多年直到45年抗战胜利,从来没有到过河北边。耳边听到,过外白渡桥去河北的平民行人要向日本守军行礼的恐怖屈辱,小孩子家怕煞,对苏州河没好印象。70年代,盛夏期间,光腚男孩从苏州河桥上往下跳也是一景,后来就要屏气掩鼻桥上急过了……80年代初去西德一个小城,是恩格斯的故乡,城里弯弯曲曲一条小河,宽窄似苏州河,但水很清。德国朋友告诉我,在工业革命时期,这条比苏州河短得多的河是运输供水排污的干道,当然也臭气熏天过……”在信的末尾,他浪漫主义大发作:“写个苏州河之歌吧!……几个乐章,慢板快板变奏……” 同行吴,业内策划高手兼超级敬业工作狂,短信回得我肃然起敬:“苏州河说来话长,我曾经雇船跑过几回……预言过莫干山路的崛起……”P1-P5 序言 潘真和我一样,都在上海出生,也都把上海认作故乡。现在她写了上海的苏州河。 上海有一条黄浦江,一条苏州河。这两条江河在外滩交汇。我曾在那里伫立良久,看苏州河流入黄浦江,觉得就上世纪生人而言,苏州河更像是上海的母亲河。浦东是新近的上海,怎么看它也属于未来。这就让黄浦江成了上海郭外的江流,是上海人出外的渡口。而苏州河不是这样。如果故乡是心的话,流在心的深处的苏州河,像一支穿心的箭。它让我们的心好痛,痛痛快快。 我想过,倘使我写苏州河,会怎么写?我想可能会写苏州河边抗击日寇的四行仓库,水天之间高高矗立的红旗,是女大学生送去的。会写苏州河水带走了我少年时代最好的同学,他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很青春的年纪,一个人走了,他让我想到了鲁迅笔下的范爱农。还会写跨过苏州河,可以到达中国文心的深处,那里有鲁迅住过的景云里,还有郭沫若在那里译出了《浮士德》。八十年前的苏州河,一边是纸醉金迷,一边是长夜北斗。 现在是潘真写了苏州河。母亲的心思女儿能体谅。潘真写了母亲河,正是以她的一颗女儿心。苏州河有母亲的沉静和端庄,还有母亲的慈爱和哀愁。潘真写来心动如水,也心静如水。故乡的记忆.城市的记忆,是由无数细节完成的,是由无数过去、现在还有未来的细节完成的。这种完成的意义就在于永远无法完成,又永远在痛快地走向完成。这种完成是无数细节生发、成长和归于斑驳、平淡的过程。历史和场面,中间生生不息的人事,一一分开来看,其实都微不足道。这就叫大匠无名。苏州河是经历、湮没和记忆着世纪大动静的我们的母亲河。潘真以女儿的语调和心意写了大匠无名的苏州河。因为写,她一定在苏州河边流连许多个清晨和黄昏,还有明媚的有月亮和飘过细细雨丝的夜晚。儿时的许多梦想和思念,一定让她一回回捡起了女儿情致。饱经风霜的母亲河,养育了我们的母亲河,依然保存着美满愿望的母亲河,流淌在她的文字里,她的这本新书里。感谢潘真,是她的文字,让我们享受和记忆感动,就像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慈颜。 潘真是个灵异的女子。一些年前初次见到她,就感觉她的心已许给文字。她应该心许文字。文字和人一起走来,文字和我们一起走到了苏州河边,和我们一起感觉这里是故乡。文字、我们和故乡连在了一起。潘真的这本新书,把这个秘密挑明了,而且表达得那么好,这在我是难以到达的。 很感激潘真让我写序。我很愿意,我希望所有能读到这本书的读者,挑一些宁静和清丽的时间,细细读它,读潘真,读潘真笔下的母亲河。 陈鹏举 2007.12.23 后记 自由与无限的可能 这是中央台一档音乐节目的广告语。 晚上儿子追着这档节目看的时候,我常常沉浸在“心动苏州河”里。“自由与无限的可能”,第一次入耳就直抵心扉。 想起欣欣然应承下这个专栏时,写什么、怎么写,心里其实完全没谱,唯一的线索只有三个字:苏州河。可对于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这三个字已经足够。5月,我踏上了这趟充满“自由与无限的可能”的旅程。后来,被问及没有提纲怎么可以写书,我回答:“就像你有一份好工作,却不晓得退休时的样子,多刺激啊!” 刚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就有朋友质疑:“你这年龄,写苏州河?嫩了点吧?”我颇不以为然:“谁规定写苏州河必须中老年啊?我对生活有激情,对上海有人文感觉,就有资格写。”与此同时,在报社的电脑房里、编前会上,在政协机关的午餐桌上,参与感强烈的讨论鼓舞着我,激发着我的灵感。 其实,对苏州河,我早在前几年就上心了。那时候,每年政协大视察都有苏州河治理专题,我连着几次跟去采访。每当我发现苏州河支流黑臭依旧想追根究底时,有关人员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干脆不理不睬的。当时正大力宣传苏州河治理成果,并不鼓励如实报道另一些真相。我很失落,觉得记者没当好,不称职。这个伏笔,成了我今天写苏州河的一大动力。 在开篇的结尾,我写道:“有100个观众,就有100个哈姆雷特。问100个上海人,岂不就有100条苏州河?”真是这样的!在写作专栏的七个月里,我听中年一代讲在苏州河里游泳摸鱼捉虾、与小伙伴沿着漫长曲折的河岸暴走的故事,听老一辈讲过外白渡桥、四川路桥时被日本宪兵欺侮的故事,听设计师、艺术家、画商讲进驻旧仓库、老厂房开辟新天地的故事,听依河而居的老上海人怀旧,听海外归来的新上海人憧憬,居然还有前辈同行追忆报道苏州河未遂的遗案…… 有读了几期专栏的摄影家问,出书时要不要配照片。以照片为主的苏州河题材图书,坊间已不止一本了,没有新意吧?可这一问,倒是启发了我:读图时代的散文书,不配照片可以配插图啊!写苏州河的散文配画,前无古人,值得一做。于是,一边写,我一边组起画稿来。开始缺乏想象力,我只是约请朋友们画苏州河速写。陆陆续续聚拢的一幅幅作品让我大开眼界——什么画都有,而且还有改变画风的、超水平发挥的。可见“苏州河”三字,让这些专业的业余的画家也或多或少心动了。于是,我更用心地写我的散文,唯恐被画PK下去…… 我享受着这个过程,不知不觉写满了20篇。 是一个象征吗?我不喜欢看得到头的人生,没有挑战的人生。“自由与无限的可能”,这样的人生才有意思,才值得追求。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心动苏州河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潘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05755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2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8-01-01 |
首版时间 | 2008-01-01 |
印刷时间 | 2008-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3 |
宽 | 154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