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五千言,可谓字字真理,无不体现了老子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认识与感悟。老子所坚持的一整套独特的宇宙观、认识论及方法论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与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值得每一个人去深究和借鉴。
王晓梅等主编的《道德经一读就懂》体例新颖,打破以往解读《道德经》的俗规俗套。在原文、注释、译文的基础上,新增加了速读、编者点评、侧评等版块。
图书 | 道德经一读就懂(最新双色图文版) |
内容 | 编辑推荐 《道德经》五千言,可谓字字真理,无不体现了老子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认识与感悟。老子所坚持的一整套独特的宇宙观、认识论及方法论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与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值得每一个人去深究和借鉴。 王晓梅等主编的《道德经一读就懂》体例新颖,打破以往解读《道德经》的俗规俗套。在原文、注释、译文的基础上,新增加了速读、编者点评、侧评等版块。 内容推荐 王晓梅等主编的《道德经一读就懂》体例新颖,打破以往解读《道德经》的俗规俗套。在原文、注释、译文的基础上.新增加了速读、编者点评、侧评等版块。其中,速读部分是《道德经一读就懂》的精华之处,读者可以通过此版块第一时间了解到每一章的内容及思想;而编者点评部分更是点睛之处.让读者更深层次领悟到老子思想的精髓所在。 目录 上篇·道经 第一章 众妙之门 第二章 有无相生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四章 和光同尘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修养玄德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 第十四章 夷希微混 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失道而后德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二十章 我独昏昏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曲全枉直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知人善用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不以兵强 第三十一章 有道不处 第三十二章 名有知止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第三十六章 物极必反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下篇·德经 第三十八章 处实去华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 和气积中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第四十四章 知止不殆 第四十五章 清静无为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乐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第五十章 摄生之道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 第五十四章 以身观身 第五十五章 物壮则老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依 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 第六十章 治国烹鲜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细节取胜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 第六十五章 大智若愚 第六十六章 莫能与争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第七十二章 自知自爱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取之有制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功成不处 第七十八章 弱能胜强 第七十九章 以德报怨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试读章节 速读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了无私与自私的统一关系。老子由天地的无私推及到圣人的无私,再具体到个人身上,让人们知道利他(“后其身”、“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是相互统一、互为作用的关系。利他往往能转化成利己,对达成自己的目的有积极意义。 老子认为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天地没有私情私欲,它能生育长养万物,并不是为自己的需要而生,它将自己的力量奉献给了世间万物,所以它能长生,这就是“天道”。老子赞美天地,同时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圣人能够效法天地不求自身生长的自然之道。在老子看来,圣人是处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统治者,所以圣人为政处事也谦让柔弱,将自身置之度外,凡事以他人利益为先。但是他不是对什么事都插手,而是从旁边将事情看清楚了再帮一把,这样自己反而能够站得住脚。如此这般,自然会得到万民的敬仰与拥戴。这就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所谓的“天长地久”中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说明对立着的双方能互相转化。老子正是想说服人们利用这个规律来成就自己的事业,达到自己的目的。关于这一点,后人存在很多分歧。 有人认为老子这是在真正倡导大公无私的精神。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必须有那么一批无私奉献的人来为人民当家做主。而这群人将自身的利益抛之脑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报效国家,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天下太平。 然而,有些人认为,老子这是巧妙地运用了哲学中的对立相生法则。公和私本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互为前提的。大公无私到极至就成了大私,反之亦然。所以,在他们看来,老子这是披着“无私”的外套来委婉地实现自己的私利。老子所说的天地“不自生”正是天地极其自私的表现。万物与天地本来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大我,生生死死只是万物表层形相的变化而已,并且这本来就是自然规律,所以,天地的无私奉献,造就万物的生生不息,最终就是为了自身的长生。圣人的“后其身”、“外其身”其实也是为了实现自我的利益与价值。虽然从表面上看,圣人是将自身的利益放在最后,但实质上他早就将自己位置安排得妥妥当当、密不透风,然后再一路领先,让世人记住他的大公无私。而这正是为人处世的智慧,以无争争,以无私私,以无为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其道理所在。总之,我们应该站在现实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老子所提出的观点。 精彩选录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①,故能长生②。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④而身存。非⑤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⑥。 注释 ①以其不自生:以,因为;其,代词,指天地;自生,经营自己的生存、注重自己的生存。这句话是说天地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②长生:长久存在。③后其身而身先: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得到大家的爱戴。④外其身:置之度外。外,与上句的“后”,都是用作动词。⑤非:帛书本作“不”。⑥成其私:私,指个人的目的、理想等。成其私,即达成自己的目的。 译文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己摆在后面,结果自己反而能赢得爱戴;(危险时)将自己置之度外,结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是因为他不自私吗?所以反倒达成了自己的目的。P15-16 序言 《道德经》由老子所著,是一部思想深奥、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哲学著作。全书共八十一章,分道经、德经两部分。整本书主要围绕“道”字展开。老子在书中阐述了“道”和“德”的深刻内涵,并且将其运用到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国安民等各个方面。鲁迅曾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可以说,《道德经》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于老子的身世,《史记》、《神仙传》等书中都有记载。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年),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勘称中国哲学的鼻祖。 本书体例新颖,打破以往解读《道德经》的俗规俗套。在原文、注释、译文的基础上,新增加了速读、编者点评、侧评等版块。其中,速读部分是本书的精华之处,读者可以通过此版块第一时间了解到每一章的内容及思想;而编者点评部分更是点睛之处,让读者更深层次领悟到老子思想的精髓所在。 《道德经》五千言,可谓字字真理,无不体现了老子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认识与感悟。老子所坚持的一整套独特的宇宙观、认识论及方法论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与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值得每一个人去深究和借鉴。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道德经一读就懂(最新双色图文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晓梅//李芳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70855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11-07-01 |
首版时间 | 2011-07-01 |
印刷时间 | 2011-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23.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1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