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车别著的《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站在了世界发展史的视角,以充足的史料为依据,比较了中西方在科技、文化方面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明朝末年中国已经踏上了现代化的门槛。从中分析为何没能踏过去的原因,驳斥了很多对明朝的似是而非的成见,令读者有焕然一新的感觉。这本书对于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心,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
图书 |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杜车别著的《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站在了世界发展史的视角,以充足的史料为依据,比较了中西方在科技、文化方面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明朝末年中国已经踏上了现代化的门槛。从中分析为何没能踏过去的原因,驳斥了很多对明朝的似是而非的成见,令读者有焕然一新的感觉。这本书对于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心,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 内容推荐 明代中国经济发达,工商业繁荣,晚明万历时期更是明朝商业繁荣、经济活跃的时期,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层出涌现,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发展。为什么文明程度更高、经济力量更发达的明朝竟如此脆弱?对这一问题,人们头脑中大多充斥着各种来源的现成结论和僵化标签。 杜车别著的《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以中国自战国至明两千年的政治演变为背景,在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对比中,立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身的自新与嬗变,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明代亡于专制腐败是想象而非事实。明代晚期军事危机源于财政危机,财政危机源于税收结构的畸形,而税收结构的畸形源于科举制度造成实际掌控政权的文官集团及士大夫阶层绝大多数是私人工商业者(也即西方所谓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言人。在他们的掌控下,国家无法合理调度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把繁荣发达的社会经济转化为强大的国力。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超前发展,资产阶级过早控制国家政权。虽然宋明两代在皇帝和文官的博弈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制度惯性,但面临大规模战乱和灾害爆发,都未能顺利渡过难关。澄清明代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明代本身,更在其关乎如何评价华夏文明本身的价值,并从中寻找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一意义上,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目录 引言 明末清初:文明的岔路口 一、明朝灭亡的悲剧 二、中西文明碰撞的历史机遇 1.数学和中西交流 2.迅速学习之下缩小差距的领域 3.有所领先的领域 三、文明强弱与政权强弱 第一章 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 一、饥寒交迫的士兵 二、走投无路的灾民 三、剿不尽的流寇 四、财政危机的原因 第二章 一些需要澄清的史实 一、崇祯内帑的神话 1.变卖宫内器具贴补军饷 2.给内帑收支算算账 3.名副其实的公仆 4.什么人需要守财奴神话 二、被夸大的腐败 1.万历到崇祯初期的一些民生记载 2.明亡于腐败是想象而非事实 3.在明代,要腐败不那么容易 三、横征暴敛的神话 1.横征暴敛的不是明朝,而是清朝 2.明清赋税对比的补充材料 第三章 赋税过低之谜 一、农业税低,商业税更低 1.农业税低 2.商业税更低 3.税收二百五十多年不增反减 4.越到晚期加税阻力越大 5.政府无心也无力控制社会的时代 二、黄仁宇的悖论 1.明代财政制度的退化 2.三大误区 三、空前发展的工商业 1.工业进步 2.私营工业占压倒性优势 3.商业的黄金时代 4.海外贸易:世界一半白银产量流入中国 第四章 解开谜团的钥匙:科举制 一、明代科举:另一种民主 1.科举制在明代的普遍推行 2.“民主”概念源流简述 3.科举和民主 二、利益格局决定税收结构 1.资产阶级把持政权 2.加商业税无异虎口拔牙 三、税收比例失调导致系统崩溃 1.黄仁宇的解释 2.税收结构与经济结构严重脱节 3.关于明代城市人口的一点补充说明 四、对其他现象的解释 1.下西洋终止的真正原因 2.白银:货币控制权的争夺 3.矿税:工商业利益的争夺 第五章 政府经济控制力削减的历史背景 一、汉唐:贵族到平民的演变 1.皇室与政府的分离 2.隋唐解决问题的制度萌芽 二、宋代:独立的文官阶层 1.文官集团成为政治主角 2.宋朝政治结构嬗变的原因和结果 3.对文官的优待 4.双刃剑 三、王安石和司马光:谁进步? 第六章 明代:孤独的皇帝 一、废除宰相:同盟的丧失 二、锦衣卫、东厂:最后的盾牌 三、宦官:短命的横行 四、明代和宋代的异同 结语 发展太顺利的陷阱 附录1 被冤枉的明代皇帝 一、万历昏庸吗? 二、天启糊涂吗? 1.天启皇帝的好学勤奋和对军事边防的强烈兴趣 2.在军事问题上,天启的见识比袁崇焕和孙承宗要高明 3.熹宗重用魏忠贤打击东林党的原因 4.天启皇帝仁厚重感情的性格 三、崇祯刚愎吗? 1.袁崇焕误国该杀 2.忠奸全凭东林定 3.大臣杀换 附录2 关于明亡原因常见疑问的问答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明朝灭亡的悲剧 顺治十八年,发生了一起哭庙案。江苏吴县士子一百多人到文庙孔子牌位前痛哭抗粮,起因是地方官催逼赋税太过苛严,希望能减轻负担。并无暴力行为,更无推翻当局之企图。结果清廷大怒,拟“罪大恶极”、“不可逭者”之罪名三条,逮捕多人。最后十八名参与者被砍头,其一是有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他临死前给家人写信说:“杀头至痛也,籍没至惨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不亦异乎?” 后有当事人回忆说,读书人对官员不满,到文庙集会抗议,在明朝本为惯例。清朝可能不了解习俗,才酿此惨案。。这种说法还是天真了。许多东西拥有时平常如喝白开水,一旦失去才觉可贵,金圣叹所谓“以无意得之,不亦异乎?”或许就透露出这样的心情。 明末陈确,浙江海宁人。他有一句名言颇为流传,“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则亦并无天理之可言矣。”陈确也算是被列入思想史的人物,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可和哭庙案对照一下。 崇祯十五年,海宁县令行为不端,惹得一帮读书人不满意。陈确带头纠集生员发起了一场揭批县令的运动。上级官员包庇县令,想把带头者拿来问罪。但照明代规矩,读书人只要取得生员资格,官员无权随意责罚。想问罪,先要开除当事人学籍。学官坚决不同意开除,那些官员也拿陈确没办法,只能口头上恐吓威胁。虚言恫吓威慑力当然有限,不但没能吓倒陈确,反倒让原先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加入支持行列。官员们一看这个架势,心里害怕,态度不得不软下来。再后来,舆论传播到中央政府,县令和包庇他的官员被免职。。 在明代,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许多情况下甚至是读书人和老百姓盛气凌人,地方官如受气小媳妇,战战兢兢,稍不如秀才们心意,就可能被赶下台。明末通俗小说家、“三言”的作者冯梦龙自己就当过县令(福建寿宁县),他在任期间修纂了一本很有特色的地方志《寿宁待志》(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其标新立异处)。他的一位前任、寿宁县县令周良翰在崇祯四年,不知道什么原因惹恼了当地读书人,最后落得一个“以儒生鼓噪解任”的下场。从冯梦龙记述看,这周良翰应是一个好官,可能是办事情太较真得罪了人。 还有一些地方官的遭遇更让人同情。崇祯十一年,常熟有个县令叫邹守常,算不上什么贪官,充其量是个迂腐呆板的庸官。秀才们因此看不起他。八月十五中秋节,按规定县令应拜谒孔庙。许多人商量好了,要乘着这个机会,把邹县令好好羞辱一顿。也不知道谁走漏了风声,邹守常到了这天,吓得不敢出门,他大概想:怕了你们,躲起来还不行吗?没想到的是秀才们觉得太扫兴,于是直接纠集了一帮百姓打上门兴师问罪。理由是现成的,不去拜谒孔庙就是有罪。结果“士民数千,破门而入,呼名辱骂。”邹守常一个堂堂县太爷,放现在也至少是一个八面威风的县长,地方首脑,结果吓得像个小学生,低着头战战兢兢(“令俯首无措”)。骂上门来的老百姓一直闹腾到晚上才尽兴而去(“众至日晚方散”)。 照理这县里的读书人和老百姓确实闹得有些过分,这事至少该谴责一下众人行为,上级政府也该给邹县长主持公道。但记载这事的作者评论是县令活该,谁叫他无能呢?还交代他很快就被撤职了,“为民父母者取侮至此,大可愧矣,邹令不久罢去”。 以上事见仁见智,可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明朝读书人不是畏头缩脑的奴才,而是意态昂扬,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热心舆论监督,干预国家行政,不把功名利禄当唯一目标的一群人。这个国家是和他们血肉相连的。了解这一点,或许我们对以下的事情可以多一点理解,少一点隔膜。 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尽。消息传到南方,许多人痛不欲生。 苏州一位名叫许琰的读书人,号恸求死。投江被救,上吊又被救,最后吃饭的时候嚼碎瓷碗,喉咙伤肿,绝食五天而死。冯梦龙作诗悼念,其中一句是“合眼休言万事空,无穷幽愤郁胸中”。 十七岁少年王锡阐得知崇祯死讯,上吊、投河、绝食三次自杀。和许琰不同的是,他没有死成,后来成了精通数学、天文,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家,同时也是一个至死不渝的铁杆明朝遗民。美国吉利斯皮主编的《科学家传记辞典》中,有一篇他的长达10页的传记。 简单把他们的行为理解成愚忠是肤浅的,从正统儒家伦理来说,这样的平民无丝毫殉节义务。表彰许琰的冯梦龙也非迂腐分子,他曾在畅销的《广笑府》序言里说出: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地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样过激的话,足见其思想前卫程度比李贽有过之而无不及,放到民国时期都能算新潮人物。P2-4 序言 立意与自述 杜车别 钱穆说:“过去不能包孕未来,不能控制未来,则此过去便成死绝,便成寂灭,亦便于历史无关。”我之所以对明代历史特别感兴趣,正因为明代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关键节点。澄清明代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明代本身,更在于对华夏文明文化思想价值的认识。 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但也有偶然性。历史道路总体是进步的,但进步的过程又必然是曲折迂回的。一些人因为明清迭代,就认为清比明更有活力、更进步,而中国近代的落后是中国固有文化的劣根性导致的结果—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从始至终保持强大坚固的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从不存在。如果西方因为古希腊、古罗马最终灭亡,就因此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弃若敝屣、彻底否定,那就不会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近代的再度崛起。文明从来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新高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妄图彻底推倒自己的固有文化另起炉灶或简单抄袭模仿外来文化,结果只能陷于愚昧野蛮,或沦为附庸,难以对世界文明作出有自己独特价值的创新性贡献。 通过重新认识明朝,特别是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可以真正树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心。中国文化自身本就具有开放进取的精神,从来不缺乏自我革新自我进步的能力。同样要清楚,我们提倡复兴中国文化不是复古,不是认为中国的思想文化越古越好。恰恰相反,中国的历史尤其是明代的历史本身就证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不断进步的。在当今时代要复兴中国文化,首先是在华夏文明已经达到的高度上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希求回到几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平。 在当今时代复兴中国文化,也不是要把某个中国古代思想家或学者当成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或将其言论当成教条,而是要真正恢复中国文化开放自信包容进取的精神,要恢复传统文化那种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的傲气,恢复君子和而不同的宽容,恢复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恢复那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的复兴。 从总结历史教训而言,宋明社会中那些看似涣散的个性解放、看似效率低下的平民力量对皇权的约束、平等精神的崛起等,才代表当时的历史应该前进的大方向。但沿着某个方向过于顺利地直线式前进,有可能跌入陷阱乃至深渊。对于这个过程的认知,应该避免两种思想误区。一种是,因为大方向是正确的,就认为实际的方针策略应该不顾一切都指向这个方向,任何迂回后退都是犯罪,哪怕前进的道路上充满各种陷阱,也不懂回避后退。另一种是,因为在具体的情境下正确策略是迂回甚至后退,就错把后退本身当成了进步,而把另一方当成反动分子,甚至无条件推广到一切情况下,把长期维持这种后退当成了天经地义。 而所谓的思想误区又往往和不同的利益集团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转变成左右政权方针的巨大力量。不能因为进步的大方向是某个利益集团坚持的而又导致了具体策略上的灾难性失败,就否定其本身的进步属性;但也不能因其大方向上的进步,就否认其在具体政策上呈现的自私短视。历史的是非对错,绝非舞台戏剧那样简单分明,从历史中得出正确的经验教训并非易事,需要有识者长久的耐心、牢慎与公允。 本书部分主要内容已在网络上发布多年,一些观点也不断扩散。此次出版,增加修改了一些内容。我并不希望能说服所有人,一部分人读后能有所启发、感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历史有更深入的思考,足矣。 后记 没有不灭的朝代,明朝也不例外。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历史,亡了不奇,不亡才可怪。流俗之见多认为,奇怪的事情才应该去探究原因,朝代灭亡本理所当然,真要说原因,也不过是皇帝残暴、官员无能、社会腐败而己。这解释如同万能灵药,无往不利,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然而这样的答案无助于我们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这就如同人总是要死的,但并不意味着对每一个具体的人,可以不分析其死亡原因,也不意味着生物学家可以不去研究死亡的内在机制。原因也好,机制也好,都应该经过细致深入的探讨,并非草率的凭借想当然就可以得出结论。朝代的灭亡同样如此。 不满足于泛泛的解释,不用所谓的理所当然天经地义麻痹思维,于不疑处见可疑,于不奇处见奇,对那些深入人心习以为常金科玉律式的结论,不妨抱着更谨慎的态度来审视,无论结果是正确还是错误,都能让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更深刻一些,更接近于真理一些。 把明朝的灭亡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超前发展联系在一起,同资本主义萌芽过度发展联系在一起,乍一听似乎是耸人听闻、哗众取宠、违背常识,但其中自有其道理在。细细梳理之后发现,这比把问题归咎于皇帝无能社会腐败之类标签化、表面化的论断有着更多事实上的根据。 论证明亡原因本不需要花费这么多的篇幅来为万历和崇祯辩白。但在我看来,这些内容是不可缺少的,它们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古人的名誉或许并不值钱,更何况区区两个皇帝。但若只把古人当工具利用,视一时需要与否来决定臧否毁誉,而不给予平等尊重,那也终究割断了历史与现实的血脉而成一潭死水。对古人的名誉,也应慎重,以事情为依据,尽量还原真相,为此付出这点篇幅去讨论是应该的。 某种程度上,探寻明朝灭亡的原因只是一条线索,重要的不仅仅是对这一问题本身的探讨,更重要的是用一种更合理、更符合事实真相的思维方式来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们长期受到的教育甚至主流的历史思维方式,往往充斥着各种标签。在长期定向灌输之下,这些标签几乎无一例外是能够引起我们善恶判断、是非判断的条件反射。地主阶级、地主头子、封建思想、封建道德、儒家思想、小农意识、东方专制、皇帝的淫威、官僚奴才的效忠等,所有这些标签组成一道密不透风的网络,封装在其中的应有价值判断阻断了我们对历史的进一步思考。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固化在这套标签体系之内,中国历史的一切现象似乎也在这些标签之下得到了最廉价的解释。比如说,皇帝是地主阶级的头子,官僚大臣们都是地主阶级利益的捍卫者;皇帝是东方专制独裁的体现者,文官大臣都是为专制独裁服务的奴才;信奉儒家思想的文官士大夫都是迂腐僵化保守的,所以重农抑商,而皇帝尤其是朝代晚期的皇帝都是昏庸残暴的,官员都是腐败不堪的,所以逼迫农民造反,等等。 由此,顺理成章地推断出中国在近代落后的原因,诸如封建思想的反动、儒家思想的保守、小农思想的狭隘、东方专制的扼杀活力等。在这种情形之下,中国历史的一切对象对我们来说都是隔膜的,是另类的,某个标签就指向某种有着固定程序的机器,这个机器遵循着封装在标签内的某种固定逻辑。我们审视历史的人物和事件的时候,审视的似乎并非是自己同类的活动,而仅仅是与自己不相干的机器的活动。历史如同成了一个正角、奸角、丑角都已经安排好的戏剧,成了一个个脸谱活动的舞台。 正如对舞台上的奸角、丑角的尽情挖苦、辛辣讽刺、猛烈抨击不仅可以博……宽容理解的态度。但扪心自问,如果现在谈论的是清朝的历史,清朝的皇帝,我又会什么态度呢?客观地说,我是不会再提倡什么宽容和理解的,相反抨击得越猛烈,嘲笑得越淋漓,挖苦得越刻薄,我就会越痛快。而且我也不认为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当,也不会认为这是什么双重标准。相反,我认为这就是最大的理解,这本身就是清朝那些人物应得的待遇。我现在这么陈述,本身也坚信这是正确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见,都是从这些成见出发去知人论世,去评价历史,臧否古今。所谓绝对客观公正是根本不存在的,否认这一点,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成见未必就是坏事,它所指向的结论,也未必就是错误的。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类智能的一个优越性,它能提高人的思维效率,用最短的时间让人明确指向一个结论,而省却按部就班的步骤。而这一点,本身是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所不可缺少的,甚至是生物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与其刻意回避成见,不如正视其作用。只有正视成见的存在,我们才能在论证成见的过程中,也能看到那些可能否定成见的事实和证据,并对之作更深入的思考,或者更坚定自己的成见,或者产生怀疑并且不排除得到与原先成见相反的论断,从而使我们的思维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驾驭成见,更好地利用成见,而不是让自己变为成见的奴隶,这应该说是每个想让自己的思维更接近真理,而不仅仅满足于躺在自己和别人编织的教条上悠闲度日的人所趋向的目标。 但这只能作为每个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而不能成为对别人的说教。因为成见本身并不是罪状,当你觉得别人的成见不够公正的时候,可能恰恰就是因为你自己的成见导致的认识。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只是具体地指出别人的论证逻辑上有什么错误,事实上有什么错误,用具体的分析来证明别人的成见是偏见。至于笼统地指责别人有成见,或者要求别人没有成见,根本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往往幻想着有一个人能绝对公允、中正、平和、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他的观点和结论还能与自己的观点大致吻合,然而这不过是虚悬的极境空想,既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也没有实现的必要性。我们不必强求也不应该强求每一个人看待历史的方式、评价历史的观点都如出一辙。更现实更有建设性的办法是让各种不同的成见有更多的交流、争论、碰撞的机会;在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中,人们的思维有可能更接近对真理的认识。 我没有资格断言本书表述的观点,对历史的解读,对明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和评价,正确到什么样的程度。但这些都有我自己真切的独立思考在内,而非人云亦云,有许多地方是和传统观点针锋相对、截然对立的。无论读者是否接受我的观点,但仅仅从提供一种思维的视角,增加一点对历史的思维方式的多样性,促进观点多元化来说,本书还是有价值的。至少可以打破一种观点垄断人们头脑的局面,至少,不同的成见多一点碰撞的机会,从而为人们的认识更逼近真相和接近真理做一点微末的贡献。 最后说明一下,本书主体内容写于十年前,这次出版主要增加了引言部分对明朝社会状态和科技史的介绍。正文的结构和内容也有不少调整和补充,对引用的古籍史料也尽可能一一核对了原出处。当然,由于个人才力所限,书中势必还会有一些错误,欢迎读者指出。最后,还是要向出版本书的世界知识出版社表示感谢。 杜车别 书评(媒体评论) 杜车别的许多文章提出了很多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吸引并启迪了无数历史爱好者。这部《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体现了杜车别一贯的研究功底扎实、逻辑推理严谨的风格,围绕明朝为何灭亡这个重大历史主题,对整个明朝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进行了别开生面的阐释,行文波澜壮阔,引用广泛有力,中间有许多发人深省、启迪思想的好材料、好观点,是一本难得的有关明史和中国历史的著作。 ——经济学博士、《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作者李晓鹏 明末清初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个重要节点。深入解读这段历史,不仅可以厘清近三百年的因果流变,也有助于更准确地把脉当代和展望未来。读史要知道历史真实,更重要的是解读和思考历史。作者钻研历史有年,思想思想敏锐,目光犀利,发覆掘微,常言人所未言。当读者为他的惊人之语震动的时候,眼前如有一道道闪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毛佩琦 每读一本好书,我都会像蒙田一样地问自己:“你知道什么?”更深感洛克所说的“每一个明白事理的人都是抱着几分怀疑来主张己见”的见解之深刻。《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正是这样一本能使我获益,能使我为之赞叹并掩卷深思的好书。你也许不完全同意其个别观点或提法,却不能不正视书中提出的详实论据,不能不承认作者丰富的知识背景。从本著作中,我读出了一种理性探索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当今中国学界所需要的。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许苏民 大明灭亡,打断了当时思想、科技发展的蓬勃势头。继之而起的清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推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扭曲了士人心态,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导致中国丧失了与西方文明交流共进的历史机遇。 ——网友(杜车别的粉丝)评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杜车别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25449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1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8 |
出版时间 | 2017-09-01 |
首版时间 | 2017-09-01 |
印刷时间 | 2017-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08 |
CIP核字 | 2017063530 |
中图分类号 | K248.07 |
丛书名 | |
印张 | 2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