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珍稀物种探秘丛书》第二本《芦苇丛里的流浪者——震旦鸦雀》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震旦鸦雀是东北亚特有的一种中小型鸟类,最早发现于中国江苏,已有140年的研究历史。虽说研究历史不算短,而且也不乏研究者,但在公众眼里,这种鸟依然相对陌生,尽管它们看起来还相当的可爱。如今,由于滩涂开发和芦苇收割等,这种小鸟彷徨在生存的十字路口,需要公众从外部给予善意的助推力,这就是我们编写本书的主要原因。本书的三位作者夏建宏、杨晓婷、张美都是活跃在各自领域的年轻人。
图书 | 芦苇丛里的流浪者(震旦鸦雀)(精)/中国珍稀物种探秘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珍稀物种探秘丛书》第二本《芦苇丛里的流浪者——震旦鸦雀》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震旦鸦雀是东北亚特有的一种中小型鸟类,最早发现于中国江苏,已有140年的研究历史。虽说研究历史不算短,而且也不乏研究者,但在公众眼里,这种鸟依然相对陌生,尽管它们看起来还相当的可爱。如今,由于滩涂开发和芦苇收割等,这种小鸟彷徨在生存的十字路口,需要公众从外部给予善意的助推力,这就是我们编写本书的主要原因。本书的三位作者夏建宏、杨晓婷、张美都是活跃在各自领域的年轻人。 内容推荐 如同鲜为人知的震旦鸦雀,《芦苇丛里的流浪者——震旦鸦雀》的三位作者夏建宏、杨晓婷、张美也是业界名不见经传的“黄口小雀”——对于学术研究和科普写作,都算不上内行。也许出于对震旦鸦雀的好奇。也许出于同情,愿意在保护这一中国稀有的小鸟方面倾注心力,并且决定提笔一试。 将震旦鸦雀的法国情缘放在了《芦苇丛里的流浪者——震旦鸦雀》的开头,把发现这一鸟类物种的过程“包裹”在了人物故事当中。就像结交新朋友一样,人们往往会首先试图看清他的面貌,然后更多地去了解他的生活。当然,如果能被告之家庭状况,那就更加完整并更显亲切了。本书对震旦鸦雀的介绍也遵循了这一线索:在前半部分,从各个角度描述了它们的外在形态、集群、呜叫、采食、筑巢、护幼等生活片段。不过,特别想告诉读者的是,震旦鸦雀与芦苇丛之间存在着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离开或缺乏芦苇丛,震旦鸦雀的生存将陷入严重危机!为了更方便读者的阅读理解。尽量使用熟悉的事与物来类比震旦鸦雀的生物习性。 目录 第一章 飞越的空 第一节 法国开拓者 第二节 研究简史 第三节 再续前缘 第二章 芦丛“金刚嘴” 第一节 鸟小嘴大 第二节 衣食住行在芦苇 第三节 鹦鹉,还是啄木鸟? 第三章 抱团取暖 第一节 从群飞到双飞 第二节 鸦雀有声 第三节 精美雀巢,芦苇编造 第四节 “希望工程” 第四章 我们脆弱,只因我们破剥夺 第一节 支离破碎 第二节 雪上加霜 第三节 其他人为干扰 第五章 是否应拉响警报? 第一节 都是冰川惹的祸? 第二节 “升格”争论 第三节 如何定级? 第六章 珍惜,最好在失去之前 第一节 科学管理芦苇 第二节 鸟履历 第三节 分子标记,以小见大 第四节 种群信息,保育根基 第七章 解决问題,还是在制造问题?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在生物界,有些物种只习惯在某一类特定的环境中生活,这意味着它们的生活范围很狭窄。反过来,这种狭窄的生境使它们的生活史或生活方式往某一方向得到了塑造和强化。它们的扩散能力往往很弱,对来自外界的干扰或者外在环境的改变反应敏感,甚至强烈。这就是“生境特化物种”。这类物种往往更容易受到灭绝威胁。换句话说,生境特化物种能利用的资源(如空间、食物)稀少或者单一,其生存状况就比较脆弱。从震旦鸦雀与芦苇丛的关系来看,震旦鸦雀也符合生境特化物种的特点——包括觅食、筑巢、繁殖在内的几乎所有活动都发生在芦苇丛,是一种芦苇生境特化的鸟类。 从地理分布这个大范围来看,震旦鸦雀仅分布于中国东部、东北部以及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等地区,是东亚地区的特有种。将这些分布地区进一步聚焦,考察震旦鸦雀的生活环境后发现,这些地区大都是芦苇生境。有关震旦鸦雀在中国分布的早期记录,主要是国外学者完成的。莱恩斯等人当时提出,震旦鸦雀分布于从南京到镇江之间沿长江两岸的芦苇植被中:而震旦鸦雀在江西九江、浙江杭州等地的发现又使一部分学者认为,它们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地区,应该是长江沿岸芦苇沼泽中的留鸟。 1988年以来,国内研究震旦鸦雀的学者不断增多,有关震旦鸦雀分布区的记录也明显增加,记录到震旦鸦雀的省市有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南、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遍观震旦鸦雀在整个中国的生境,分布特征表现为沿海、沿江、沿湖湿地,这些区域往往都有芦苇植被。从目前发表的文章来看,绝大部分的震旦鸦雀生境类型是芦苇植被或芦苇与其他植物混合的植被。少数文章记述的震旦鸦雀生境为“山地林区”、“居民点农田防护林”、“溪流一沼泽旁的较密灌丛”,这可能是在芦苇收割期震旦鸦雀被迫迁人这些生境所致。 当把视野缩小到上海的崇明岛时发现,震旦鸦雀只在三种类型生境中存在,分别是养殖鱼塘、林地生境和潮滩生境,而且潮滩生境中记录到的震旦鸦雀比例明显高于养殖鱼塘和林地生境,其密度也高于其他两种生境。所记录到的震旦鸦雀也都分布在芦苇植被中,而在其他生境,如农田、河滨、城镇、村庄和拓荒地中,均未曾记录到——这些生境要么没有芦苇植被分布,要么虽然有芦苇植被分布,但是面积较小,而且和大面积的芦苇荡相隔较远。这表明震旦鸦雀对芦苇植被可能有特殊的偏好。 对于上海崇明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说。以1998年修筑的大堤为界,芦苇带从大堤底部向外(东海方向)延伸,目前有四种主要的生境类型:纯芦苇生境、纯互花米草生境、收割与未收割混合的斑块状芦苇生境以及互花米草一芦苇混合生境。分别调查这四种生境类型中震旦鸦雀的密度后发现:长有高芦苇的纯芦苇生境中震旦鸦雀的密度最高,而纯互花米草生境中密度最低。由此可见,芦苇以及由于芦苇存在而形成的特定生境特征是决定震旦鸦雀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食物资源角度来分析,震旦鸦雀似乎也离不开芦苇。有两种方法可以证明这一点。条锹额夜蛾(Archanara oeratabutler)和芦苇日仁蚧(Nipponaclerda biwakoensis)是震旦鸦雀的主食,震旦鸦雀全年靠它们为生。这两种昆虫(或者幼体或蛹)主要寄生在芦苇植株上。在上海崇明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计算单位面积寄生有这两种昆虫的芦苇根数发现:高芦苇生境(未曾被破坏)中震旦鸦雀的食物资源量最高,每平方米约有87.8根:低芦苇样方(遭受一定的破坏)中震旦鸦雀食物资源量,每平方米只有51.0根左右。另外一种方法也可以间接地反映震旦鸦雀的食物偏好——计数留有震旦鸦雀取食痕迹的植株数量。通过比较发现,芦苇生境中震旦鸦雀的取食痕迹显著多于互花米草生境。这似乎说明芦苇生境可以为震旦鸦雀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是震旦鸦雀的“粮仓”。这可能是芦苇吸引震旦鸦雀的一个重要原因。 震旦鸦雀也似乎更喜欢在芦苇丛里安居乐业。在大面积的纯互花米草生境中,除了极少观察到震旦鸦雀个体外,也难以发现震旦鸦雀的巢。根据对不同生境中巢的数量统计,震旦鸦雀似乎尽量避免在互花米草占优势的生境中筑巢,即使在互花米草一芦苇混合生境中,震旦鸦雀的巢也都只是分布在芦苇中。可见,震旦鸦雀会专性选择在芦苇丛中筑巢。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震旦鸦雀只分布于芦苇生境或者有芦苇存在的生境中,全年都以芦苇上的昆虫为食,雀巢全部分布于芦苇中。可以这么说,震旦鸦雀的“衣食住行”中至少有三项都与芦苇密切相关,芦苇丛就是它赖以生存的家园。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对震旦鸦雀而言,并非所有的芦苇都是宜居的。哪怕同样在芦苇荡,环境内部也存在差别:芦苇的高度、密度、直径、规模大小、新鲜与否、生物资源量等都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良禽择木而栖”,震旦鸦雀对混生有新鲜芦苇和干枯芦苇的高芦苇丛环境情有独钟,因为这种生境能提供相对充足的食物、适宜的筑巢条件和隐蔽的环境。P15-18 序言 在编著者的努力及各方热心人士的支持下,《中国珍稀物种探秘丛书》第二本《芦苇丛里的流浪者——震旦鸦雀》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震旦鸦雀是东北亚特有的一种中小型鸟类,最早发现于中国江苏,已有140年的研究历史。虽说研究历史不算短,而且也不乏研究者,但在公众眼里,这种鸟依然相对陌生,尽管它们看起来还相当的可爱。如今,由于滩涂开发和芦苇收割等,这种小鸟彷徨在生存的十字路口,需要公众从外部给予善意的助推力,这就是我们编写本书的主要原因。 与本书对应的,还有一部科普纪录片《震旦鸦雀》,两者珠联璧合,一起为可爱而脆弱的震旦鸦雀呐喊。尽管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体形式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但在教育效果的发挥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电影可以调动人体所有的感官,让人获得沉浸式的具象体验;而图书却可以持续保留印象,有助于深度思考,且可以随时随地取阅,满足了那些习惯于传统阅读方式的人们。同一题材知识的普及,因为两种媒体的联动而有望实现更为广泛的覆盖。这是科普策划模式与实践的新型尝试。 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活跃在各自领域的年轻人,其中两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直接从事震旦鸦雀的科学研究,书中的不少内容来自她们新近发表的科学论文:另外一位则来自上海科技馆,平时工作在科普期刊的编写岗位。来自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新知识在这里得到了及时的解读和转换。在《中国珍稀物种探秘丛书》的整个编撰项目中,这是第一次采用科研与科普直接合作的形式。我们希望借此在两种知识生产方式之间铺设桥梁,进而及时、快速地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动的科普产品,然后经由图书这样一种喜闻乐见的载体,丰富大众的认知世界。这样的一种合作形式,可以让科学工作者与科普工作者加深彼此的理解,进而使科学更加亲切。对于置身其中的年轻人而言,这既是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也是茁壮成长的良好平台。我期待着这种尝试能够为中国的科普创作带来更多惊喜!当然,我也非常希望震旦鸦雀这种珍稀动物能够因成功的科普作品而唤起人们的关注,与人类永续共存。 王小明 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上海科技馆馆长 2011年12月于上海 后记 如同鲜为人知的震旦鸦雀,我们三位作者也是业界名不见经传的“黄口小雀”——对于学术研究和科普写作,都算不上内行。也许出于对震旦鸦雀的好奇。也许出于同情,我们愿意在保护这一中国稀有的小鸟方面倾注心力,并且决定提笔一试。我们掌握的知识一部分来自野外的观察经历,另一部分则来自迄今为止的各种科学文献。虽说这些认识仅仅是管中窥豹,甚或一知半解,但并不妨碍我们与读者分享知识、交流思想的热情。本书不为哗众取宠,只求抛砖引玉。我们如此迫切地介绍震旦鸦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种小鸟正面临越来越沉重的生存压力…… 中学生和自然爱好者是我们特别在意的读者。为了引起他们的共鸣,我们努力回避说教,将震旦鸦雀的法国情缘放在了本书的开头,把发现这一鸟类物种的过程“包裹”在了人物故事当中。就像结交新朋友一样,人们往往会首先试图看清他的面貌,然后更多地去了解他的生活。当然,如果能被告之家庭状况,那就更加完整并更显亲切了。本书对震旦鸦雀的介绍也遵循了这一线索:在前半部分,我们从各个角度描述了它们的外在形态、集群、呜叫、采食、筑巢、护幼等生活片段。不过,我们特别想告诉读者的是,震旦鸦雀与芦苇丛之间存在着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离开或缺乏芦苇丛,震旦鸦雀的生存将陷入严重危机!为了更方便读者的阅读理解。我们尽量使用熟悉的事与物来类比震旦鸦雀的生物习性。除了叙述上更显亲切,我们也希望传播的内容能够尽量做到准确。为此,我们动用各种力量,广泛收集文献,努力使内容言之有据。这个过程让我们几位作者获益匪浅——对震旦鸦雀的理解得以不断加深。因此,与其说是我们在写书。还不如说是书在“写”我们! 科普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稍不留神就会沦为一厢情愿,有时甚至在自娱自乐。要想真正做到深人浅出、雅俗共赏,不仅需要深厚的学术根基,还需要老练的写作技巧。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们也有过困惑,而且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很显然,我们与前述的科普创作高度之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再加上目前国内外对震旦鸦雀的研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研究积累还不够丰富,特别是种群变动和遗传多样性的文献依然比较缺乏。幸运的是,我们得到了来自科研一线专家的支持,本书的科学顾问们提供了一手的研究资料,并对全书内容的科学性进行了审核。 继之前出版的《两栖之王——中国大鲵》之后,本书成为《中国珍稀物种探秘丛书》的第二分册。上海科技馆和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资助,使本书的出版成为可能。丛书主编王小明教授是一位动物学家,他对本书的内容设计、结构编排、风格选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他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使作者的创作热情得以持续高涨。丛书的副主编李伟先生也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有益的指导。在本书编撰后期,《两栖之王——中国大鲵》作者之一周莉女士也对部分内容提出了修改建议。对他们这种甘为人梯的风格,笔者谨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还有一部姐妹作品——科普纪录片《震旦鸦雀》。尽管两者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各树一帜,但创作宗旨基本一致。科普纪录片使用的是音像,科普图书则运用文字和静态图片,两种形态都是为了帮助人们欣赏震旦鸦雀,并唤起更多的人对这一陷于困境的小鸟施以援手。作为《震旦鸦雀》科普影片的创作成员之一,上海科技馆科普影视创作部的叶晓青女士为两种科普形态的联动,以及增进彼此间的理解,提供了友情帮助。影片创作组提供的第一手画面,也为本书增色不少——同为科普影视创作部的崔滢先生提供的照片,构成了本书图片的主体,这使图文并茂成为现实。 由于撰写工作基本上在主业之外的时间进行,以致前后经历了4个月之久。这其中,无论是编者还是作者,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本书两位责任编辑叶剑先生和刘丽曼小姐,更是倾注了不少的心力,笔者对他们的职业精神表示敬意!笔者在撰写过程中的这种精力分配模式,有时不免让周围的亲友、师长、同事产生一种被忽略的感觉,而且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对主业的关注度,但他们总是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给予支持,这其中包括《自然与科技》杂志社的张光斌社长、金杏宝总编、周保春主编以及张小澜、桂潇璐两位编辑。对于他们的无私支持,笔者致以诚挚的谢意!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的两位成员——姜龙先生和康洪莉女士,对本书的写作也给予了关心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如果笔者在写作内容和手法方面尚存可取之处,而且侥幸能够得到读者认可的话,那一定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而书中的不足,甚至错误(如果存在的话),则完全归咎于笔者学艺不精,恳请大家指正! 夏建宏杨晓婷张美 2011年12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芦苇丛里的流浪者(震旦鸦雀)(精)/中国珍稀物种探秘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夏建宏//杨晓婷//张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2853370 |
开本 | 24开 |
页数 | 84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80 |
出版时间 | 2012-02-01 |
首版时间 | 2012-02-01 |
印刷时间 | 2012-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5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Q959.7 |
丛书名 | |
印张 | 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197 |
宽 | 176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