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清饮食(艺术食器庖厨智慧)
内容
内容推荐
明清饮食史研究专家伊永文心血之作。
在小说、笔记、诗词、曲艺等通俗文学样式中发掘线索,与明清社会历史文献相互参证。
字里行间,再现明清饮食历史现场。
本卷重在谈论“技”与“艺”,明清时期,饮食工具(食器与加工器械)及饮食制作(烹饪与食品制作)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愈益表现出更加繁复、精细的样式与特征。这意味着当时人们对“饮食”二字在“技术”与“审美”上有了更为深入的实践与理解。当然附加在器物上的规制与秩序,也是我们窥见当时社会的一个有趣的窗口。
目录
瓷器具
金、银、玉器具
轻便器具
宜兴紫砂壶
木、竹、葫芦、漆、锡器具
食物加工器械
鼻烟壶
烹调技术与食品制作
调味品
保藏
后 记
导语
1. 明清饮食史研究专家 伊永文 代表作品
2.在食器与技艺中传统的生活美学被娓娓道来
3.八年苦心研究,二百余幅图像资料 一千余种征引古籍,二千余条注文出处
4.饮食的历史不应是单纯的食材饮馔的史料长编式的记集,而应该是以人与饮食的活动为中心的历史始终贯串其间
精彩页
明清食物保藏
为了使食物保持新鲜,明清较多采用了“冰藏”方式。在明代,于慎行就有“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的诗句。这就告诉了人们,在烈日炎炎的六月,为从江南向北京运输鲥鱼,防止腐烂变质,保持鲥鱼的新鲜,就用冰雪降温,即用“冰藏”保鲜。
在官员的公文中有明万历七年(1579)五月初,鲥鱼就已冰鲜,五月二十日以前,由“鲜船”赶到京城进贡的记录。 这可证实,用冰来保藏食物在明代已经常使用。清代还有人用词专颂这一用冰保藏鲥鱼的举措:“冰上叉来,此乐如何?”反映出了这一“冰藏”的有益性和长久性。
尤其在南方,随着人们饮食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用冰来保藏食物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以至明代的南方也制起冰来:“用盐洒水上,一层盐,一层冰,结成一块,厚与北方等,次年开用。”
江南民间还出现了许多小冰窖,像吴县葑门外有二十四座冰窖。此类冰窖建筑在地下,四面用砖石垒成,有些冰窖还用上了用泥、草、破棉絮或炉渣配成的材料,加强了冰窖的保温作用。冰窖以京城最多,以皇家冰窖为最大。
紫禁城内设冰窖五座,可储冰二万五千块。内除清茶房每年用冰一窖外,其余冰二万块,承应宫内分例,及各司院等处用冰块。由堂派内管理一人管理收发事务,一年一次更替。如冰不敷用,咨行工部应用,属下领催六名,苏拉二十四名,承应抬送差务。
在雍正当政时,皇家冰窖已有十四座,每年存通州冰、太液池的冰共十五万余块。而且,皇帝到哪,冰窖就设在哪。清雍正三年(1725),内务府就在圆明园内造冰窖,整修加固畅春园冰用。
雍正之所以对冰窖保藏如此重视,不时过问大内的冰是否尽备内用,有无用他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冰的容量和质量,对皇帝的日常饮食和皇宫内繁多的宴会上的食物新鲜,能够提供可靠的保证。
这种冰藏意识,不为皇家专擅,而是遍及民间。清代夏天的北京,在大饭庄或小饭店里,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已成惯习。用冰拌食,凉沁心脾。而且用冰也可煮食消的“冰核”。 在难熬的酷暑中,这种冰藏饮食方式是非常可取的。
明清时期,数量最大、最不可缺的保藏,是粮食的保藏。国家保藏粮食多采用仓储,如在北京地区就建有专供朝廷存储米粮的“十三仓”。各省府州县也设有此类“仓储”,此外,还有常平仓、裕备仓、旗仓、社仓和义仓。这些仓储实行“出陈易新”的粮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清饮食(艺术食器庖厨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伊永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78209
开本 32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23-05-01
首版时间 2023-05-01
印刷时间 202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410
CIP核字 2023006467
中图分类号 TS971.202
丛书名
印张 10.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3:17