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母亲(名家全译本)/世界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高尔基编著的《母亲(名家全译本)》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小说的主人公原本是一个逆来顺受的普通劳动妇女,在从事革命事业的儿子巴威尔的影响下,思想迅速成熟,逐渐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这部小说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群众革命斗争,反映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小说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

内容推荐

高尔基编著的《母亲(名家全译本)》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和温情的小说,讲述了是19末俄国一个普通工人的妻子尼洛夫娜如何成长为战士的故事——尼洛夫娜和儿子巴维尔——一个青年革命家,他们要把爱献给一切,要用真理照亮人间。这本书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整整三代人。列宁对该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赞它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试读章节

每天,在这个不大的工人住宅区的上空,工厂的汽笛总是不合时宜地颤抖着,吼叫起来,于是,在这种刺耳的声音的驱使下,从那些狭小的灰色房子中,跑出一群像受惊的蟑螂一样的人们。他们哭丧着脸,不充足的睡眠未能使他们的筋肉消除疲劳。他们来到寒冷的昏暗中,在未铺好的街道上移步向前,向一座座耸立着的牢笼般的石头砌的厂房走去。工厂摆出冷漠无情的自信神色,等候着他们,同时用它的几十只油腻的正方形的眼睛,照射着泥泞的道路。污泥在人们脚下扑哧扑哧响着,不时传来几声梦呓般的嘶叫。然而,又有另一种声音迎着人们飞来——机器的粗重的轰隆声和蒸气的噗噗声。抬头一看,只见好些高高的黑色烟囱,阴沉而严厉地耸立在这个地区的上空,好像一根根粗厚的柱子。

傍晚,夕阳西下,工厂从它的石头的胸腔里把人们像废渣一样抛了出来,他们又踏上了归家的路。可是他们的模样与他们来的时候大不相同了:满身油烟,面孔漆黑,在空气中散发出机油的恶臭,他们身上唯一明亮的东西是雪白的饥饿的牙齿。

工厂又吞噬了一天宝贵的光阴,人们向自己的坟墓又走近了一步。但是,一想到即将得到的是休息的愉悦和烟雾弥漫的小酒馆的乐趣,他们的心中仍然感到欣慰。

每逢假日,人们睡到十点才起床,然后,有家小的中年人穿着最干净的衣服,前往教堂做弥撒,从教堂回来后,胡乱吃几块馅饼,重新上床睡觉——一直睡到傍晚。

傍晚,人们懒洋洋地在街上溜达。

人们在路上遇上了,免不得要闲聊几句,但话题总离不开工厂和机器,或骂几句工头,——他们所说所想只是些与做工有关的事。回到家里,他们和妻子拌嘴,动辄挥拳殴打她们。年轻人就下酒馆,或者轮流在各家聚会,拉起手风琴,唱着淫秽难听的曲子,跳舞,说下流话,喝酒。这些人的身体因过度劳动而十分疲劳,喝起酒来很容易醉,酒醉后,心里很容易产生病态的无名怒火,人们会紧紧抓住每一个机会发泄这种烦躁心情,为了一点小事,就以野兽般的疯狂互相厮打起来。

每逢节假日,年轻人都在外面逛荡,往往要深更半夜才回家。这时,他们的衣服撕破了,满身泥泞和尘土,脸上带着挨打的伤痕,可他们还要夸口自己怎样用拳头猛揍对方,有的在外面受了气,回来时怒气冲冲,或者流着屈辱的眼泪,露出可怜巴巴的样子,可又满嘴酒气,既令人怜惜,又令人讨厌。有时候,父母亲不得不出门寻找自己的儿子,他们在路旁围墙底下,或者某处小酒店里发现了他,小伙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他们大声责骂儿子,强行将儿子拉回家,好歹照料他们睡下,因为第二天一早,当汽笛在空中怒吼起来的时候,得叫醒他们去上工。  老一辈人尽管痛骂和痛揍自己的儿子,可是在他们的心目中,年轻人喝酒、打架,完全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他们年轻时也同样酗酒、斗殴,也挨父母的打。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它像一条不可测度的浑浊河流,平稳而缓慢,年复一年地不知向什么地方流去。全部生活都是被陈年的积习牢固套住的,人们的所想所做全按一成不变的模式,谁也没有改变这种生活的愿望。

有时候,也有些外路人到工人区来。起初,他们只是由于自己是陌生人而受人注意,过了一些时候,他们身上的新奇的魅力消失了,这些人的故事使他们知道,工人的生活到处都是一样的。天下乌鸦一般黑。

但有时候,陌生人中也有人讲到一些工人区从未听过的事情。大家对于这些稀奇古怪的谈论,只是将信将疑地听着,不敢表示自己的态度,更不愿与谈述者争论。

如果发现陌生人身上有什么超越常规的地方,这些工人区的人们就会长久不忘记这一点,并且对这种与自己不同的人怀着戒心。他们仿佛害怕这人会把什么东西带进他们的生活中来,以致打破他们无聊的生活常规,生活尽管沉重,但总算平稳。人们不指望生活变得略微好一点,认为任何变化都是以暴易暴,他们所受的压迫将会更残酷。

一个人这样活到五十来岁——就死去了。

序言

我从小喜欢读俄罗斯大文豪高尔基的书,十分佩服他的不平凡的奋斗历程。他基本上没有进过学校,靠自学掌握了阅读的本领,为了生存,他在俄罗斯大地到处流浪,出入社会底层,生活极不安定.经常濒临绝境,甚至曾开枪自杀,可后来竟能写出许多杰作,一举成名;不但影响全俄罗斯,而且其作品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名震欧洲。我真不知道他的完美的文字功夫和卓越的文学技巧是从何得来的,可能是源自19世纪辉煌灿烂的俄罗斯文学的熏陶和永不枯竭的俄罗斯民间文学艺术的浇灌。

19世纪是俄罗斯群星灿烂、名家辈出的时代,举世闻名的大文豪就有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等,但这些作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写的人物都局限于社会上层,总离不了官吏、贵族、商人、知识分子之类。他们不了解社会下层,因而他们的作品中很难出现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真实下层人物,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写的是贵族的生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写的是贵族参加保卫祖国的战争,更不用提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了,这本书从标题看就知道写的是贵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从书名看似乎是写下层,但其主人公是两个陷入情网的小人物,其气质过分柔弱和空想,不能作为下层的代表。

下层人物也是人,他们和上层人物一样,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下层人物的数目远远多于上层,他们的表现更能代表人类的普遍本质。忽略下层人物要求的文学作品只能供太太小姐们消闲时阅读.不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我国的文学史上也有不少描写下层人物的作品,最典型的是《水浒》,这本书之所以能长久流传,永远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就是因为它反映了平民百姓反抗压迫的要求,细致描写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高尔基出身人民下层,耳闻目睹都是下层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他们的诉求,他长久地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甚至跻身古典作家之列以后,他也没有忘记他们,更不会背叛他们,他拿起生花的妙笔,细致地描述他们的苦痛。在他的书中,下层民众并非麻木不仁、浑浑噩噩、软弱无能、恶习不改的群体。他们之所以屈居下层,是由于许多与生俱来的原因,而非他们自身的罪过。他们也许比上层的男女更敏感,更爱憎分明,更有同情心,更勤奋劳动。他们将自己的爱与时间普遍施于受苦受难的大众,而不是单纯为自己谋利。

《母亲》这部小说贯穿全篇的人物是一对母子。母亲一生饱受丈夫的打骂和压迫,丈夫病死后,她在有作为的儿子的影响下,不断克服胆怯心理,由软弱变得坚强,积极投身劳苦群众的解放事业。她的儿子巴维尔更是一个有觉悟的先进工人,走在各种斗争的前列,为争取劳苦大众的共同利益,不怕坐牢和流放。巴维尔和母亲是千百万奋起斗争的劳工的榜样。

小说《母亲》写于1907年,反映的是俄国1905年的革命事件。由于在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俄国民众群起反抗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各阶层组成统一战线,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携手合作,共同投入抗争。这一场革命从彼得堡开始发动,波及全国,沙皇政权差点被推翻,后来革命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播下的火种未曾熄灭,十余年后,终于带来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的目的是打碎沙皇的专制政权,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均富的社会。参加革命斗争的不仅有工人巴维尔、安德烈(霍霍尔)、费佳、马津、古谢夫兄弟等,农民雷宾、叶菲姆、伊格纳季等,还有政府职员尼古拉,医生伊凡,教师娜塔莎,贵族小姐萨莎,知识分子叶戈尔、柳德米拉、索菲亚等。他们中许多人是职业革命家,抛弃了家庭,牺牲了生儿育女的天赋权利,过着苦行僧似的清苦生活,为了革命成功,他们甘愿像叶戈尔一样劳累而死,或者从容就义。

不过,投身革命的群众都凭着一股狂热,他们迫切要求砸烂旧秩序,却不知道怎样建立新秩序。他们仇恨贵族,甚至仇视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这从《母亲》中的雷宾对索菲娅的态度可以看出。索菲娅深入农村,传播革命道理,想启发农民的觉悟,却被由工转农的雷宾称作老爷,说她的头巾不能掩盖贵族的罪恶,从雷宾身上我们看到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的影子。索菲娅是虔诚的革命知识分子的代表,革命后要建立新兴的革命政权,必须依靠索菲娅这类的人和他(她)们的知识,只有遵循先进的知识的引导,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

但从一些国家革命后的历程来看,革命后可能风光一时的只有雷宾,这是个真正的蒲加乔夫和拉辛的化身,他内心深处蕴藏着对上层阶级的无比仇恨,因而卧薪尝胆,砥砺苦行,日夜图谋报复。他的蛊惑的演说在农民群众中煽起仇恨的旋风,他们不仅仇恨贵族、官吏,而且仇视工人和知识分子。小说借一个农民之口提到,如果巴维尔领导的游行队伍来到他们的村庄,很可能被农民群众打得半死。工人比农民生活要好,收入较高,文化也较高,这引起农民的嫉妒。在雷宾等的眼中,工人是不可靠的群体,只有农民才信得过,因为工人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哪里有工做,就漂流到哪儿,而农民则牢牢扎根于土地上。这本书将农民的狭隘性和保守性揭示无遗。小说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巴维尔宁肯自己长期受囚禁,而把逃跑的机会让给雷宾,这表现了工人的宽大胸怀。

雷宾不但生性冷酷,而且勇敢无畏,在敢人面前无比坚强.宁死不屈,天生的领袖气质使他很容易得到群众的拥护,甚至受到盲目崇拜。革命中涌现的领袖人物,都是群众崇拜的目标。群众迫切需要一个救世主,期望基督再度降临,雷宾很符合群众心目中的救世主形象。他一旦掌权,就会成为个人崇拜的目标,而生气勃勃的新兴政权也会变质为专制政体。

今天,我们重读这部小说,至少可以得到三方面的教益:第一。民主、均富和社会主义是人类的理想,但要达到这个目标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很可能这始终是一种探索,而没有终点。第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迅速蓬勃发展之时,一定要防止贫富过度分化,因为这是社会不安定的根源。第三,爱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爱心创造一切,仇恨毁灭一切。小说中的母亲出于对儿子的爱,才奋不顾身地投入群众运动,渐渐地,她的有点自私的母爱扩展成对广大群众的同情和关爱,博爱是母亲性格中最明显的特征。

吴兴勇

书评(媒体评论)

本套世界文学名著,选用名家的全译本,并配有精美的国际大师插图,在内容和形式上,将营造极佳的阅读体验。这在国内的名著出版工作中,是非常难得的。

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得主 许渊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母亲(名家全译本)/世界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联)高尔基
译者 吴兴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7053
开本 32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2015138127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