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必要的丧失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的发展之路是由放弃铺筑而成的。我们一生都是通过放弃而成长。我们放弃一些对他人最深切的依恋。我们放弃我们自己的某些备受珍惜的部分。在我们的梦想和亲密的关系中,我们必须面对我们将决不会有和将决不会成为的一切。多情的投入只会使我们易于丧失。

理解人生的核心就是理解我们如何对待丧失。在本书中,作者想提出的是:我们成为何人以及经历的生活是好是坏,都取决于我们的丧失经历。

内容推荐

本书探讨了丧失与获得之间的重要联系;探讨了我们成长的代价。理解人生的核心就是理解我们如何对待丧失,因为我们成为何人以及经历的生活是好是坏,都取决于我们的丧失经历。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分离的自我

 第一章:分离的高昂代价

 第二章:终极联系

 第三章:独立

 第四章:私“我”

 第五章:爱的启示

第二部分 禁忌与不可能的事

 第六章:你什么时候把新来的小孩送回医院去?

 第七章:激情的三角关系

 第八章:身体与命运

 第九章:内疚与完全

 第十章:童年的终结

第三部分 残缺的联系

 第十一章:梦想与现实

 第十二章:便利之交、昔日之交、萍水之交、忘年之交、刎颈之交

 第十三章:婚姻的爱与恨

 第十四章:救救孩子

 第十五章:家庭情感

第四部分 爱怜、失去、离开、放手

 第十六章:爱恋与哀悼

 第十七章:转换的形象

 第十八章:吾老矣……吾老矣

 第十九章:死亡的ABC

 第二十章:重建联系

试读章节

只有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即瑟莲娜出生后的这些年月里,我们才把注意力集中于丧失母亲的高昂代价上;集中于哪怕是短暂性分离所造成的随即而来的创痛和未来的长久后果。一个与母亲分离的孩子会表现出对分离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可能会在母子相聚后依然长时间地持续着。这些反应包括饮食与睡眠上的问题、尿床和大便失禁,甚至是用词量的减少,更有甚者,在年仅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可能变得哭闹不停和悲伤,并且还会十分忧郁。与上面所说的反应有密切关联的,是所谓的“分离焦虑”的痛苦感觉。它包括了孩子当母亲不在时独自碰上危险的恐惧,以及当母亲在吋害怕再次失去她的恐惧。

我非常熟悉这些症状和恐惧,它们在我四岁住院的三个月里就接踵而来。由于当时的医院严格限制探病的时间,我度过了三个月好像没有母亲的日子。等到我病愈出院后的好几年,我竟然还承受着住院的负面影响,我转移忧虑的其中一个显著症状,便是那新养成的梦游习惯。梦游的习惯一直持续到我十五六岁为止。

举个例子:在我六岁时的一个温和的秋夜,父母整晚都不在家,我感到非常苦恼。我在没有醒来的状态下爬下了床,轻声地走过了正在打盹儿的保姆,打开大门走到家的外头。我在熟睡的情况下穿过了繁忙的十字路口,最后终于来到了我梦游行程的目的地——消防局。

“小姑娘,你要做什么?”一个惊讶的消防员温和地问道,以免把我惊醒。

据说,我在沉睡的状态下,毫不犹豫地以清晰洪亮的嗓音答道:“我要消防员们找我妈妈。”

一个六岁大的孩子竟然极度渴望他的母亲。

一个六个月大的婴孩也极度渴望母亲在他的身边。

因为孩子到了六个月大左右,即使母亲不在,他也能在脑海里勾勒出她的形象。他记得母亲并且特别需要她,而母亲不在他身边的这一事实让他感到痛苦。由于他有着只有他的母亲一一他不见了的母亲——才能满足的急切需要,所以他感到莫大的无助和失落。

一旦孩子与母亲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他年纪越小,察觉母亲的丧失是永久的丧失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尽管他人的亲切关怀能够帮助他忍受每日的分离,但是孩子至少要到三岁,才会渐渐明白不在身边的母亲仍安然无恙地在别的地方活着,并且会回到他的身边。

只是,等待母亲的归来或许会感到是无限期的——或许会感到要永远等下去的。

因为我们得记住,时间随着年月增长而加速,过去我们衡量时间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从前的一小时是一天,一天是一个月,而一个月肯定就是无尽头的了。这也难怪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会为不在身边的母亲而感到悲伤,像成年人哀悼过世的人一样。这也难怪当一个孩子被带离他母亲的时候,“那急躁和思念会使他伤心得发疯”。

分离使人心绪缭乱,而并非更加好受。

事实上,分离会造成一系列普遍的反应:抗议、沮丧再到最后的疏离。把一个孩子从他母亲身边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同陌生人一块儿相处,他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安排,便会尖叫、哭闹、胡打乱踢;他会急切地、不顾一切地寻找他的母亲;他会抗议因为他仍心存希望.但是过了不久,当母亲还没有来……还没有来时,抗议便会转化为失望,一个充满无法形容的悲痛,无言且低沉的思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三岁两个月大的帕特里克被送到英国的汉普斯特德幼儿园。让我们看看安娜。弗洛伊德对他所作的观察:

他满怀信心地安慰自己和向愿意听他说话的人保证他母亲一定会来接他。他母亲会为他披上外套,然后再次带他一同回家……  之后,那记录着母亲会为他穿上服饰的单子继续增加:“妈妈会帮我披上外套,穿上毛线裤,她会帮我拉好拉链,再带上那小小的帽子……”

当这个顺序被没完没了地反复重述,变得乏味无聊的时候,有人问他是否能别再重复了……他虽然不再大声说出来,但那不停在动的嘴唇表示他仍然在对自己重复着相同的话。与此同时,他也用手势来替代语言,摆出帽子的位置,假装披上外套,拉上拉链等等……当其他孩子忙着玩玩具、嬉戏、做音乐等等,小帕特里克却丝毫不感兴趣。他会满脸悲痛地站在某个角落,不停掰弄手指,自言自语。

由于对母亲的需要是非常强烈的,多数的孩子会从绝望中脱离出来,寻找母亲的替代者。而就是因为这个需要,我们能合理地假定当那失散已久的母亲回到孩子身边时,他会喜出望外地投入母亲的怀抱中。

事实却不是这样。

令人意外的是,许多孩子——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孩子——会对归来的母亲表现得非常冷淡,同她保持一段距离,一脸茫然,好像是在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位女士”。这样的反应叫做疏离——一种爱之情感的终止——并且它通过诸种方式来处理丧失,例如:它惩罚离开的人。它也是隐蔽愤怒的一种表现,因为激烈极端的怨恨是被抛弃的主要反应之一。它可能也是一种防卫——可能会持续数小时、数日甚至是一辈子——一种避免承受重新爱过但又再次失去的痛楚的防卫。

分离使人心寒意冷,而并非使情感更深。

而如果这分离实际上是同家长的分离;如果童年经历一系列这样的分离,那会怎样?  精神分析学家塞尔玛·费雷博格描述一个16岁的男孩在阿拉梅达郡提出一项诉讼:以在16年内,自己被寄养于16个不同的家庭为由,要求得到50万美金的赔偿。那又怎么样,确切地说,他控告的伤害是什么呢?他回答:“它就像是心灵上的一道伤痕。”P5-7

序言

在基本从事了将近二十年的儿童与成年人内心世界的写作后,我决意学习更多有关人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我就读于一所精神分析学院,因为我深信:尽管精神分析学有它不完美的地方,但它毕竟提供了我们是什么以及我们为什么做所做之事的最深刻的的见解。就其最佳成果而言,精神分析学说从另一个角度教会了我们那些我们已经从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及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学到的东西。其次,精神分析学在仍然重视每个令人惊异的人类成员的复杂性和独特性的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概念。

经过六年的学习,我于1981年成为华盛顿精神分析学院的研究员。这所学院属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办的国际教学研究与培训机构网络。这些年来,我也从事过一项分析,并在几个精神病治疗机构工作。其中包括:在儿童精神科病房当助手、担任情绪失常的青少年的创意写作老师以及在两家对成年人实施个人精神疗法的诊所担任治疗医师。依我所见,不论是在医院内外,人们——我们全体——都在与丧失的问题作斗争。丧失成为我不得不写的题材。

每次提及丧失,我们便会想到我们所爱之人的丧失——死亡。然而,丧失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包含着更多方面的内容。因为我们不仅因死亡而丧失,还因离弃与被离弃、变迁、放弃与发展而丧失。这些丧失不只包括我们与所爱者的分离或离别,还包括了我们意识到或未能意识到的浪漫梦想、不可实现的期望、自由和权力的幻想、安全感的丧失,以及那个自以为无懈可击、永远青春、长生不老的年轻自我的丧失。

我以一个有点衰老、弱不禁风的凡人之躯来观察这些丧失——这些终七的丧失,这些必要的丧失。在我们面对不可逃避的现实的时候我们面对这些丧失……例如:

我们的母亲将会离开我们,而我们也会离开她;

母亲所给予的爱不可能惟我们独有;

我们的伤痛不会每次因被抚慰而得到缓解;

我们基本上是独自来到这里;

我们将不得不接受(他人和我们自己的)爱与恨、善与恶的交融;

无论一个女孩有多聪明、美丽、迷人,她都不能在长大后嫁给她的爸爸;

我们的选择受人体结构与内疚感所束缚;

任何人际关系都有瑕疵;

残忍的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只不过是匆匆过客。

我们毫无力量为我们自身以及所爱的人提供保护——确保他们不受到危险、痛苦;庇护他们免受时间的侵袭、老年的到来、死亡的逼近;免于我们必要的丧失。

这些丧失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无所不在、不可避免、不可抑制。这些丧失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通过丧失、离别与放弃来成长。

本书探讨了丧失与获得之间的重要联系;探讨了我们成长的代价。

人的发展之路是由放弃铺筑而成的。我们一生都是通过放弃而成长。我们放弃一些对他人最深切的依恋。我们放弃我们自己的某些备受珍惜的部分。在我们的梦想和亲密的关系中,我们必须面对我们将决不会有和将决不会成为的一切。多情的投入只会使我们易于丧失。况且有时候,不论我们有多聪明,我们仍必定会丧失。

我们曾经要求一个八岁的小孩对丧失做出哲学性的评论。他少言寡语,回答道:“失去的滋味不好受。”在任何年龄,我们都会认同失去往往是困难而痛苦的。请大家重新考虑下面的观点:只有通过失去,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完全发展起来的人。

事实上,我想提出的是:理解人生的核心就是理解我们如何对待丧失。在本书中,我想提出的是:我们成为何人以及经历的生活是好是坏,都取决于我们的丧失经历。

如今,我不是一名精神分析学家,也从来没有尝试以这个身份写书。而且,我也不是一名严谨的弗洛伊德学说信奉者,如果这个词旨在形容那些恪守弗洛伊德学说并排斥任何修正和变化的人的话。然而,我的确毫不犹豫地拥护弗洛伊德的信念:我们的过去连同所有愿望、恐惧与热情,存留于我们的现今;我们的潜意识(即我们意识之外的部分),具有巨大的力量来构成我们生活中的事件。我也接纳他的信念:意识是有用的;承认我们正在做的是有用的;我们的自我了解能扩大我们的选择和希望的范围。

在准备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曾得助于弗洛伊德和一大批其他精神分析思想家,而且也曾得助于许多曾经直接或间接地探讨丧失问题的诗人、哲学家与小说家。此外,我还大量地得助于我作为女孩与妇人、母亲与女儿、妻子与姊妹和朋友的个人经验。我曾同精神分析家讨论他们的病人,同病人讨论他们的分析,也同不少要看这本书的读者交谈过——那些为其房屋抵押付款、为牙周炎、为性生活、为子女的前途、爱情和死亡问题烦恼的成家立业的人。实际上,我几乎更改了所有的人名,除了少数所谓的名人外,他们的故事被看作是丧失问题之普遍性的某种公众证明。

我们的丧失——确实是广泛存在的——在本书的四个部分里将逐一探讨各种丧失:

在脱离母体、依附母亲到逐步成为分离的自我的过程中包含着丧失。

在对我们的权力和潜质的限制中和遵从于被禁止和不可能的事物中,包含着丧失。

为不完美联系着的人间现实而放弃我们理想关系的梦想,也包含着丧失。

还有那些存在于人生下半辈子的多重丧失——我们最终的失去、离别阳放弃。

研究这些丧失不是为了得到像《通过丧失取胜》或《丧失的快乐》一样令人开心的补偿。我们较年幼的哲学家说得好:“失去的滋味不好受。”但是研究丧失就是探讨丧失与成长究竟有什么说不清的联系。因此开始认识我们对丧失的反应是用什么方法塑造了我们的生活,这或许就是智慧与充满希望之改变的开端。

书评(媒体评论)

朱迪思·维奥斯特将大量研究整合为一本可读性强、通俗易懂的书,她尽自己最大所能用自己的经验和敏感来解读生活的困境,帮助读者发现成长中那些必要的丧失中所蕴涵的宝贵经验。

——《纽约时报》书评专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必要的丧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朱迪思·维奥斯特
译者 吕家铭//韩淑珍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25762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